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ISO发布石油和天然气行业质量管理体系技术规范(论文文献综述)
张聪[1](2021)在《广西北流天然气支线管道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天然气是一种低碳、高效的清洁能源,近20年来在国内发展迅猛,已在人民经济生活和生产的各个领域广泛应用。然而天然气属于易燃易爆物质,天然气运输管道属于压力容器,如果管道出现泄漏、堵塞、爆燃等质量问题,将使管道周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目前,我国仍处于油气运输管道事故多发时期,管道的质量安全形势异常严峻。因此,总结剖析天然气管道施工质量的影响要素,并针对这些影响要素,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进行管控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以广西北流天然气支线管道工程为研究对象。首先,在对本项目质量管理实际情况充分调查、并广泛收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主要采用逻辑归纳法、文献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总结出该项目质量管理中存在质量管理体系不够健全、项目管理人员对工程质量标准把控不严、对参与项目建设的人员技能培训力度不够的问题。其次,本文对影响管道质量的主要来源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同时尽可能全面的识别出该项目的质量影响要素,并通过建立的评估公式评估出了北流天然气支线管道项目关键质量影响要素。最后,针对项目质量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对关键质量影响要素的管控方面进行深入剖析,并从人员、机械、材料、方法、环境五个主要影响质量管理的环节提出管理对策建议。本文的研究成果具有一定针对性和适用性,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可以对广西天然气管网项目工程乃至国内其他油气管道工程建设起到借鉴和启示作用。
陈清华[2](2020)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国有企业的“逆梯度”跨国并购》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便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命脉和支柱,凭借深厚的基础韬光养晦,实现稳步发展。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国有企业放眼国际市场,进一步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其中一个重要的形式就是跨国并购。当前,中国国有企业发展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和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但是也迎来了许多发展契机——人民币成功加入SDR为对外直接投资注入了新的活力;国有企业的改革进程不断地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新的并购热点和机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帮助其探索新的发展之道。在这些时代背景下,分析国有企业的“逆梯度”跨国并购体现出了尤为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的撰写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于这一选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的绪论,接着笔者从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状况、跨国并购的影响因素、跨国并购的绩效、跨国并购具体路径四个方面对相关研究做了文献综述。在第二部分中,笔者根据最新的并购数据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做出了阐述,分别是从热度发生转移、关注的行业领域、主体角色变化、跨国并购目标区域四个方面入手,目的在于厘清当前中国国有企业跨国并购的重点、特点和难点。在第三部分中,笔者分析了中国国有企业“逆梯度”跨国并购行为的影响因素。其中包括并购模式的影响、被并购方的所有制及企业性质的影响、东道国经济基础的影响、被并购方行业敏感度的影响、并购后经营整合策略的影响等五个方面,目的在于为国有企业的并购目标选择提供一定的方向。第四部分是关于中国国有企业“逆梯度”跨国并购的预期绩效分析,包括技术转让升级效应、知识产权的增加效应、避税和隐藏风险的预期效应、战略性资产的获得、降低生产经营成本等五种效应的分析论证。第五部分中,笔者分析了中国国有企业“逆梯度”跨国并购面临的挑战与风险,分别是从并购成本、政治风险、新媒体、并购主体差异、外部竞争、技术规范和知识产权的限制等六个角度做出了阐述。基于此,国有企业的并购行为能更加谨慎地做好风险应对策略。最后一部分,笔者主要从谋求利益共同点、政府的贡献、他国并购成功案例的借鉴、并购融资新思路、国有企业内部改革的角度出发,对未来跨国并购的方向和策略给出了拙见。
