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马克思实践思想的再理解 ——兼对实践本体论化的分析

对马克思实践思想的再理解 ——兼对实践本体论化的分析

论文摘要

对马克思实践思想再理解的实质是试图解决“实践本体论”的“困境”问题。马克思实践思想强调的是实践的感性超越,强调实践的“断裂”性、变革性。它的核心是实践思维,意在彻底批判否定本体论思维方式。马克思实践思想的致思路向是用开放性的实践思维方式引导人类解放运动,而不是以人类解放为原则,去“规范”“座架”人们的实践感性活动;实践不是人们行动的偶像,而是人们生存的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免于陷入传统哲学的窠臼,从而真正进入“实践本体论化之后”的新视界。

论文目录

  • 第一章 马克思实践思想的挑战性
  • 一、马克思实践思想的当代意义
  • (一) 马克思实践思想的意义
  • 1. 思维方式上的超越意义
  • 2. 哲学功能上的批判意义
  • (二) “实践”不应成为“恒常在场(Constant Presence)”的“偶像”
  • 1. 实践本体论化定义的界限
  • 2. “恒常在场”的本性违背了马克思的实践观
  • 3. “实践理论”否定了实践的确定性
  • (三) “本原”——“本体”——“本体论”:构建本体论思维方式的关键环节
  • 1. 关于“本”与“未”、“本体”、“本原”等概念的界定与澄清
  • 2. “本体论(ontology)”与“实践理论”
  • (四) 实践本体论化的表现
  • 1. “实践本体论化”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 2. 中外“实践本体论化”的种种表现
  • 二、“实践理论”对马克思实践思想的影响
  • (一) “实践方法”对理解马克思实践思想的重要作用
  • (二) 理解马克思实践思想的现实意义
  • 1. 发展马克思实践思想的理想
  • 2. 理解马克思实践思想的各种思维范式
  • 3. 发展马克思实践思想的社会基础
  • 4. 理解马克思实践思想的基本立场
  • 5. 理解马克思实践思想的漫长历程
  • 6. 理解马克思实践思想的历史类型
  • 7. 实践思维不存在“本体论的承诺”的虚假矛盾
  • 第二章 马克思实践思想的“超越”性
  • 一、马克思实践思想的主要内容
  • (一) 马克思实践思想的逻辑起点
  • (二) 马克思实践思想的主要内容
  • 1. 实践是主客体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 2. 实践使主观存在转化为直接现实性的存在
  • 3. 实践使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
  • 4. 实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 二、“消灭哲学”——马克思实践思想对传统本体论的彻底超越
  • (一) “实践的观点”对传统本体论的批判
  • (二) 传统本体论哲学的特征
  • 1. 归本论
  • 2. 超科学
  • 3. 思辨性
  • 4. 封闭性
  • 5. 独断论
  • (三) 不能把“实践”概念化
  • (四) 实践思维对于本体论思维的克服
  • (五) 实践思维的根本特征
  • 1. 实践思维实现了哲学思维从逻辑演绎向辩证综合的转变
  • 2. 实践思维是对还原论思维的扬弃
  • 3. 实践思维是对绝对确定性思维的否定
  • (六) 马克思实践思想的超越性
  • 1. 马克思对超越的理解不同于西方传统哲学
  • 2. 马克思实践思想超越性的侧重点
  • 三、“实现哲学”——马克思实践思想对实践本体论化的根本超越
  • (一) 国内马克思实践思想研究的主要成就
  • 1. 马克思实践思想的核心和基础地位
  • 2. 对实践思想的理论内容和研究方法作了多方位探讨
  • 3. 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改革和创新
  • 4. 在人的实践活动基础上确立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原则
  • 5. 马克思实践思想的创新效应
  • 6. 促进马克思实践思想与西方哲学等展开对话
  • 7. 为现实提供合理的世界观和先进的方法论
  • (二) 当前马克思实践思想研究的主要问题
  • 1. 对实践范式理解的“杂乱”制约着马克思实践思想研究
  • 2. 对实践理解仍然存在着较大分歧和偏差
  • 3. 对当前实践的新变化及其人的自由解放缺乏哲学反思
  • (三) 马克思实践思想对于实践本体论化的根本超越
  • 1. 马克思实践思想的现象学特征
  • 2. 马克思实践思想的超越性特征
  • 3. 马克思实践思想的辩证法特点
  • 4. 马克思实践思想的自为性
  • 四、“改变世界”——马克思实践思想的根本目的
  • (一) “此岸实践的真理”包含对现有事物的否定的理解
  • (二) 马克思实践思想的当代功能
  • (三) 马克思实践思想的人学根据
  • 五、“实践的真理”——马克思实践思想的革命性变革
  • (一) 马克思实践思想的划时代意义
  • (二) 马克思辩证法思想的划时代意义
  • (三) 马克思实践思想的现实性
