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陈应松是一位有着独创精神和持久生命力的实力型作家,他的小说总体上以“山”和“水”为创作题材,同时兼涉农村、知青、都市、城镇等底层民众生活的内容。小说力避现实生活的重大矛盾冲突,而立足于具体、细微的审美观照,尽展普通小人物的生命、生活、生存苦难。早期的“公安水乡系列”主要着力于描写水乡渔民和农民生存图景,如《黑藻》、《镇河兽》等;也有关于知青题材的,如《黑艄楼》、《一船四人》等。中期作品乡土气息逐渐淡化,多涉及都市、城镇题材,如《城市寓言》、《大街上的水手》、《苍颜》等。客观地说,陈应松神农架之前的作品已经达到了相当的艺术高度,但吊诡的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他却一直默默无闻,未能受到文学批评界的普遍关注。新时期以来,无论是寻根文学、先锋文学、新写实小说,还是新历史小说的文学史描述,几乎都找不到他的身影。直至新世纪以后,鄂西北地区蛮荒的神农架为陈应松苦难叙事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语境和表达的契机,困境似乎才开始转机——神农架系列小说的陆续面世及其迅速转载、评论和频频获奖,一举打破了评论界、创作界的集体缄默,其价值似乎一下子被“发现”并放大凸显出来,连同他在文坛地位的戏剧性飞升,有了耐人寻味的“陈应松现象”。本文即从神农架系列小说的表意策略——苦难叙事的“寓言化”倾向的角度切入对陈应松创作进行研究。在追溯“寓言”概念基础上,概述小说的寓言化和一般寓言故事的异同,进而提出“寓言化小说”这一核心命题,并站在当代文学史的维度把握众多作家作品“寓言叙事”兴起的缘由和美学特质,强调指出陈应松神农架系列小说暗合这一时代潮流,并独具光芒。第一章重在从神农架叙事的寓言精神、主题结构、叙述结构三个方面对神农架系列小说创作的寓言化表征进行归纳和整理;第二章分别从神秘地域文化,主题悖论,人物、自然意象,语言四个侧面研究神农架系列小说寓言化叙述的张力;第三章在整体分析基础上,探讨这种寓言化叙述的得与失,分为社会性与文学性融合、苦难叙事的精神追问、结局或者开始三个小节。在神农架叙事中,陈应松面对时代苦难的责任意识、平民意识、忧患意识和悲悯情怀,表露作家自身道德良知以及生命和创作的崇高追求。这对社会病症实施了必要的介入和干预,使文学与时代形成有效的互动和对话。而独具匠心的寓言化倾向的表达,则保证了作品文学性的成功。当然,也形成了一定的叙事模式化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