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痛经,亦称“经行腹痛”,是指妇女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本研究收集了散见于从古至今文献中治疗痛经的方剂共712首,其中古方149首,今方563首,以这些方剂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对药物及主治证型等内容进行了规范化处理,建立痛经方剂的基本数据表,运用Excel、SPSS及Matlab等软件技术对这些资料进行计算分析处理,获得痛经的证型分布趋势及用药趋向性,从而归纳和总结出该病的证型特点及组方配伍规律。研究发现:痛经可概括为气滞血瘀、寒凝血瘀、瘀热互结、湿(痰)热瘀阻、肾气亏损及气血两虚等主要证型;活血化瘀、补虚、理气、温里、清热、解表、止血及利水渗湿等八类药物是痛经最常用的药类;其核心药物为当归、延胡索、川芎、香附、甘草、白芍、五灵脂、赤芍、蒲黄、丹参、红花、桃仁、益母草、莪术、没药等单药或是上述药物的排列组合。从总体来看,痛经实证居多,虚证少见,故各类证型多以活血化瘀药为基础,据病情偏向,予以理气药、温里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化痰药、化湿药及补益药的配伍。其中,气滞血瘀型痛经的治疗主要是在运用活血化瘀药的基础上配伍理气药和补虚药,三者比例大概是7:3:3。寒凝血瘀型痛经基础用药再配伍补虚药及温里药,所用比例大约为8:5:4。瘀热互结型痛经配伍清热药兼用补虚药,配伍比例大约是6:5:3。湿(痰)热瘀阻型痛经在基本用药之上再兼清热药、补虚药和利水渗湿药,配伍比例大约为5:6:4:3。肾气亏损型痛经配伍补虚药和理气药,配伍比例约为3:8:1。气血两虚型痛经配伍补虚药和理气药,配伍比例约为2:8:1。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头痛用川芎刍论[J]. 中医文献杂志 2011(04)
- [2].川芎种质资源的调查收集与保存研究[J]. 中草药 2008(04)
- [3].川芎的研究进展[J]. 黑龙江医药 2008(05)
- [4].川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内蒙古中医药 2010(03)
- [5].浅谈中药川芎的开发现状及前景[J]. 继续医学教育 2008(04)
- [6].不同栽培品种及干燥工艺白芍花中9种有效成分含量测定及主成分分析[J]. 中国中药杂志 2020(19)
- [7].中国药用芍药栽培品种[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11(05)
- [8].祛瘀通脉三圣药[J].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