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昆仑增生造山带演化及成矿背景

西昆仑增生造山带演化及成矿背景

论文摘要

西昆仑造山带是一个长期演化的复杂增生造山带。该造山带的造山过程即震旦纪-寒武纪扩张形成的秦祁昆洋(原特提斯洋)大洋板块从奥陶纪至三叠纪连续向北侧塔里木板块之下的俯冲,塔里木板块向南增生过程,地史跨度达500多Ma。 震旦纪-寒武纪RODINIA超大陆裂解,形成原特提斯洋。在塔里木大陆板块大洋板块之间存在一个多岛洋盆过度区,过度区由亲塔里木板块的三个微陆块分布其间的小洋盆、裂谷盆地或裂陷海槽构成。奥陶纪开始原特提斯大洋板块沿多岛洋过渡区南缘康西瓦-苏巴什一线开始向北俯冲,使上盘多岛洋区变成岛弧。之后,大洋板块向南退缩,沿俯冲带形成的增生楔向南推进,位于增生楔北侧的岛弧也随之向南跟进。其间经历了晚奥陶世和中二叠世末两次弧/陆碰撞和随之发生的俯冲方式的转化调整,出现统一过程的阶段性构造体制变化。晚二叠世-三叠纪,特提斯洋不再发生洋底扩张,残留盆地被大量陆源碎屑充填的同时,受南侧发生裂离的冈瓦纳大陆块体向北的挤压,残余洋壳继续向北被动俯冲,盆地沉积物发生褶冲变形,于侏罗纪隆起成山,也最终完成了洋陆转化。 受地质背景控制,西昆仑造山带增生演化过程的成矿作用也很有规律,总体是矿种和类型由简单向多样转变,成矿潜力从弱到强转变。主要成矿作用发生在三个演化阶段。最早在震旦纪-寒武纪RODINIA超大陆裂解形成的小洋盆等裂陷盆地中产生了从基性侵入-火山和火山喷气—沉积作用有关的磁铁矿—赤铁矿。晚古生代为典型的沟—弧—(多)盆构造体制,沿早古生代弧陆碰撞带再次伸展形成的断续相连的三个裂谷盆地构成西昆仑一个重要的铜铅锌成矿带,有6种成矿类型。三叠纪—侏罗纪残余洋壳的向北俯冲,形成了西昆仑造山带规模最大的花岗岩带,同时在也发生了极不均匀的变质作用,形成三个规模不等的热变质穹隆构造。与岩浆侵入和热变质穹隆有关的成矿作用是西昆仑造山带成矿的最高潮,构成西昆仑最具找矿潜力的成矿带。洋壳熔部分融形成的“I”型花岗岩类形成斑岩型铜(银)矿,被洋壳携带的深海沉积岩部分熔融形成的“S”型花形成稀土和稀有金属矿产。热变质穹隆形成变质改造—热液脉型与变质级别相吻合的铁、铜、铅、锌、金、锑、汞矿。早古生代增生楔中的远洋沉积岩为热隆成矿的矿源层,一种是冷水沉积的富铁泥岩,另一种是洋底热水成因的铁铜铅锌矿(富金锰镍钴)。

论文目录

  • 引言
  • 1. 西昆仑造山带的研究历史
  • 2. 选题及研究意义
  • 3. 问题及研究思想
  • 4. 本文研究投入的实物工作
  • 第一章 西昆仑造山带的结构
  • 1. 西昆仑造山带的结构
  • 1.1 西昆仑造山带的纵向结构
  • 1.2 西昆仑造山带的横向结构及构造单元划分
  • 2. 西昆仑造山带的演化及动力学过程
  • 第二章 前震旦系变质基底及成矿性
  • 1. 前震旦系基底的组成
  • 1.1 塔里木板块南缘前震旦系
  • 1.2 西昆仑造山带中的元古界
  • 2. 前震旦系基底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含矿性
  • 2.1 前震旦系基底的地球化学特征
  • 2.2 前震旦系基底的含矿性分析
  • 第三章 原特提斯洋扩张形成演化及成矿
  • 1. 震旦纪晚期-寒武纪裂解期蛇绿岩
  • 1.1 蛇绿岩的地质特征及时代
  • 1.2 蛇绿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环境
  • 2. 震旦-寒武纪裂解期地层
  • 2.1 与柯岗蛇绿岩相关的裂解期地层
  • 2.2 与库地蛇绿岩相关的裂解期地层
  • 2.3 与其曼于特蛇绿岩相关的裂解期地层
  • 2.4 赛图拉微地块南缘裂解期地层
  • 3. 震旦-寒武纪裂解期火山岩及侵入岩
  • 3.1 火山岩
  • 3.2 侵入岩
  • 4. 裂解期成矿
  • 第四章 早古生代增生造山演化及成矿
  • 1. 早古生代侵入岩及成矿
  • 1.1 俯冲型侵入岩
  • 1.2 碰撞型侵入岩
  • 1.3 早古生代侵入岩与成矿
  • 2. 早古生代增生楔及成矿
  • 2.1 奥陶-志留系阿克古拉木杂岩
  • 2.2 志留系麻扎群
  • 2.3 奥陶-志留系布伦阔勒群
  • 2.4 奥陶-志留系黑黑孜群
  • 2.5 早古生代增生楔中的矿产
  • 第五章 晚古生代增生造山演化及成矿
  • 1. 晚古生代构造机制及地质演化
  • 1.1 原特提斯洋与古特提斯洋的关系
  • 1.2 晚古生代构造机制及地质演化
  • 1.3 晚古生代构造单元成成矿带划分
  • 2. 陆内裂谷演化及成矿
  • 2.1 裂谷盆地地层
  • 2.2 裂谷侵入岩(晚古生代北部构造岩浆岩带)
  • 2.3 裂谷成矿作用
  • 3. 西昆仑地休(早古生代岛弧)上的晚古生代陆架沉积
  • 4. 苏巴什蛇绿混杂岩带(弧后盆地)
  • 4.1 苏巴什蛇绿混杂岩带特征
  • 5. 碰撞型侵入岩(晚古生代中部构造岩浆岩带)
  • 6. 晚古生代岛弧
  • 6.1 岛弧侵入岩(晚古生代南部构造岩浆岩带)
  • 6.2 瓦恰岛弧
  • 6.3 麻扎岛弧
  • 6.4 阿拉勒塔什岛弧
  • 6.5 达布达尔岛弧
  • 7. 晚古生代增生楔
  • 7.1 复理石楔
  • 7.2 海山拼接体
  • 第六章 晚二叠世-侏罗纪闭合、成山演化及成矿
  • 1. 特提斯洋与古特提斯洋的关系及晚二叠世-侏罗纪构造机制
  • 1.1 特提斯洋与古特提斯洋的关系
  • 1.2 晚二叠世-三叠纪闭合造山演化
  • 2. 残余盆地沉积地层(巴颜喀拉山群)
  • 3. 三叠纪-侏罗纪侵入岩
  • 3.1 地质特征及时代
  • 3.2 地球化学特征
  • 4. 热变质弯隆
  • 4.1 深变质体特征
  • 4.2 变质作用
  • 4.3 变质时代
  • 5. 与侵入岩和热隆有关的成矿作用
  • 5.1 与幔源侵入岩有关的班岩型铜(钼、银)矿
  • 5.2 与壳源花岗岩有关的稀有金属矿产
  • 5.3 与热隆及侵入岩有关的矿产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版说明
  • 图版
  • 相关论文文献

