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代谢论文-陈美,戴伟东,李朋亮,朱荫,陈勤操

初级代谢论文-陈美,戴伟东,李朋亮,朱荫,陈勤操

导读:本文包含了初级代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炒青绿茶,衍生化,气质联用(GC-MS),初级代谢产物

初级代谢论文文献综述

陈美,戴伟东,李朋亮,朱荫,陈勤操[1](2019)在《基于柱前衍生化GC-MS的炒青绿茶加工过程中初级代谢物变化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茶叶中的一些初级代谢产物前人研究较少,为了探明在炒青绿茶加工过程中这些初级代谢产物的变化规律,本研究以龙井43品种为原料制作了炒青绿茶,并采用了基于柱前衍生化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对其进行测定。结果共鉴定出60种化合物,其中相对含量较高的为有机酸类、糖类、糖类衍生物。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模型可成功区分炒青绿茶各个加工工序,并筛选出了关键差异化合物26种,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这26种化合物在加工过程中的含量变化规律可分为以下3类:高→低:2-酮戊二酸、阿拉伯糖、没食子酸、吡喃葡萄糖醛酸、甘油葡萄糖苷、核糖、半乳糖、果糖、葡萄糖、磷酸、4-酮葡萄糖、核糖酸-1,4-内酯、甘露醇;高→低→高:尿黑酸、蔗糖、肌醇半乳糖苷、苏糖酸、松二糖、核糖酸、肌醇和柠檬酸;低→高→低:赤藓糖-1,4-内酯、磷酸氧丙基酯、焦谷氨酸、奎尼酸、己二酸。有机酸主要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糖类除蔗糖外主要呈现下降趋势。(本文来源于《茶叶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高向波[2](2019)在《早产儿体内咖啡因及叁种初级代谢产物浓度测定及其群体药代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人血清中咖啡因及其叁种初级代谢产物浓度测定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ltra-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UHPLC-MS/MS)方法,并应用此方法对使用构橼酸咖啡因治疗原发性呼吸暂停早产儿(Apnea of prematurity,AOP)的常规检查剩余血样进行分析。收集咖啡因血药浓度数据、给药信息、采血时间、病理生理数据及CYP1A2基因型,选择合适的协变量,应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法(Nonlinear mixed effects modeling,NONMEM),建立早产儿咖啡因的群体药代动力学(Population pharmacokinetics,PPK)模型,从而为临床安全、合理的用药提供参考。方法:①人血清中咖啡因及其叁种初级代谢产物的UHPLC-MS/MS测定方法的建立及验证。选择咖啡因-d9作为内标,取血清50 μL,置于1.5 mL离心管中,精密加入含咖啡因-d9的甲醇溶液200 μL,旋涡振荡1 min沉淀蛋白,静置5 min,于13000 rpm离心10 min,取上清液进行UHPLC-MS/MS分析。标准曲线及质量控制(Quality control,QC)的前处理同样品。色谱柱:Agilent C18柱(2.1 mm×50 mm,2.2 μm);流动相:0.1%甲酸水溶液(A)和0.1%甲酸甲醇溶液(B);流速:0.3 mL/min;梯度洗脱。采用电喷雾离子化(Electrospray ionization,ESI),正离子模式,多反应监测(Multiple reaction monitoring,MRM)扫描测定。②早产儿咖啡因PPK模型的建立及验证。收集并测定剩余血样中咖啡因及其叁种初级代谢物的浓度,准确记录给药时间、给药剂量和采血时间,查找相应的生理病理等指标。通过NONMEM软件,根据交互作用的条件一阶评估法(First order conditional estimation with interaction,FOCEI)来拟合药动学参数及其变异性,选择合适的个体间变异及残差变异模型,用向前增加法、向后递减法筛选潜在协变量,采用似然比检验(Likelihood ratio test,LRT)各协变量对模型参数的影响,建立最终的群体药代动力学模型并通过图形结合统计学方法进行验证。结果:①建立的UHPLC-MS/MS法测定咖啡因在200~75000 ng/mL,茶碱在10~25000 ng/mL,1,7-二甲基黄嘌呤在10~10000 ng/mL,可可碱在10~2500 n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日内、日间精密度RSD均≤7.9%,平均回收率在89.2%~109.4%。该分析方法选择性良好、灵敏度高。基质效应、提取回收率、过程效率均符合要求。室温放置24小时、4℃放置2天、-80℃放置16天内均稳定,经过3次冻融循环(-80℃)稳定。②选择一级消除的一房室模型结合个体间变异和残差变异均用指数模型是基础模型的最佳选择。通过在基础模型中将先验的异速生长模型相关系数合并在当日体重(Current weight,CW)考虑(CL取0.75,Vd取1),CW导致目标函数值(Objective function value,OFV)下降117.88(P<0.05);矫正胎龄(Postmenstrual age,PMA)使清除率的OFV下降8.49(P<0.05),血清肌酐浓度(Serum creatinine concentration,CREA)使清除率的OFV进一步下降5.99(P<0.05),通过向后递减显示PMA、CREA对OFV均有显着影响(P<0.05),CYP1A2基因型和其它协变量未导致OFV进一步变化。最终模型关系式如下:CL(L/h)=θ1×(CW/1280)0.75×(PMA/31.1)θ×1/(CREA/68)84 Vd(L)=θ2×(CW/1280)CL:清除率;Vd:表观分布容积;CW:当日体重(g);PMA:矫正胎龄(weeks);CREA:血清肌酐浓度(μmol/L);1280 g、31.1 weeks、68 μmol/L分别是研究人群CW、PMA、CREA的中位数值;θ1、θ2分别是清除率、表观分布容积的群体典型值;θ3、θ4分别是PMA、CREA的固定效应影响因子。结论:建立了一种快速、灵敏的UHPLC-MS/MS分析方法,经验证适用于早产儿常规检查剩余血清中咖啡因及叁种代谢产物浓度的测定。通过NONMEM软件建立的早产儿咖啡因群体药代动力学模型,最终模型咖啡因清除率(CL)与矫正胎龄(PMA)、当日体重(CW)和血清肌酐浓度(CREA)相关,表观分布容积(Vd)与当日体重(CW)相关,CYP1A2基因型和其它协变量对咖啡因的群体药代动力学参数均未表现出影响。最终模型经图形结合统计学方法验证具有较好的准确性、适用性和稳定性,可以为早产儿安全、合理的用药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4-01)

