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回转窑液压挡轮设计的几点看法及调试经验(论文文献综述)
金光海[1](2021)在《回转窑内物料性质及运动状态引起的窑电流变化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回转窑作为一种大型的热工设备被广泛的运用于建材、冶金、化工、环保等行业。在生产工艺过程中,回转窑作为煅烧工艺的核心设备却难以实现对回转窑内部情况的实时监测。回转窑主电机电流作为能反应窑系统运行情况的参数具有易获取、惯性小、准确及时等特点,能可靠的反应窑内煅烧状况。目前,国内外对于回转窑主电机电流的研究仍处于摸索阶段,一般通过大数据统计分类的方式对回转窑电流进行定性分析。本文通过实验研究的方法,研究回转窑内物料性质及物料运动状态对回转窑电流的影响。通过研究窑内物料与回转窑电流两者之间的关系,希望达到运用窑电流波动变化准确判断窑内煅烧工况的目标。首先,本文根据实际回转窑结构,制作了长径比(L/D)为7.5的回转窑模型。回转窑筒体以两档支撑的方式安装在底座上。以直流电机为回转窑驱动电机,传动方式为齿轮传动,与实际回转窑一致。其次,以RS-485串口与MODBUS协议为通讯基础,建立回转窑电流数据采集系统。利用Lab VIEW软件开发平台,开发了一套可以实现采集回转窑电流数据、实时显示电流变化曲线、储存电流数据功能的软件。最后通过实验研究在不同物料,不同转速,不同质量条件下窑电流的波动变化。实验发现窑电流的变化趋势具有周期性特点,根据这一特点,采用傅里叶分析的方法对电流数据进行了时域至频域的转换,提取电流波动频率、电流波动幅值等特征参数。实验发现:1)电流波动频率只与回转窑转速频率一致,回转窑转速越快电流波动频率越大。2)电流波动幅值与回转窑内物料被带高的程度、物料被带高的质量相关。回转窑内物料在运动中被带的越高,电流波动幅值越大;回转窑内物料质量被带动的越多,电流波动幅值越大。通过建立窑电流波动幅值计算模型,对比在相同条件下理论计算的窑电流波动幅值与实验获得的窑电流波动幅值,验证了物料被提升得越高,电流波动幅值越大的结论。
陈磊,刘亚辉,姜磊,王淼,李阳阳[2](2021)在《回转窑液压挡轮油缸密封失效后的顶窑实例介绍》文中认为根据帕斯卡定律——密闭容器内液体各处压强相等的原理,通过对回转窑挡轮液压站液压原理图的研究分析,针对液压缸密封元件损坏后备件无法及时供给更换的弊端,采取相对应的应急措施,使原有内泄油缸变成差动缸使用,意在实现回转窑上行的目的。采用了在泄漏油管增加安装截止阀的方法使其实现液压缸正常工作的状态,节省检修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王志雄[3](2020)在《回转窑式热解过程控制系统研发》文中研究说明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煤炭约占70%,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种能源配比结构不会改变。我国已探明的煤炭储量中有55%煤化程度低,如果这些煤经干馏工艺提取油,其油量相当于1000亿吨油气资源。回转窑式热解正是针对沫煤进行大规模工程化干馏的工艺,对于该工艺的配套控制研究尚在起步阶段,还不能很好地支撑工艺高效生产。论文以回转窑式热解过程为研究对象,针对目前热解生产系统自动化程度低、人工操作多,工艺保障性低等问题,综合分析热解过程工艺要求和现有DCS控制技术,结合实际情况引入独特的转窑热解温场测量方案,对转窑热解温度控制加入模糊PID控制应用,实现回转窑式热解工艺的自动化控制。在分析回转窑式热解技术的发展现状、工艺环节及设备特性基础上,论文提出一种基于DCS控制系统的回转窑式热解控制系统,采用随窑同步旋转传感器,无线测量回转窑热解关键参数,通过温场参数准确反映热解过程,设计以鲁能控制LN2000为平台的DCS控制系统,详细介绍该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网络构架及相关组成部分的软硬件设计。根据回转窑热解过程控制需求和特点,设计PID模糊控制实现系统热解过程控制。论文介绍PID控制的组成、工作原理及其设计实现,并进行了仿真测试研究。测试表明,设计的模糊PID控制满足转窑热解过程的控制需求,构建的基于LN2000的回转窑热解DCS控制系统适用且简便实现了转窑热解工艺,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意义。