    • [1].中国东部苏鲁造山带的印支期俯冲极性及其造山过程[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7(04)
    • [2].江南造山带的形成与演化[J].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17(05)
    • [3].造山带:认识地球的窗口[J]. 地球 2017(09)
    • [4].西昆仑造山带区域成矿规律研究[J]. 世界有色金属 2016(10)
    • [5].复合造山作用和中国中央造山带的科学问题[J]. 中国地质 2010(01)
    • [6].辽-吉造山带东南边界位置探讨[J]. 科学通报 2017(24)
    • [7].兴蒙造山带构造演化过程探讨[J]. 地下水 2013(05)
    • [8].造山带沉积地质学研究进展[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2(09)
    • [9].苏鲁造山带碱性岩的成因研究——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证据[J]. 矿物学报 2010(02)
    • [10].浅析大陆造山带沉积地质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 化工管理 2019(02)
    • [11].中国造山带动力学研究中的数值模拟应用与发展[J]. 地质力学学报 2019(02)
    • [12].江南造山带内二叠系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13(05)
    • [13].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晚古生代沉积充填与兴蒙造山带“软碰撞”的耦合[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1(04)
    • [14].雪峰造山带新元古代构造演化框架[J].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11(03)
    • [15].江南造山带是否格林威尔期造山带?——关于华南前寒武纪地质的几个问题[J]. 高校地质学报 2008(01)
    • [16].造山带概念的由来与演变及问题探讨[J]. 吉林地质 2008(03)
    • [17].苏鲁造山带地壳上地幔结构层析成像研究[J]. 地球科学 2020(07)
    • [18].滇西漕涧地区崇山造山带伟晶岩的发现与地质意义[J]. 矿物学报 2020(05)
    • [19].兴蒙造山带的基底属性与构造演化过程[J]. 地球科学 2019(05)
    • [20].黑龙江完达山造山带填图方法实践及意义[J]. 地质通报 2017(11)
    • [21].苏鲁造山带深部构造的接收函数图象[J]. 岩石学报 2009(07)
    • [22].汇聚造山带变质矿物冠状反应边及生长环带[J]. 云南地质 2008(04)
    • [23].兴蒙陆内造山带[J]. 岩石学报 2018(10)
    • [24].喜马拉雅造山带南北向裂谷的冷缩成因模型[J].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17(02)
    • [25].喜马拉雅造山带的变质作用与部分熔融[J]. 岩石学报 2017(08)
    • [26].江南造山带东段新元古代弧盆构造格局[J]. 地质论评 2016(02)
    • [27].兴蒙造山带前中生代构造单元划分初探[J]. 岩石学报 2014(07)
    • [28].内蒙古中-东部兴蒙造山带古生代沉积记录:对物源特征及中亚造山带构造演化的指示[J]. 科学通报 2012(07)
    • [29].中国东北兴蒙-吉黑造山带造山作用结束的标志——来自晚三叠世磨拉石(大地构造相)的证据[J]. 地质与资源 2011(06)
    • [30].大别-苏鲁造山带在朝鲜半岛可能的构造表现[J]. 地质通报 2008(10)

    标签:;  ;  ;  ;  ;  

    西昆仑增生造山带演化及成矿背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