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句法语义接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多义动词,题元理论,接口,映射
句法语义接口论文文献综述
吕金妹,詹全旺[1](2019)在《英语多义动词walk语义句法接口的历时映射》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OED在线引文语料,采用题元理论,对英语多义动词walk的义项衍生进行历时考察,解析多义语义项与句法接口间的映射关系。研究发现:walk的题元角色和句法结构随着语义项的复杂衍化而逐渐多变;在映射过程中,义项与题元栅和句法之间存在"单义单构"和"多义同构"的现象;综合运用题元角色和实体句法可确定"多义同构"现象下的特定义项。此研究结果可直接用于外语教学。(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康建东[2](2019)在《英语心理动词构式的语义句法接口实现机制分析——基于使用的理论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语义句法接口的实现问题,目前语言学界存在很大的争议。争论各方可以划分为两大阵营:先天论派和后天论派。先天论派认为语义句法接口的实现机制为先天所得;后天论派认为语义句法接口的实现机制为后天习得。文章从基于使用的理论模型视角出发,从固化、抽象、比较、组合以及关联五个维度对英语心理动词构式进行了剖析。基于使用的理论模型为后天论提供了心理现实依据。因此,倾向于支持后天论的观点。(本文来源于《唐山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孙道功,施书宇[3](2018)在《“句法—语义”接口视域中词汇与句法的互动制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句法—语义"接口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处理词汇与句法的关系。目前国外对此主要有5种处理模式:词汇语义决定句法、词汇结构决定句法、句法语义影响词汇、句法结构影响词汇、构式语法模式。本文基于大规模语义知识库,以层级性接口理论(词汇单位—角色转化—范畴排序—句法实现—语用制约—语义变化)为指导,在"句法—语义"接口视域中探讨词汇和句法的互动制约关系。结论认为,词汇(词汇单位和词汇语义)对句法(句法结构和句法语义)的制约主要体现为对组合对象、组合框架、角色投射位置的选择限制;句法对词汇产生反制约,主要体现为对充当某一句法语义范畴的词汇单位的生命度、定指度、意愿性等方面产生限制,并对进入句法结构的词汇单位产生规约,引发词汇语义的凸显变化。(本文来源于《外语学刊》期刊2018年04期)
孙道功[4](2018)在《“句法—语义”接口研究的理论回溯及模式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然语言处理进入句处理阶段以后,无论是基于规则还是统计的策略,都面临着"句法-语义"接口或界面问题。目前国内外在接口问题上主要存在的叁种理论五种模式,代表了接口研究的主流趋势,但是也存在以单向研究模式为主、双向互动研究不重视等不足,尤其是缺乏大规模语义知识库的支撑,忽视了词汇单位的语义角色实现,语义角色映射的词汇语义制约以及词汇语义凸显变化等问题的探讨。本文在对接口界定分析的基础上,回溯了目前与接口研究相关的主要理论范式及不足,并进一步提出了以大规模语义知识库为支撑,以"词汇单位-角色转化-范畴排序-句法实现-语用制约-语义变化"为研究思路,对词汇语义和句法语义进行一体化描写的层级性的接口新模式。(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陈枫婷[5](2018)在《中学生英语提升动词虚主语it和there在句法语义接口习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学课程标准所要求重点掌握的词汇、短语中包含了英语提升动词,例如seem、appear、happen(to)、turn out等等。纵观相关研究,虚主语it和there是英语提升动词习得难点。然而只有谢元花(2015)专门就英语提升动词虚主语it和there的习得进行了实证研究,但并不是将中学生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因此,本文通过语法判断测试卷调查了福建省漳州实验中学147名中学生。