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胃肠病学杂志广东分社成立

世界胃肠病学杂志广东分社成立

一、世界胃肠病学杂志社广东分社成立(论文文献综述)

程璐[1](2021)在《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随机对照研究》文中认为背景胃肠是脓毒症患者在炎性打击下最先受累的脏器。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Septic Acute Gastrointestinal Injury,SAGI)具有发病率高、致死率高的特点。现代医学通常使用胃动力药、微生物制剂等进行干预,效果欠佳。针灸疗法在调节胃肠功能方面疗效确切,但在常规疗法的基础上增加毫针治疗,是否可以改善脓毒症患者的胃肠功能,进而改善脓毒症病情,尚不明确。目的通过系统评价分析针刺治疗SAGI的疗效和安全性,同时筛选常用穴位、常用结局指标等,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通过随机对照试验,探索常规西医联合毫针治疗与单纯西医治疗,在改善胃肠功能、减轻脓毒症严重程度,降低炎症指标的水平等方面的作用。方法研究一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系统评价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以及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七大数据库,纳入常规西医联合针刺治疗SAGI的随机对照研究。数据提取后将各研究中出现的结局指标进行分类和频次统计,对频次≥3的结局指标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同时总结纳入研究的选穴特点和方案设计特点。研究二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开展探索性研究。招募66名SAGI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配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3名患者,并用信封进行分配隐藏。对照组接受常规西医治疗,试验组在其基础上增加毫针治疗。观察受试者的肠鸣音分级、胃残余量、胃肠耐受评分、急性胃肠损伤(Acute Gastrointestinal Injury,AGI)分级,以及急慢性生理健康评分(Acute physiological function and chronic health status scoring system Ⅱ,APACHE Ⅱ)、序贯器官功能衰竭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血液炎症指标等。1 治疗方案1.1对照组以2016年《国际脓毒症指南sepsis 3.0标准》以及2012年《欧洲危重病学会对胃肠功能损伤形成的共识》为原则,依据患者病情制定相应的控制感染、维持容量、胃肠减压等治疗方案。1.2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毫针治疗。主穴:中脘、天枢、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配穴:实证配曲池、虚证配气海;呕吐配内关,泄泻配阴陵泉。操作:中脘直刺或向下斜刺0.5-1寸,天枢直刺,缓慢深针以针尖突破腹膜1-2mm为度,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直刺0.8-1.2寸,以上诸穴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30秒;气海直刺或向下斜刺0.5-1寸,得气后,施捻转补法30秒;曲池直刺0.5-1寸,得气后,施捻转泻法30秒;内关直刺0.5-1寸,阴陵泉直刺0.8-1.2寸,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30秒。针刺操作后,留针20分钟。每日治疗1次,7天为一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2观察指标及评价时点2.1主要疗效指标及评价时点肠鸣音分级、胃残余量、胃肠耐受评分、AGI分级。每日监测,并于在治疗前、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进行评价。2.2次要疗效指标及评价时点APACHE Ⅱ评分、SOFA 评分。在治疗前、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进行评价。2.3实验室指标(炎症指标)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白细胞(WBC)。在治疗前、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进行评价。结果研究一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系统评价1纳入文献情况共检索到随机对照研究文献243篇,最终纳入16篇,包括中文文献14篇,英文文献2篇。均为国内文献报道,样本量小且未经估算。纳入的辅助对照涉及有针刺、电针。2结果分析相较于常规西医治疗,增加针刺在减轻腹腔压力[MD=-0.86mmHg,95%CI(-1.22,-0.51)]、增加肠鸣音次数[MD=0.84 次,95%CI(0.47,1.20),P<0.00001]、提高综合疗效[RR=0.22,95%CI(0.15,0.28),P<0.00001]、降低 APACHE Ⅱ 评分[RR=-0.54,95%CI(-0.72,-0.36),P<0.00001]、降低 PCT 水平[MD=-0.82,95%CI(-1.49,-0.15)P=0.02]和 CRP水平[MD=-0.40,95%CI(-0.61,-0.19),P=0.0002]等方面具有优势。在缩短ICU住院时间、降低28天病死率方面疗效不显。选穴方案和设计特点:多选用足阳明胃经、任脉腧穴,主穴使用最多的是足三里(14/15),选穴原则多为近部选穴结合远部选穴(11/16)。疗程以5天(6/16)、7天(5/16)者居多。结局指标涉及37项,胃肠相关指标以腹腔压力(11/16)、肠鸣音(8/16)、胃肠功能障碍评分(5/16)、目标喂养时间(4/16)、胃残留量(3/16)、AGI分级(3/16)较多;脓毒症相关指标以APACHE Ⅱ评分(9/16)、ICU住院时间(5/16)、28天病死率(4/16)、SOFA评分(3/16)为多;炎症指标多选择CRP(7/16)、PCT(7/16)、WBC(3/16)。质量分析:疗效指标的证据等级较低,可能限制结论的准确性和外推性。研究二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随机对照研究本研究共纳入SAGI患者66人,治疗过程中对照组脱落2人,试验组脱落1人,最终纳入63人,其中对照组32人,试验组31人。1一般资料及基线情况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人口学资料以及既往病史、脓毒症严重程度等方面无差异,具有可比性。2疗效指标分析2.1主要疗效指标(1)肠鸣音分级组内比较,对照组的肠鸣音分级随时间进展无明显变化;试验组治疗第7天较治疗前降低(P<0.05),对试验组针刺后即刻的肠鸣音变化进行分析,第1天前后差异明显(P<0.05),第3天差异不明显,第7天差异显着(P<0.0001)。组间比较,治疗第3天,两组无差异,治疗第7天,试验组的肠鸣音分级较对照组低(P<0.05)。(2)胃残余量(ml)组内比较,治疗第7天,对照组的胃残余量较治疗前增多(P=0.004<0.001);试验组的胃残余量随着时间进展呈减少的趋势,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两组患者的胃残余量基线水平不齐,进行组间差值比较。结果提示,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的差值在两组之间存在差异,且试验组的差值较对照组小(P<0.05)。(3)胃肠耐受评分组内比较,对照组随时间进展呈增高的趋势,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治疗第7天与第3天对比,胃肠耐受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治疗第3天,两组无差异,治疗第7天,试验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001)。(4)AGI分级组内比较,对照组在治疗第7天较治疗前加重(P<0.05);试验组治疗第7天较治疗前减轻(P<0.0001)。组间比较,治疗第3天,两组无差异,治疗第7天,试验组的AGI分级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2.2次要疗效指标(1)APACHE Ⅱ 评分组内比较,对照组随时间进展无明显变化;试验组在治疗第7天和治疗前,治疗第7天和第3天相比均有所降低(P<0.05)。组间比较,两组的APACHE Ⅱ评分在各评价时点均无显着差异。(2)SOFA 评分组内比较,对照组的SOFA评分随时间进展呈缓慢上升的趋势,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治疗第7天和治疗前,治疗第7天和第3天相比均有显着降低(P<0.05)。组间比较,治疗第3天,两组无差异,治疗第7天,试验组较对照组的SOFA评分低(P<0.05)。3实验室指标(炎症指标)PCT:组内比较,对照组治疗第7天和治疗前无差异,治疗第7天较第3天下降(P<0.05);试验组随时间进展PCT水平降低,各个时点间对比均有显着差异(P<0.05)。组间比较,治疗第3天及第7天,试验组的PCT水平均较对照组低(P<0.05)。CRP:组内比较,对照组治疗第7天和治疗前相比无差异;试验组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治疗第3天与治疗前相比均降低(P<0.05)。组间比较,治疗第3天,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第7天,两组之间无差异。NE%:治疗前后的变化不明显。WBC:治疗前后的变化不明显。4安全性评价本研究实施过程中,试验组的1位受试者在留针期间出现腹胀,余受试者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1文献研究:目前有关SAGI的临床研究仍较少,常规西医结合针刺治疗在增加肠鸣音、减轻腹内压等胃肠相关症状上较单纯西医治疗具有一定优势,但由于诊断及结局指标的不统一导致证据质量较差、结论的可信度降低;主穴的基础上加用配穴对提高治疗SAGI的效果值得深入探讨。2临床研究:对于SAGI患者,常规西医结合毫针治疗较单纯西医治疗可显着改善胃肠相关症状,尤其在恢复肠鸣音、提高胃肠耐受性方面有一定优效性;胃肠功能的改善可能对减轻脓毒症炎性反应有一定作用。

