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摘要
我国两型农业生产体系发展要求农民从依赖石化农资农技的“石化农民”向运用两型农业生产技术的“生态农民”嬗变。农民素质形态的演进可归纳三个阶段,即传统自然农业中的“自然农民”、石化农业中的“石化农民”、两型农业中的“生态农民”。生态农民素质因子可解析为两型农业的生态知识、生态意识及生态行为,由此可建立生态农民素质结构模型。通过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回归分析方法,可研究影响生态农民素质因子水平的各种因素,从中发现生态农民因子生成规律及其育化特点。生态农民素质育化的方式有:第一,生态知识的学习。即环境自适应和“干中学”,教育宣传和信息传播,农技培训,农技推广服务;第二,生态意识的引导。通过激活环境福利需求提高生态敏感性,通过生态伦理教育唤起生态责任感,通过生态市场需求、生态补偿机制诱导生态价值观;第三,生态行为的塑就。政府生态监管塑造浅层生态行为,生态政策和生态服务支持深层生态行为。农民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现存以下问题:违背两型农业生产体系常规现象较普遍;两型农业生产体系配套技术运用欠缺;两型农业生产体系系统构建面临困难。为此,促进农民实践两型农业生产体系的措施涵盖三个层面:第一,通过编码性知识教育培训传递两型农业生产体系常规知识,通过政府生态监督塑造浅层行为;第二,提供教育培训、技术推广、生态补偿政策等促使应用两型农业生产体系配套技术;第三,通过提供情境嵌入性知识的教育培训、技术服务、生态补偿政策等支持构建两型农业生产体系系统。政府、农户、农民自治组织、涉农社会机构、涉农企业等共同形成生态农民培育主体的多元合作体系,应明确各主体的角色定位,选择恰当组织结构形式和运行模式,基于生态链、价值链、供应链、知识流的思路,并借助合作契约、重复博弈、学习和实践共同体等机制对合作体系进行优化和维系。可建立有关指标体系、设计调查问卷收集数据评价生态农民素质的因子及其综合水平;绘制二维曲线图、三维动态图描述生态农民素质群体分布特点;设置一系列指标评价生态农民培育绩效。未来生态农民队伍将分化为生态农业工、生态农业主。生态农业工应按两栖农业工与全职农业工、短期农业工与长期农业工、本地农业工与外地农业工采取分类雇佣策略;生态农业主的“生态经济人”经营品质开发,需要政府培养和扶持机制、生态农业主自我生成和自我甄别机制、生态经营激励和约束机制。生态农民队伍将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分三个阶段逐步形成。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目录第一章 导论1 研究背景1.1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体系存在的生态危害性1.2 农业人力资源开发面临的挑战2 研究意义2.1 为两型农业生产体系提供适用人力资源支持2.2 为农村社会发展提供绿色的能动力量2.3 为新型农民培养提供核心内容导向3 研究内容和框架3.1 主要内容3.2 研究框架4 研究方法4.1 文献检索法与实地调研法相结合4.2 分析研究法与综合研究法相结合4.3 比较法与归纳法相结合4.4 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4.5 理论阐述与模型描述相结合5 可能的创新之处5.1 生态农民概念的创新5.2 生态农民培育方法的创新5.3 生态农民素质评价的创新5.4 生态农民培育主体关系的创新5.5 生态农民队伍开发的创新6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介6.1 国外研究6.2 国内研究本章小结第二章 两型农业生产体系中生态农民内涵及素质结构模型1 生态农民概念的提出1.1 自然农业中的"自然农民"1.2 石化农业中的"石化农民"1.3 两型农业中的"生态农民"2 两型农业生产体系中生态农民内涵及其素质内容构成2.1 生态农民的内涵2.2 生态农民素质的内容构成3 两型农业生产体系中生态农民素质结构模型构建3.1 相关模型介评3.2 生态农民素质结构模型本章小结第三章 两型农业生产体系中生态农民素质的生成机理1 两型农业生产体系中生态农民素质影响因素相关文献整理1.1 教育学习因素1.2 农业(兼业)比重因素1.3 家庭生产规模因素1.4 农资技术经济因素1.5 生态临管因素2 两型农业生产体系中生态农民素质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及策略启示2.1 研究方案2.2 研究结论3 两型农业生产体系中生态农民培育的主要特点3.1 