这147名中学生是从初叁年级、高一年级、高二年级随机抽取组成,并在正式实验前通过谢元花(2009)博士论文的完型填空测试卷进行英语水平测试,测试结果显示这叁个年级的中学生英语水平分别是低、中、高水平。数据收集后录入社科统计软件SPSS21.0的双因素方差分析、简单效应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后发现:(1)不同英语水平的中学生在不同类型英语提升动词虚指主语的语义知识掌握存在显着差异;(2)在非提升结构虚主语it的习得中,低中水平和低高水平学生的习得有显着差异,但中高水平无显着差异;在提升结构虚主语there习得中,低高水平有显着差异,而低中水平、中高水平都没有显着差异;在提升结构虚主语it习得中,低、中、高水平两两水平之间都有显着差异;(3)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对不同类型的英语提升动词虚主语it和there的习得都未克服句法语义接口的难题。因此,教师在提升动词虚主语的教学中要由易及难,注重语际共性与差异性,讲解时适当利用母语,要系统教学,切莫“见木不见林”。中学生则要培养分类整理的学习能力,对比研究非提升结构it和提升结构it,要转变学习方式,注重有意学习与偶然学习的结合。(本文来源于《闽南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杨敏[6](2018)在《使令义兼语动词的“句法—语义”接口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世界范围内的自然语言处理,经过字处理、词处理阶段之后先后进入句处理阶段,而句处理的核心问题便是让计算机理解并生成自然语言的句子。无论基于规则还是基于统计的处理策略都面临“句法—语义”接口问题。本文基于语义语法学理论和相关的研究成果,以汉语使令义兼语动词两个典型义场为研究对象,从“词汇单位—角色实现—角色排序—句法映射—互动制约”的角度,揭示使令义兼语动词“句法—语义”接口的机制。首先,基于词汇语义和句法语义的研究成果,在词汇语义层面,对筛选出的10个使令义兼语动词进行词汇语义分析,建构使令义兼语动词的义征序列模式和词汇义征集。在句法语义层面,分析使令义兼语动词在组合中搭配的语义角色和句法范畴义征,形成句法范畴义征标记集。其次,基于使令义兼语动词标注语料库,考察了使令义兼语动词两个典型义场的“词汇单位—句法范畴”衔接问题,揭示词汇单位凭借范畴义征转化为句法范畴的衔接机制,即相同的范畴义征决定相同的句法表现,相异的词汇义征制约具体的组合对象。然后,基于使令义兼语动词标注语料库,提取使令义兼语动词的语义角色排序模型,分析原型句模和派生句模的类型及其数量,由此揭示使令义兼语动词句模的生成机制。统计发现使令义兼语动词共出现29大类439种句模形式,单义兼语动词类包括10大类207种句模形式,多义兼语动词类包括19大类232种句模形式。在此基础上,探究使令义兼语动词义场语义角色的映射情况和句型句模的对应关系,考察角色句法实现的优先序列。从词汇语义角度看,语义角色到句法成分的原型位置的映射受到词汇语义的制约:对内层角色而言,致事、施事D等映射的原型位置是主语,使事、所受等的原型映射位置是宾语,特殊的是VP2的主事是空语类,和使事、所受等压合而成映射为宾语。最后,基于使令义兼语动词标注语料库,从词汇语义对句法结构的制约以及句法结构对语义的反制约两方面探讨了词汇语义与句法语义的互动关系。—方面,在使令义兼语动词“词汇—句法语义”衔接过程中,从词汇到语义角色的衔接、语义角色到句法成分的投射,词汇语义始终发挥着底层制约作用。单义兼语动词的词汇语义特征决定了主体角色是具有[-有生性]的事物或事件义场的词语,而客体角色是具有[+有生性]的人类义场的词语;多义兼语动词的词汇语义特征决定了主体角色和客体角色都是具有[+有生性]的人类义场的词语。另一方面,使令义兼语动词的句法结构对词汇语义有反制约作用:单义兼语动词的句法结构的语义守恒规律,弥补了结构中某些成分缺省造成的语义不足;多义兼语动词的句法结构对词汇语义对进入句法结构的动词意义有凸显、增加和转化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8-03-22)