张子超[3](2019)在《R小区燃气工程质量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全社会对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投入,生态文明理念也深入人心,天然气作为清洁化石能源成为绿色发展的必然选择;天然气因干净、方便、安全的特性进入小区居民家中,成为做饭、供热水、取暖的重要能源;R小区燃气工程建设用途为供应R小区居民生活用燃气,文中对R小区燃气工程质量管理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本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小区燃气工程建设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法,对国内外质量管理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总结,确定研究内容、方法和路线。第二部分专业界定了小区燃气工程等概念,阐述了全面质量管理理论、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PDCA循环、统计质量控制理论等质量管理理念和工具,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第三部分运用案例分析法,描述了R小区燃气工程概况、施工内容及主要工作量,明确管理主体;进行实地调研,分施工前、施工中、验收及运营阶段、与外部环境协同四部分内容分析该工程质量管理现状,通过检查发现球阀、引入管、支架、铝塑复合管、套管、防腐、管道焊接、一次验收、成品保护等部位或工序的质量问题,并对这些质量问题进行细致分析,查找原因。第四部分为本文主要部分,按照分部工程划分、施工工艺分类以及施工安装顺序对R小区燃气工程进行WBS工作分解,在重要的工序或质量问题多发节点设置关键检查点,作为监控重点;施工前的质量管控:健全供应商评价、淘汰及质量信息跟踪与共享机制,完善物资质量检验制度,组织阀门试验,修改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加入新工艺安装所需机具、设备及材料,推行关键检查点质量报验制度;施工中的质量管控:制定《带气坑标准》,补充完善管道支托架标准,WBS工作分解基础上,加入小区其他施工方施工进度情况,明确进场施工切入点,优化燃气工程进场施工流程,突出与其他施工方的衔接,材料进场质量实行报验制度,加强竣工资料和日志的管理,对施工人员进行新工艺培训,与开发商协同监护,完善成品保护措施和制度,对关键工种实行人员能力管理;验收及运营阶段的质量管控:优化验收流程,明确验收标准,进行燃气质量知识宣传,奖励质量隐患报告和合理化建议,统计和共享维修信息,模糊综合评价工程质量控制效果。第五部分为R小区燃气工程质量管理的保障措施,优化组织架构,开展企业质量文化教育和质量活动,健全奖惩制度,梳理制度体系,通过合同约定、协同考核和构建沟通机制进行多方协同管理。第六部分总结得出持续改进标准化管理、完善质量管理细节、加强外部协同和培育质量文化四个研究结论,指出本文的不足和未来研究方向。
李朝阳[4](2019)在《CDB高含硫天然气管道建设施工质量管理研究》文中认为质量是企业的生存之本,发展的基石。天然气管道输送是目前最安全最有效的天然气输送方式,天然气管道建设施工质量是保障天然气管道正常运行的关键因素。任何一条天然气管道的建设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程,管道系统中任何一处出现问题,不但影响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往往还会造成经济、安全、环境方面的巨大损失。不断提高天然气管道施工质量,对保障天然气输送管网的正常运行,保障千家万户正常生活,保障社会经济正常运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CDB高含硫天然气田开发项目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美国CV公司的对外合作项目,也是中国陆上最大的合作开发天然气项目之一。本项目位于四川盆地,合作区块面积876km2,合作内容包括钻井工程、完井工程、修井工程、天然气净化厂建设、输气管道建设等。其中,天然气净化厂建设和输气管道建设涉及到高含硫天然气管道建设工程,是本项目的关键内容,由CQ公司承包。项目参与各方高度重视施工质量管理工作,严格监控施工过程,确保该项目安全高效完工并投入生产运行。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形成质量管理发展与研究现状的基本认识,定性分析了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质量管理体系概念、国内外质量管理现状;通过收集资料分析了本项目施工企业CQ公司质量管理现状;运用系统研究法分析了天然气管道建设施工质量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运用现场调研法,结合CDB高含硫天然气管道项目本身的特点,从施工人员、材料、方法、设备、环境等五个方面分析了本工程项目施工质量影响因素;接着,围绕本项目施工全过程质量控制目标,结合影响因素分析,阐述了 CDB高含硫天然气管道建设施工采用的对质量影响因素的管理控制对策,这些措施的实施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工程施工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对提升高含硫管道建设工程质量管理具有借鉴意义。