  • (四) 马克思实践思想的人性自由维度
  • (五) 马克思实践思维方式的确立
  • (六) 马克思实践思维方式的特征
  • 注释
  • 第三章 马克思实践思想的“断裂”性
  • 一、“断裂”性之一:与古代伦理实践理论
  • (一) 古代实践理论的产生及其特征
  • (二) 亚里士多德对于“本体”的认识
  • (三) 亚里士多德实践理论的特征
  • (四) 亚里士多德的实践观代表了古希腊实践理论路向
  • 1. 关于“实践”等的划分
  • 2. 实践本体概念的产生
  • 3. 对于实践的目的性的分析
  • (五) 马克思实践思想与亚里士多德实践理论的比较
  • 二、“断裂”性之二:与德国古典理性实践理论
  • (一) 近代“本体”“实体”理论的新发展
  • 1. 近代“本体”特性之一:与感性相对的无限性存在
  • 2. 近代“本体”特性之二:建立在主客对立之上的单一实体
  • (二) 康德的实践理论及其重大历史贡献
  • 1. “哥白尼式革命”对于实践理论的巨大作用
  • 2. 康德理性实践理论的巨大意义
  • 3. 实践理性高于理论理性的思想
  • 4. 对于康德实践理性无限性的分析
  • 5. 马克思实践思想的“断裂”意义
  • (三) 费希特的实践理论及其历史意义
  • 1. 实践是一种创造性活动
  • 2. 费希特实践理论的历史意义
  • (四) 黑格尔实践理论的重大贡献
  • 1. 黑格尔实践理论的基本原则
  • 2. 黑格尔实践理论对于马克思实践思想的重要作用
  • 三、“断裂”性之三:与费尔巴哈感性实践理论
  • (一) 费尔巴哈的感性实践理论
  • 1. 在批判理性实践理论的斗争中构建新理论
  • 2. 费尔巴哈的感性实践观
  • 3. 费尔巴哈的感性存在论——“回到事情本身”
  • 4. 费尔巴哈感性实践论的特征
  • (二) 费尔巴哈的感性一元论
  • 1. 感性实践与自然关系的本体论证明
  • 2. 感性实践与人的本体论证明
  • 3. 对费尔巴哈感性实践论的分析
  • (三) 马克思实践思想的诞生是合逻辑的必然
  • 1. 马克思宣告了那种超越实证科学的反思或思辩实践理论的终结
  • 2. 马克思使哲学的致思取向从抽象的概念世界和自在世界转向人的自为的现实生活世界
  • 3. 马克思把传统实践理论的知性概念思维转变为实践思维
  • 注释
  • 第四章 马克思实践思想的当代性
  • 一、马克思实践思想的当代进程
  • (一) 东方正统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及其本体论化倾向
  • 1. 东方正统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 2. 东方正统马克思主义的失误
  • 3. 东方正统马克思主义的本体论化倾向
  • (二)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及其黑格尔化倾向
  • 1.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 2. “社会本体论”派和“实践本体论”派
  • 3. 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
  • 4. 萨特、阿尔都塞的理论
  • 5.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
  • 6.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特征
  • 二、对实践本体论化的分析
  • (一) 对卢卡奇“黑格尔化”的分析
  • 1. 卢卡奇对待马克思思想态度上的“最终”终极性
  • 2. 卢卡奇对于“总体”和“历史”等的黑格尔哲学的立场
  • 3. 卢卡奇将实践“黑格尔化”了
  • 4. 对卢卡奇的“总体性”辩证法的分析
  • (二) 实践本体论化的抽象性
  • (三) 实践本体论化的概念性
  • (四) 实践本体论化的绝对性
  • 1. 追求先天本质
  • 2. 追求绝对理性
  • 3. 在两极对立间追求绝对统一
  • 第五章 马克思实践思想的开放性
  • 一、马克思实践思想的当代诉求
  • (一) 理解马克思实践思想的现实合理性
  • (二) 马克思实践思想的视域
  • (三) 马克思实践思想的可能性维度
  • 二、马克思实践思想是实践理论的必然
  • (一) 现当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人与世界的实践关系
  • (二) “实践本体论化”的积极现实意义
  • (三) 马克思实践思想的当代诉求
  • 1. 马克思实践思想的时代要求
  • 2. 哲学是一种对待多重世界的思维方式理论
  • 三、“实践本体论化之后”的哲学走向
  • (一) “实践本体论化之后”的提出
  • 1. “态度决定一切”
  • 2. “实践本体论化之后”谋求一种成熟态度
  • 3. “实践本体论化之后”的视域
  • (二) “实践本体论化之后”的哲学走向
  • 1. 我们不能离开马克思
  • 2. 哲学走向的“阿基米德支点”
  • 3. 提出“实践本体论化之后”的意义
  • 4. 实践思维方式的重大意义
  • 主要参考文献
  • 本人主要学术成果及已经发表的主要论文
  • 论文摘要(中文)
  • 论文摘要(英文)
  • 相关论文文献