李净潺[7](2018)在《名核结构的“句法—语义”接口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世界范围内的自然语言处理,经过字处理、词处理阶段之后先后进入句处理阶段。以往句处理研究的重点通常是句法结构或语义结构的自动分析和标注。实际上,句处理的核心问题是让计算机理解并生成自然语言的句子。无论是基于规则还是基于统计的处理策略,在结构主义背景下都面临“句法—语义接口”问题,而这一问题至今尚未解决。“句法—语义”接口,不仅是句法语义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语言信息处理领域的难题。(孙道功2011)本文基于“句法—语义”接口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名核结构为研究对象,主要从“词汇单位—角色实现—角色排序—句法映射—语义变化”的角度,揭示“句法—语义”接口的机制,深化句法语义学理论。首先,以《现代汉语受限词表》为基础,选取现代汉语中的典型名词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本文确定筛选原则,最终确定70个典型名词作为研究对象,然后参考《现代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释义,对70个名核结构中心语进行语义归类,并进行词汇义征分析,归纳出172个词汇义征。基于名词的词汇语义特点,并借鉴已有的句法范畴义征标记集,分析名核结构所关涉的语义角色的范畴义征,最终从中归纳出26个句法范畴义征。其次,考察了名核结构中词汇单位到语义角色的衔接问题。具体言之,在人物类子场、事物类子场、事件类子场、时间类义场、方位类义场、处所类义场六个典型义场中进行名核结构的衔接研究。首先基于名核结构中心语语义子场的词元义征表达式,考察各个词元组合结构层面可能涉及的修饰成分和中心成分范畴;然后对词语在组合层面所涉及的语义角色范畴进行范畴义征分析,考察能够进入两个范畴的词语限制条件和进入该范畴的相关词元,在此基础上考察名核结构词汇单位与语义角色范畴衔接的机制和特点。结论认为不同类型的名核结构中心语,其接口的表现有所差异。人物类子场中心语与事物类子场中心语所构建的名核结构,句法语义模式排列较为整齐,前者子场内一个典型名词就可以基本上总结概括出所有句法语义模式,而其他的人物类典型名词也都可以套入这些句法语义模式之内,构成衔接机制的融合性范畴义征主要体现在[+有生性][+施动性][+指称性][+客体性][+被描写性][+被支配性][+被领属性];后者主要分为两大类型,实体事物名词与抽象事物名词,由这两类各自的典型名词所构建的句法语义模式也较为整齐,构成衔接机制的融合性范畴义征主要体现在[+客体性][+功能性][+区别性][+成果性][+被描写性][+受动性][+被领属性][+关涉性][+被支配性]。人类与事物义场的词元在名核结构建构的句法语义模式中占据了很大比例,同时这两个义场所构建的句法语义模式中的融合性性范畴义征一致性也较高,体现在同时具有[+指称性][+客体性][+被描写性][+被支配性][+被领属性]等范畴义征。事件类子场中心词对应的句法语义模式相对前两类数量较少,排序也并不整齐,构成其衔接机制的融合性范畴义征主要体现在[+时间性][+方位性][+处所性][+类别性][+目的性]上;时间类子场、方位类子场及处所类子场的中心词元的衔接机制具有相同的规律,即:句法语义模式数量少,排序不规律,构成其衔接机制的融合性范畴义征分别体现在:[+时间性]、[+方位性]、[+处所性]。尽管名核结构中词元义征的范畴义征之间的相容性为词元组合提供了可能性,但词汇语义对词汇到语义角色的投射仍起重要决定作用。最后,基于名核结构标注语料库,探讨了名核结构的词汇语义对句法结构的制约,以及句法结构对词汇语义的反制约,总结词汇语义与句法结构的互动制约关系。结论认为名核结构中相同的中心词元,在与具有不同词汇义征的词元组合时,词汇义征的不同决定了该中心词元在结构中担任不同的语义角色,而这种差异性体现出词汇语义对组合对象角色选择的制约。其次,名核结构词语的词汇义征对名核组合框架产生影响,同一义场的词元,具有相同的词汇义征,决定了它们能够进入相同的组合框架中,但不同的词汇义征决定了出现在不同组合框架的频率有所差异。最后,句法结构能够对词汇语义产生反制约的作用,只是这种反制约作用相对于词汇语义对句法结构的制约来说,力度较弱。这种反制约能力主要体现在引发词汇语义变化,这些变化表现在词汇语义在组合结构中会出现义征增加、义征凸显、以及义征转化的现象。本文以名核结构作为研究对象,基于真实语料,坚持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但很多方面的研究比较薄弱或者尚未涉足,比如在研究方法和思路上,借鉴了大量动核结构的研究,并未形成名核结构独立的研究体系,也并没有考虑到实际语境中的语用因素的影响,这些内容是名核结构下一步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8-03-09)
