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液化地基论文-包小华,刘志鹏,徐长节,苏栋,明海燕

可液化地基论文-包小华,刘志鹏,徐长节,苏栋,明海燕

导读:本文包含了可液化地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砂土液化,数值模拟,交变移动模型,叁维水土耦合

可液化地基论文文献综述

包小华,刘志鹏,徐长节,苏栋,明海燕[1](2019)在《可液化地基单桩基础离心机模型试验的叁维数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通过叁维水土耦合动-静一体有限元程序DBLEAVES对饱和砂土地基(Dr=40%)单桩基础的离心机模型试验进行模型试验相对应的原型叁维有限元数值模拟和分析。对比分析小震(峰值加速度0.08g)和大震(峰值加速度0.47g)情况下的土体加速度、超静孔隙水压、沉降位移以及桩身弯矩等变化规律。其中,地基土的性质采用应力诱导各向异性的交变移动弹塑性模型模拟,基桩采用弹性梁单元模型模拟。结果表明:①超静孔隙水压会"隔断"振动波的传递,当土体接近完全液化时,土表面峰值加速度会明显小于输入波峰值加速度,而当超静孔隙水压比较小时,土表面加速度相对于输入波则可能会放大;②地震时所达到的最大超静孔隙水压比是地基土沉降量的主要因素之一,且一大部分沉降发生在震后的孔压消散期;③数值模拟与模型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交变移动模型可以较好地反映土体在交变荷载下的动力响应特性,验证了所采用的DBLEAVES程序和有限元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土木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S1期)

钟禄[2](2019)在《可液化场地地基振冲碎石桩联合柱锤冲扩桩加固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析实际的巩固地基和改善土层液化案例,发现了振冲碎石桩、柱锤冲扩桩对加固地基的重要性,振冲碎石桩不仅可以提高地基承载力还可以解决液化问题,同时结合柱锤冲扩桩可以二次加强地基承载力。完全符合设计标准,且比较其他方法成本低、操作方便。所以本文可以为同类型的工程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绿色环保建材》期刊2019年04期)

邹佑学,王睿,张建民[3](2019)在《可液化场地碎石桩复合地基地震动力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砂土液化大变形弹塑性本构模型分析可液化砂土,采用模量随应力与应变变化的等效非线性模型增量形式分析碎石桩,应用FLAC~(3D)有限差分软件对地震动力作用下可液化场地碎石桩复合地基进行叁维动力响应分析。模拟分析了在地震作用下碎石桩刚度效应和排水效应对加固处理可液化场地的抗液化效果,从初始小变形到液化后大变形的变形发展,超静孔压累积与消散,及桩与土的变形与应力分配变化等。结果表明,所用模型与方法可合理描述可液化场地碎石桩复合地基在地震作用下场地的动力响应特性和抗液化效果;在地震作用下可液化场地中桩周土体与碎石桩体的竖向应力与水平向剪切应力向碎石桩体集中,竖向有效应力比可降至约1/6~1/3;桩周土体与桩体为非协调变形,剪应变比可达7~10;碎石桩抗液化影响范围约为2.5~3倍桩径,对超过3.5倍桩径范围影响较小;碎石桩与砂土渗透系数比大于100时对降低砂土中超静孔隙水压影响明显;碎石桩对场地的加密效应可显着降低超静孔隙水压力,而碎石桩刚度则对超静孔隙水压力变动影响较小,但有助于减低地面加速度响应峰值。(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9年06期)

许成顺,豆鹏飞,高畄成,陈苏,杜修力[4](2019)在《地震动持时压缩比对可液化地基地震反应影响的振动台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与可液化场地相关的振动台模型试验中,地震动持时按照时间相似比压缩后,所输入地震动的持时、频率、能量等特性均发生改变,这将对液化地基在地震荷载下的动力响应产生显着影响。以持时压缩比例为研究的唯一变量,依托小型振动台试验,分析了各组试验中可液化地基土在地震中的宏观现象、加速度反应、孔压比发展等,针对与可液化场地相关振动台试验设计中的地震动持时按照时间相似比压缩后对液化场地动力响应影响的问题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地震动记录按照很小的相似比压缩后持时太短,地震动峰值一定时,可液化场地则有可能不发生液化;地震动持时越长,地震动能量越大,超孔隙水压力随地震动的输入积累迅速,场地土液化现象越明显,土体中加速度反应也表现出不同规律。根据得到的试验结果,建议在涉及可液化场地的振动台模型试验中,所输入的地震记录采用原始持时地震动记录或按照较大时间相似比压缩的地震动记录。(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9年01期)

