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调性布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调性布局,《十一月的日落》,框架,支撑
调性布局论文文献综述
彭欣培[1](2018)在《浅谈调性布局对作品框架的支撑作用——以《十一月的日落》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调性是多声部音乐的灵魂,对音乐的确立与发展有框架性的作用。一首艺术歌曲的调性布局对于音乐织体的形成上有着重要的意义。笔者以《Winter words(冬之语)》中的第一首歌曲《十一月的日落》为例,对它的调性布局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以一首歌曲为基础,整理了整部声乐套曲的调性布局。力图阐明调性布局对作品的框架起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本文来源于《黄河之声》期刊2018年05期)
耿洪敏[2](2018)在《从调性布局看勃拉姆斯《第二交响曲》的音乐风格》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勃拉姆斯《第二交响曲》为分析对象,聚焦于作品的调性布局,由此对作品的音乐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第二交响曲》研究做一补充,为有意研究勃拉姆斯交响曲的学者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北方音乐》期刊2018年07期)
宋佳丽[3](2018)在《调性布局的“自相似性”分析——以贝多芬《c小调钢琴奏鸣曲》(Op.13)第一乐章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混沌(chaos)理论,从分形(fractal)结构的角度对贝多芬《c小调钢琴奏鸣曲》(Op.13)第一乐章进行分析后发现动机的音高结构及其中包含的音程关系叁度、二度和四度作为初始条件映射不仅映射了引子,还映射了全曲调性布局,形成局部与整体的自相似性。进而发现因初始条件的映射,使得全曲各部分的调性除强调叁度关系外,四度关系呈现出主导趋势,体现出贝多芬对传统调性结构的独立思考与重新审视,下属系调的地位被提升进一步丰富了奏鸣曲式的调性结构及调性色彩,使音乐具有前所未有的英雄性和戏剧性。(本文来源于《艺术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刘畅[4](2017)在《斯拉夫舞曲与浪漫圆舞曲的整体调性布局特征与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安东宁·德沃夏克,捷克作曲家。在西方音乐史上,他作为捷克民族乐派代表人之一,将音乐中的民族主义感情巧妙地与古典主义融为一体。席曼诺夫斯基·卡罗尔,波兰作曲家,他是20世纪波兰民族乐派代表人之一,将波兰民族民间音乐与无调性、多调性、微音程、精致的节奏以及朗诵性乐句完美结合在一起,显示出其在音乐探索之路上的个性解放特征。本文选择十九世纪捷克民族乐派作曲家德沃夏克的两部斯拉夫舞曲与二十世纪波兰民族乐派作曲家席曼诺夫斯基的《浪漫圆舞曲》进行整体调性布局特征研究与比较,旨在揭示这两位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民族乐派作曲家在调性布局思维上的各自特征,力图阐明民族乐派作曲家们在和声调性布局方面的多样化风格特征。(本文来源于《黄河之声》期刊2017年22期)
王炜[5](2017)在《声乐调性布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声乐作品中的调性布局,从局限于近关系范围内的顺流型到有面定格局的规律型,再发展为可以在广阔的调性天地内遨游的多样型,成为可由作曲者充分发挥创造性处理的一个和声领域。但即使如此,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调性的处理方法,包括调性布局的规律,对我们来说,仍有它重要的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科学中国人》期刊2017年11期)
郭新[6](2014)在《调性布局比主题材料安排更重要——西方巴洛克中期至古典中期奏鸣曲式结构思维的传承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奏鸣曲式是古典时期最重要的曲式结构类型,它的形成与18世纪大小调功能和声体系确立以及欧洲社会变革与整体音乐风格的改变关系紧密。本文针对当前曲式课程教学中,学生对巴洛克中期至古典中期的器乐体裁及其曲式类型发展了解不够导致分析中产生的疑惑,通过实际作品的分析,梳理和阐述奏鸣曲式成型过程中,与古二部曲式、古奏鸣曲式及前奏曲与赋格所用部分曲式、有奏鸣原则的再现单二、单叁部曲式在调性布局与主题材料安排方面的传承关系,并提供这几种相关曲式的区分标准。(本文来源于《中央音乐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魏彦娜[7](2014)在《贝多芬《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调性布局及演奏中对调性色彩的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贝多芬《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已经脱离了古典主义时期严谨的、传统的风格,向着交响化发展。钢琴不但积极地参与交响化的发展,而且成为主要的角色,给音乐增添了光辉,体现出主调音乐的特征。通过对作品的调性布局进行细致地分析,可以看出见多芬在调性布局上既遵循着古典主义时期保守、严谨的特征,又带有其突出的个性。(本文来源于《歌海》期刊2014年06期)