朱保营[8](2017)在《现代汉语兼语式研究—句法语义接口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自1898年《马氏文通》引进西方语法学理论以来,现代汉语研究就跳出小学研究,进入中外学界视野。随着上个世纪生成句法的引入和推广,汉语句子结构不断纳入句法研究领域,然而种种冲破西方句法框架的现象不断引起语言学家的兴趣和争论。“被”字句、“把”字句、无主句、话题句等句式成为西方句法学难以解释的句法结构,直到上个世纪末认知语法的兴起将句法和语义结合起来开创新的句法研究时代,现代汉语句法得到更多的关注和讨论。兼语句式则是在这个阶段引起了学界的注意,它不同于英语的动词不定式结构“NP1+VP+NP2+TO+VP2+NP3”形式中的不定式结构属于独立结构,现代汉语兼语式的NP2自身拥有两种身份,例如“张叁让李四回家”中“李四”既是“让”的宾语,又是“回家”的主语,其语义和句法身份均受制于全句其它成分的句法功能和语义框架限制。所以,兼语式复杂不仅因为该句式中的兼语的双重句法身份,还因为该句式中各个句法成分之间的句法语义关系而变得复杂。学界对现代汉语兼语式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30年代,先后经历了以五六十年代丁树声、吕叔湘为代表的“连谓式”、“递谓式”等表层形式研究,到七八十年代张静、宋玉柱等的“致使式”、“兼语式”的功能研究,再到九十年代和本世纪初游汝杰、杨大然等的深层句法语义研究,兼语式的研究从表层形式功能研究走到了深层句法语义研究。这些研究无疑推进了学者对于兼语式的认识,但是研究并没有终止,而是随着句法学和传统语义学自身的不完善越来越多的问题呈现在学者面前。基于此,本论文试图从新的维度新的深度全方位地分析现代汉语兼语式。重点探讨在兼语式之中各个句法成分是怎样在句法结构中和语义关系中承担兼语功能的。具体问题如下:1)现代汉语兼语式的成分句法标识如何?2)现代汉语兼语式中兼语NP2的句法地位怎样?3)现代汉语兼语式中NP1、VP1、NP2、VP2之间有着怎样的句法控制关系?4)现代汉语兼语句式中各句法成分的语义特征如何凸显?5)现代汉语兼语句式中各语义成分的如何相互关联以促成兼语构式?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试图在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以及认知语法下,利用PRO空语类,控制理论、题元理论、约束理论以及认知语法下的自主/依存联结分析模型、语义凸显对现代汉语兼语式所提的问题进行分析。分析中本文对兼语式的类型进行了重新的划分,对兼语式的句法机构从深层(D-structure)递推到表层(S-structure)的转换,并结合语义讨论句法语义共同作用下的兼语式。文章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交代本研究的研究对象、立题依据、研究方法。第二章主要介绍现代汉语兼语式研究概况,总结前人的成果,分析了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研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第叁章主要对现代汉语兼语式范围的界定及其分类,从4个维度确定兼语式的范围和标准,将其分为原型兼语式、次原型兼语式以及边缘兼语式叁大类。第四章在确定现代汉语兼语式范围及分类的基础上,对其句法语义进行分析,在深层句法上对各部分的句法关系进行讨论。第五章揭示现代汉语兼语式的语义建构,句法语义相结合来现代汉语兼语式的语义建构。最后总结论文,提出未来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东华理工大学》期刊2017-06-15)
仝卓[9](2017)在《英汉语动宾结构句法—语义接口的互动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选取英汉语动宾结构,研究句法-语义接口的互动关系。研究问题如下:1)什么是英汉语动宾结构的句法-语义接口?2)英汉语动宾结构句法-语义接口的关系为什么是互动的?3)如何解释英汉语动宾结构句法-语义接口的互动?借助大量英汉语语料,根据生成语法句法-语义接口的理论,运用理论思辨法,详细分析英汉语动宾结构句法-语义接口。具体研究过程如下:1)首先根据语义对英汉语动宾结构进行分类,分为叁类:英汉语同源宾语结构,英汉语双宾语结构和英汉语超常宾语结构,以期解决第一个问题,本文研究以上叁个动宾结构的接口问题。2)然后详细研究英汉语动宾结构句法-语义接口互动的原因和对此的解释,为了深入剖析,利用论元,语义角色,最简方案等分别分析了英汉语同源宾语结构、双宾语结构、超常宾语结构的句法特点和语义特点,进一步指出其句法-语义接口存在互动关系。