冀柳欣[3](2018)在《顶头孢霉高低产菌初级代谢基因序列分析及ssadh基因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工业上生产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重要前体头孢菌素C依靠其巨大的经济价值在抗生素市场上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其主要生产菌丝状真菌顶头孢霉的研究也因此备受重视。顶头孢霉在经历了传统育种技术的多轮诱变和筛选过程后,其CPC生产能力得到显着提升,但其高产背后发生的遗传变异及代谢差异的分子机制尚未完全披露,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从分子育种角度进一步提升CPC产量的可能。目前,我们认识和理解顶头孢霉的代谢网络、调控机制得益于头孢菌素C生物合成途径的阐明和组学技术的应用,野生型菌株ATCC11550基因组测序的完成也使得顶头孢霉比较基因组学的研究得以开展。我们设想通过研究顶头孢霉高产菌株和野生型菌株之间的基因组差异,并结合之前本实验室此前获得的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数据,对在菌种选育过程中发生的代谢调控突变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探寻代谢调控突变影响CPC合成的机制。本文着眼于顶头孢霉高低产菌CPC合成相关初级代谢途径的基因序列分析,通过考察这些基因是否在高产菌株中发生突变从而影响到酶的活性,并结合之前转录水平的分析结果初步探究可能对头孢菌素C代谢产生影响的因素。首先,以顶头孢霉高产菌株LD-7基因组为模板,对包括中心碳代谢和CPC前体氨基酸合成的初级代谢途径涉及到的38个关键酶基因进行了扩增和测序,与野生型ATCC11550菌株进行比对分析后,发现只有3个酶发生了氨基酸突变:叁羧酸循环的苹果酸脱氢酶MDH1121、γ-氨基丁酸途径的琥珀酸半醛脱氢酶SSADH10578和丝氨酸合成途径的磷酸丝氨酸转氨酶PSAT1046。本研究进一步,根据之前转录水平的研究,选取了鉴定有显着差异表达的蛋白琥珀酸半醛脱氢酶SSADH进行突变前后酶活性的研究,发现高低产菌的SSADH蛋白活性并无显着差异。最后,通过ssadh基因的过表达实验,证明了ssadh基因对CPC产量的上调作用,这与之前琥珀酸半醛脱氢酶SSADH在发酵后期的转录水平发生了显着上调,以提供更多NADPH参与CPC合成的研究结果相吻合。综合本研究,顶头孢霉高产菌株CPC合成相关的初级代谢途径中只有极少数酶发生了突变,并且转录水平发生上调的蛋白并没有因为这种突变而发生酶活性的变化。由此,我们推测在传统菌种选育过程中代谢调控的改变可能是其CPC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这为后续通过顶头孢霉高产菌株和野生型菌株的比较基因组学来深入研究CPC生物合成相关代谢调控机制提供了参考,也为构建更优秀的高产菌株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期刊2018-05-01)