王东方[2](2020)在《清肝和胃方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肝胃郁热证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观察清肝和胃方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肝胃郁热证的临床疗效,并进行远期疗效(复发率)和安全性评价。研究方法纳入诊断为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肝胃郁热证患者,用自身前后对照试验设计方法,采用清肝和胃方进行治疗,疗程为8周。治疗期间停用一切其他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西药物。使用病例报告表(CRF表)记录患者的症状积分,每周一次复诊,疗程结束后第4周进行1次随访,每次复诊及随访均记录各项症状积分。通过治疗前后患者的症状总积分以及反酸、烧心、胸骨后疼痛、胃脘灼痛、脘腹胀满、嗳气、心烦易怒、嘈杂易饥、口干口苦、大便秘结各项症状积分,对比治疗有效率,以总结出清肝和胃方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肝胃郁热证的临床治疗效果,并观察停药后症状及复发情况,以及进行安全性评价。研究结果1研究资料:按照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共纳入73例患者,完成疗程60例,60例患者均完成随访。2一般情况:患者中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数量差距不大,年龄在46-75岁,病程在10年以内的患者较为多见。3治疗有效率:60例患者中治愈4例、显效27例、有效23例、无效6例,分别占5.00%、33.75%、28.75%、7.50%,总有效率为 90.00%4症状积分变化:治疗前症状总积分同治疗后的症状总积分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清肝和胃方能有效地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肝胃郁热证。5不同治疗阶段症状积分变化:在疗程的第一周、第二周、第三周、第四周、第五周、第六周、第七周、第八周患者的症状均较治疗前有所好转。且第一周治疗后,每一周的症状均较上一周有所好转。6清肝和胃方治疗单一症状的疗效评价:清肝和胃方治疗60例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肝胃郁热证患者,其烧心、反酸、胸骨后疼1痛、胃脘灼痛、脘腹胀满、嗳气、心烦易怒、嘈杂易饥、口干口苦、大便秘结症状的有效率,分别为88.10%、90.00%、50.00%、64.00%、73.00%、77.50%、85.70%、100.00%、88.00%、77.30%.7随访情况:清肝和胃方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肝胃郁热证复发率为25.0%。由此可见,清肝和胃方治疗该病证的疗效较好。8清肝和胃方治疗效果影响因素分析:清肝和胃方对不同性别治疗总有效率相差不大,其对26-35岁、36-45岁、56-65岁、66-75岁患者的有效率较其他年龄段高,其与何种因素相关,还需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其对病程小于1年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1-10年病程的患者,因10-20年、20-30年患者数量较少,故总有效率不具有参考意义,说明病程较短的病人治疗效果较好。研究结论清肝和胃方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肝胃郁热证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不仅可以改善症状,而且具有较低的复发率,安全性好。

刘小燕[3](2016)在《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科技期刊的变迁与发展》文中研究说明采用数据统计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科学传播学的视角全面考察了改革开放以来高等学校主办的1 276种科技期刊创、复刊的发展历程。依据创、复刊数量规模的波动,将其发展划分为改革开放前夕的复苏期(1977-1978)、改革开放初期的的第一次规模扩张期(1979—1988)、规模稳定期(1989—1999)、新世纪的跨越发展与精品期刊战略引领期(2000—2013)等4个阶段,并选择每一发展阶段的代表性期刊或不同类型期刊,勾绘其科学史册、科技学科支撑、学术育人和科技文化传承等四大功能进化的轨迹,并从其学科分布、地域分布、办刊宗旨,以及网络传播和信息化建设所致传播方式、编辑出版形态和管理模式的变化入手,考察其演变规律。在演化发展所经历的改革开放和21世纪两个重要节点,高校科技期刊从传统出版的规模扩张到新世纪数字出版转型的节点上到底出现了哪些矛盾以及如何解决,并就此提出应对策略。研究结果表明:(一)改革开放以来新创办的高校科技期刊集中在医学(407种)、综合性自然科学(310种)、工程技术(254种)和农学(103种)这四大类型,占到总量的84.2%,与改革开放时期关注民族医疗卫生事业、成套进口工程技术设备、重视基础自然科学研究和以农为治国之本的国策大致吻合,创复刊地域集中分布在京、鄂、苏、沪、陕等五大高等教育基地,在时间特征上以1979—1988年间为创刊高潮,并形成了高校科技期刊规模扩张的顶峰,“211”“985”高校期刊渐成办刊主力,同时1978年在东部沿海沿江一带开始出现英文期刊,达到71种,显现出国际学术大融合的新趋势;(二)《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浙江大学学报》中英文版、《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复旦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等7所高校发表了263名两院院士的3340篇科技论文,在1978年—20世纪80年代末引入以SCI为导向的科技评价体系之前发文数量最多,占到32.7%。其中发文人数占7校369名两院院士总数的71.3%。这显示了评价体系引入前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的自然状态,显示了与其优势学科高度契合的现象,从7所大学获选院士前发文数多于获选院士后发文的比较,也凸显了高校学报学术育人和学科孕育的独特作用;(三)在20世纪80年代末引入以SCI为导向的科技评价体系之后,很多着名高校逐渐推出“千篇工程”以及制定一系列奖励措施鼓励追求SCI论文数量,甚至泛化至科技期刊评价、学位点评估、研究生毕业、教师职称评定、高校排名、院士评选、千人计划、国家基金评审、国家奖励等越来越多的领域,最终使其收录中国科技论文的总篇数由1987年的4880篇递增至2014年的26.35万篇,所占的世界份额从0.73%上升到14.9%,并连续6年位居世界第二位,其中高校的贡献率达到80%以上,表明以SCI为主导的科学评价体系对高校产生的深刻影响远高于其他事业单位,而承受的最大代价之一就是高校科技期刊大量一流论文的外流。(四)自2009年由教育部科技司主导实施的中国高校精品·优秀·特色期刊评比,试图彰显这个特殊群体,以精品期刊建设引领高校科技期刊走出SCI的阴影,而实际上再陷其窠臼,评选伊始被SCI收录期刊的自动进入精品,门槛也渐趋增高,并越来越看重SCI,但它显然是一种有效的和有意义的矫正,985和211高校所办期刊始终占有精品期刊的绝大多数,连续3次以上获奖的占到62%,说明以高校精品科技期刊为代表的高校科技期刊群具有相对稳定性,并引领了中国高校科技期刊发展的新趋势。(五)进入21世纪之后,网络传播彻底颠覆了纸质传媒的传统地位成为传播主渠道,基于中国知网的《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传播分析表明,21世纪的网络传播是纸媒传播(以邮发订阅5000册为最高发行量)增量的数千倍,而网络传播本身亦逐年增长,2005—2009年下载量从103502次迅速上升至272428次,递增了2.7倍,2010年以后后呈现出平稳增长趋势,均保持在250000次以上,其中国外访问下载10827次,占总下载次数的0.48%;《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则从2005年的33072次递增至2010年的220352,递增7倍以上,其中国外访问下载2593次,占总下载次数的0.25%。这表明期刊电子版的网络传播成为传播的主要途径,纸质版的传统传播发行显得微不足道,同时在国外传播的比例仅占总下载次数的0.5%,封闭与开放、本土化与国际化、纸媒与网媒形成尖锐矛盾。研究结论认为:(一)在现有总量为1 276种高校科技期刊中的1 020种(79.9%)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历经复苏回暖→规模扩张→稳定提升→转型跨越的演化轨迹,实现了从改革开放初期以规模扩张为主的办刊模式向新世纪精品期刊的引领、网络传播与国际化的发展路径的转型,形成与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三分天下的办刊势态,形成了距离作者、读者最近的一个期刊群体,并以科技学科支撑和学术育人为主要功能支点,以反映本校教学科研的内向性为特征的独特期刊群体,越是高层次大学的期刊其内向性越是明显,对本校学科的支撑和人才培育的作用愈加明显。像《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发表温诗铸院士的40余篇摩擦学稿件,并3次出版摩擦学专辑,创办《摩擦学》期刊、渐成世界重要的摩擦学研究重镇,并成为国际摩擦学会副主席等,有力支撑并推动了该校摩擦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赵柏林院士在《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持续发文48年,廖山涛的代表作,包括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成果,几乎均发表于此,显现了高校科技期刊对学科建设的支撑和科学顶尖人才的形塑的突出功能。(二)SCI评价体系由单一的期刊采购订阅依据,不恰当地的向各个领域特别是高等教育各个层面的泛化使用,以及唯SCI马首是瞻和SCI崇拜的形成,直接导致高校科技期刊生态严重失衡,以科学大师为主构成的学术高地似乎渐被夷为平地,民族自主创新、大众创新、万众创新的保护面临极大风险。一方面,我国科研活动产出的论文数量被SCI收录的数量在世界上的地位越来越高,而另一方面,由于SCI在科研绩效评价中的不当泛化,我国绝大多数高水平论文发表于国外SCI外文期刊,导致高校科技期刊等中文科技期刊的地位和水平岌岌可危,大多沦为教师评职和研究生毕业的自留地,并每年向国外期刊支付2.5亿元的版面费。这显然不利于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不利于大众创新、万众创新国家重大战略的推进和落实,不利于我国(?)学技术文化综合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不利于高校知识服务产业的发展。(三)网络传播、数字出版、精品期刊引领了21世纪高校科技期刊新的发展方向,互联网逻辑下高校科技期刊面临着数字化、国际化与专业化办刊模式的挑战与转型。在新常态的出版格局中,高校科技期刊面临大量随俗为变和与时俱进的新问题,除云框架下的网络传播进一步提升以外,XML、微信等技术也在为科技期刊所用,使传播更为顺畅,集群发展、应对国际竞争、数字化发展、规范文章显示度、明确作者的贡献度、提升期刊内容的传播度,均是前所未有的新问题,预示着更新管理方式、办刊理念、传播方式、建立精品意识、特色意识、依靠新的科技不断改造出版业等议程设置,将决定高校科技期刊的未来走向。(四)高校科技期刊在青年教师和博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在高校学科建设中的创新、累积、传承作用方面、在高校知识创新的传播交流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彰显了其强大的育人功能、学科培育功能和窗口效应,《清华学报》等期刊发展的百年史无可辩驳地证实了这一论点。它也从理论上证实,纯粹意义上的大学就是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是生产知识和思想的场所,而知识和思想的生产必须写成文字经由媒介发表才会作用于社会和传之后世,这就是高校科技期刊之所以产生和之所以存在的逻辑基础。在这个意义上,高校科技期刊就是高校师生精神家园的一部分,是知识和思想生产链条最重要的终端。目前,它已融为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成为国家科技发展水平、民族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也是民族自主创新的重要媒介载体。因此,我们应该在国家知识创新体系、高等学校创新体系的大框架下,重新认识和挖掘高校科技期刊的作用和潜力,使其成为高校知识创新的重要园地。其中,尤其是不以SCI论英雄,调整以SCI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鼓励科技工作者将原创成果用母语在国内期刊发表,大幅度提高对优秀中文科技期刊的支持力度,积极推进科技期刊本土化和民族自主创新战略,恢复和修复高校科技期刊的原生态,汲取历史教训,在办好纸质期刊的基础上,将重点转向数百倍、数千倍于纸质期刊发行量的网络传播效益的最大化追求,将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成败与否作为当代高校科技期刊竞争取胜的关键,以网络传播、数字出版、精品期刊为引领,以此切入和突破,求生存、求发展,回归本真、守正创新,积极应对集群化、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虚拟化、网络化、信息化的挑战,开创其美好未来。正所谓: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以达纲举目张之效。