研究发现如下:1)英语同源宾语结构中,由于同源宾语论元角色的转变,由正常作宾语的受事角色转变为非真正意义上的述题、受益者、或者感受者,从而促动其句法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迫使其英语同源宾语结构中的不及物动词转换为假及物动词(或称准及物动词),从而具有了赋予宾格的能力,当然,该处的宾格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宾格,而是一个假宾格(或者称准宾格)。汉语同源宾语结构中的动词为及物动词,所以不存在赋格的问题,但汉语同源宾语结构仍不是正常的动宾结构,其结构对于动词和宾语具有严格的限制,两者必须语义相关,且宾语与动词的动作是同步的,两者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其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宾语论元角色的变化而为,从常规的受事转为工具或结果,最终促使其句法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形成了汉语中的同源宾语结构。2)英汉语双宾语结构中,为了保持句法中主谓的一致性,发生了一系列的移位和合并操作,格的核查是借助于vp,其形成原因在于由一个宾语扩展为两个宾语,从而促使句法发生相应的变化。英汉双宾语结构对于施事的语义选择基本上是一致的,都为[+生命性],[+自主性],[+意识性];对与事的语义选择都限定为表“人”的语义成分,而汉语中可以通过转喻或隐喻延伸至更广的范围。对受事的语义选择按照不同的划分类别具有不同的属性,主要区别在于事物的具体和抽象的性质方面。3)英汉语超常宾语结构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用假宾语掩盖其真宾语,如:“吃食堂”中,用表达处所的“食堂”掩盖了真正的宾语“食物”。超常宾语结构中,具体是论元的变化引起了句法的改变还是句法的原因导致了语义的变化,并不容易界定。文学作品中,尤其是诗歌,经常用简洁的话语表达丰富的语义,此时为句法的变化引起语义的变化。但不管是语义促动句法改变还是句法促动语义改变,两者都是句法和语义互动的结果。以上发现对句法-语义接口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宁波大学》期刊2017-06-06)
尚永璨[10](2017)在《“句法—语义”接口中词汇与句法互动制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世界范围内的自然语言处理,经过字处理、词处理阶段之后先后进入句处理阶段。在自然语言句处理的大背景下,无论是基于规则还是基于统计的策略,都面临“句法—语义”接口(或界面)问题。“句法—语义”接口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处理词汇与句法的关系。本文以层级性的接口模式理论为指导,以现代汉语一价、二价、叁价叁种价类动词的典型词元为研究对象,基于标注语料库,从词汇对句法的制约以及句法对词汇的反制约两个维度探讨了词汇与句法的互动关系,揭示了接口中词汇与句法的互动制约机制。本文的研究为汉语学界的接口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对丰富句法语义学理论和语言信息处理也有重要价值。首先,在词汇语义层面,筛选并确定一价、二价和叁价动词的典型词元(18个),基于《词汇义征标记集》(2689个),对筛选出的叁种不同价类的词元进行词汇义征分析,形成了不同价类动词义场的义征分析序列模式。在句法语义层面,基于《句法范畴义征标记集》(76个),分析了不同价类动词在接口中所关涉的角色范畴类型和范畴义征。其次,在词汇语义和句法语义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叁种不同价类动词义场,首先考察了词汇语义对句法的制约作用,结论认为“句法—语义”接口中,动词的词汇语义都会发挥底层制约作用,具体表现为动词的词汇语义特点制约了组合对象的选择;制约了组合框架的数量和框架类型;制约了语义角色句法实现的位置等。具体言之,第一,词汇单位的角色实现,除了受到角色范畴义征的制约之外,也要受到词汇语义的限制。一方面,在“词汇单位—语义角色”衔接中,词汇语义始终处于基础位置,制约了语义子场范畴义征的类型和特点;另一方面,词元的组合对象选择以及在句法结构中充当何种角色,仍然受制于词汇语义的义类特点。