刘静,裘娟萍,余志良[4](2017)在《群体感应对细菌初级代谢调控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群体感应是细菌通过释放自诱导物(即信号分子)实现细胞间相互交流的一种机制,细菌通过群体感应来调控基因表达,进而调控细菌的初级代谢、调控细菌群体行为活动。细菌的群体感应对葡萄糖摄取、糖酵解途径、戊糖磷酸途径、能量代谢途径和核苷酸代谢途径进行负调控;群体感应对TCA循环、乙醛酸循环和草酸循环进行正调控。通过综述群体感应调控初级代谢主要途径的研究进展,展望群体感应研究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科技通报》期刊2017年02期)

王冰,何新宇,周洋洋,张炜佳,潘迎捷[5](2016)在《叁种类型初级代谢物对降低副溶血性弧菌耐药性作用效果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调节细胞代谢状态可重构耐药副溶血性弧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杀菌作用的敏感性。从而创建了一种有效杀死耐药副溶血性弧菌的新途径。【方法】通过表型实验比较了在亚致死浓度抗生素作用下,不同种类代谢物对耐药细菌存活率的作用影响。并通过RT-PCR进一步分析了氧化磷酸化偶联质子通道中相关重要基因sucC,gltA,nuoF,nuol,pfkA表达量随时间的变化。【结果】在分别添加10mM甘油,丙氨酸,葡萄糖代谢物培养6h后,细菌对低浓度抗生素的敏感性提高了64倍,101倍,1886倍。对照组经氧化磷酸化解偶联剂CCCP处理后,外源代谢物的添加失去作用。【结论】通过调节细菌细胞代谢水平可显着提高耐药弧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敏感性。作用机制可能主要依赖于外源代谢物通过底物激活,促进叁羧酸循环,增强质子动力势,提高抗生素的摄取。(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叁届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6-11-09)

韩姝[6](2016)在《顶头孢霉高低产菌初级代谢的比较及CPC甲氧基化的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头孢菌素C(CPC)是治疗细菌感染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合成的主要前体,丝状真菌顶头孢霉是CPC的主要生产菌。在传统菌种选育过程中顶头孢霉经历多轮诱变和筛选使其CPC生产能力得到显着提高,但是发生在高产背后的遗传变化仍然未知。初级代谢通过向次级代谢提供前体和辅因子与其联系在一起,并且前体和辅因子是高产菌中抗生素产量的限制因素。在本研究中利用实验室建立的RNA测序数据和代谢物谱对高低产菌中的初级代谢进行比较分析,更好的理解了初级代谢和CPC生物合成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使用合理代谢工程手段提高CPC产量。首先对顶头孢霉中心碳代谢途径中基因转录水平进行分析,发现高产菌在发酵早期上调糖酵解途径中的基因转录水平快速消耗葡萄糖开始CPC合成,发酵后期对3-磷酸甘油酸(3PG)上下游基因转录水平的不同调控导致糖异生途径中的碳流导向3PG最终提高丝氨酸合成;在叁羧酸循环中高产菌下调柠檬酸合酶基因转录水平迫使更多丙酮酸参与缬氨酸合成,而琥珀酸脱氢酶基因转录水平上调可能导致苹果酸合成增加,从而有更多苹果酸进入糖异生途径生成3PG;高产菌在乙醛酸循环中上调异柠檬酸裂解酶和苹果酸合酶基因转录水平,乙醛酸循环更加活跃生成更多琥珀酸;高产菌发酵早期戊糖磷酸途径中能生成NADPH的两个酶转录水平上调,而在发酵后期γ-氨基丁酸支路中琥珀酸半醛脱氢酶基因转录水平发生显着上调,这些都导致有更多NADPH参与CPC生物合成。将高低产菌中初级代谢中间产物胞内含量进行比较,发现葡萄糖、3PG、苹果酸和琥珀酸在高低产菌中差别比较大,其含量变化趋势与基因转录水平相一致。其次对CPC前体氨基酸合成途径基因转录水平进行分析,发现高产菌半胱氨酸合成途径中编码胱硫醚-γ-裂解酶、胱硫醚-β-合酶和S-腺苷甲硫氨酸合酶的基因转录水平上调;丝氨酸和缬氨酸生物合成途径基因转录水平在高产菌中均上调;高产菌赖氨酸合成途径中编码第一步反应酶基因转录水平上调,而编码最后一步反应酶基因转录水平下调。检测胞内丝氨酸、半胱氨酸、缬氨酸和α-氨基己二酸含量,发现高产菌中这些氨基酸含量都高于低产菌,与基因转录水平相一致。此外还对CPC进行体外和体内甲氧基化探索。体外实验从带棒链霉菌中克隆cmc I和cmc J基因,分别构建Cmc I和Cmc J蛋白表达载体并在体外纯化。将纯化后的Cmc I和Cmc J蛋白添加到变铅青链霉菌和顶头孢霉裂解液中对CPC进行转化。体内实验中构建了两个cmc I和cmc J基因的双表达载体,分别导入顶头孢霉中获得正确转化子并进行发酵产物LC-MS鉴定。(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期刊2016-01-01)