唐菱键[8](2014)在《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7第二乐章的调性布局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贝多芬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巨匠。他所创作的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通过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7第二乐章的调性布局研究,探讨贝多芬这一音乐的魅力及真正价值。(本文来源于《怀化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董琴[9](2013)在《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的叁度调性布局初探——以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奏鸣曲式乐章呈示部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在材料和调性等各方面的对比,是奏呜曲式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本文通过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奏鸣曲式乐章呈示部中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的分析,总结出了贝多芬在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调性布局上的特色——叁度关系调。(本文来源于《北方音乐》期刊2013年06期)
边中[10](2013)在《斯克里亚宾《钢琴奏鸣曲》奏鸣曲式调性布局的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将视野集中于斯克里亚宾所创作的钢琴奏鸣曲这一体裁。着意于讨论在斯克里亚宾的钢琴奏鸣曲创作中奏鸣曲式调性布局的新特点。本文总共分为绪论、两个章节及结语四个部分。绪论中简要阐述了斯克里亚宾生平、创作概况以及斯克里亚宾钢琴奏鸣曲体裁变化、奏鸣曲式结构变化的大致线索,可从中一览这位个性独特的作曲家生活及创作成长的历程。第一章简要回顾斯克里亚宾早期叁首钢琴奏鸣曲的结构特点及其中奏鸣曲式乐章的调性布局特征。重点研究了第二钢琴奏鸣曲两个乐章的奏鸣原则的体现及整体调性布局的特征。第二章分若干方面讨论了斯克里亚宾晚期钢琴奏鸣曲中奏鸣曲式调性附和的逻辑及实施方法。由于斯克里亚宾在中晚期创作中削弱了功能和声与大小调体系,转而发展出"神秘和弦"的音高组织方式,因此,在奏鸣曲式调性布局的逻辑上与传统形式有了很大差别。(本文来源于《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1期)
调性布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勃拉姆斯《第二交响曲》为分析对象,聚焦于作品的调性布局,由此对作品的音乐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第二交响曲》研究做一补充,为有意研究勃拉姆斯交响曲的学者提供借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调性布局论文参考文献
[1].彭欣培.浅谈调性布局对作品框架的支撑作用——以《十一月的日落》为例[J].黄河之声.2018
[2].耿洪敏.从调性布局看勃拉姆斯《第二交响曲》的音乐风格[J].北方音乐.2018
[3].宋佳丽.调性布局的“自相似性”分析——以贝多芬《c小调钢琴奏鸣曲》(Op.13)第一乐章为例[J].艺术研究.2018
[4].刘畅.斯拉夫舞曲与浪漫圆舞曲的整体调性布局特征与比较[J].黄河之声.2017
[5].王炜.声乐调性布局研究[J].科学中国人.2017
[6].郭新.调性布局比主题材料安排更重要——西方巴洛克中期至古典中期奏鸣曲式结构思维的传承关系[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4
[7].魏彦娜.贝多芬《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调性布局及演奏中对调性色彩的控制[J].歌海.2014
[8].唐菱键.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7第二乐章的调性布局探析[J].怀化学院学报.2014
[9].董琴.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的叁度调性布局初探——以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奏鸣曲式乐章呈示部为例[J].北方音乐.2013
[10].边中.斯克里亚宾《钢琴奏鸣曲》奏鸣曲式调性布局的特征[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