第二,词汇语义对组合框架的制约强调所形成的框架模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叁个方面:一是动词的词汇语义特点制约组合框架的类型,叁个价类动词需要同现的基本成分数量是不同的,形成的组合框架也不同,如一价动词形成10大类142种具体框架模式,二价动词形成40大类224种具体框架模式,叁价动词形成123大类224种具体框架模式。二是对于同价类或同一义场的动词而言,对名词性配价成分需求的强制性程度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类型的组合框架;叁是影响了对外层角色的类型和使用频度,尤其是在动词的词汇义征序列模式中存在的外层角色,出现频度相对较高。第叁,相同语义角色在投射句法位置的优先选择序列差异,也是由词汇语义的具体差异而导致的,而每一个角色范畴都存在一个句法实现的原型位置,任何角色的句法实现都是优先选择其原型位置。再次,探讨了句法结构对词汇的反制约,主要体现为句法结构对能进入组层面的词汇单位的需求限制和句法结构引发进入组合层面的词汇单位的语义凸显与变化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第一,当若干词汇单位组合形成句法结构时,句法范畴义征会对试图进入句法结构中某一位置的词语进行规约,包括定向度、生命度、意愿性等方面,只有符合句法语义范畴的范畴义征规约条件才具有实现为某一句法语义范畴的可能性。第二,一个静态的词汇单位进入动态的组合结构后,其语义会受到句法结构的影响和制约而产生语义变化,并不是所有词汇语义都会进入使用状态,凸显出来的只是一个或者几个词汇语义特征,最终经过结构关系的规约而实现为使用义;或者,某个词元在组合结构中收到临近词元的影响,增加或消减了某个义征;除此之外,有些元在句法结构中受到不同搭配词语的影响会呈现出对立或相反的义征,发生义征的转化现象。无论是词汇语义对句法结构的制约还是句法结构对词汇语义的反制约考察,每一步都是基于真实语料进行的,每一步都把定量统计和定性分析结合起来,但有些方面仍然未能全面展开。依据“句法—语义”接口研究的思路,这一领域还有相当多的选题,特别是角色范畴句法实现的语用制约、名核结构的句法语义互动等问题亟待研究。(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7-03-10)
句法语义接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关于语义句法接口的实现问题,目前语言学界存在很大的争议。争论各方可以划分为两大阵营:先天论派和后天论派。先天论派认为语义句法接口的实现机制为先天所得;后天论派认为语义句法接口的实现机制为后天习得。文章从基于使用的理论模型视角出发,从固化、抽象、比较、组合以及关联五个维度对英语心理动词构式进行了剖析。基于使用的理论模型为后天论提供了心理现实依据。因此,倾向于支持后天论的观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句法语义接口论文参考文献
[1].吕金妹,詹全旺.英语多义动词walk语义句法接口的历时映射[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康建东.英语心理动词构式的语义句法接口实现机制分析——基于使用的理论模型[J].唐山学院学报.2019
[3].孙道功,施书宇.“句法—语义”接口视域中词汇与句法的互动制约研究[J].外语学刊.2018
[4].孙道功.“句法—语义”接口研究的理论回溯及模式建构[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8
[5].陈枫婷.中学生英语提升动词虚主语it和there在句法语义接口习得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8
[6].杨敏.使令义兼语动词的“句法—语义”接口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8
[7].李净潺.名核结构的“句法—语义”接口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8
[8].朱保营.现代汉语兼语式研究—句法语义接口分析[D].东华理工大学.2017
[9].仝卓.英汉语动宾结构句法—语义接口的互动关系研究[D].宁波大学.2017
[10].尚永璨.“句法—语义”接口中词汇与句法互动制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