刘剑[5](2016)在《石油企业IT风险管理体系研究》文中提出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现代石油企业的发展和运行。以“数字油田”为核心的上游企业利用数据自动采集、生产流程自动监控、数据集中共享、远程实时监控等对勘探、采油、加工等环节进行数字平台上的集中管理,中游企业通过业务控制系统、实时通信系统等对石油的存储、运输以及炼化进行全过程的监测和控制,下游企业基于ERP体系对石油产品进行网络化、智能化地统一调度、储运和销售,石油企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现代石油企业对信息技术高度依赖。伴随着信息技术与石油业务高度融合,以及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等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石油企业的IT风险日益增大。对石油企业来说,研究IT风险管理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对石油企业IT风险管理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可以丰富石油企业IT风险管理理论,促进石油企业IT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鉴于石油企业IT风险管理现状,本文以石油企业的IT风险管理体系为研究对象,借助风险管理理论的研究成果,结合石油企业IT风险与IT风险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构建了石油企业IT风险管理体系;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石油企业IT风险识别、评估、应对和预警,并通过案例研究,证明其适用性和科学性。第一,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归纳界定了石油企业IT风险与IT风险管理体系的概念,即石油企业IT风险是在石油企业内使用、拥有、操作、参与、应用信息科技所造成的业务风险,包括由于使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等系统所引发的各种不利情况,并阐述了其内涵和外延,明确了研究的主体和边界。第二,收集、整理、分析石油企业IT建设、IT风险管理和一些石油企业IT风险事故的信息资料,依据现有的理论和石油企业IT风险管理的实践,对石油企业IT风险进行分类,将石油企业IT风险分为五类:IT风险管理类风险、信息安全风险、IT服务风险、业务连续性风险和IT技术外包风险;总结出了石油企业IT风险的特征和表现形式;明确了石油企业IT风险管理的现状:目前石油企业已具备了 IT风险管理的基本框架,有一定风险防范能力,但石油企业IT风险管理现状仍不容乐观,存在很多缺陷和漏洞,石油企业IT规划建设不完善,IT风险管理隐患大,自主可控方面的IT风险管理现状堪忧等等。通过分析石油企业IT风险典型事件的诱因耦合与演化机制,探讨了典型IT风险事件对石油企业IT风险管理体系构建的启示,要严格流程化、系统化管理,注重IT风险管理事件的识别与评估和IT风险事件的预警。第三,在必要性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系统论的观点构建了石油企业IT风险管理体系,体系由主体、层次和流程三个维度构成,包含由内而外、由上至下四个相互关联的子系统:战略目标、战略支撑、风险管理、整合管理。石油企业IT风险管理体系足由战略层的战略目标、职能层的风险控制目标和执行层IT风险的实时监测与预警目标组成的三层结构的目标体系,各层目标又有与之相宜的、有效的方法,这就构成了IT风险管理体系的方法体系。结合管理体系与体制、机制、法制的内涵辨析,分析了体制、机制、法制与四个子系统功能层次之间的对应关系,明确了石油企业IT风险管理体系是基于体制、机制和法制三个维度的综合体系,其中最为重要的方法是面向职能层的IT风险识别、评估和应对,以及同时面对职能层和执行层的IT风险预警。第四,定性地分析了石油企业IT风险识别、评估、应对面临的困境,在风险管理核心子系统的基础上,系统地研究了石油企业IT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方法,建立了基于风险识别组合方法的石油企业IT风险识别方法和基于云模型的石油企业IT风险评估方法,并针对石油企业不同IT风险类别,提出了石油企业IT风险应对策略。相应的方法、模型和策略通过大庆石化的实际案例进行了应用,通过识别出大庆石化大部分的IT风险,验证了石油企业IT风险识别的组合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而风险评估得到了与定性评估一致的、量化的大庆石化IT风险期望值,表明了基于云模型的石油企业IT风险评估方法的可行性。第五,引入异常点识别理论和遗传算法优化的神经网络,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构建面向两个层面的两个预警模型:基于异常点识别理论的石油企业IT风险预警模型和基于GABP神经网络的石油企业IT风险态势预警模型,与IT风险预警模型和IT风险态势预警模型两层预警结构相一致,建立了石油企业两个层次的IT风险预警方法。石油企业IT风险预警平台的系统架构分两层,由两个系统构成,一是“IT风险预警系统”,基于IT风险预警模型,用于石油企业对本企业IT基础环境的风险监测和预警,二是“风险态势监测系统”,基于IT风险态势预警模型,用于石油企业IT风险态势监测和预警,二者的数据可以互通互联。以大庆石化为案例,研究证明了 GABP的评价结果更好,能够更好地满足IT风险预警的需要。