武伟宁[4](2020)在《水泥熟料烧结过程软测量方法研究》文中提出水泥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石产业,提高水泥熟料烧结过程的信息化和自动化水平是提高产品质量、降低能源消耗的重要途径。但是,熟料烧结过程属于典型的非线性动态过程,具有大时滞、强耦合等特点,且处于高温、多粉尘的封闭回转窑内。在这样复杂恶劣的环境下,难以用传感器直接测量熟料烧结过程信息,成为水泥生产自动控制理论与技术面临的瓶颈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综合运用水泥熟料烧结过程的机理知识及数据,深入研究熟料质量(游离氧化钙含量)、窑体热损失、窑内物料料层高度等重要过程信息的软测量方法,为烧结过程的高性能运行和节能控制提供新的量化过程信息。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如下:(1)游离氧化钙(f-CaO)含量是水泥熟料的质量指标,也是评判水泥能耗成本的经济指标之一。针对现有f-CaO含量软测量模型未充分考虑输入输出变量的时序信息而导致测量精度不高的问题,本文根据水泥熟料烧结工艺过程的大时滞、强惯性特征,提出一种对输入输出变量进行时序分析的新方法。首先利用物料的传输机理对模型的输入-输出变量进行时序匹配,之后利用类高斯函数对模型的输入变量进行时序加权,最终获得具有时序信息的输入-输出样本对,为提高f-CaO含量软测量模型的精度奠定良好基础。(2)针对现有的f-CaO含量测量单模型泛化能力差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时序分析与集成学习的f-CaO含量软测量模型。首先,选取了六种性质不同的学习算法构建f-CaO含量个体学习器,并采用时序信息的输入-输出数据对其进行训练;然后,采用互信息方法对个体学习器进行剪枝和集成,从而实现f-CaO含量的软测量。利用某水泥厂连续50小时的实际生产数据对本文所提出的f-CaO含量软测量模型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模型的预测值与实际测量值吻合良好,能正确反映f-CaO含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与现有的单模型、全集成模型进行实验对比表明,本文所提出的f-CaO含量软测量模型在测量精度方面具有优势,且能满足在线测量速度要求,对于提高熟料烧结过程自动化水平具有理论与应用价值。(3)由于熟料烧结过程的高温特点,窑体热损失不可避免,并且随着操作参数的变化而产生波动。因此,对窑体热损失进行测量及影响因素分析是实现熟料烧结过程节能控制与决策的前提和重要依据。针对现有窑体热损失计算模型由于忽略窑体温度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非均质性而导致测量结果不精准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红外热图的窑体热损失软测量方法。通过分析窑体的对流与辐射传热机理,建立了热损失软测量模型,然后根据窑体实时红外热图获取温度场数据,实现了热损失的测量。采用该方法对某水泥回转窑的窑体热损失量进行了测量,结果发现,窑体煅烧区的热损失约80.68kw/m,辐射和对流产生的热损失量基本相当。窑体总热损失低于回转窑总热量输入的12%。为了研究窑体热损失与熟料烧结过程操作变量的相关性,本文采用随机森林和皮尔逊相关系数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结果表明,篦冷机2#风机开度、喂料量和分解炉喂煤量等五个操作变量对窑体热损失量的影响最大。本文提出的窑体热损失软测量方法及研究成果为熟料烧结过程的节能控制与决策提供了量化依据。(4)回转窑内物料的料层高度是影响窑内热、流、反应进程的关键因素,也是熟料烧结过程高性能运行控制的决定因素之一。但是,由于回转窑的高温、密闭及旋转运行环境,料层高度的测量问题一直是个难点。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以准工业热态实验回转窑为实验对象,提出了一种基于窑内温度信息的料层高度软测量方法。首先,通过分析窑内物料的运动特征与窑内圆周方向温度曲线的周期性特征,定性地判断出物料区和高温气体区;然后,采用统计分析方法估算出活动层物料的平均温度,以此温度来确定该径向位置物料所覆盖的中心角,进而计算出料层高度。利用实验窑14个不同位置的温度信息对本文的物料高度软测量方法进行测试,并与人工测量结果进行对比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法测量误差小于7%,且测量结果稳定,为工业水泥回转窑物料高度的测量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王晓明[5](2016)在《回转窑日常管理的几点认识》文中提出回转窑是水泥生产企业的核心设备,其运行状态为低速重载和热负荷,由于回转窑窑体安装存在一定斜度,且首尾跨度长,自重大,加上传动部件的长期磨损、筒体温差大、档位基础沉降以及液压挡轮使用不当等因素的影响,会使回转窑纵向和横向中心线发生偏移,从而引发回转窑传动力矩的变化以及各挡位支承轴承受力的改变。一旦某档位轴承受力过大出现超温将会造成回转窑生产中断,甚至会造成较长时间的停车,给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关于回转窑设备