人与环境互动中的自适应性3.2 生态知识转移模式选择的权变性3.3 生态学习迁移的情境性3.4 生态知识-生态意识-生态行为三位一体的认知协调性3.5 生态素质因子育化的分层渐进性本章小结第四章 两型农业生产体系中生态农民素质的育化方式1 两型农业生产体系中农民生态知识的学习方式1.1 人与环境互动中习得经验性生态知识1.2 生态农业教育和信息传播向农民传递编码知识1.3 生态农技培训使农民将技术知识转化为操作技能1.4 生态农技推广帮助农民导入两型农业的生产技术范式2 两型农业生产体系中农民生态意识的引导方式2.1 生态敏感性的激活2.2 生态责任感的唤起2.3 生态价值观的诱导3 两型农业生产体系中农民生态行为的塑就方式3.1 浅层生态行为的塑造3.2 深层生态行为的支持本章小结第五章 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现存生态问题及成因1 两型农业生产体系常规违背现象比较普遍1.1 土地资源非充分利用1.2 农业废弃物处置失当1.3 使用过量、高毒农药1.4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突出2 两型农业生产体系配套技术应用欠缺2.1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尚未大面积推广2.2 化肥农资替代技术难以普及推广2.3 农产品绿色有机生产技术应用缺乏积极性3 两型农业生产体系系统构建面临较多困难3.1 生态农业现存问题及原因3.2 多功能农业现存问题及原因本章小结第六章 助力农民实践两型农业生产体系的措施1 促进农民遵循两型农业生产体系常规1.1 遵循农业自然资源利用保护常规1.2 遵循农业废弃物收集处理常规1.3 遵循农资绿色安全使用常规1.4 遵循农产品安全生产常规2 引导农民应用两型农业生产体系配套技术2.1 应用农资集约生态化使用技术2.2 应用农产品绿色有机生产技术2.3 应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3 扶持农民构建两型农业生产体系系统3.1 构建生态农业生产体系系统3.2 构建多功能农业生产体系系统本章小结第七章 两型农业生产体系中生态农民培育主体的多元合作体系1 两型农业生产体系中生态农民培育主体的角色分工1.1 生态农民培育主体的分工边界1.2 生态农民培育主体的职能定位1.3 两型农业生产过程中生态农民培育主体的任务划分2 两型农业生产体系中生态农民培育主体多元合作体系的建立2.1 生态农民培育主体多元合作体系的组织结构2.2 生态农民培育主体多元合作体系的运行模式2.3 生态农民培育主体多元合作体系的优化思路2.4 生态农民培育主体多元合作体系的维持机制本章小结第八章 两型农业生产体系中生态农民素质及培育绩效的评价1 两型农业生产体系中生态农民素质的评价1.1 生态农民素质因子结构和综合水平的评价1.2 生态农民素质群体分布特点的评价2 两型农业生产体系中生态农民培育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2.1 生态农民培育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2.2 生态农民培育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案例本章小结第九章 两型农业生产体系中生态农民队伍的建设1 两型农业生产体系中生态农民队伍的构成1.1 生态农业工的素质分析1.2 生态农业主的素质分析2 两型农业生产体系中生态农业工的分类雇佣2.1 两栖农业工与全职农业工2.2 短期农业工与长期农业工2.3 本地农业工与外地农业工3 两型农业生产体系中生态农业主的生态经营品质开发3.1 生态农业主的生态经营品质3.2 生态农业主经营品质的开发机制4 二元经济结构中生态农民队伍的形成来源4.1 留守农民4.2 返乡农民工4.3 农业后继者5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生态农民队伍形成进程的预测5.1 农村劳动力临时转移中自然农民与石化农民并存阶段5.2 农村劳动力半永久转移中的石化农民阶段5.3 农村劳动力永久转移中的生态农民阶段本章小结第十章 结语1 基本结论1.1 农业生态化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背景下生态农民的生成是必然趋势1.2 根据两型农业生产体系技术要求解析生态农民素质的内容构成1.3 基于生态农民素质的生成机理探索其育化方式1.4 生态农民素质育化方式与两型农业生产体系转成措施相互融合1.5 针对农业生产实践中生态问题及成因选择两型农业生产体系转成措施1.6 厘清生态农民培育主体角色分工并构建培育主体多元合作体系1.7 联系生态农民素质育化及两型农业生产体系转成建立培育评价体系2 研究展望2.1 生态农民调查统计需要改进拓宽2.2 生态农民素质生成机理的规范研究期待不断深化2.3 生态农民素质育化方式和两型农业转成措施应当持续创新2.4 新情况衍生新的研究课题参考文献附录A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中生态农民培育的调查问卷致谢作者简历攻读博士期间的利研学术成果