郝静[4](2016)在《闫慧敏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养阴清瘀汤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闫慧敏老师是京城着名中医儿科医家,从事中医儿科工作四十余年,临证经验丰富,而且在医、教、研各方面成绩卓着。本文全面整理、总结闫慧敏老师的学术渊源、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以更好的传承闫老师学术经验,为日后更好的发展、创新中医儿科的诊疗方法积累临床研究资料。2.同时,本文依据闫慧敏老师的学术思想,重点总结闫老师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经验,针对病程大于1月以上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迁延期先进行了的证候分析及研究,进一步应用老师的“养阴清瘀汤”治疗小儿气阴两虚型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进行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老师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的学术价值。方法1.第一部分追溯闫慧敏老师40余年的从医经历,详述师承渊源,总结老师的学术渊源、传承和发扬创新、学术思想成形的经过。从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用药特点、古今各家学说等角度总结老师的学术观点,并整理和总结老师所擅长的临床病种的诊疗验案,全面总结老师的诊疗特色和学术经验。2.第二部分运用老师的学术思想展开临床研究。对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迁延期患儿(病程>1月以上)进行临床分型研究,并进一步进行应用养阴清瘀汤治疗小儿气阴两虚型过敏性紫癜性肾炎前瞻性的随机对照观察,探讨其临床疗效及对免疫等理化指标的影响,以进一步验证闫老师的学术经验在临床的有效性、创新性。结果1.闫老师的学术经验总结:闫老师临床经验丰富,曾经作为第一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拜师刘韵远先生,传承刘韵远先生的学术思想,故刘老学术思想对其影响深远。例如对于外感性疾病,尤其是小儿咳喘以及痰饮病的治疗,受刘韵远先生教诲,多以仲景之法治之,予经方加减化裁,特色鲜明,疗效显着。同时对于内伤杂病,尤其是脾胃病的治疗,则受王鹏飞老先生的影响较多。而王老多以民间验方辨治脾胃病,闫老师汲取王老经验方的精髓,治疗小儿脾系疾病,卓有成效。总之,闫老师揣摩历代前辈医家的学术观点,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汲取各家之长,形成自己的学术思想。在临诊时,她重视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注重当代小儿的体质特征,审因论治,以八纲辨证、脏腑辨证为核心,强调四诊合参,尤重小儿望诊,传承刘韵远先生独创小儿舌诊观察法,并予以继承发扬。强调首先辨病,在辨病的基础上进行辨证施治,以免贻误病情。谨守病机,辨证用药以扶正祛邪为总则,虚实兼顾、标本兼治。无论是对脾系疾病的治疗,还是对于其他外感或内伤杂病的治疗,扶助正气方面无不强调以顾护脾胃为中心,兼顾他脏。强调祛邪为治疗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注重内外之邪兼顾,尤重食积、湿热、痰饮和血瘀之邪。将仲景经方与时方相结合,灵活应用,用药清轻严谨,善于应用药对。体现在治疗小儿脾系疾病时,扶正健脾以平补脾胃,醒脾助运;肝脾同治,调畅气机以解气机壅塞;活用消导以祛食积之邪,补泻兼施;对于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小儿,注意祛除湿热之邪,攻伐有度;久病注重祛除瘀邪。在治疗小儿肺系疾病时,外感咳嗽初起,祛除外邪为要,避免清泻太过;急性咳喘祛除痰阻重在治肺调气,慢性咳喘重在扶正培土生金,对于小儿反复咳喘之证,扶正祛邪各有偏重,分期而治,标本兼顾,以促康复,防止反复。本文还总结了闫老师治疗对于小儿多种疾病的治疗经验,如慢性咳嗽、闭塞性毛细支气管炎、厌食、胃痛(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便秘、滞颐、舔疮、胎黄、腺样体肥大、霰粒肿、麦粒肿等疾病临床经验总结和验案分析。多年来,闫老师努力学习现代医学的诊疗技术,在中西医结合的研究上不断尝试,收获颇丰。自1989年在全国率先开展小儿胃镜检测工作,迄今已进行数千例小儿胃镜的检测。以胃镜检查为基础在探索小儿胃肠黏膜的微观辨证和中医证候的宏观辨证的相关性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观察胃镜下微观病理变化的客观检测指标,探讨脾胃病舌脉宏观辨证和与胃镜下黏膜改变微观辨证的有机结合,提高对小儿脾系疾病的认识,开拓创新,拓宽中西医结合的新思路。同时,临床与科研、教学并重,传承与创新发展并重,以使儿科事业后继有人。2.闫老师诊治小儿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临床研究:本文重点探讨了闫老师在小儿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诊治经验。闫老师认为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是在气阴两虚的基础上虚实夹杂之证,虚、瘀、湿热共同为患。其治疗周期长,应分期辨治,早期以祛湿解毒、活血化瘀为主,随着病程的延长,随着气阴耗伤,虚证逐渐显现,患儿气阴两虚、阴虚内热的症状逐渐显现加重。故后期易出现以阴虚、气虚为主的症状,且仍有挟瘀挟湿之象,应以养阴益气,健脾固精、清利化瘀通络为主。要根据患儿不同时期的主要矛盾辨证用药,审因辨证,以中医对于疾病序贯治疗的思维,将扶正祛邪、标本同治的原则贯穿于治疗的始终。在进行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迁延期证候分析时,选择116例病程大于1月以上的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患儿,分为气阴两虚型、湿热瘀阻型和阴虚内热型三型进行证候分型观察。应用IBM SPSS STATISTICS 21.0软件,采用多组非参数检验方法进行数据统计计算及分析。结果显示,116例患儿中,以气阴两虚型最多,72例,占62.07%;湿热瘀阻型33例占28.4%;阴虚内热型11例,占9.48%。并进一步进行理化指标的检测。结果提示患儿血尿与蛋白尿程度与证候分型有一定关联,三型患儿均存在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以及凝血纤溶系统紊乱,T细胞亚类、凝血指标D-二聚体的升高可能与临床证候分型有一定相关性,其他如免疫球蛋白测定、补体的测定等提示与证侯分型关系不大,但因样本数量有限,还有待于进一步扩大样本以验证。鉴于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迁延期的患儿,以气阴两虚证患儿较多,且既往研究相对少见的现状,本研究进一步在气阴两虚证的患儿中纳入了66例患儿(选择轻度血尿蛋白尿型,未加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应用闫老师拟定的养阴清瘀汤,与西药福辛普利钠和双嘧达莫对照,随机分组,进行前瞻性研究,疗程8周,每4周监测血常规、尿常规,复查肝肾功以及心电图,24小时尿蛋白定量,凝血五项,补体C3、免疫球蛋白IgA,T细胞亚类等指标,记录中医证候表现及半定量积分,观察中医证候、临床疗效和理化指标的改变情况。根据数据情况,分别采用卡方检验、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进行计算。结果显示,中药治疗组的中医证候改善情况明显优于西药治疗对照组。中药组治疗4周总有效率91.18%,8周总有效率97.06%;西药组4周总有效率71.88%,8周总有效率87.5%,说明在改善气阴两虚、挟瘀挟湿的症状上,中药具有较大优势。对于轻度蛋白尿(<25mg/(kg·d))的治疗,单纯的中药治疗和单纯的西药治疗均较为有效,且疗效差别不大。在对血尿的治疗上,中药治疗更具有优势。在免疫相关指标和补体的改善上,对治疗4周和8周后的相关检测数值分别进行组间比较提示,两组治疗均可以有效改善患儿免疫功能和补体系统紊乱状态,中药治疗组降低IgA值、提高T辅助细胞CD4+值、以及升高补体C3值的作用较西药更为显着。同时,在第一个4周的疗程中,中药组降低D-二聚体值的作用较西药观察组更为显着;提示中药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调节机体的凝血机制,改善纤溶系统。结论本文全面总结了闫慧敏老师的学术经验,并运用闫老师的学术经验,以中药养阴益气清热活血化瘀之法,扶正祛邪,治疗气阴两虚型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患儿,可以有效缓解中医证候,降低血尿、蛋白尿,调节免疫,改善凝血机制。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5](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认为