马风伟,季宝成,夏兵,周燕[7](2015)在《质谱-多级质谱联用技术(MS-MS~n)用于茶叶中初级代谢产物的快速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茶叶源于中国,饮茶始于中国,迄今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根据茶叶的产地、采摘时间及加工工序等不同,茶叶可分为不同品种;茶叶中的化学成分多样,主要有茶多酚类、植物碱、氨基酸、糖类、色素等[1]。质谱学方法是一种同时具备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的方法[2],质谱的高灵敏度使得它可以检测浓度很低的样品,同时通过多级质谱的串联,可以实现从选择离子扫描到反应离子检测的目的,从而可以得到化合物母离子和碎片离子的分子量信息,结合化合物的裂解规律可以快速鉴定出化合物的结构。本试验采用一级质谱-多级质谱联用技术(MS-MSn)开展茶叶中初级代谢产物的快速鉴定(见图1),一级质谱扫描发现,正离子模式下出现较强的m/z 381,350,213和175的质谱峰,进而结合碰撞诱导解离(CID)技术对m/z 381和175进行碰撞诱导裂解,得到二级碎片离子m/z 381(381[M+K]~+,219[M-Glc+K]~+,201[M-Glc-H2O+K]~+),m/z 175(175[M+H]~+,158[M-H2O+H]~+,130[M-H+2O-CO+H]),可以快速的确证茶叶中含有disaccharide和arginine成分[3,4]。(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二届全国质谱分析学术报告会会议摘要集》期刊2015-10-16)