陶连金,王忠,安军海,王焕杰[5](2018)在《可液化地基箱型框架地铁车站的地震响应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箱型框架地铁车站结构的地震响应与破坏机制,利用单向振动台,在名山波、什邡波、凤翔波叁种水平地震波作用下开展可液化地基中箱型框架地铁车站结构的地震响应实验,分析地基土水平位移、加速度及车站结构动土压力、应变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地基土位移峰值在左摆与右摆时呈现明显的不对称性,凤翔波作用下地基土反应更为强烈。小震时,地基土未发生液化;中震及大震时,地基土发生不同程度液化。液化后土体传播剪切波的能力减弱,加速度放大效应逐渐消失。车站侧墙动土压力随结构高度的增加而增大。大震时,车站侧墙与顶板的连接处,中柱与中板、顶板的连接处容易遭到破坏。该研究为箱型框架地铁车站抗震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章定文,彭尔兴,李亭,孙文博[6](2018)在《降饱和度处理可液化地基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降饱和度法处理可液化地基的可行性,利用化学法生成气体(二氧化锰催化过氧化氢产生氧气)降低砂样饱和度,制备不同饱和度砂样并进行了室内小型振动台模拟试验,分析不同加速度幅值的正弦循环荷载作用下,初始饱和度对试样中超静孔隙水压力、表面沉降和加速度放大系数等的影响规律,并基于室内试验结果评价化学法降低饱和度处理可液化地基的效果.结果表明,振动荷载作用下,试样中超静孔隙水压力随着初始饱和度降低而降低,随着加速度的增加而增大;加速度幅值为0.15g的正弦循环荷载作用下,当初始饱和度降低5.8%,试样中超静孔隙水压力减小约50%.试样体应变随试样平均孔压比的降低而减小,且呈线性关系.初始循环荷载下,各工况加速度放大系数均小于1.0,试样的振动衰减效果明显;尽管随着振动次数增加,超静孔隙水压力增加,试样的振动衰减效果减弱,但试样饱和度越低振动衰减效果越强的规律不变.试验证明,化学法降低砂土饱和度法是一种有效的可液化地基处理方法,具有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刘志勇[7](2018)在《可液化场地地基振冲碎石桩联合柱锤冲扩桩加固方法实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表层填土的厚度分布、组成成分差异较大及地基承载力差,且含可液化土层的场地,采用单一加固方法,经济效益、时间成本与施工难度不易到达平衡。通过对北京通州污泥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工程的地基加固案例,探讨了振冲碎石桩加固地基消除液化危险,同时联合柱锤冲扩桩进一步补强地基承载力的联合地基加固方法。实践表明,考虑经济条件,用振冲碎石桩加固时,能够使可液化层标贯击数达到29击,消除场地液化,但达不到承载力设计要求。而进行联合柱锤冲扩桩加固后,能够满足设计要求,且相对经济便捷,可为此类型的地基加固工程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文来源于《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张卫平[8](2018)在《饱和可液化地基下桩柱结构地震响应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作用下饱和地基液化的预测以及预防是抗震工程界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其研究也一直是工程抗震研究领域的前沿课题。桩基作为一种历史悠久又广泛采用的基础形式,因其承载力高,易于工程施工,抗液化能力强等诸多优点,被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桥梁、大型厂房结构,尤其近些年来随着近岸轻型桩柱码头,离岸风电与海洋平台的兴建,除了需要考虑地震作用下桩—土间的动力耦合作用以外,同时还需要考虑到在地震作用下饱和地基超孔隙水压上升甚至地基液化地基承载力的影响,以及不同类型土体抗液化能力差异的影响能够极大影响结构的稳定性,因此在不同地质环境条件下准确预测地基土的强度、变形和抗液化特性,并有针对性的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降低液化震害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地震作用下可液化饱和地基桩—土动力相互作用问题作为一个多学科交叉的复杂课题,虽然以往对饱和土液化模型已经开展了很多的研究,但通过试验得到的液化模型对土体液化现象的认识依然缺乏更严格意义上的理论支持,且在实际工程应用中仍存在诸多不便。为研究不同地质环境条件下饱和地基桩柱结构的地震响应问题,本文对通过对桩—土动力相互作用研究现状和成果进行了系统总结,在此基础上分别从简化分析和非线性有限元数值模拟模拟两条技术路线下对地震作用下饱和地基自由场的地震动力响应进行了研究,并结合工程应用轻型码头桩柱结构的地震响应开展了如下工作:本文的第一部分:(1)根据Biot两相饱和介质下的波动理论,建立了成层饱和地基的动力刚度矩阵,并以此为基础在SHAKE91地震分析程序的基础上建立了可以模拟饱和土层地震响应的计算模型。对饱和成层自由场地基的波动响应进行了数值对比分析研究,同时考虑到在实际情况下,基岩上方覆盖土层部分极少为理想均匀分布的土体介质,尤其在沉积性海洋地质环境中分层现象表现的更为明显,因此针对非均质成层自由场的波动响应进行了分析和讨论。(2)在地震作用下,由于上覆土层的存在,必将影响到传播到自由场表面处地震波动响应,尤其在含非均质夹层时,上覆土层的选择性滤波作用更加明显。因此在计算结构的输入地震波时,不能简单地将基岩地震波加载到结构基础上进行地震响应的模拟计算。鉴于夹层地基的选择性滤波作用,在自由场地基地震响应研究的基础上,对地震动力荷载作用下的码头桩柱结构的地震响应进行了研究,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桩—土间的动力耦合作用。本文的第二部分:(3)随着对土体非线性力学特性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认识到,土体在循环交变荷载作用下即进入超固结状态,超固结土在压缩性、应力应变关系以及可液化特性方面均表现出与重塑土体具有显着差异的力学和液化性状特点,因此能够显着影响地基以及结构物在动力荷载尤其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特性。为研究循环交变荷载作用下土体的力学响应特性尤其在非排水加载条件下超孔隙水压的影响,从第四章开始,论文在下负荷面剑桥模型理论框架下对考虑超固结因素后土体的应力应变关系、可压缩性、超孔隙水压的发展与超固结状态的演化规律等进行了详细对比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两相饱和地基下桩—土耦合体系的动力非线性有限元数值模型,对离岸桩柱轻型码头结构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4)在下负荷面剑桥模型下超固结土力学与可液化特性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超固结状态演化的角度,通过控制超固结状态变量演化速率,在统一下负荷面剑桥模型理论框架下对粘性与砂性土的力学与液化特性进行了对比试验研究,从土体状态状态变量的角度讨论分析了粘性土和砂性土抗液化能力的差异,从更加严格的理论角度解释了砂性土的高可液化性。同时考虑到土体密实度与超固结状态间的相关性,在排水循环加载的基础上,对砂土经振密后的抗液化能力进行了评估研究,从超固结状态角度很好解释了不同密实度条件下土体液化能力的差异,加深了对液化产生机理的认识。(5)在自然地质环境条件下未扰动原状地基土在其风化沉积过程中受物理化学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其特定的多孔结构性特征。随着近些年来现代原位取土技术的发展,同时以及对天然未扰动状态土体微观结构认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未扰动状态下原状土与重塑土力学与抗液化能力存在显着差异。因此准确模拟出土体结构性的影响并进行定量分析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在对土体超固结状态变量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结构性状态变量的引入,在上负荷面剑桥模型框架下研究了原状土力学与液化特性,同时也对自然条件下原状地基和重塑土地基下的码头结构地震响应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8-04-01)