王艳丽,刘明红[6](2015)在《回转窑液压挡轮使用中的问题及处理措施》文中指出采用液压挡轮的回转窑,由于窑的上下窜动由液压挡轮控制,这样托轮中心线与窑筒体中心线便可安装成平行线,从而使托轮与轮带的受力更均匀,且能有效地调节窑筒体的上下窜动,使托轮与轮带、大小齿轮及窑头、窑尾密封的接触宽度得以控制,延长了托轮与轮带的使用寿命。然而,液压挡轮在使用中,存在液压系统的流量不好调节及泄漏故障、挡轮安装位置不当、行程控制不当、挡轮的受力大造成窑振动或轴承故障、限位装置失效等
董新营[7](2014)在《黑滑石煅烧加工工艺及关键设备研究》文中指出科学、高效地综合开发和利用非金属矿物资源,是非金属矿加工行业的必然发展趋势。滑石是一种具有良好绝缘、耐热、吸附、润滑等性能的重要非金属矿物材料。国内滑石储量虽大,但以中低品位的黑滑石居多。如何加大对黑滑石的开发力度,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是一个具有重大经济效益的研究课题。黑滑石加工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白度。研究证实黑滑石经过一定温度和时间条件的煅烧,能转化为白度达到要求的高品质滑石。国内黑滑石产业起步较晚,由于加工技术和装备落后的原因,加工产品质量差、档次低,仍以原矿或初加工产品出口为主,造成资源的浪费。本课题的研究就是要确定能满足黑滑石工业化、连续化、规模化加工需要的煅烧加工工艺,并对煅烧工艺中的成球、动态煅烧关键技术和设备进行研究。首先,研究当前黑滑石煅烧加工中先烧后磨和先磨后烧两种加工工艺,及静态煅烧和动态煅烧两种煅烧方式,明确各种工艺方式的特点,基于此设计一种新型黑滑石煅烧工艺。该流程为先细磨、再煅烧、后超细,在黑滑石进入回转窑煅烧前对黑滑石粉进行造粒成球处理;关键是成球技术、动态煅烧技术的应用,改善了黑滑石煅烧流动性、传热效果。其次,根据黑滑石粉成球目的和料球的质量、性能要求,通过各种成球技术比较,选用预加水成球技术。研究预加水成球工艺流程,依据工艺设计的生产能力和料球的指标,计算成球机的相关技术参数,完成预加水成球机的总体结构设计。最后,开展黑滑石煅烧设备回转窑的研究。针对传统回转窑传动系统的不足,取消回转窑大小齿圈啮合传动的结构,依据摩擦传动理论,应用支承托轮直接摩擦传动方案。根据回转窑摩擦传动可行性条件,使用新型两支承回转窑,采用键槽式轮带和具有自动调位性能的柔性支承托轮结构,完成托轮直接摩擦传动的两支承回转窑总体结构设计。摩擦传动回转窑驱动采用液压驱动,对其液压参数进行计算和液压元件的选型。最后,对两支承-摩擦传动回转窑进行有限元分析,根据筒体、托轮和轮带的应力和变形情况,为回转窑的结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简汉增[8](2013)在《回转窑托轮水平外径位置的测量方法与系统》文中研究表明回转窑是一种建材、冶金等行业中关键的大型机械设备,被称为水泥厂的“心脏”。回转窑的工作特点是长时间连续运转在多个支撑点上,运转过程中的理想状态是整个回转窑的轴线呈一条直线,同时多个支撑点均匀受力。托轮的工作状况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窑的运行状态是否正常。一旦某个托轮位置偏离或基座下沉,或者支撑处的窑轴线弯曲,这些情况均会导致所有托轮受力发生变化,并且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振动,长期会使托轮磨损不均,情况严重的可能导致托轮工作面出现“点蚀”、“胶合”,甚至托轮轴断裂等现象,从而大大降低托轮寿命,给企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因此,回转窑在水泥生产等行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研究回转窑托轮的工作状况是非常有意义的。为了能全面了解托轮运行状态,本文选择了托轮的水平外径位置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本文详阐述了回转窑托轮水平外径位置测量的研究意义,并确定了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关键解决的问题,同时,深入分析了国外有关托轮位置测量方法的优缺点,提出了一种基于激光位移传感器、霍尔信号同步和Labview平台的托轮水平外径位移变化的测量方法与方案,并最终设计出了一套完整的回转窑托轮水平外径位置的测量系统。