孙洋[6](2012)在《太平洋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文化援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提到二战时期美国的对华援助,人们耳熟能详的大多是美国对华经济、军事援助,实际战时中美两国间还蜿蜒着一条鲜为人知的文化交流纽带。为使中国在东方战场上努力抗击日本、对华传输自由民主文化价值观,美国国务院对中国实行了文化援助计划,主要包括专家学者交流;援助中国留学生;邀请中国技术人员赴美深造;以书籍和微缩胶片援华等几个方面。太平洋战争时期是中美文化关系发展的重要时段,该时段的文化援华计划是中美文化关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二战时期中美两国的战略同盟关系。虽为美国主导的文化交往,但有着深刻的时代内涵:它是中美文化关系史的转折点,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美国文化对华单向辐射的模式,并把中美文化交流全面提高到官方化的层面,标志着中美文化外交的开端。但一定程度上也激发了美国文化扩张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冲突。本文以充分翔实的档案资料为基础、审视文化援华计划中美国政策转变的历史根源、剖析援华计划实施的真正动机、细致解读文化援助的各个子计划,分析全局进展、解密细枝末节,突出文化计划在中美文化交流史中的作用。历史的因果关系蕴藏在历史过程之中。总结太平洋战争时期美国文化援华的历史,对当代中美文化交流亦有借鉴意义。

朱文莲[7](2012)在《电针不同经穴对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脑肠轴相关神经肽的影响机制》文中研究说明肠易激综合症(IBS)是一种典型的身心性疾病,症状包括腹痛伴随排便异常,发病率正逐年增高。目前的治疗手段主要有西药治疗和心理疗法,以缓解或消除症状为目的,但西药治疗容易刺激肠道粘膜并加重肠道负担,副作用较大,不利于病人长期服用,治疗费用高,还难以保持疗效。心理疗法疗效不一。随着中医药的发展和人们对自然疗法的日渐重视,针灸在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方面正逐渐被人们所采用。针灸疗法在治疗IBS时方法简便,价格便宜,疗效稳固,副作用少。但综合现有的针灸治疗IBS的研究文献发现,针刺治疗IBS的实验文献较少,对针灸治疗IBS的作用机理研究更少,关于针灸治疗IBS的腧穴特异性机理研究更是空白性研究领域。综合文献发现,目前关于IBS的发病机制主要由脑-肠轴紊乱及肠道感觉高敏感性致病较为集中。因此本研究欲从脑-肠轴入手探索针灸治疗IBS的作用机理及腧穴特异性机理。关键问题很多,如针灸对IBS模型动物脑-肠轴紊乱是否存在影响?哪些靶点是作用环节?哪类穴位的作用效果具有特异性,其作用机制是什么?这些问题是我们要进行研究的重点问题。对IBS针灸治疗的特异性经穴的筛选和机制研究有重要意义,方面可以丰富经穴特异性理论研究内容,一方面为IBS的临床治疗提供确凿依据,也为IBS的针灸基础实验研究拓展了思路。研究采用8-21日龄的新生大鼠连续直肠内醋酸刺激制作IBS模型,选择三对常用的不同部位经脉穴位即下肢部足阳明胃经足三里穴、足太阴脾经阴陵泉穴;上肢部手少阳三焦经外关穴、手阳明大肠经合谷穴,腹部任脉关元穴、足阳明胃经天枢穴进行电针治疗,观察电针上述不同穴位对模型大鼠肠道痛觉高敏的镇痛效果。研究采用大鼠腹部撤回反射(AWR)评分作为肠道痛觉敏感性的评估指标,以脑-肠轴不同靶点处如丘脑、脊髓、血浆、结肠部位神经肽Y(NPY)、生长抑素(SS)、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 mRNA以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等脑肠肽含量变化为主要观察指标,比较上述穴位对IBS的作用效应差异,探讨经穴作用差异的内在机制。本研究共80只新生大鼠,随机分为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足三里组、电针阴陵泉组、电针外关组、电针合谷组、电针关元组、电针天枢组共8个组。电针各穴位组从第6周开始电针刺激,共治疗7次,每次20分钟,疏密波,频率2/100Hz交替,强度0.1-0.3mA,波宽0.2-0.6mS。治疗结束后对大鼠进行内脏敏感性评估,评估大鼠的腹部回缩反射(AWR)的容量阈值变化。处死大鼠,取大鼠血浆及其丘脑、脊髓腰膨大和部分结肠组织进行生物活性物质检测。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大鼠丘脑、脊髓及结肠组织中NPY的含量。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大鼠血浆和结肠组织中的SS含量。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大鼠下丘脑中的CRF的含量。采用RT-PCR;去检测丘脑、脊髓和结肠组织中的CGRP mRNA表达。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研究结果如下:1电针不同经穴对IBS大鼠内脏高敏感度的影响电针不同穴位对模型大鼠腹痛有不同程度的镇痛效应。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腹部抬起及背部拱起AWR的容量阈值降低,统计学有显着性差异,p<0.01。说明模型制备成功。电针治疗后再次进行评估:与模型组比较,电针足三里组、电针外关组及电针关元组腹部抬起的容量阈值明显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电针阴陵泉组、电针合谷组、电针天枢组腹部抬起的容量阈值变化不明显,p>0.05。各穴位组之间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足三里组、电针外关组和电针关元组背部拱起所需的容量阈值升高明显,有统计学差异,p<0.05。电针阴陵泉组、电针合谷组、电针天枢组背部拱起所需的容量阈值变化不明显,p>0.05。各穴位组之间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综合以上结果说明:造模后的大鼠肠道敏感度增高,电针上述六个穴位后,部分穴位可降低大鼠的实验性肠道高敏感度,其中具有较强调神作用的足三里穴、关元穴和外关穴作用最佳,而阴陵泉穴、合谷穴和天枢穴效应不明显。2电针不同经穴对IBS大鼠脑-肠轴不同靶点NPY含量的影响2.1电针不同经穴对IBS大鼠丘脑组织NPY含量的影响NPY含量在丘脑组织中含量的变化可以反应中枢水平抗应激能力的高低,NPY含量升高显示机体对抗应激刺激的能力提高。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丘脑中NPY含量明显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阴陵泉组、电针外关组、电针合谷组丘脑中NPY含量明显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电针足三里组和电针关元组大鼠丘脑中NPY含量的升高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天枢组NPY含量升高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以上结果说明:电针可通过提高丘脑内NPY含量而达到增强大鼠对抗应激刺激能力的效应。电针具有较强调神作用的足三里穴和关元穴效应最佳,阴陵泉穴、外关穴、合谷穴效应次之,天枢穴增强脑内抗应激因子的效应不明显。2.2电针不同经穴对IBS大鼠脊髓组织中NPY含量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脊髓组织中NPY的含量有所降低,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所有电针各穴位组大鼠脊髓组织中NPY的含量变化均不明显,无统计学差异,p>0.05。综合以上结果说明,脊髓是肠道感觉信息和脑部信息的中间汇集地,是脑-肠调节通路的重要而复杂的环节,造模后大鼠脊髓部位NPY的含量变化不明显,因而电针各穴组在脊髓部位对NPY含量的调节作用也不易体现。2.3电针不同经穴对IBS大鼠结肠组织中NPY含量的影响结肠组织中的NPY可抑制肠道的平滑肌收缩,抑制结肠部位水、电解质的分泌从而防止腹泻发生。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中NPY的含量明显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所有电针组大鼠结肠组织中NPY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其中电针阴陵泉组、电针天枢组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足三里组、电针合谷组、电针关元组、电针外关组大鼠结肠组织中NPY含量升高不明显,无统计学差异,p>0.05。综合以上结果说明,电针可以通过提高结肠组织中的NPY含量达到调整肠道运动功能紊乱的作用,其中具有调神作用的足三里穴、关元穴、外关穴及合谷穴效应不明显,而调神作用不明显而仅对胃肠功能起调节作用的阴陵泉穴和天枢穴效应最佳。显示阴陵泉穴和天枢穴可以通过调节结肠局部NPY含量达到治疗IBS的作用。3电针不同经穴对IBS大鼠脑-肠轴不同靶点SS含量的影响3.1电针不同经穴对IBS大鼠血浆组织中SS含量的影响SS是典型的脑肠肽,可参与内脏感觉的传导,并通过调节众多的激素包括胃肠激素释放来影响结肠的运动。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浆中SS含量明显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足三里组、电针外关组、电针关元组大鼠血浆中SS含量明显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电针阴陵泉组、电针合谷组和电针天枢组大鼠血浆中SS的含量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以上结果说明,电针可以通过降低血浆内的SS含量达到调整肠道感觉和运动的功能。电针具有调神作用的足三里穴、外关穴和关元穴效应最佳,而电针阴陵泉穴、合谷穴、天枢穴效应不明显。3.2电针不同经穴对IBS大鼠结肠组织中SS含量的影响SS对肠道的感觉和运动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是肠道重要的脑肠肽。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中的SS含量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合谷组SS含量明显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电针足三里组、电针外关组、电针关元组降低更为显着,统计学有显着性差异,p<0.01。总结以上结果说明,电针通过调节结肠组织中的SS含量达到调节肠道感觉和运动功能的作用。其中具有较好调神作用的足三里穴、外关穴和关元穴效应最佳,调神作用稍弱的合谷穴效应次之,无明显调神作用的阴陵泉穴和天枢穴效应不明显。4电针不同经穴对IBS大鼠脑-肠轴不同靶点CGRPmRNA表达的影响4.1电针不同经穴对IBS大鼠丘脑组织中CGRPmRNA表达的影响CGRP可参与痛觉过敏的形成,是产生疼痛感觉和痛觉过敏所必需的物质。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丘脑中CGRPmRNA表达明显增强,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正常组比较,电针合谷组、电针关元组、电针天枢组大鼠丘脑中CGRPmRNA表达明显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合谷组、电针关元组大鼠丘脑中CGRPmRNA表达继续增强,电针关元组升高接近模型组的3倍,统计学上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足三里组、电针阴陵泉组、电针外关组、电针天枢组大鼠丘脑中CGRPmRNA表达降低,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综合以上结果说明,造模后丘脑内致痛物质增加,电针可通过调节高级神经中枢CGRPmRNA表达参与痛觉过敏的形成,并对上传的痛觉刺激信号进行调控。足三里穴、阴陵泉穴、外关穴、天枢穴的调节与合谷穴、关元穴的调节趋势相反。4.2电针不同经穴对IBS大鼠脊髓组织中CGRPmRNA表达的影响CGRP与SP共存于脊髓背角,CGRP可能通过SP来加强痛觉信号的传递。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脊髓中CGRPmRNA表达明显升高,统计学上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正常组比较,电针足三里组、电针阴陵泉组、电针外关组、电针合谷组、电针关元组和电针天枢组大鼠脊髓中CGRPmRNA表达增强,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足三里组、电针阴陵泉组、电针关元组大鼠脊髓中CGRPmRNA表达上升,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电针足三里组差异显着,p<0.01。综合以上结果说明,模型大鼠脊髓中痛觉信号的传递加强,电针通过调节脊髓中CGRPmRNA表达达到调节肠道痛敏的作用,其中具有调神作用的足三里穴作用最显着,关元穴次之,阴陵泉穴再次之。合谷穴、天枢穴、外关穴作用不明显。4.3电针不同经穴对IBS大鼠结肠中CGRPmRNA表达的影响CGRP是重要的脑肠肽,在结肠部位可通过影响SP参与肠道局部痛觉的产生过程。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结肠组织中CGRPmRNA表达明显增强,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阴陵泉组、电针关元组、电针天枢组大鼠结肠组织中CGRPmRNA表达增强,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关元组的增强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足三里组、电针外关组、电针合谷组表达变化不大,无统计学差异,p>0.05。综合以上结果说明,电针局部穴位或下肢穴位包括关元穴、天枢穴、阴陵泉穴调节作用明显,而电针远端穴位或上肢穴位无明显调节作用。显示局部穴或与结肠位于相近的神经节段的下肢穴对结肠局部的脑肠肽含量的调节作用最明显,相反,调节作用差。5电针不同经穴对IBS大鼠丘脑中CRF含量的影响CRF是中枢参与抑郁焦虑等应激反应的主要介质,并可以通过HPA轴调节胃肠道。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CRF含量有降低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 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天枢组CRF含量有降低趋势,其余各电针组含量有升高趋势,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综合以上结果可以看到,虽无统计学差异,但从CRF含量数据的变化趋势看,具有调神作用的关元穴、足三里穴、外关穴对CRF的调节作用优于阴陵泉穴、合谷穴,天枢穴效应最差。结论研究证实:穴位不同,对模型大鼠内脏高敏感性的作用效应的强度不同。对大鼠行为学反应的评价显示,电针治疗对模型大鼠腹部抬起容量阈值的效应以足三里、关元、外关最为明显,对模型大鼠背部拱起容量阈值的效应也以足三里、关元和外关最为明显。电针其他各穴容量阈值变化不明显。显示对模型大鼠内脏高敏感度的作用效应以足三里、关元和外关穴最优。鉴于足三里穴、关元穴、外关穴三穴对内脏高敏感性作用效应最好,在众多的指标检测中我们发现,电针上述三穴后丘脑中NPY和血浆中SS、结肠组织SS均同时发生明显变化,其他指标的变化与穴位的效应关系不明显,推测脑部NPY、血浆及结肠局部SS可能是脑-肠轴中针灸调节作用的关键物质,从而导致穴位效应的差异。其余穴位只能明显调节脑部NPY或肠部SS的含量变化,推测可能是其余这些穴位作用效果较弱的机制之一不同的穴位对IBS模型大鼠内脏高敏感度的调节途径不同,推测不同的穴位可以通过不同靶点调节体内失衡的内分泌激素水平从而达到调整的作用。足三里穴、关元穴、外关穴的调节作用最明显,从针灸辩证取穴的角度看,上述三穴同时具有调神和调节胃肠功能的双重作用,从本研究结果看,重视具有调神和调脾胃双重作用穴位的选择在针灸治疗IBS的临床过程中尤为重要,对IBS的针灸治疗具有腧穴特异性规律。从IBS脑-肠轴紊乱机制的角度也不难看出,这三个穴位可以更加明确地从脑和肠两个部位同时对IBS紊乱的脑肠轴进行调节,可以产生更快和更显着的调节效应。脑-肠轴的概念为进一步认识精神心理因素对胃肠道病理生理的影响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将对此类疾病发生的认识从胃肠局部提升到全身整体的角度,为探索针灸治疗胃肠疾病腧穴特异性选择方面提供了新思路。