何森凯,陈育民,方志[9](2018)在《电解减饱和法处理可液化地基的波速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对压缩波速进行检测,开展饱和砂土地基在恒定电流下的电解减饱和模型试验,并分析饱和砂土地基在电解过程中的波速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不仅满足电解减饱和法对测试仪器的基本要求,而且符合大模型波速试验的精度要求。在电解减饱和初期,压缩波速的降幅随着电流的增大而增大;之后电流对压缩波速的影响逐渐减弱,波速逐渐趋于稳定;最后,波速维持在0.33 km/s,不受电流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陈宇龙,张科[10](2018)在《井点降水法处理可液化地基的振动台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减饱和法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可液化地基处理方法,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工程措施减小饱和砂土地基中的饱和度,将饱和砂土地基变成不饱和砂土地基,从而提高地基的抗液化强度,减轻地震时产生的液化震害。该文利用井点降水法,在砂土地基中布置排水管,考虑排水管的竖向布置、水平布置、倾斜布置以及联合布置,对井点降水法的抗液化效果进行了振动台模型试验。实验结果表明:排水管水平布置产生的超孔隙水压最小,抗液化效果最好;竖直布置次之;倾斜布置抗液化效果最不明显。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以定期进行地基土体的排水作业,从而提高可液化地基的抗液化能力。(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可液化地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分析实际的巩固地基和改善土层液化案例,发现了振冲碎石桩、柱锤冲扩桩对加固地基的重要性,振冲碎石桩不仅可以提高地基承载力还可以解决液化问题,同时结合柱锤冲扩桩可以二次加强地基承载力。完全符合设计标准,且比较其他方法成本低、操作方便。所以本文可以为同类型的工程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可液化地基论文参考文献

[1].包小华,刘志鹏,徐长节,苏栋,明海燕.可液化地基单桩基础离心机模型试验的叁维数值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2019

[2].钟禄.可液化场地地基振冲碎石桩联合柱锤冲扩桩加固技术[J].绿色环保建材.2019

[3].邹佑学,王睿,张建民.可液化场地碎石桩复合地基地震动力响应分析[J].岩土力学.2019

[4].许成顺,豆鹏飞,高畄成,陈苏,杜修力.地震动持时压缩比对可液化地基地震反应影响的振动台试验[J].岩土力学.2019

[5].陶连金,王忠,安军海,王焕杰.可液化地基箱型框架地铁车站的地震响应特性[J].黑龙江科技大学学报.2018

[6].章定文,彭尔兴,李亭,孙文博.降饱和度处理可液化地基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8

[7].刘志勇.可液化场地地基振冲碎石桩联合柱锤冲扩桩加固方法实践研究[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8].张卫平.饱和可液化地基下桩柱结构地震响应数值模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8

[9].何森凯,陈育民,方志.电解减饱和法处理可液化地基的波速特性[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10].陈宇龙,张科.井点降水法处理可液化地基的振动台试验[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标签:;  ;  ;  ;  

可液化地基论文-包小华,刘志鹏,徐长节,苏栋,明海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