本文针对测量系统的研制分别从硬件设计、软件设计和数据处理与分析三方面做了详细介绍。硬件设计部分主要完成了传感器的选型、全站仪的选择和机械部分设计等工作。软件设计部分首先介绍了虚拟仪器和Labview平台资源,然后完成了软件系统的框架设计,最后采用模块化的思想,将软件分成了数据实时采集、霍尔信号获取、数据存取和数据处理与分析等模块,并加以设计。数据处理与分析部分主要是针对某水泥厂的托轮水平位移变化测量数据进行了深度的处理与分析,同时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分析了托轮水平外径位移变化的情况,并求出托轮截面的直径和磨损情况,进而判定该档托轮的工作情况是否良好。本测量系统的应用结果显示,该套系统能够为诊断回转窑故障原因和窑调整提供数据支持。
王雄波[9](2011)在《回转窑托轮轴向力测量仪研制与托轮调整》文中指出回转窑是建材、冶金、化工等行业重要烧成设备,它长期在高温、重载的情况下工作。水泥回转窑是水泥生产中的核心设备,回转窑的正常运行对于水泥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保证回转窑良好的机械性能,可以减少机械的磨损,节约煤电,提高生产效率。因此,对回转窑的机械设备工况进行检测和分析是非常必要的。在窑的运行过程中,保证窑的轴线的直线度,保证各档托轮的正确位置和均匀的受力至关重要。窑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其耐火砖由于不断受到原料的磨损而变薄,或者由于窑中心线的不平直而使筒体受到应力作用使耐火砖发生脱落的现象而引发“红窑”事故;支承托轮长期处在不正常的运行状态,表面会出现裂纹、轴瓦过热拉丝、断裂损坏;窑体振动;电流增大;筒体开裂等现象。托轮支撑着回转窑的轮带、筒体、物料、耐火砖以及热交换器等全部重量,托轮的合理位置对整个回转窑正常运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生产中,托轮也是生产事故多发的部件,托轮轴承负载增大导致轴瓦发热,严重时烧瓦或翻瓦、止推环被推断、托轮轴线偏斜导致筒体受力上窜或下窜、自身和轮带表面的严重磨损等事故。这些事故和托轮的轴向受力相关。通过检测出这个轴向力,并调整使托轮轴向力在合理的范围,可以有效避免这些事故的发生,这对维持设备的正常运行,保持企业的较高生产率具有重大意义。因此,研制一款检测回转窑托轮轴向力的测量装置,并寻求一种更有效的托轮调整方案对于回转窑的调整是非常重要的。本文研究分析了当前回转窑的检测方法,分析回转窑托轮受力情况,和国内外回转窑托轮运行情况的测量和调整方法,经过分析对比,提出了新的托轮位置和受力情况测量方法,并设计出了托轮轴向力测量仪。整个回转窑托轮轴向力测量仪主要由液压装置、机械传动装置,连接支架,通讯设备和计算机系统组成。通过传动装置将轴向力传递出来,通过压力传感器接收信号并且传入采集卡,将其数据传输到计算机系统中处理。通过LabVIEW编程分析处理数据,根据测量结果,给出对应的托轮调整的方案,找出托轮的歪斜情况,进行托轮的调整。
彭云华,郭卫辉,王和慧[10](2010)在《大型回转窑液压挡轮的有限元分析及其优化》文中认为本文运用有限元技术对大型沥青焦回转窑设备的液压挡轮进行应力分析与优化。分析了挡轮的载荷与约束状态,利用ANSYS软件建立挡轮的有限元模型,计算出当量应力分布结果,得出挡轮在减重孔附近及轮轴与轮辐相交处是危险区域。对挡轮在不同设计参数及受力情况下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结论为减重孔直径扩大至原设计尺寸的1.5倍时为最优。
二、对回转窑液压挡轮设计的几点看法及调试经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回转窑液压挡轮设计的几点看法及调试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回转窑内物料性质及运动状态引起的窑电流变化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回转窑发展与运用现状 |
1.2 回转窑工作原理 |
1.3 回转窑主传动电机电流在监测参数中的优势 |
1.4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1.5 选题的意义与论文主要内容 |
1.5.1 选题的意义 |
1.5.2 论文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回转窑实验模型与数据采集系统 |
2.1 回转窑模型的建立 |
2.1.1 回转窑结构与功能 |
2.1.2 回转窑模型筒体的材质选择与尺寸设计 |
2.1.3 回转窑模型底座与支撑装置的制作 |
2.1.4 回转窑模型电机的选择与传动装置的设计 |
2.2 数据采集系统的开发 |
2.2.1 数据采集系统硬件部分 |