李爱群[8](2009)在《中、美学术期刊评价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文献计量学的视角观察,期刊评价就是通过对反映期刊内在价值的客观指标进行文献计量统计,根据分析的结果对期刊进行排序和评价。相对于对国家和省市的宏观层次评价,对大学和研究所的中观层次评价,期刊评价与对研究人员的评价一样,属于微观层次的评价。但正是在微观层次上,出现的问题也较多。目前,国内期刊评价理论发展较完善,评价对象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期刊上各有侧重,评价实践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但仍有一些不足或欠缺之处。而美国的科学技术及学术期刊的发展总体上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开发的SCI、SSCI、A&HCI及JCR等对来源期刊的选择和评价受到了国际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它虽然是美国的评价机构,但来源期刊来自世界各地,没有语种和地域的限制,并且其完善和成熟的评价体系代表了世界最权威的期刊评价水平,其期刊评价的理论与实践也已成为世界各国效仿的标杆。因此,在回溯中、美期刊评价历史的基础上,了解中、美期刊评价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我国的期刊评价理论与实践发展现状,以取长补短,完善和规范期刊评价工作,促进我国期刊的良性竞争与健康发展。本文除“引言”和第7章“结论与展望”外,论文主体部分共5章,主要包含理论和实证研究两大部分。其中理论部分为第1-4章,实证部分为5-6章。论文第1章回溯了期刊评价的起源、理论基础与演变。核心期刊(Core Joumal)的概念最早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发达于70年代的美国。布拉德福定律、加菲尔德定律、普赖斯的文献增长规律与文献老化指数,成为核心期刊遴选的三大理论基础。最初的核心期刊是为了揭示文献集中与离散的分布规律,那些刊登本学科较多论文的期刊就是核心期刊,它实际上只是一种基于论文数量统计的评价。引文分析法的出现和引文索引工具的使用,使人们对核心期刊概念的理解发生了根本转变。核心期刊不再是最初揭示文献集中与离散的分布规律,而是通过文献的被使用揭示其学术价值,核心期刊也由对论文数量的评价转变为对文献质量和学术影响力的评价。论文第2章是美国与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的基本概括。详细介绍了美国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的构成,并对其评价体系进行了述评。我国学术期刊评价经历了中国遴选国外科技期刊、中国遴选国内科技期刊两个阶段,其中详细介绍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6家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遴选单位及其研究成果,并介绍了对我国出版的英文期刊的评价现状。论文第3章是中、美两国学术期刊评价的比较。重点从评价目的与评价功能,评价主体与评价对象,期刊评价中的学科分类,整个评价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定性与定量的评价方法,核心区的划分与核心期刊数量的界定,学术期刊评价社会价值与影响力,学术期刊评价的外部环境,学术期刊评价中两组概念等9个方面进行比较,找出中、美两国在期刊评价中的异同之处,以及美国学术期刊评价对我国的启示。论文第4章分析了中、美两国学术期刊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美国学术期刊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以商业化经营为导向,在地域、语种方面的偏见,收录期刊学科分布不均,在收录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时,存在着意识形态的偏见。我国学术期刊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功利性导向使期刊评价成为科研管理与绩效评价的工具;过于看重文献计量的定量评价方法;期刊评价指标的数据客观性差,在发展性与国际化方面不足;引文不规范和统一引文数据库的缺乏直接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综合性期刊(含大学学报)的学科归类不准确;评价的时滞与监‘督机制的缺乏;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评价的本土化问题。论文第5章是新形势下学术期刊分类分级评价理论模型的构建。在新的学术环境下,学术期刊评价呈现出国际化的趋势。评价对象的多元化,使仅有的印刷版期刊评价发展为印刷版、电子版、网络版评价并存的格局,而开放存取期刊也将是今后期刊评价的重要对象。5年影响因子、web即年下载率和h指数等新兴的评价指标开始被应用到期刊评价实践,纳入到期刊评价指标体系中去。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评价方法和手段发生改变,通过采用各种软件技术进行统计和测评,将人们从以往繁重的人工手动检索、统计和计算的评价过程中解放出来。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来看,期刊按其刊载某学科专业论文的数量多少,可分为学科的核心区、相关区和非相关区。据此也可以假设,在庞大的学术期刊群中也一定也存在着某些层级。对学术期刊进行分类分级排序,能为学术期刊找准自己的定位,为科研评价和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有利于国家对学术期刊的管理。在评价原则与评价方法上继承了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的教育评价体系,确定了期刊分等级评价的原则、评价标准,将学术期刊按照学科划分为5个等级,分别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综合评价。论文第6章是我国学术期刊分类分级评价的实证研究。详细说明了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的具体做法;公布了哲、经、法、教育、文、史、理、工、农、医、管理等11个学科以及本研究所属的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专业,共12个分学科的排行榜和所有4种分高校学报类型的排行榜;分析了我国核心期刊的学科分布、地区分布、自然科学类核心期刊被国外重要数据库收录情况、综合性核心期刊的核心效应、中国英文学术期刊的国际学术影响力和地区分布等评价结果。本文系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主持的“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之一。

