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结尾艺术初探

语文课堂结尾艺术初探

王保印河北省平乡县丰州镇冯马学区小学语文

摘要: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正确的观点,形成高尚的品格,健康的审美观念,并在语文基础知识和能力方面得到发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完成《大纲》提出的语文教学的任务,就要在课堂教学中下功夫。

关键词:语文教学;结尾艺术;素质教育

课堂教学的成功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长期以来,人们对于一堂课的开头艺术研究甚多,而对于课堂教学的结尾艺术则涉及较少。下面,我就语文课结尾艺术的探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延伸激趣

课本上涉及的内容广泛,天文地理,诸子百家,若不适当拓宽教学内容,会把学生引入了一个十分狭小的认知天地。因此,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很有必要,学了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引导孩子们去读散文集《朝花夕拾》,使之较全面了解先生的回忆散文。总之,阅读仅局限于课文是不够的,只有引导学生进入一个广阔的阅读天地,才能真正学好语文,而这种课尾,正是为这一目的作的尝试。

语文教材内容广泛,有文学、历史、地理、科学等,几乎涉及到古今中外各个领域。如果我们就文教文,不作任何延伸,势必局限在十分狭小的天地里,学生所知甚少,不能引发他们的兴趣。如果我们注意因文制宜,适当沟通学生的生活积累和阅读所及,扩充领域,开拓视野,就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种延伸式可以结合讲解进行,也可以在课终进完成。

例如学习《少年闰土》一文,它是根据鲁迅的小说《故乡》节选出来的,课文描写了一个健壮朴实,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的形象。结束教学时,我把学生引导到课外阅读领域,指导他们去找《故乡》争取阅读,了解全貌。又如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指导学生写读后感,使同学们加深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对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资本主义制度的无比痛恨。再如《金色的鱼钩》一文,课后我布置同学们以6—8人小组排演课文剧,在班上表演,并选出优秀的一队,老师再作辅导,无论从道具到音响,舞台设计等都作精心的编排,让他们为全校师生作汇报表演,此举轰动了全校。同学们通过朗诵表演,使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光辉形象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二、回味激情

教师借助同课文内容紧密联系的文艺作品等,在课堂原有气氛的基础上,巧妙引入,课尾再起波澜,拨响听者的情感之弦,使之产生强烈的共鸣。一位教师教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趁听者还沉浸在父爱子、子恋父的父子深情这至真至纯的人情美中,课尾让学生轻声深情地诵读文中描写背影这一特写镜头的句子。然后,自己饱含深情地吟起东坡那令人回肠荡气的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使学生再次联想起“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霎时,一种豁达与理解,洋溢于胸。

一堂课的起始和高潮,往往需要教师以其丰富的感情积累和知识底蕴纵情渲染,从而为课堂创设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情境,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筑路架桥。结尾时教师能把握好时机,用发自内心的情感,围绕课文的内容创设情境,就能激发学生情感,收到课虽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例如我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在结尾部分我作了如下处理,我问:“课文最后一句:我忘不了那一天。指哪一天?我永远忘不了什么?”学生回答。此时,我祟了邱少云的大幅挂图,用苍松翠柏衬托着墓碑文。一边播放着英雄曲的激昂调子,一边用铿锵有力的声音说:“同学们,在‘391’高地夺下不久,朝鲜人民在那里竖起了邱少云同志永垂不朽!

这样的结局,设计了音响、图片,化静为动,挖掘内涵,符合“儿童用声音、色彩、形象来思维”的心理特点,不仅教给了学生知识,发展了能力,还给学生以灵魂的洗涤,学生感到回味无穷。也就是说,讲读一篇课文,不光要有“凤头”似的入手点,“猪肚”似的着力点,还要有“豹尾”似的结局点。

三、发散激思

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充分熟悉的基础上,教师提出一个有代表性的问题,启发学生多方面、多角度积极思考。这样,学生的思维不致因教学思维的局限而陷入一个狭小的思维圈不能发散,从而避免了“填鸭式”教学方法,变学生由被动接受为主动吸收。著名特级教师霍懋征老师讲《草船借箭》,看出学生十分敬佩诸葛亮非凡才干的心理,却又不知用什么语言评价。课尾,她便诱导孩子们用四字句对诸葛亮的才干各抒己见,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同学人人开动脑筋个个踊跃发言,思维的火花四处迸裂,列举了“精明能干”、“足智多谋”、“神机妙算”、“学识渊博”等。末了霍老师作了总结,大家便心领神会了,这样既拓展了思维,又积累了新词汇,可胃一箭双雕。

语文课如果以“填鸭”的方式进行,“灌”完为止,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局限在狭小的圈子里,不能发散、灵活运用的能力也就相应地降低了。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课文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基础上,结尾的时候围绕一个中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帮助他们开开思路,对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是大有益处的。

例如我教何其芳的《一夜的工作》时,则采用了其方法。《一夜的工作》通过描述周总理劳苦的工作和简朴的生活,满怀深情地赞颂了他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周总理日理万机、夜以继日工作,该有多少事可以大写特写啊!然而,作者只截取了一个片断,以小喻多,我们由此可以推想出总理的为人了。学生学了这篇课文,应该从文中的一些重点词句,体会到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我提示学生回忆五年级学过的一篇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我说:“同学们应该还记得课文描写总理的动人场面吧!为什么总理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呢?同学们联想一下《一夜的工作》中的总理,就可以找到答案。我们能不能根据课文内容自己所了解到的情况,用美好的语言来赞扬敬爱的周总理?”这一启发,使得同学们思路大开,纷纷要求发言——有的说:周总理生活简朴,严于律己,只求贡献不求享受,的确是新中国的好总理;也有的说:周总理平易近人,热爱人民,有一次……

总之,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要开始引人入胜,中间环环相扣,而且课的结尾也要精心设计,做到课虽尽而意无穷。课终安排没有固定不变的格式,教学艺术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无非是因文而异罢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一节课的结尾搭桥铺路做得好,处理灵活,课内外联系紧密,就能使语文教学低耗高效。

标签:;  ;  ;  

语文课堂结尾艺术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