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在舍伍德·安德森的众多作品中,《小镇畸人》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他不仅描写了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美国社会,而且还为当时的美国诊断了社会弊病,并且深入刻画了那个时代美国人的心灵。这部作品是完全意义上的美国式的小说,它脱离了欧洲文学对美国文学的影响,真正展现了美国人自己的世界。现有的相关文献表明,对《小镇畸人》的研究大都关注该小说中所谓畸人的“畸形”。本文虽然也关注“古怪”这个主题,但是却通过对“古怪”这个概念追本溯源,解释造成古怪的原因,比较不同作家对于“畸人”和他们古怪行为的不同理解。通过分析这些“畸人”的内心,体察他们那原本天真纯朴的心灵,这一点是非常必要的。而对这些的研究表明,安德森并不是使用“古怪”这个词的第一人,这个词在不断的使用,发展和变化中也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本文还重点分析了温斯堡人在对待宗教上以及处理性和婚姻关系上所体现出来的“古怪”和文本本身与众不同的特点。而所有这些古怪之处正是温斯堡人纯朴善良的体现,同时也体现了安德森对儿时田园生活的向往和期许。安德森笔下的畸人,在美国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不但塑造了“畸人”其实并不古怪的典型形象,还奠定了具有独特魅力的美国中西部小说的风格。同时他的作品也深深影响了美国的后世作家,如海明威,德莱塞和李维斯等。《小镇畸人》所展现的,是美国社会转型期的一个时代缩影,是美国历史和文学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舍伍德·安德森《小城畸人》中的叙事风格[J]. 芒种 2016(18)
- [2].从短篇小说《鸡蛋》看舍伍德·安德森笔下幻灭的“美国梦”[J]. 剑南文学(下半月) 2016(10)
- [3].赏析舍伍德·安德森《手》叙事言理的特色[J]. 明日风尚 2017(16)
- [4].文学史上一根背着人命的牙签[J]. 小说月刊(上半月) 2017(06)
- [5].舍伍德安德森文学作品中的自我救赎——以《小城畸人》为例[J]. 青年文学家 2017(26)
- [6].对话与真理——评舍伍德·安德森的《小镇畸人》[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3(12)
- [7].时代与命运的悲怆——舍伍德·安德森的小说《鸡蛋》解读[J]. 新西部 2017(13)
- [8].舍伍德·安德森作品中的两性关系[J]. 科学中国人 2016(30)
- [9].浅析舍伍德·安德森的写作特点——以小说“鸡蛋”为例[J]. 环球人文地理 2014(12)
- [10].弗兰克·舍伍德·罗兰[J]. 世界环境 2014(04)
- [11].神话原型角度解读舍伍德·安德森《纸团》[J]. 海外英语 2014(18)
- [12].孤独的人 渴望被理解的心——解读舍伍德·安德森的《小城畸人》[J]. 科技信息 2009(28)
- [13].透过表现主义视角解读舍伍德·安德森的《小镇畸人》[J]. 语文学刊 2014(14)
- [14].“小镇”原型浅释——试论舍伍德·安德森笔下的“小镇”文化[J]. 大众文艺 2013(23)
- [15].舍伍德·安德森的三大主题 情感压抑—社会离疏—爱的困惑[J]. 青年文学 2010(24)
- [16].解读舍伍德·安德森《纸团》中的“离奇”婚姻[J]. 青春岁月 2010(20)
- [17].赏析舍伍德·安德森的小说《鸡蛋》[J]. 青春岁月 2011(22)
- [18].舍伍德·安德森的女性主义意识[J]. 疯狂英语(教师版) 2008(05)
- [19].舍伍德·安德森笔下的小镇畸人[J]. 芒种 2012(16)
- [20].理性的超越——舍伍德·安德森小说《手》的相关分析[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22)
- [21].舍伍德·安德森小说《手》的表现手法解读[J]. 长城 2014(08)
- [22].舍伍德·安德森与沈从文之品析[J]. 文学教育(中) 2014(01)
- [23].爱的渴望与失落——解析舍伍德·安德森的《手》[J].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1(01)
- [24].从双性气质探索《小城畸人》中舍伍德·安德森的女性观[J]. 中外企业家 2016(18)
- [25].基于中国知网(CNKI)的对舍伍德·安德森相关研究的回顾综述[J]. 语文学刊 2015(06)
- [26].浅析舍伍德·安德森的《鸡蛋》[J].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2013(12)
- [27].从《林中之死》看舍伍德·安德森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J]. 作家 2010(20)
- [28].舍伍德安德森短篇小说《手》的写作风格理解(英文)[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1(06)
- [29].“畸人”的出路在何方?——舍伍德·安德森的《小城畸人》群像解读[J].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08(04)
- [30].简与繁的张力——论舍伍德·安德森作品的实验风格[J].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