高峻璞[9](2006)在《科技期刊标准化、产业化、国际化发展方向》文中研究指明

段咏慧[10](2005)在《医学期刊网络化现状及我国医学期刊网络化的发展 ——附国内外着名医学期刊及广东省医学期刊网站建设情况调查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当前,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之日渐成为人们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手段,网络时代已经并将继续对期刊业产生越来越深刻的影响。科技期刊已经从传统的纸媒发展为数字化期刊,其形式从最初的软盘、CD-ROM形式发展到现在的网络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网络化是期刊发展的必由之路。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生物医学期刊网络的发展有了新的飞跃。全球的生物医学期刊纷纷上网,提供了比传统纸本杂志更丰富的内容和更智能的服务,如成立于1995年的英国医学杂志(BMJ)网站已成为生物医学网站的典范。而我国的生物医学科技期刊网络化刚刚起步,作为网络化重要内容的网站建设也是如此。 目前,此类的研究文献较少,而且多集中于网络化前景的展望和网络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少数报道了成功的案例,但对现有的生物医学期刊网站现状

二、世界胃肠病学杂志社广东分社成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世界胃肠病学杂志社广东分社成立(论文提纲范文)

(1)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综述
    综述一 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现代研究进展
        1 现代医学对SAGI的认识
        2 流行病学研究
        3 病因及发病机制
        4 实验室指标
        5 临床疗效指标
        6 治疗进展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研究进展
        1 脓毒症的中医认识
        2 SAGI的中医认识
        3 SAGI的治疗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研究一 针刺对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疗效的系统评价
    1 方法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文献检索策略
        1.4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1.5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1.6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3 文献质量评价
        2.4 疗效评价
        2.5 不良反应
        2.6 发表偏倚
    3 讨论
        3.1 纳入研究的针刺干预特点
        3.2 结果讨论
        3.3 证据的整体完整性和适应性
        3.4 证据质量
    4 结论
        4.1 对实践的意义
        4.2 对研究的意义
    参考文献
研究二 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随机对照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临床资料
        2.3 治疗方案
        2.4 疗效指标
        2.5 安全性指标
        2.6 质量控制
        2.7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研究完成情况
        3.2 一般资料的基线情况
        3.3 观察指标的基线情况
        3.4 临床疗效比较
        3.5 安全性评价
    4 讨论
        4.1 选题依据
        4.2 研究方案分析
        4.3 疗效指标选择
        4.4 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介

(2)清肝和胃方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肝胃郁热证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西医治疗进展
        1 发病机制
        2 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药物疗法
        3 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非药物疗法
        4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中医研究进展
        1 RGERD病因病机的认识
        2 RGERD中医治疗
        3 结语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辨证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病例的剔除和脱落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方法
        3.2 治疗方法与药物
        3.3 疗程
        3.4 评分标准
        3.5 观察指标
        3.6 疗效评定标准
    4 质量控制方法
        4.1 病例报告表
        4.2 研究者资格
        4.3 随访方法
        4.4 偏倚控制
        4.5 中医辨证方法
    5 统计学处理
    6 研究结果
        6.1 临床资料
        6.2 基本情况比较
        6.3 疗效评价
        6.4 清肝和胃方的疗效影响因素分析
        6.5 随访情况
        6.6 不良反应情况
    7 讨论
        7.1 理论依据
        7.2 对RGERD病因病机的认识
        7.3 针对RGERD的治疗方法探讨
        7.4 清肝和胃方组成及分析
        7.5 同类研究结果
        7.6 临床研究结果讨论
    8 研究总结
    9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表
个人简历

(3)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科技期刊的变迁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高校科技期刊的历史演变与社会功能
        1.1.2 高校学科优势与作者群
        1.1.3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科技期刊的裂变式发展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 研究内容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高校科技期刊参与改革开放的科学氛围酝酿
    2.1 对全国科学大会精神的传播
        2.1.1 对《通知》的报道
        2.1.2 反思与体会
        2.1.3 高校召开科学报告会呼应科学的春天
        2.1.4 推动高校学报的复刊、创刊
    2.2 参与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讨论
        2.2.1 媒介参与作为自然科学领域真理标准讨论的起点
        2.2.2 自然科学领域介入真理标准讨论的三个维度
        2.2.3 报刊之于讨论的舆论动员与社会建构
    2.3 参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讨论
        2.3.1 科学与生产的辩证关系
        2.3.2 科学是不是生产力
        2.3.3 科学技术对生产力以及社会变革的作用
第三章 改革开放前夕高校科技期刊的复苏(1977—1978)
    3.1 “文革”背景
    3.2 概况统计
    3.3 学科分布
    3.4 区域分布
    3.5 从新创刊科技期刊发刊词看办刊新愿景
第四章 改革开放初期的第一次规模扩张(1979—1988)
    4.1 概况统计
    4.2 学科分布
    4.3 区域分布
    4.4 从新创刊科技期刊发刊词看办刊宗旨的与时俱进
        4.4.1 期刊服务于高校教学和科研
        4.4.2 期刊作为产学研的纽带服务于现代化建设
        4.4.3 呼吁学术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4.4.4 倡导“引进来”“走出去”
        4.4.5 扶植新生力量,形成“人才成长的阵地”
        4.4.6 呼吁学术创新
        4.4.7 发刊词提出多角度历史使命,达成实现新时期学术愿景的社会共识
    4.5 学报的准专辑化出版
    4.6 高校学报的历史功能
        4.6.1 两院院士在学报的发文情况
        4.6.2 科学研究的水平决定了学报的水平
        4.6.3 学报与学科成长的互动关系
第五章 改革开放初期的规模稳定(1989-1999)
    5.1 概况统计
    5.2 学科分布
        5.2.1 医学期刊的精细化
        5.2.2 环境科学期刊的兴盛
        5.2.3 工程技术期刊的特色化
        5.2.4 交通运输期刊的兴起
        5.2.5 农学期刊的现代化与实用性
    5.3 区域分布
    5.4 从发刊词看高校科技期刊的时代使命
        5.4.1 科技进步催生的边缘学科
        5.4.2 时代气息的准确定位
        5.4.3 对全人类生存问题的关注
    5.5 清华大学中国知网的起步
第六章 新改革开放时期高校科技期刊的网络传播(2000-2013)
    6.1 数字出版与网络传播背景
    6.2 清华大学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的推进
    6.3 高校科技期刊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6.4 高校科技期刊网络传播的典型案例
        6.4.1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传播个案分析
        6.4.2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传播个案分析
第七章 21世纪高校科技期刊发展趋势——精品与特色科技期刊建设
    7.1 全国精品与特色期刊与教育部名刊建设的背景
    7.2 第一届至第五届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分析
        7.2.1 地域分布
        7.2.2 学科分布
        7.2.3 主管单位
        7.2.4 主办高校层次
        7.2.5 刊期分布
        7.2.6 语种分布
        7.2.7 获奖频次
        7.2.8 高校精品科技期刊的显性特征
    7.3 第五届高校精品科技期刊评比办法的调整
    7.4 第一届至第五届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分析
第八章 21世纪高校科技期刊发展趋势——国际影响力提升
    8.1 国家提升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的背景
    8.2 SCI对中国的影响
        8.2.1 SCI引入中国的最初愿景
        8.2.2 SCI泛化导致的学术畸形
        8.2.3 唯SCI论的评价体系对中国科技期刊与民族自主创新的冲击与伤害
    8.3 高校英文科技期刊的发展与现状
        8.3.1 高校英文科技期刊概况
        8.3.2 SCI收录的我国高校英文科技期刊统计
        8.3.3 高校英文科技期刊的现状与预期发展路径
    8.4 国家六部委“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中的高校英文科技期刊个案研究
        8.4.1 《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
        8.4.2 《纳米研究》(Nano Research)
        8.4.3 《国际口腔科学杂志》(英文版)
结论
    一、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科技期刊的演化轨迹
    二、高校科技期刊的重要历史功能
    三、SCI热与民族自主创新战略的矛盾
    四、高校科技期刊的转型之路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闫慧敏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养阴清瘀汤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闫慧敏老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
    一、闫慧敏老师的学术渊源
        (一) 传承刘韵远先生学术思想
        (二) 汲取王鹏飞先生脾胃病辨治精髓
        (三) 博采众长 兼收并蓄 形成自己的学术思想
        (四) 注重创新探索 中西医结合临床与科研并重
        1. 率先开展小儿胃镜检查 突出小儿脾胃病中医特色诊疗
        2. 开发痰喘宁合剂 弥补小儿咳嗽用药不足
        3. 临床与科研并重 拓宽思路 探索疑难病症的中西医结合诊疗
        (五) 传道授业解惑硕 果累累
    二、闫慧敏老师学术思想总结
        (一) 先辨病 其次辨证 谨守病机
        (二) 四诊合参 尤重小儿望诊
        (三) 扶正祛邪并重标 本同治
        1. 扶正祛邪之法概述
        2. 扶正为治本之法 以脾为核心 兼顾其他脏腑
        3. 祛邪为关键环节 内外之邪兼顾
        (四) 用药清轻严谨 善用药对
    三、闫慧敏老师临床诊疗经验总结
        (一) 谨守扶正祛邪之则治疗小儿脾系疾病
        1. 扶正健脾以平补脾胃 醒脾助运
        2. 肝脾同治 调畅气机以解气机壅塞
        3. 活用消导以祛食积之邪 消补兼施
        4. 祛除湿热之邪 攻伐有度
        5. 久病注重祛除瘀邪
        (二) 闫老师治疗小儿脾系疾病的临床诊疗经验及验案分析
        1. 厌食
        2. 胃痛(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
        3. 胎黄
        4. 滞颐
        5. 便秘
        (三) 谨守扶正祛邪之则治疗小儿肺系疾病
        1. 外感咳嗽初起 祛除外邪为要 避免清泻太过
        2. 急性咳喘祛除痰阻 重在治肺调气
        3. 慢性咳喘重在扶正 培土生金兼以温肾
        4. 反复咳喘 扶正祛邪 分期而治 标本兼顾
        5. 扶正不忘活血逐瘀 阻止咳喘反复发生
        (四) 闫老师治疗小儿肺系疾病的临床诊疗经验及验案分析
        1.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
        2. 痰湿蕴肺型慢性咳嗽
        3. 腺样体肥大
        (五) 闫老师对其他系统疾病的治疗
        1. 霰粒肿
        2. 麦粒肿
        3. 舔疮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养阴清瘀汤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研究
    英文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中西医研究概况
        一、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二、过敏性紫癜性肾炎中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一、闫慧敏老师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经验及其迁延期证候研究
        (一) 闫慧敏老师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经验及其迁延期辨证分型依据
        1. 闫慧敏老师治疗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经验
        2. 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迁延期辨证分型依据
        (二) 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迁延期证候研究
        临床资料
        诊断标准
        研究方法
        结果
        结论
        讨论
        小结
        (三) 养阴清瘀汤主要方药及立方依据
    二、养阴清瘀汤治疗气阴两虚型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临床观察
        临床资料
        诊断标准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结论
        讨论
        创新点总结
        小结及心得体会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主要研究成果

