让文明礼仪与学生同在

让文明礼仪与学生同在

周莹鲁东大学2011级教育硕士264000;山东省潍坊市实验学校261206

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在人们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礼仪具体表现为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的律己、敬人的完美细节。这细节诸如,怎么吃饭,怎么穿衣,怎么说话,怎样举止……看起来不过是衣食住行中鸡毛蒜皮的琐事,但它却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我们从中不仅能够观察到一个人的修养与内涵,更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城市乃至整个国家的文明形象。孔夫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学礼开始。可见,礼仪教育对培养文明有礼、道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中小学生中重视开展礼仪教育是道德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必然要求。哲人有言:“少年兴则国家兴,少年强则国家强”。青少年之于国家,犹如血液之于生命,生命的强健与否,直接取决于血液的衍生能力和速度。血液生长得少了、慢了,生命孱弱得难以承受生存的风霜与雨雪,无法向上,无力拼搏;血液生长停止了,生命缺养,生命之光明就会黯淡、煺却。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的素质如何,关系着我们民族兴衰。我们国家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不忘“以德治国”,必须从青少年抓起。

然而,青少年的个人礼仪品格的培养颇为复杂,需要教育工作者精诚与技巧。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比人的个性更复杂、更丰富多采。共产主义教育的目的就是实现个性的全面发展和道德完善。道德视野应当拓宽,举凡‘良心’、‘名誉’、‘尊严’、‘羞耻’等经常起作用和形成个性的概念都应当置于学生道德视野之内”。也许是我们的教育力度不够,或许是我们的教育缺乏技巧,教育家的教育初衷在我们这里打了折扣,我们生活中的诚信、宽容、谦让、礼貌的反面已司空见惯。在当今的青少年学生中,不少人礼仪观念淡薄,思想品德滑坡,在学校里,不会尊重他人,不会礼让,不讲礼貌;在社会上不懂怎样称呼他人,随心所欲,粗言烂语;在家里不懂孝敬长辈,唯我独尊,为所欲为;不少学生,考试舞弊、目无师长、见利忘义、出口成脏等形象屡见不鲜。这些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自古以来“礼仪之邦”的美称会不会断送在这些青少年手中?

可以想象,缺少礼仪修养的一代,是什么样的一代。中小学生的不文明之弊绝非是小节问题,它关系到我们国家的文明与声望。可见,在青少年学生中,深入开展礼仪教育,重塑中华民族“文明礼仪”的新形象,培养文明有礼的新一代,具有现实的必要性与客观的前瞻性。

西方的哲学家说“礼貌是人类共处的金钥匙”,礼貌是人类交往的亲合剂。青少年学生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必须重视个人礼仪修养。随着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们与世界各国间的交往日趋频繁,国际往来日益重要,人们对人际交往中的礼仪更加关注。作为文明交际礼仪的启蒙教育,我们必须全面系统地培养学生文明礼仪风范,使之将来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得到人们的认同,受到人们的欢迎。再者,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打开局面,发展事业,可以推动社区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有鉴如此,我们可以说,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德育,德育的核心是礼仪,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想办法让文明礼仪与学生同在。

一、学校礼仪。学校礼仪教育,是德育、美育的重要内容。知与行的统一是学校礼仪教育的重要原则,没有“知”,礼则无方向,没有“行”,礼则难落实。礼仪常识是学校礼仪教育重要的一部分。在应知上,要以本为本,让学生熟悉礼仪规范;在活动中,让学生规范礼仪行为。同时注意“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教师在和同学相处过程中要首先遵守一定的礼仪,不论在台上还是台下,都应是礼仪的楷模。老师应努力创设良好的学校礼仪环境,引导学生以“礼”服人。

课堂礼仪是学生最基本的礼貌。学生应做到:尊重诚信——上课的铃声一响,学生应端坐在教室里,恭候老师上课,当教师宣布上课时,全班应迅速肃立,向老师问好,待老师答礼后,方可坐下。学生应当准时到校上课,若因特殊情况,不得已在教师上课后进入教室,应先得到教师允许后,方可进入教室;勤勉好学——在课堂上,要认真听老师讲解,注意力集中,独立思考,重要的内容应做好笔记。当老师提问时,应该先举手,待老师点到你的名字时才可站起来回答,发言时,身体要立正,态度要落落大方,声音要清晰响亮;忍让宽容——听到下课铃响时,若老师还未宣布下课,学生应当安心听讲,不要忙着收拾书本,或把桌子弄得乒乓作响,这是缺乏克制的表现,下课时,全体同学仍需起立,与老师互道:“再见”。