2.2.2 数据采集系统软件部分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窑电流数据的采集及分析方法 |
3.1 实验参数与实验内容 |
3.2 实验步骤 |
3.3 电流数据采集的实验结果 |
3.4 实验结果的傅里叶分析方法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回转窑电机电流数据与分析 |
4.1 物料质量对回转窑电流的影响 |
4.2 回转窑转速对回转窑电流的影响 |
4.3 分析与结论 |
4.3.1 回转窑内物料运动状态与电流波动 |
4.3.2 电流波动幅值计算模型 |
4.3.3 电流波动幅值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际数据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2)回转窑液压挡轮油缸密封失效后的顶窑实例介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改前分析 |
2 差动缸工作原理 |
3 改造措施 |
4 改造效果 |
(3)回转窑式热解过程控制系统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回转窑式热解工艺 |
1.2.2 回转窑式热解控制系统 |
1.2.3 热解温度控制技术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回转窑式热解控制系统需求与总体方案 |
2.1 回转窑式热解窑的整体结构 |
2.2 控制系统需求分析 |
2.3 回转窑式热解控制系统总体方案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DCS的热解过程控制系统 |
3.1 控制系统架构 |
3.2 控制系统的网络架构 |
3.3 DCS与 PLC通信系统集成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DCS的回转窑无线测温系统设计 |
4.1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4.1.1 上位机的选择 |
4.1.2 系统的硬件配置 |
4.2 回转窑温度测量无线方案 |
4.3 本章小结 |
5 热解过程控制策略及DCS系统软件设计 |
5.1 控制系统软件配置 |
5.2 回转窑式热解过程控制策略 |
5.2.1 干燥窑控制 |
5.2.2 热解窑控制 |
5.2.3 热风炉控制 |
5.2.4 干熄焦控制 |
5.2.5 高温除尘控制 |
5.3 回转窑式热解温度模糊PID控制器设计 |
5.3.1 PID温度控制任务分析 |
5.3.2 输入值的模糊化 |
5.3.3 建立模糊规则表 |
5.3.4 解模糊处理 |
5.4 本章小结 |
6 系统功能测试及仿真结果 |
6.1 DCS系统网络在线实测 |
6.2 基本控制功能算法块 |
6.3 转窑热解主要工艺工程化实现 |
6.3.1 干馏窑控制 |
6.3.2 热风炉控制 |
6.3.3 干熄焦控制 |
6.3.4 高温除尘控制 |
6.4 转窑热解温度模糊PID控制算法应用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水泥熟料烧结过程软测量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f-CaO含量测量的意义 |
1.1.2 窑体热损失测量的意义 |
1.1.3 料层高度测量的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f-CaO含量测量方法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2.2 窑体热损失测量方法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2.3 料层高度测量方法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3 本文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
第2章 水泥回转窑熟料烧结过程机理及数据获取 |
2.1 熟料烧结过程机理分析 |
2.1.1 物料的预热及分解 |
2.1.2 物料的烧结 |
2.1.3 物料的冷却 |
2.1.4 熟料烧结过程的特点 |
2.2 熟料烧结过程数据的获取 |
2.2.1 主要过程变量及数据的获取 |
2.2.2 窑体红外热图的获取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f-CaO影响参数分析及过程变量时序分析方法 |
