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急性胰腺炎肠系膜微循环变化及加贝酯、长托宁干预的实验研究

重症急性胰腺炎肠系膜微循环变化及加贝酯、长托宁干预的实验研究

论文摘要

目的: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SAP)病情凶险,死亡率高,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自1896年Chliari提出胰酶自身消化理论后,白细胞过度激活,炎症因子级联瀑布效应形成“二次打击”[1];胰腺微循环障碍[2];细胞凋亡;低钙血症;肠道菌群易位[2]等理论学说,丰富了人们对SAP发病机制的认识。从微循环角度,进一步认识SAP发病机制,是基础、临床研究新热点。本实验通过经大鼠胰胆管逆行注射5%牛黄胆酸钠,诱发大鼠SAP模型,选用长托宁、加贝酯对SAP肠系膜微循环进行干预,旨在从微循环角度研究SAP发病机制,并探讨长托宁、加贝酯对SAP肠系膜微循环干预机制,为SAP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SD大鼠160只,体重330±30g,随机分成20组,每组8只,包括:假手术(SO)2、6、12、24小时组;SAP模型(SAP) 2、6、12、24小时组,同时SAP组亦作为实验对照组;加贝酯干预(GM)2、6、12、24小时组;长托宁干预(GM)2、6、12、24小时组;加贝酯+长托宁干预(GM+PH)2、6、12、24小时组。SAP实验组经胰胆管逆行注入5%牛黄胆酸钠(0.1ml/100g),采用颈内静脉置管补液用药;SO组胰胆管不穿刺、注药,仅翻动胰腺;各治疗组给予相应药物。动态观察记录各组各时点(2h、6h、12h、24h)大鼠腹水量、腹腔脏器的大体变化;肠系膜微血管形态(毛细血管清晰度,毛细血管、微静脉管径);微静脉血流状态(血流速度、细胞流动状态、细胞凝集);毛细血管周围状态(出血、渗出变化)。检测血清淀粉酶(AMY)、脂肪酶(LIP)变化;血浆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变化;胰腺、回肠,病理变化。结果:1 SAP组腹水量、腹腔脏器变化,周围血管出血、渗出,血清AMY、LIP,NO、ET值,胰腺病理评分增加;回肠粘膜厚度、绒毛高度、毛细血管管径、微静脉管径,毛细血管、微静脉清晰度、流速降低,与SO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2与SAP组比较,GM、PH、GM+PH组腹腔脏器的大体变化减轻;腹水量减少(P<0.01);肠系膜毛细血管微静脉管径增粗(P<0.01);毛细血管周围血管出血、渗出减轻(P<0.01);AMY、LIP,NO、ET值降低(P<0.01);胰腺、回肠粘膜病理评分降低(P<0.01),肠系膜毛细血管微静脉清晰度、微静脉流速增加。3 GM与PH组比较:微循环指标PH组优于GM组(P<0.05);酶学指标GM组优于PH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它各项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4 GM+PH组与GM、PH组比较:腹腔脏器的大体变化减轻;腹水量、AMY、LIP,NO、ET、ET/NO值减低;肠系膜毛细血管微静脉管径增粗;毛细血管周围出血、渗出减轻;胰腺、回肠组织病理观察及评分降低;肠系膜毛细血管清晰度、微静脉流速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结论:1经大鼠胰胆管逆行注射5%牛磺胆酸钠,可成功制备SAP合并肠系膜微循环障碍破坏模型,此实验方法稳定,重复性好。2 SAP时,大鼠有大量腹水及脏器皂化斑,胰腺、回肠组织病理改变明显,肠系膜微循环障碍,并随时间延长而加重,表明SAP时存在明显的肠系膜等器官膜微循环障碍。3 SAP时,随着血浆NO、ET水平升高,肠系膜微循环障碍加重,说明NO、ET是微循环发生改变的重要介质。4联合应用GM、PH组使SAP大鼠腹水量减少,腹腔脏器皂化减轻,胰腺、回肠组织病理改变减轻。5联合应用GM、PH组使SAP大鼠血清AMY、LIP,血浆NO、ET的水平降低,使肠系膜微循环障碍得到改善。6联合应用GM、PH组使SAP大鼠肠系膜微循环得到改善,进而使胰腺、回肠组织病理变化明显减轻,SAP病情减轻。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研究论文 重症急性胰腺炎肠系膜微循环变化及加贝酯、长托宁干预的实验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重症急性胰腺炎微循环变化及防治的研究进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重症急性胰腺炎肠系膜微循环变化及加贝酯、长托宁干预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