吴超[8](2015)在《高产油微藻基于基因组的初级代谢网络重构和代谢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Chlorella protothecoides是兼性营养的微藻,在异养条件下细胞生长迅速并可以积累大量油脂,可用于规模化培养并作为生物柴油生产原料。目前关于C.protothecoides的基础研究相对滞后,尚不清楚其在不同营养条件下表型差异化的原因以及油脂积累规律。本文将重构C.protothecoides的初级代谢网络,并结合代谢组学和代谢流分析方法,从代谢的角度展开应用基础研究。首先,建立了针对C.protothecoides的代谢物提取和基于LC-MS的测定方法,比较了其在自养和异养条件下的代谢组,发现大部分代谢物发生了显着变化,尤其是糖分解代谢的中间产物在异养时显着上升,同时ATP和还原力等辅因子以及乙酰辅酶A和丙二酰辅酶A明显增加,表明了异养C.protothecoides旺盛的葡萄糖代谢以及脂肪酸合成活动。自养转异养的代谢轮廓分析显示,游离氨基酸含量逐渐降低,而糖酵解、磷酸戊糖途径和叁羧酸循环代谢物含量增加,表明细胞回收自养时积累的蛋白质,将碳骨架用于油脂合成。根据新获得的基因组的注释,重构了C.protothecoides的初级代谢网络,并模拟了不同条件下的生长情况,预测值和实验值吻合良好说明了模型和数据的可靠性。理论最优生长的预测表明当前自养和异养生长速率仍可以分别提高20%和10%。表型相面分析给出了不同条件下C.protothecoides出现最佳生长和相应脂肪酸合成的培养条件,即:自养时光吸收通量与CO2消耗速率之比为8.4左右,异养时葡萄糖利用与O2吸收速率之比为2.7左右。运用同位体非稳态标记方法获得了C.protothecoides自养和异养时代谢物动态标记过程,并以此为额外约束解析了胞内代谢流分布。结果表明自养细胞光呼吸作用可以被其他途径替代,可以完全抑制以减少碳损失,叁羧酸循环的作用主要是提供生物质合成前体而非产生能量;异养细胞磷酸烯醇丙酮酸羧化酶和苹果酸酶代谢活跃,形成C4样通路并可能提供还原力,柠檬酸合成酶与脂肪酸合成竞争碳骨架因此可以被抑制,但同时需要考虑产生能量与还原力的替代途径。利用动态流分析方法解析了C.protothecoides氮代谢特征,发现自养条件下对氨氮的吸收主要通过谷氨酸脱氢酶途径,而异养条件下氮同化几乎完全依赖于谷氨酰胺合成酶-谷氨酸合成酶催化的偶联反应。C.protothecoides对氮同化途径的选择表现了其应对不同环境压力的自我调节能力。以上结果对C.protothecoides油脂积累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为产量优化等应用研究提供了定量化的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期刊2015-06-01)

赵状军,胡龙兴,胡涛,傅金民[9](2015)在《不同品系高羊茅应答高温胁迫的初级代谢产物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高温对高羊茅初级代谢的影响,对耐热性不同的两个高羊茅基因型PI 578718(耐热)和PI 234881(热敏感),进行40℃/35℃(昼/夜各12h)模拟高温胁迫21d,分别于不同时间段取样测定生理以及代谢产物的变化。结果表明,在高温胁迫下,草坪质量、叶绿素含量、叶片相对含水量、根系活力持续下降,电解质渗漏加剧,与耐热型基因型相比,热敏感基因型各生理指标变化更明显。通过GC-MS分析,检测并鉴定了25种初级代谢产物,主要包括有机酸和脂肪酸(9种)、氨基酸(9种)、糖类和糖醇(7种),其中氨基酸(如脯氨酸、缬氨酸、谷氨酸)、糖类(如蔗糖)和糖醇(如肌醇)在叶片中大量积累,而有机酸和脂肪酸类(如柠檬酸、棕榈酸)在根系中大量积累。高温胁迫下叶片和根系中代谢产物如缬氨酸、谷氨酸、脯氨酸、蔗糖、肌醇、柠檬酸、棕榈酸含量的升高或维持,可能是耐热基因型PI 578718与热敏感基因型PI 234881之间耐热性差异的主要原因,而且柠檬酸作为抗氧化剂并参与呼吸作用的叁羧酸循环途径,它的高积累,可能更有助于提高高羊茅对高温胁迫的耐性和适应性。(本文来源于《草业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邢蓓[10](2015)在《ε-聚赖氨酸对Staphylococcus aureus活性及初级代谢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天然氨基酸同聚物ε-聚赖氨酸(ε-Poly-L-lysine, ε-PL)是一种聚阳离子多肽。由于ε-PL的优良特性,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等领域,其作为食品防腐剂为人们广泛关注。然而,ε-PL的抑菌机理目前尚不清楚。已有的对于ε-PL抑菌机理的研究主要以革兰氏阴性菌(如大肠杆菌)及真菌(如酵母菌)为研究对象,鲜有对革兰氏阳性的报道。由于ε-PL抑菌谱广,不仅可抑制革兰氏阴性菌和真菌,对革兰氏阳性菌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因此,本文以革兰氏阳性菌的模式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为对象,初步探讨了ε-PL对S. aureus活性及初级代谢的影响。通过研究ε-PL对S. aureus的抑菌活性,发现ε-PL对S. aureus的抑菌能力在0-750μg/mL浓度范围内存在浓度依赖性,随ε-PL浓度的升高而增强。探讨了ε-PL对Saureus细胞表面性质和形态的影响,发现在ε-PL作用下,S. aureus细胞表面的疏水性下降,细胞膜通透性升高,完整性被破坏。通过ε-PL作用后的S. aureus田胞拉曼光谱图,发现细胞壁肽聚糖的性质发生了改变。从扫描电子显微镜的结果来看,250 μg/mL ε-PL作用2h后,S. aureus细胞表面变得粗糙并形成凹陷,500 ng/mL和750 μg/mL ε-PL作用下细胞表面严重皱缩。基于GC/MS比较了ε-PL.作用后S.aureus代谢水平的差异,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信息抽提,分析了S.aureus细胞在不同浓度ε-PL作用下胞内代谢的差异性。通过分析胞内代谢物浓度的变化,发现ε-PL抑制了S.aureus胞内葡萄糖的利用,导致糖酵解途径中关键代谢物2-磷酸甘油酸和3-磷酸甘油酸含量下降。ε-PL的作用还引起S.aureus叁羧酸循环的关键代谢物——琥珀酸和延胡索酸含量下降。推测ε-PL降低了S.aureus糖酵解途径和叁羧酸循环的代谢水平。ε-PL作用后S.aureus胞内部分氨基酸,如脯氨酸的含量升高,但是随着ε-PL浓度的升高,这些氨基酸的含量呈下降趋势。这部分氨基酸可能与S.aureus抗逆性有关,是微生物对抗外界不利环境的自我保护机制,但是这种机制的保护能力有限。为验证代谢组学的实验结果,测定了糖酵解途径和叁羧酸循环的关键酶——己糖激酶、琥珀酸脱氢酶和顺乌头酸酶的活力,发现ε-PL的作用降低了这叁种酶的活力。另外,ε-PL还降低了S.aureus胞内ATP的含量,也暗示了S.aureus的产能途径受到抑制。综上可知,ε-P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是通过其与细胞表面接触,破坏细胞壁和细胞膜的结构,进而引起胞内代谢的紊乱。(本文来源于《天津科技大学》期刊2015-03-01)