    • [1].从作品到行动:当代艺术本体论的冒险[J]. 社会科学战线 2020(03)
    • [2].论卢卡奇对马克思社会本体论的重构[J]. 河西学院学报 2020(04)
    • [3].试析社会本体论多元主义转向[J]. 天津社会科学 2020(04)
    • [4].马克思现实性概念的本体论意蕴——现实的“劳动——经济——实践”结构[J]. 江海学刊 2017(06)
    • [5].集体行动者与能动性——集体本体论的两个核心概念[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7(02)
    • [6].本体论证明与语言的实际性——梅亚苏《有限性之后》的拓展诠释[J]. 南京社会科学 2017(05)
    • [7].休谟道德哲学的本体论失陷[J]. 西部学刊 2017(03)
    • [8].马克思哲学的生命本体论及其当代启示[J]. 江汉论坛 2017(09)
    • [9].浅谈宗炳《画山水序》中的山水画本体论[J]. 信息化建设 2016(01)
    • [10].从《历史与阶级意识》到《社会存在的本体论》——卢卡奇的坚持与放弃[J]. 才智 2016(20)
    • [11].存在论对知识型本体论的超越:基于雅斯贝斯的视角[J]. 甘肃理论学刊 2016(03)
    • [12].存在概念与安瑟伦的本体论证明[J]. 哲学分析 2015(01)
    • [13].论卢卡奇社会存在本体论的理论贡献[J].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2015(02)
    • [14].萨特的希望本体论分析[J]. 马克思主义学刊 2020(01)
    • [15].批判性重建马克思本体论的典范之作——评古尔德《马克思的社会本体论》[J].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2016(01)
    • [16].教育叙事研究本体论假设的思考[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17)
    • [17].公共领域、公共性与公共艺术本体论[J]. 北京社会科学 2020(11)
    • [18].解释排斥与事件的本体论[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17(01)
    • [19].浅谈怀特海过程哲学中的本体论原理[J]. 教育观察(上半月) 2017(13)
    • [20].马克思的社会本体论 马克思社会实在理论中的个性和共同体[J]. 理论建设 2017(03)
    • [21].本体论证明下的意识位置难题分析——一个马克思主义的视角[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1)
    • [22].从艺术本体论的视角浅析当代数字插画艺术[J]. 艺术科技 2016(09)
    • [23].生存困境与情感救赎——李泽厚“情本体论”探析[J]. 中国文学研究 2015(01)
    • [24].马克思如何理解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J]. 世界宗教研究 2014(02)
    • [25].从朱熹到王阳明:宋明儒学本体论的转向及其基本路径[J]. 哲学研究 2015(02)
    • [26].基于体育本体论的“快乐体育”教学理念反思[J]. 课程教育研究 2018(21)
    • [27].舞蹈本体论观《重》之三部曲[J]. 同行 2016(13)
    • [28].论教育研究的本体论特征及其现实意义[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31)
    • [29].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新论[J].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4)
    • [30].传统本体论批判与艺术本体论追问[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1)

    标签:;  ;  ;  ;  

    对马克思实践思想的再理解 ——兼对实践本体论化的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