相关论文文献
- [1].两型农业生产体系建设的组织协同[J]. 江西社会科学 2013(05)
- [2].“两型”农业生产体系建设若干问题思考[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4)
- [3].两型农业生产体系桥接的前置条件及其抗阻因素[J]. 求索 2011(01)
- [4].两型农业生产体系实证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0(04)
- [5].两型农业生产体系中农民生态经营素质的开发[J]. 求索 2012(01)
- [6].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积极推进“两型”农业生产体系建设—“两型”农业发展情况的观察与思考[J]. 衡阳通讯 2009(10)
- [7].福建构建循环农业生产体系的思考[J]. 福建农业科技 2008(06)
- [8].从五个方面健全农业生产体系——访省十一届人大代表薛信银[J]. 江淮法治 2008(23)
- [9].构建山西省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的思考与建议[J]. 山西农经 2019(10)
- [10].促进生态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建设的长效机制研究[J]. 科技经济市场 2016(08)
- [11].基于跃迁理论的两型农业生产体系桥接进路[J]. 农村经济 2011(05)
- [12].两型农业生产体系的评价方法及评价指标[J]. 求索 2010(06)
- [13].农业伦理视域下二十四节气与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的耦合[J]. 江苏社会科学 2019(05)
- [14].东北粮食主产区“两型”农业生产体系构建研究[J]. 环境保护 2011(01)
- [15].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研究述评[J]. 安徽农业科学 2009(30)
- [16].何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J]. 云南支部生活 2009(03)
- [17].两型农业建设中多中心合作治理模式建构[J]. 湖湘三农论坛 2012(00)
- [18].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J].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09(06)
- [19].山西传统的铁农具[J]. 当代农机 2010(09)
- [20].碳税与两型农业生产体系机制的思考[J]. 统计与决策 2010(24)
- [21].传递绿色精神 一同努力奋斗[J]. 中国畜牧业 2019(11)
- [22].资本下乡、要素置换与农业生产体系转型[J]. 西部论坛 2018(03)
- [23].“两型”农业发展驱动因素研究——基于湖南省的经验数据[J]. 湖湘三农论坛 2012(00)
- [24].我国有机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0(02)
- [25].明清时期丝绸之路上的中国与世界——以外来作物在中国的传播为视角[J]. 求索 2020(03)
- [26].“未来农场”未来可期[J]. 农经 2018(08)
- [27].浅谈溧水地区农产品绿色营销的现状与对策[J]. 创新科技 2013(05)
- [28].声音[J]. 中国农资 2012(36)
- [29].发展合乎生态学要求的现代农业[J]. 农村经济 2020(10)
- [30].创新生产模式 发展绿色粮油[J]. 农村工作通讯 2018(11)
标签:两型农业生产体系论文; 生态农民论文; 素质论文; 培育论文;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中生态农民的培育研究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