贾双明[6](2014)在《油气开采安全生产技术标准体系的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石油与天然气仍是人类最重要的能源材料和战略物资,是我国经济稳定、快速发展的前提。油气开采是获取石油、天然气的关键,主要涉及勘探、钻井、采油、集输等上游领域。整个开采流程存在大量的危险因素,具有很高的风险性。国内外因油气开采过程中出现事故造成油田停产的事例已有数百起。安全标准化是确保油气开采过程安全的有效途径。但目前我国的油气开采安全标准化工作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石油天然气行业安全法制不健全,部分领域的安全生产技术标准缺失等方面,导致标准化对油气开采的规范作用远未发挥出来。油气开采安全生产技术标准体系是油气开采安全标准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技术标准体系对于推动油气开采安全标准化工作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理论意义。本文以系统论、标准化系统工程作为理论指导,系统地研究了油气开采安全生产技术标准体系的构建,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标准体系是一定范围内的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也是一个由标准按照内在联系形成的具有标准化作用的系统,由体系框架、标准体系表组成。研究系统论、标准化系统工程的概念、特征,参照标准化系统工程的方法论空间,确定标准体系的框架模型;(2)油气开采作业系统是标准体系的依存主体系统。油气开采作业较易发生火灾、爆炸、物体打击、机械伤害、触电、高处坠落和中毒等事故,采用事故树、鱼刺图等方法对易发事故进行危险性分析,确定安全技术标准制定、实施的重点对象;(3)依据相关法规,以标准化系统工程的方法论作为理论基础,借鉴其他行业标准体系的构建思路,遵循完整性、协调性、层次性、科学性、实用性的原则,构建以级别维、对象维、专业维、状态维为轴的油气开采安全生产技术标准体系的四维框架;(4)编制了油气开采安全生产技术标准体系表,包括技术标准体系结构图、技术标准明细表、技术标准统计表、编制说明四部分。油气开采安全生产技术标准体系表中共有275项现有标准,23项建议制定的标准。在275项现有标准中,国家强制性标准64项,国家推荐性标准27项,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146项,其他行业标准28项,企业标准10项。
李在卿[7](2012)在《质量管理标准的现状与发展》文中认为本文分析了质量管理标准发展情况及标准的现状,简要介绍了几个重要的标准,并对标准的应用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还提出了改进建议。
吴煜[8](2010)在《企业QHSE管理绩效成熟度评价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迅猛增长,企业在追求利益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种各样QHSE风险。为了应付经济全球化的市场竞争压力和减少贸易壁垒,越来越多的企业顺应市场需求,建立了质量、环境、安全和职业健康、社会责任等单方面或综合的管理体系,用以规范和提高企业的内部管理。但在QHSE管理体系实施的绩效评价方面,还没有形成一套规范的实施效果评价方案,本文通过构建和分析企业QHSE管理绩效的成熟度评价模型,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其中关键绩效因素的因果关系,并提出对应的措施和依据,为企业的QHSE管理提供参考,以促进我国企业持续改进QHSE管理水平。本文的选题的切入点是国内外企业界、理论界在企业QHSE管理研究的热点问题,研究内容既前沿理论,又立足于企业发展实际,希望找到QHSE管理绩效评价研究的一种新方法。第一章是本文的纲领,主要论述了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研究了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进展并分析了其中不足,阐述了本文的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并初步总结了本文的重难点和若干创新点。第二章是本文的理论基础,分别论述了本文研究所涉及的主要理论知识,主要包括了质量、环境、职业健康、HSE和QHSE相关管理知识,绩效管理理论,以及成熟度模型理论。第三章构建了基于PDCA循环的理论构建了企业QHSE管理绩效管理体系,结合了企业绩效管理的理论,从计划、实施、检查和改进四个层面,对影响企业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和安全各方面的关键绩效因素进行分解,为后续评估风险、实施检测和系统进行持续改进管理奠定理论框架和基础。