3.1 f-CaO影响参数的确定 |
3.2 过程变量的时序分析方法 |
3.2.1 变量间的时序匹配方法 |
3.2.2 过程变量的时序加权方法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时序分析与集成学习的f-CaO含量软测量方法 |
4.1 集成学习简介 |
4.2 基于时序分析与集成学习的f-CaO含量软测量建模 |
4.2.1 数据预处理 |
4.2.2 过程变量间的时序关系 |
4.2.3 个体学习器的生成 |
4.2.4 选择性集成策略制定 |
4.3 f-CaO含量软测量模型的实验验证 |
4.4 f-CaO含量软测量模型性能分析 |
4.4.1 时序信息及时序加权参数对模型性能的影响 |
4.4.2 与单模型的预测性能对比 |
4.4.3 与全集成模型预测性能对比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红外热图的窑体热损失软测量方法 |
5.1 窑体表面温度场特征 |
5.2 窑体热损失软测量模型的建立 |
5.2.1 窑体辐射换热 |
5.2.2 窑体对流换热 |
5.2.3 窑体热损失测量流程 |
5.3 窑体热损失软测量结果与分析 |
5.3.1 熟料生产的单位热能消耗 |
5.3.2 单位时间内窑体热量损失测量结果 |
5.3.3 窑体热损失软测量结果 |
5.3.4 经济性分析 |
5.4 操作变量与窑体热损失的相关性分析 |
5.4.1 随机森林与皮尔逊相关系数 |
5.4.2 基于随机森林的操作变量与热损失相关性分析 |
5.4.3 结果与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窑内温度场的物料料层高度软测量方法 |
6.1 准工业热态回转窑实验平台 |
6.2 窑内温度场特征及其机理分析 |
6.2.1 回转窑内圆周方向温度场特征 |
6.2.2 窑内温度场特征机理分析 |
6.3 物料料层高度软测量模型的建立 |
6.3.1 静态层物料温度的估计 |
6.3.2 活动层物料温度及料层高度的确定 |
6.4 料层高度软测量方法的实验验证与结果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总结 |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项目 |
(5)回转窑日常管理的几点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1 班组管理 |
1.1 做好设备的点检、记录和汇报工作 |
1.2 高度重视回转窑系统的润滑工作 |
1.3 重视托轮冷却水的使用 |
2 工段管理 |
2.1 设备方面 |
1) 重视轮带滑移量的变化 |
2) 重视轮带挡圈 (挡铁) 的磨损和损坏情况 |
3) 重视轮带下筒体垫板的装配和运行状态 |
4) 重视轮带与托轮接触面积的变化 |
5) 重视轮带部位筒体温差 |
6) 重视减速机和膜片联轴器的检查维护 |
7) 重视液压挡轮安装中心线的位移变化 |
2.2 工艺操作方面 |
1) 加强对燃烧器的认识和管理 |
2) 重视入窑生料的质量稳定性和操作的统一性 |
3) 重视窑点火升温速度和轮带与筒体温差 |
4) 完善管理制度并提升中控操作员管理水平 |
5) 重视窑耐火材料的施工监管和点火升温对砖衬的影响 |
3 分厂级 (职能) 管理 |
3.1 设备管理方面 |
1) 重视窑传动部件的磨损和三档支承基础的沉降 |
2) 重视回转窑两中心线状态的变化 |
3) 重视窑运行隐患的记录归档 |
4) 重视窑系统的检查、检修和维护工作 |
3.2 工艺方面 |
1) 重视窑砖配置方案和运行周期 |
2) 重视燃料品质波动对窑煅烧的影响 |
3) 重视燃烧器的选型和使用周期 |
4 管理成效 |
(6)回转窑液压挡轮使用中的问题及处理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液压系统的问题 |
1.1 流量调节问题 |
1.2 调试问题 |
1.3 泄压问题 |
2 液压挡轮安装位置不当造成的问题 |
3 行程设定问题 |
4 窑上下窜动时的时间控制问题 |
5 窑上行困难问题 |
6 装置失效问题 |
7 托轮调整问题 |
8 总结 |
(7)黑滑石煅烧加工工艺及关键设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2 黑滑石 |
1.2.1 黑滑石的矿物性能 |
1.2.2 国内外对滑石的利用现状 |
1.3 黑滑石增白加工研究现状 |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2 课题主要内容 |
第2章 黑滑石煅烧加工工艺和设备研究 |
2.1 黑滑石煅烧加工工艺的现状 |
2.1.1 黑滑石煅烧加工工艺现状及存在问题 |