(6)太平洋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文化援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原始档案资料的利用问题
    1.5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美国专家援华计划
    2.1 美国专家援华政策的制定与国民政府的回应
        2.1.1 美国政策制定者对专家援华计划的讨论
        2.1.2 国民政府的需求计划与中美两国的交涉
    2.2 美国专家在中国
        2.2.1 农牧业专家
        2.2.1.1 优秀的水土保持专家沃尔特·罗德米尔克
        (一) 罗德米尔克在中国的勘察
        (二) 罗德米尔克在中国的工作实践
        (三) 罗德米尔克对中国水土情况的分析和未来的展望
        2.2.1.2 大材小用的遗传学专家拉尔夫·菲利普斯
        (一) 建议设置文化专员
        (二) 菲利普斯在中国的贡献
        2.2.2 医学专家
        2.2.2.1 广结善缘的哈罗德·劳克斯
        2.2.2.2 节约成本的楷模约翰·特里普
        2.2.3 工业专家
        2.2.3.1 鞠躬尽瘁的冶金学者埃德温·史密斯
        2.2.3.2 不惧权势的标准化专家迪克森·里克
        2.2.4 新闻学专家
        2.2.4.1 董显光与罗斯福的交涉及新闻学院的成立
        2.2.4.2 新闻审查制度下的美国新闻学专家弗洛伊德·泰勒等人
        2.2.5 社会科学专家赴华
        2.2.5.1 专家援华计划从自然科学转向社会科学
        2.2.5.2 地缘政治学家乔治·葛德石
        (一) “麻烦制造者”葛德石
        (二) 葛德石对中国教育的评价
        (三) 葛德石的个性分析:自由民主制度的卫道士
        2.2.5.3 国际关系学家纳撒尼尔·裴斐
        (一) 裴斐对远东问题的分析
        (二) 裴斐对中国战后教育的分析
    2.3 美国援华专家计划评析
        2.3.1 美国专家与中美文化的差异
        2.3.2 美国专家援华计划的实质分析
第3章 美国邀请中国学者赴美考察
    3.1 美国邀请中国学者赴美考察之缘起
        3.1.1 文化计划之“互惠性”考虑与中国传统外交文化之剖析
        3.1.2 贫病交加的中国学者
        3.1.3 对费正清书信的解读
        3.1.4 费正清对文化计划的建议
    3.2 中国学者赴美考察的先声
        3.2.1 对中国大学的遴选:浙江大学取代中山大学的原因及实质
        3.2.2 四川大学的复杂情况:抵制萧作梁的风波
        3.2.3 “护照扣留事件”与“中央训练团”:第一批中国学者赴美的阻力
    3.3 四批中国学者与中美文化交流
        3.3.1 第一批中国学者与中美文化交流
        3.3.1.1 初试牛刀:芝加哥大学座谈会
        3.3.1.2 心系祖国,笔耕不辍的张其昀与金岳霖
        3.3.1.3 费孝通的美国之行
        (一) 费孝通对中美文化差异的观察
        (二) 费孝通与中美文化交流
        3.3.2 第二批高校的遴选与赴美学者的贡献
        3.3.2.1 费正清对第二批中国高校的遴选
        3.3.2.2 呕心沥血的文化使者萨本栋
        3.3.2.3 陈序经与《美国文化观》
        3.3.3 第三批学者在美国的成就
        3.3.3.1 袁敦礼与陶孟和:对美国社会制度的深入剖析
        3.3.3.2 “中国鸟类之父”郑作新与《中国鸟类名录》
        3.3.3.3 林同济的“哲人之路”;严济慈对抗战的贡献;梅贻宝引入美式教育
        3.3.4 第四批学者与中美文化交流
        3.3.4.1 张孝骞与中美医学交流
        3.3.4.2 刘承钊、刘恩兰在美国的科研成就
        (一) 刘承钊的的科研成就:《华西两栖类》
        (二) 刘恩兰与人类学比较研究
        3.3.4.3 竺可桢对东西方文化的比较及对世界形势的分析
        3.3.4.4 东西方绘画与舞蹈艺术的交融:叶浅予夫妇的美国之行#157
        3.3.4.5 东西方文学艺术思想的撞击:曹禺和老舍在美国的经历
        3.3.4.6 赴美未果的共产党学者
    3.4 对美国邀请中国学者赴美考察计划的分析
第4章 美国援助留美生、邀请技术人员赴美
    4.1 美国对中国留学生之援助
        4.1.1 战时滞留美国的中国留学生的经济困境
        4.1.2 美国对留学生数量的统计及提供资金援助
        4.1.3 中国国民政府对留学生的资助
        4.1.4 美国为中国留学生提供工作机会
    4.2 邀请中国技术人员赴美
        4.2.1 对中国技术人员的邀请
        4.2.2 费正清对中央政治学校的调查
        4.2.3 芝加哥会议的召开
    4.3 中国国民政府对留学计划的态度
        4.3.1 “中体西用”思想的延续
        4.3.2 制定各种法规:对自费留美的严控
        4.3.3 支持“三青团”成员留美
        4.3.4 对留学人员的“思想监督”
    4.4 “哈佛小组”与国民政府之间的角力
        4.4.1 国民政府官员与美国官员对“思想监督”法规的态度
        4.4.2 “哈佛小组”对“思想监督”法规的抗议和抵制
        4.4.3 愠怒的蒋介石:留学禁令的悄然颁布
        4.4.4 陶希圣的辩护与禁令解除后的留学形势
    4.5 对战时留学计划的评价
第5章 美国图书馆协会对华援助
    5.1 抗战时期日军对中国图书馆的破坏
    5.2 美国图书馆协会对中国的援助
        5.2.1 袁同礼的呼吁和美国图书馆协会的首次援助
        5.2.2 布朗的访问和计划的制定
        5.2.3 美国图书馆协会援华计划的实施
        5.2.3.1 资金的筹措与书籍的遴选、购买
        5.2.3.2 书籍的运输和发放
    5.3 美国图书馆协会主导下的中美人员交流及图书馆拓展计划
        5.3.1 美国图书馆员怀特赴华的失败
        5.3.2 美国图书馆协会的图书馆拓展计划
        5.3.3 袁同礼对美国图书馆协会的冷落
    5.4 美国图书馆协会援华的实质
第6章 其他形式的对华文化援助
    6.1 美国向中国发送微缩胶片
        6.1.1 微缩胶片的特点
        6.1.2 微缩胶片存储、阅读技术的实现
        6.1.3 微缩胶片的弊端及解决途径
    6.2 美国对华发送电影及广播信号
        6.2.1 文化关系司与陆军情报局的合作
        6.2.2 翁万戈与美国教育电影援华
        6.2.3 中国百姓对美国科普电影的反应
        6.2.4 中美相互发送广播信号
    6.3 复制教科书计划的实行
    6.4 发表科研成果及互译书籍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攻读博士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7)电针不同经穴对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脑肠轴相关神经肽的影响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IBS及内脏高敏感性的研究概况
    综述二 IBS与脑-肠轴神经通路
    综述三 IBS与脑肠肽(Braingutpeptide)
    综述四 IBS穴位治疗的文献研究
    综述五 IBS动物模型的研究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技术路线图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数据统计及统计学分析方法
    实验结果
        1 IBS模型的制备
        2 电针不同经穴对IBS大鼠内脏敏感性的影响
        3 电针不同经穴对IBS大鼠脑-肠轴不同靶点NPY含量的影响
        4 电针不同经穴对IBS大鼠脑-肠轴不同靶点SS含量的影响
        5 电针不同经穴对IBS大鼠脑肠轴不同靶点CGRPmRNA表达的影响
        6 电针不同经穴对IBS大鼠丘脑中CRF含量的影响
    讨论
        1 动物模型的选择与评价
        2 电针镇痛效应-电针不同经穴对模型大鼠AWR容量阈值的影响
        3 电针抗应激作用-电针不同经穴对大鼠应激因子的影响
        4 电针的调节作用-电针不同经穴对IBS大鼠脑-肠轴紊乱的影响
        5 电针不同穴位的腧穴特异性效应机制
        6 研究结论
        7 进一步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查新报告