第四章构建了企业QHSE-MPMM三维结构模型,通过研究了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原则、框架结构,采用了网络分析法进行指标体系的量化处理,采用了灰色关联度和灰色综合评价的方法进行评价模型的量化评价,并说明了企业QHSE管理绩效的是通过不断循环的成熟度的动态评价,来实现管理绩效不断持续改进的步骤和程序。第五章构建了基于SEM的企业QHSE-MPMM模型的研究和应用,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的优势,尝试找到关键绩效因素对评价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和相关性。并研究了SEM的模型构想、设定和识别过程,分析了SEM的数据分析、参数估计、模型拟合度估计和修正等模型评价的过程。第六章选取我国石油行业A企业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通过本文上述研究内容在企业QHSE管理绩效方面的应用,指出企业在进行QHSE绩效改进的策略和措施,从实践的角度对石油行业的A企业QHSE-MPMM进行了可行性和适用性的应用研究。
陈滴,江雨蓠,李丽[9](2010)在《石油机械产品API标准的内涵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美国石油学会(API)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推进石油和天然气工业用设备的标准化工作,以确保所用设备的安全、可靠和互换性。APISpecQ1,即《石油、石化和天然气工业质量纲要规范》是API标准的基础性要求,所有获得API认证的企业和相关产品必须满足该标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与API《石油、石化和天然气工业质量纲要规范》存在一定的关系。具体的石油机械产品必须满足该产品的API技术规范的标准要求。适用于钻井通道设备(防喷器、钻井四通等)的API标准是APISpec16A,即《钻通设备规范》,生产制造企业必须满足《石油、石化和天然气工业质量纲要规范》和《钻通设备规范》的要求才能获得该类产品的API会标认证。产品使用和经营单位一方面应审核生产企业是否通过了所采购产品的API会标产品认证,或者按APIQ1的要求运行质量管理体系;另一方面可派技术人员或委托监理单位按照API标准的要求对产品生产过程进行控制。
白大俊[10](2008)在《ISO/TS29001:2007——石油天然气行业唯一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文中研究表明ISO/TS29001∶2007《石油、石油化工和天然气特定行业质量管理体系对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组织要求》是由美国石油协会(API)与ISO/TC76(负责石油、石油化工和天然气行业的材料、设备和海上建筑的技术委员会)合作的产
二、ISO发布石油和天然气行业质量管理体系技术规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SO发布石油和天然气行业质量管理体系技术规范(论文提纲范文)
(1)广西北流天然气支线管道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技术路径 |
第二章 研究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 |
2.1.1 工程项目质量 |
2.1.2 工程项目质量管理 |
2.1.3 天然气管道工程项目质量管理 |
2.1.4 全面质量管理 |
2.1.5 参考的相关标准和规范 |
2.2 项目质量管理过程 |
2.3 天然气管道项目管理的特殊性 |
第三章 北流天然气支线管道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现状 |
3.1 项目背景 |
3.2 项目范围三角 |
3.2.1 项目规模 |
3.2.2 项目进度计划 |
3.2.3 项目质量目标 |
3.3 北流天然气支线管道工程质量管理成效分析 |
3.3.1 项目管理界面明晰 |
3.3.2 质量管理过程依法依规实施 |
3.3.3 质量管理团队得到实践锻炼 |
3.4 北流天然气支线管道工程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
3.4.1 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不够健全 |
3.4.2 项目管理人员对工程质量标准把控不严 |
3.4.3 对参与项目建设的人员技能培训力度不够 |
第四章 北流天然气支线管道工程项目质量关键影响要素评估 |
4.1 项目质量影响要素来源分析 |
4.1.1 天然气管道工程人员素质对工程质量的影响 |
4.1.2 天然气管道工程机械设备对工程质量的影响 |
4.1.3 天然气管道工程施工材料对工程质量的影响 |
4.1.4 天然气管道工程工艺方法对工程质量的影响 |
4.1.5 天然气管道工程环境条件对工程质量的影响 |
4.2 北流天然气支线管道质量影响要素的识别 |
4.2.1 识别的方法及过程 |
4.2.2 识别的结果及分析 |
4.3 北流天然气支线管道项目关键质量影响要素评估 |
4.3.1 评估的方法及过程 |
4.3.2 评估的结果及分析 |
第五章 北流天然气支线管道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关键影响要素改进措施 |
5.1 北流天然气支线管道质量管理存在问题的改进措施 |