2.1.2 黑滑石煅烧加工方式 |
2.2 煅烧加工主要工艺及关键技术 |
2.2.1 新加工工艺流程 |
2.2.2 关键技术内容 |
2.3 黑滑石煅烧加工中的主要设备 |
2.3.1 造粒设备 |
2.3.2 煅烧设备 |
2.3.3 其它设备 |
2.4 黑滑石煅烧加工总体工艺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造粒成球工艺及设备的研究 |
3.1 造粒成球 |
3.1.1 造粒成球的类型 |
3.1.2 造粒成球的技术要求 |
3.2 预加水成球技术 |
3.2.1 预加水成球技术原理 |
3.2.2 预加水成球工艺流程 |
3.3 预加水盘式成球机的设计 |
3.3.1 预加水盘式成球机的主要结构 |
3.3.2 预加水盘式成球机的参数计算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黑滑石煅烧回转窑及关键技术研究 |
4.1 煅烧回转窑 |
4.1.1 煅烧回转窑工作原理 |
4.1.2 回转窑传动系统 |
4.2 摩擦传动理论 |
4.2.1 摩擦传动 |
4.2.2 摩擦轮传动的滑动和失效形式 |
4.2.3 摩擦轮的材料 |
4.3 摩擦传动在回转窑上的应用 |
4.3.1 回转窑摩擦传动方案设计 |
4.3.2 回转窑摩擦传动可行性条件 |
4.4 回转窑自调整托轮支承结构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两支承-摩擦回转窑设计及有限元分析 |
5.1 两支承回转窑 |
5.2 两支承-摩擦传动回转窑总体结构设计 |
5.2.1 支承托轮摩擦传动结构 |
5.2.2 回转窑柔性支承结构 |
5.2.3 托轮轴向引导装置 |
5.3 回转窑液压驱动方案设计 |
5.3.1 回转窑液压驱动方案 |
5.3.2 液压传动的工作原理 |
5.3.3 液压驱动系统的设计计算 |
5.3.4 液压驱动系统的设计 |
5.4 两支承-摩擦传功回转窑有限元分析 |
5.4.1 建立回转窑有限元分析模型 |
5.4.2 回转窑应力应变云图分析 |
5.4.3 支承结构接触应力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回转窑托轮水平外径位置的测量方法与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回转窑概述 |
1.1.1 回转窑的发展 |
1.1.2 回转窑的结构 |
1.1.3 回转窑的检测技术 |
1.2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课题来源 |
1.2.2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有关托轮位置的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技术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5 本论文的工作内容安排 |
1.6 小结 |
第2章 回转窑托轮水平外径位置的测量方法 |
2.1 回转窑托轮作用及工作情况的分析 |
2.2 回转窑托轮受力分析 |
2.3 回转窑托轮位置的状况分析 |
2.3.1 托轮位置和筒体中心位置的关系 |
2.3.2 托轮位置歪斜情况的分析 |
2.3.3 托轮水平外径位置的曲线分析 |
2.4 托轮水平外径位置的检测原理 |
2.5 托轮水平外径位置检测方法的介绍 |
2.6 小结 |
第3章 测量系统的硬件设计 |
3.1 测量系统总体框架 |
3.2 仪器的选型和介绍 |
3.2.1 激光位移传感器选型 |
3.2.2 激光电源 |
3.2.3 霍尔传感器选型 |
3.2.4 全站仪选型和介绍 |
3.3 仪器的通信连接 |
3.3.1 激光位移传感器的通信连接 |
3.3.2 霍尔开关的通信连接 |
3.3.3 全站仪的通信连接 |
3.4 机械装置总体构造 |
3.4.1 支撑装置 |
3.4.2 水平移动装置 |
3.4.3 滑块装置 |
3.4.4 霍尔传感器支撑装置 |
3.4.5 其他附件 |
3.5 小结 |
第4章 测量系统的软件设计 |
4.1 虚拟仪器基础 |
4.1.1 虚拟仪器技术概述 |
4.1.2 虚拟仪器的构成 |
4.1.3 虚拟仪器开发软件 |
4.2 Labivew概述 |
4.2.1 Labivew简介 |
4.2.2 Labivew的优势 |
4.2.3 Labivew编程界面 |
4.3 测量系统的软件框架设计 |
4.4 测量系统的软件编写 |
4.4.1 霍尔开关信号的采集 |
4.4.2 激光位移传感器的数据采集 |
4.4.3 激光位移传感器数据的保存 |
4.4.4 后期数据处理与保存 |
4.5 小结 |
第5章 测量系统的应用数据和误差分析 |
5.1 测量前的准备工作 |