服饰仪表反映学生文化素质的高低、审美情趣之雅俗。清洁卫生是仪容美的关键,是礼仪的基本要求。不管长相多好,服饰多华贵,若满脸污垢,浑身异味,那必然破坏一个人的美感。所以,服装不但要与自己的具体条件相适应,还必须注意课堂环境对着装的要求。其基本要求是:合体、适时、整洁、大方、讲究场合。学生穿学生服,不烫发、化妆、佩戴首饰。具体说来,它既要自然得体,协调大方,又要遵守某种约定俗成的规范或原则。

尊敬师长是学生成长的必备品质。“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学生只有尊敬教师,才能从教师那里得到更多的知识回报。学生在校园内进出或上下楼梯与老师相遇时,应主动向老师行礼问好。学生进老师的办公室时或宿舍,应先敲门,经老师允许后方可进入。在老师的工作、生活场所,不能随便翻动老师的物品。学生对老师的相貌和衣着不应指指点点,评头论足,要尊重老师的习惯和人格。

同学间礼仪是同学之间深厚友谊的纽带,是生活中的一种团结友爱的力量。注意同学之间的礼仪礼貌,是获得良好同学关系的基本要求。同学间可彼此直呼其名,但不能用“喂”、“哎”或以“花名”等不礼貌用语称呼同学。在有求于同学时,须用“您好”、“请”、“谢谢”、“对不起”、“再见”“拜托”等礼貌用语。借用学习和生活用品时,应先征得同意后再拿,用后应及时归还,并要致谢。对于同学遭遇的不幸、偶尔的失败、学习上暂时的落后等,不应嘲笑、冷笑、歧视,而应该给予热情的帮助。对同学的相貌、体态、衣着不能评头论足,也不能给同学起带侮辱性的绰号,绝对不能嘲笑同学的生理缺陷。在这些事关自尊的问题上一定要细心加尊重,同学忌讳的话题不要去谈,不要随便议论同学的不是。

校内公共场所礼仪是学生对美的要求。应该自觉保持校园整洁,不在教室、楼道、操场乱扔纸屑、果皮、不随地吐痰、不乱倒垃圾。不在黑板、墙壁和课桌椅上乱涂、乱画、乱抹、乱刻,爱护学校公共财物、花草树木,节约用水用电。自觉将自行车存放在指定的车棚或地点,不乱停乱放,不在校内堵车。在食堂用餐时要排队礼让,不乱拥挤,要爱惜粮食,不乱倒剩菜剩饭。

二、校外礼仪。校外礼仪是校内礼仪的延续和扩展,学生走出校门,既要保持学生的礼仪规范,又要格守社会公德,不要走出学校丢了礼貌,也不要走进社会就变愚昧。学校毕竟只是社会的一小部分,社会上纷乱复杂的事物要求我们不但要把学校礼仪知识很好用于实践,而且要不断扩大文明礼仪的外延。这里,教育者尤其注意从礼仪的源动力——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入手,教育青少年宏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热爱祖国,知荣明耻,辨明是非,向善弃恶。

青少年学习“礼仪”,实践“礼仪”都是以学会尊重他人为起点的,所以,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礼仪,其源动力都是尊重他人。事实说明,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赖,在事业上才能获得成功。周恩来同志一生鞠躬尽瘁,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但每次外出视察工作,离开当地时总是亲自和服务员、厨师、警卫员和医护人员等一一握手道谢。周总理是尊重他人的典范,是青少年学习的榜样。尊重他人,即是尊重自己,愿我们的中小学生都能以周总理等老前辈为榜样,处处讲文明,时时懂礼貌,做一个知书达理,诚信守礼、文明高雅的现代人。

标签:;  ;  ;  

让文明礼仪与学生同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