初级代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建立人血清中咖啡因及其叁种初级代谢产物浓度测定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ltra-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UHPLC-MS/MS)方法,并应用此方法对使用构橼酸咖啡因治疗原发性呼吸暂停早产儿(Apnea of prematurity,AOP)的常规检查剩余血样进行分析。收集咖啡因血药浓度数据、给药信息、采血时间、病理生理数据及CYP1A2基因型,选择合适的协变量,应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法(Nonlinear mixed effects modeling,NONMEM),建立早产儿咖啡因的群体药代动力学(Population pharmacokinetics,PPK)模型,从而为临床安全、合理的用药提供参考。方法:①人血清中咖啡因及其叁种初级代谢产物的UHPLC-MS/MS测定方法的建立及验证。选择咖啡因-d9作为内标,取血清50 μL,置于1.5 mL离心管中,精密加入含咖啡因-d9的甲醇溶液200 μL,旋涡振荡1 min沉淀蛋白,静置5 min,于13000 rpm离心10 min,取上清液进行UHPLC-MS/MS分析。标准曲线及质量控制(Quality control,QC)的前处理同样品。色谱柱:Agilent C18柱(2.1 mm×50 mm,2.2 μm);流动相:0.1%甲酸水溶液(A)和0.1%甲酸甲醇溶液(B);流速:0.3 mL/min;梯度洗脱。采用电喷雾离子化(Electrospray ionization,ESI),正离子模式,多反应监测(Multiple reaction monitoring,MRM)扫描测定。②早产儿咖啡因PPK模型的建立及验证。收集并测定剩余血样中咖啡因及其叁种初级代谢物的浓度,准确记录给药时间、给药剂量和采血时间,查找相应的生理病理等指标。通过NONMEM软件,根据交互作用的条件一阶评估法(First order conditional estimation with interaction,FOCEI)来拟合药动学参数及其变异性,选择合适的个体间变异及残差变异模型,用向前增加法、向后递减法筛选潜在协变量,采用似然比检验(Likelihood ratio test,LRT)各协变量对模型参数的影响,建立最终的群体药代动力学模型并通过图形结合统计学方法进行验证。结果:①建立的UHPLC-MS/MS法测定咖啡因在200~75000 ng/mL,茶碱在10~25000 ng/mL,1,7-二甲基黄嘌呤在10~10000 ng/mL,可可碱在10~2500 n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日内、日间精密度RSD均≤7.9%,平均回收率在89.2%~109.4%。该分析方法选择性良好、灵敏度高。基质效应、提取回收率、过程效率均符合要求。室温放置24小时、4℃放置2天、-80℃放置16天内均稳定,经过3次冻融循环(-80℃)稳定。②选择一级消除的一房室模型结合个体间变异和残差变异均用指数模型是基础模型的最佳选择。通过在基础模型中将先验的异速生长模型相关系数合并在当日体重(Current weight,CW)考虑(CL取0.75,Vd取1),CW导致目标函数值(Objective function value,OFV)下降117.88(P<0.05);矫正胎龄(Postmenstrual age,PMA)使清除率的OFV下降8.49(P<0.05),血清肌酐浓度(Serum creatinine concentration,CREA)使清除率的OFV进一步下降5.99(P<0.05),通过向后递减显示PMA、CREA对OFV均有显着影响(P<0.05),CYP1A2基因型和其它协变量未导致OFV进一步变化。最终模型关系式如下:CL(L/h)=θ1×(CW/1280)0.75×(PMA/31.1)θ×1/(CREA/68)84 Vd(L)=θ2×(CW/1280)CL:清除率;Vd:表观分布容积;CW:当日体重(g);PMA:矫正胎龄(weeks);CREA:血清肌酐浓度(μmol/L);1280 g、31.1 weeks、68 μmol/L分别是研究人群CW、PMA、CREA的中位数值;θ1、θ2分别是清除率、表观分布容积的群体典型值;θ3、θ4分别是PMA、CREA的固定效应影响因子。结论:建立了一种快速、灵敏的UHPLC-MS/MS分析方法,经验证适用于早产儿常规检查剩余血清中咖啡因及叁种代谢产物浓度的测定。通过NONMEM软件建立的早产儿咖啡因群体药代动力学模型,最终模型咖啡因清除率(CL)与矫正胎龄(PMA)、当日体重(CW)和血清肌酐浓度(CREA)相关,表观分布容积(Vd)与当日体重(CW)相关,CYP1A2基因型和其它协变量对咖啡因的群体药代动力学参数均未表现出影响。最终模型经图形结合统计学方法验证具有较好的准确性、适用性和稳定性,可以为早产儿安全、合理的用药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初级代谢论文参考文献