5.1.1 基准线的建立 |
5.1.2 三维坐标系的建立方法 |
5.1.3 其他测量仪器的准备工作 |
5.2 数据的综合分析 |
5.2.1 单点测量采集数据的分析 |
5.2.2 多点测量采集数据的对比分析 |
5.2.3 测量采集数据的综合分析 |
5.3 系统误差分析 |
5.4 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回转窑托轮轴向力测量仪研制与托轮调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回转窑概述 |
1.1.1 回转窑简介 |
1.1.2 回转窑检测方法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
1.3 和本课题有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5 预期的研究成果和创新点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回转窑托轮运行状态分析及测量方法 |
2.1 回转窑托轮运行状态分析 |
2.1.1 回转窑及其托轮结构组成 |
2.1.2 回转窑运行常见故障分析及处理方法 |
2.2 回转窑托轮运行状态检测方法 |
2.2.1 回转窑托轮位置检测方法 |
2.2.2 回转窑托轮直径检测方法 |
2.2.3 回转窑托轮倾斜角检测方法 |
2.2.4 回转窑托轮轴向力检测方法 |
2.3 回转窑托轮调整方法 |
2.3.1 根据回转窑中心线调整托轮 |
2.3.2 根据回转窑托轮轴向力调整托轮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回转窑托轮轴向力测量仪设计 |
3.1 托轮轴向力测量仪机械部分设计 |
3.1.1 轴向力测量仪液压装置的设计与选择 |
3.1.2 轴向力测量仪传动装置的设计 |
3.1.3 轴向力测量仪支架的设计 |
3.2 轴向力测量仪通讯部分设计 |
3.3 轴向力测量仪的动态分析 |
3.3.1 机械机构Pro/ENGINEER运动仿真简介 |
3.3.2 轴向力测量仪机械机构运动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轴向力测量仪软件部分设计 |
4.1 虚拟仪器概述 |
4.1.1 虚拟仪器的定义 |
4.1.2 虚拟仪器的组成 |
4.1.3 LabVIEW简介 |
4.2 测量系统程序设计 |
4.2.1 软件结构组成 |
4.2.2 数据采集与仪器控制 |
4.2.3 轴向力数据显示 |
4.2.4 数据储存及处理 |
第5章 回转窑托轮运行状态的调整 |
5.1 回转窑托轮调整原理 |
5.2 回转窑托轮调整的方法 |
5.2.1 回转窑动态中心线测量调整托轮方法 |
5.2.2 回转窑托轮轴向力测量调整托轮方法 |
5.3 回转窑托轮调整应用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轴向力测量仪的安装应用及数据分析 |
6.1 轴向力测量仪的安放 |
6.2 轴向力测量仪数据采集与分析 |
6.2.1 测量点的选择 |
6.2.2 测量数据的分析 |
6.2.3 托轮轴向力测量仪的应用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对回转窑液压挡轮设计的几点看法及调试经验(论文参考文献)
- [1]回转窑内物料性质及运动状态引起的窑电流变化实验研究[D]. 金光海.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8)
- [2]回转窑液压挡轮油缸密封失效后的顶窑实例介绍[J]. 陈磊,刘亚辉,姜磊,王淼,李阳阳. 水泥, 2021(04)
- [3]回转窑式热解过程控制系统研发[D]. 王志雄.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4]水泥熟料烧结过程软测量方法研究[D]. 武伟宁. 湖南大学, 2020(08)
- [5]回转窑日常管理的几点认识[J]. 王晓明. 水泥, 2016(10)
- [6]回转窑液压挡轮使用中的问题及处理措施[J]. 王艳丽,刘明红. 中国水泥, 2015(04)
- [7]黑滑石煅烧加工工艺及关键设备研究[D]. 董新营. 武汉理工大学, 2014(04)
- [8]回转窑托轮水平外径位置的测量方法与系统[D]. 简汉增. 武汉理工大学, 2013(S2)
- [9]回转窑托轮轴向力测量仪研制与托轮调整[D]. 王雄波. 武汉理工大学, 2011(09)
- [10]大型回转窑液压挡轮的有限元分析及其优化[J]. 彭云华,郭卫辉,王和慧. 石油和化工设备, 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