(8)中、美学术期刊评价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引言
    0.1 选题意义
    0.2 本文研究问题与概念界定
    0.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0.3.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0.3.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0.4 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0.4.1 研究目标
        0.4.2 研究方法
    0.5 论文的创新之处
1 期刊评价的起源、理论基础与演变
    1.1 期刊评价的起源
    1.2 学术期刊评价的三大理论基础
        1.2.1 一次文献在期刊中的分布规律——布拉德福定律
        1.2.2 引文分布规律——加菲尔德定律
        1.2.3 普赖斯的文献增长规律与文献老化指数
    1.3 网络环境下文献计量学的发展——网络计量学
    1.4 核心期刊概念和本质的演变
2 中、美学术期刊评价研究现状
    2.1 美国学术期刊评价现状
        2.1.1 美国学术期刊评价体系构成
        2.1.2 对ISI Web of Knowledge学术资源体系的评价
    2.2 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现状
        2.2.1 中国学术期刊评价发展阶段
        2.2.2 对我国出版的英文期刊的评价
3 中、美两国学术期刊评价的比较
    3.1 评价目的与评价功能的比较
        3.1.1 评价目的的比较
        3.1.2 评价功能的比较
    3.2 评价主体和评价对象的比较
        3.2.1 评价主体的比较
        3.2.2 学术期刊评价对象的比较
    3.3 期刊评价中的学科分类比较
        3.3.1 美国学术期刊评价的学科分类标准
        3.3.2 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的学科分类标准
    3.4 评价过程的比较
        3.4.1 数据来源
        3.4.2 评价指标体系
        3.4.3 数据库统计源比较
    3.5 评价方法的比较
        3.5.1 定性评价——同行评议制度的比较
        3.5.2 文献计量评价方法的比较
    3.6 核心区的划分与核心期刊数量界定方法的比较
    3.7 社会价值与影响力的比较
        3.7.1 社会价值的比较
        3.7.2 社会影响力的比较
        3.7.3 中、美学术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比较
    3.8 影响学术期刊评价的外部环境比较
        3.8.1 对研究项目的重视程度
        3.8.2 国家期刊管理体制
        3.8.3 学术评价制度的比较
    3.9 学术期刊评价中的两组概念比较
        3.9.1 核心期刊、来源期刊、统计源期刊的区别
        3.9.2 核心版与扩展版的区别
    3.10 美国学术期刊评价对我国的启示
4. 中、美两国学术期刊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4.1 美国学术期刊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4.1.1 商业化导向
        4.1.2 收录期刊在地域、语种方面的偏见
        4.1.3 收录期刊学科分布不均
        4.1.4 收录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时存在着意识形态偏见
    4.2 我国学术期刊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2.1 功利性的导向使期刊评价成为科研管理与绩效评价的工具之一
        4.2.2 过于看重文献计量的定量评价方法
        4.2.3 评价指标的数据客观性差,在发展性与国际化方面不足
        4.2.4 引文不规范和统一引文数据库的缺乏直接影响评价数据的准确性
        4.2.5 综合性期刊(含大学学报)的学科归类不准确
        4.2.6 评价的时滞与监督机制的缺乏
        4.2.7 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评价的本土化问题
5 新形势下学术期刊分类分级评价理论模型的建构
    5.1 全球化背景下的学术期刊评价
    5.2 "技术变革"环境下的学术期刊评价
        5.2.1 评价对象的多元化
        5.2.2 适应网络环境的新的评价指标的出现
        5.2.3 评价手段的改进
    5.3 期刊分类分级评价理论模型
        5.3.1 期刊分类分级评价的可行性
        5.3.2 我国学术期刊分类分级评价理论模型
6 中国学术期刊分类分级评价实证研究
    6.1 中国学术期刊分类分级评价的具体做法
        6.1.1 学术期刊源的选择与分析
        6.1.2 学科划分标准与处理原则
        6.1.3 学术期刊的评价方法与主要步骤
        6.1.4 学术期刊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数据来源
        6.1.5 学术期刊评价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6.1.6 权威期刊与核心期刊的概念、特点与数量界定
        6.1.7 评审专家的遴选与定性评价
        6.1.8 评价结果的确定与分类分级排序的表示方法
    6.2 中国学术期刊分类分级评价排行榜(部分学科)
    6.3 学术期刊评价结果的分析
        6.3.1 核心期刊的学科分布状况
        6.3.2 核心期刊的地区分布状况
        6.3.3 自然科学类核心期刊普遍被国外重要数据库收录
        6.3.4 综合性核心期刊的核心效应比较明显
        6.3.5 中国英文学术期刊具有一定的国际学术影响力,但地区分布不均衡
    6.4 本次学术期刊分类分级评价的主要特色
        6.4.1 将评价对象明确限定为"大陆出版的中文学术期刊"
        6.4.2 将期刊评价的目的确定为评价管理导向与信息服务导向相结合
        6.4.3 同时遴选"权威期刊"与"核心期刊"
        6.4.4 采用得分排序和划分等级相结合的方法,提供了国内外第一个中国学术期刊的分类分级排行榜
        6.4.5 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合理,突出了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网络影响力
        6.4.6 自主研发了"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管理信息系统",大大提高了期刊评价的准确性和效率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学术期刊评价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Ⅰ 分12个学科的学术期刊排行榜
    Ⅱ 分高校学报4种类型的学术期刊排行榜
    Ⅲ SCI、SCIE收录中国期刊目录(含港、澳、台期刊)(共94种)
    Ⅳ EI收录中国期刊目录(含港、澳、台期刊)(共244种)
    Ⅴ 中国大陆出版的其他英文学术期刊目录(共113种)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9)科技期刊标准化、产业化、国际化发展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1 标准化是科技期刊的基本建设要素
2 产业化是科技期刊发展的必由之路
    2.1 整合期刊综合经营
    2.2 最大限度地拓展期刊经营
        ①采用市场营销手段扩大发行:
        ②一刊多版:
        ③拓展广告业务:
        ④吸收社会力量联合办刊:
        ⑤ 收取版面费与审稿费:
    2.3 充分延伸期刊的品牌经营
        2.3.1 提供有偿专业服务
        2.3.2 组织有关技能培训
        2.3.3 大胆进行技术开发
        2.3.4 创办相关企业
3 国际化是科技期刊的理想境界
    3.1 来稿国际化
    3.2 编委国际化
    3.3 内容国际化
    3.4 语言国际化
    3.5 格式国际化
    3.6 出版国际化
    3.7 发行国际化
    3.8 合作国际化

(10)医学期刊网络化现状及我国医学期刊网络化的发展 ——附国内外着名医学期刊及广东省医学期刊网站建设情况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正文
参考文献
附录
    1.英文缩略词表
    2.综述
致谢
原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书

四、世界胃肠病学杂志社广东分社成立(论文参考文献)

  • [1]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随机对照研究[D]. 程璐.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清肝和胃方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肝胃郁热证临床疗效观察[D]. 王东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科技期刊的变迁与发展[D]. 刘小燕. 西北大学, 2016(04)
  • [4]闫慧敏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养阴清瘀汤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研究[D]. 郝静.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5]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
  • [6]太平洋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文化援助研究[D]. 孙洋. 吉林大学, 2012(09)
  • [7]电针不同经穴对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脑肠轴相关神经肽的影响机制[D]. 朱文莲.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05)
  • [8]中、美学术期刊评价比较研究[D]. 李爱群. 武汉大学, 2009(09)
  • [9]科技期刊标准化、产业化、国际化发展方向[J]. 高峻璞. 现代预防医学, 2006(06)
  • [10]医学期刊网络化现状及我国医学期刊网络化的发展 ——附国内外着名医学期刊及广东省医学期刊网站建设情况调查分析[D]. 段咏慧. 第一军医大学, 2005(04)

标签:;  ;  ;  

世界胃肠病学杂志广东分社成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