[1].陈美,戴伟东,李朋亮,朱荫,陈勤操.基于柱前衍生化GC-MS的炒青绿茶加工过程中初级代谢物变化规律研究[J].茶叶科学.2019

[2].高向波.早产儿体内咖啡因及叁种初级代谢产物浓度测定及其群体药代动力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9

[3].冀柳欣.顶头孢霉高低产菌初级代谢基因序列分析及ssadh基因功能研究[D].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2018

[4].刘静,裘娟萍,余志良.群体感应对细菌初级代谢调控的研究进展[J].科技通报.2017

[5].王冰,何新宇,周洋洋,张炜佳,潘迎捷.叁种类型初级代谢物对降低副溶血性弧菌耐药性作用效果的比较研究[C].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叁届年会论文摘要集.2016

[6].韩姝.顶头孢霉高低产菌初级代谢的比较及CPC甲氧基化的探索[D].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2016

[7].马风伟,季宝成,夏兵,周燕.质谱-多级质谱联用技术(MS-MS~n)用于茶叶中初级代谢产物的快速鉴定[C].中国化学会第二届全国质谱分析学术报告会会议摘要集.2015

[8].吴超.高产油微藻基于基因组的初级代谢网络重构和代谢流分析[D].清华大学.2015

[9].赵状军,胡龙兴,胡涛,傅金民.不同品系高羊茅应答高温胁迫的初级代谢产物分析[J].草业学报.2015

[10].邢蓓.ε-聚赖氨酸对Staphylococcusaureus活性及初级代谢的影响[D].天津科技大学.2015

标签:;  ;  ;  ;  

初级代谢论文-陈美,戴伟东,李朋亮,朱荫,陈勤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