5.1.1 建立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
5.1.2 建立考核与激励机制 |
5.1.3 加强对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 |
5.2 北流天然气支线管道关键质量影响要素改进措施 |
5.2.1 人员素质方面的关键质量影响要素改进措施 |
5.2.2 机械设备方面的关键质量影响要素改进措施 |
5.2.3 工程物料方面的关键质量影响要素改进措施 |
5.2.4 工艺方法方面的关键质量影响要素改进措施 |
5.2.5 环境条件方面的关键质量影响要素改进措施 |
5.3 建立科学有效的质量标准体系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6.3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2)“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国有企业的“逆梯度”跨国并购(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对外直接投资的整体情况 |
1.2.2 跨国并购的影响因素 |
1.2.3 跨国并购的绩效 |
1.2.4 跨国并购的具体路径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和不足 |
1.4.1 本文的创新点 |
1.4.2 本文的不足 |
第2章 中国国有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 |
2.1 中国国有企业跨国并购的热度发生转移 |
2.2 中国国有企业跨国并购关注的行业领域更加多样 |
2.3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主体角色变化 |
2.4 中国国有企业的跨国并购目标区域构成 |
第3章 中国国有企业“逆梯度”跨国并购行为的影响因素 |
3.1 并购模式对跨国并购的影响 |
3.1.1 现金并购 |
3.1.2 股权并购 |
3.2 被并购方的所有制及企业性质对跨国并购目标选择的影响 |
3.2.1 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 |
3.2.2 股份制企业与有限责任企业 |
3.3 东道国经济现状对跨国并购目标选择的影响 |
3.3.1 科技水平和知识密集度 |
3.3.2 资本金融项目政策的相关规定 |
3.3.3 薪资福利水平 |
3.4 被并购方的行业敏感度对跨国并购目标选择的影响 |
3.5 并购后经营整合策略对跨国并购目标选择的影响 |
第4章 中国国有企业“逆梯度”跨国并购的预期绩效 |
4.1 技术转让升级效应 |
4.2 知识产权的增加效应 |
4.3 避税和隐藏风险的预期效应 |
4.4 战略性资产的获得 |
4.4.1 强大的品牌影响力 |
4.4.2 能源性需求的补充效应 |
4.5 达到降低生产经营成本的目的 |
第5章 中国国有企业“逆梯度”跨国并购面临的挑战与风险 |
5.1 并购成本的日益增加 |
5.1.1 对冲金融风险带来的成本 |
5.1.2 国际化人才培养和雇佣的成本 |
5.2 政治色彩的日渐浓郁和多元 |
5.3 日渐发达的网络传媒造成舆论风险 |
5.4 东道国与母国的诸多差异阻碍跨国并购 |
5.4.1 法律的差异性和特殊性 |
5.4.2 制度上的鸿沟 |
5.4.3 工会强劲的主体性 |
5.5 来自外部的竞争行为阻碍着并购的开展和后续成果 |
5.6 技术规范和知识产权的限制削弱跨国并购预期效果 |
第6章 中国国有企业“逆梯度”跨国并购的未来展望及路径选择 |
6.1 中国国有企业应当谋求双方利益共同点 |
6.2 中国国有企业需坚持“以人为本” |
6.3 中国国有企业应当抓住时代机遇 |
6.4 中国国有企业要善于在世界范围内博采众长 |
6.5 中国国有企业需丰富跨国并购的融资方式 |
6.5.1 形成中国银行业的跨国并购“辛迪加”贷款 |
6.5.2 各并购方共同联合开展并购 |
6.6 深入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转型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R小区燃气工程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和路线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小区燃气工程 |
二、小区燃气工程质量管理 |
第二节 相关理论 |
一、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
二、ISO9000 质量管理体系 |
三、WBS工作分解方法 |
四、PDCA循环 |
五、三阶段控制理论 |
六、统计质量控制理论 |
第三章 R小区燃气工程质量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一节 R小区燃气工程概况 |
一、R小区燃气工程规模及参与单位 |
二、R小区燃气工程施工内容及主要工作量 |
第二节 R小区燃气工程质量管理现状 |
一、项目施工前质量管控现状 |
二、项目施工中质量管控现状 |
三、项目验收及运营阶段质量管控现状 |
四、与外部环境协同质量管控现状 |
第三节 R小区燃气工程存在的质量问题 |
一、主要涉及施工前的质量问题 |
二、主要涉及施工中的质量问题 |
三、主要涉及验收及运营阶段的质量问题 |
四、多方协同质量管理问题 |
第四节 R小区燃气工程质量问题原因分析 |
一、项目施工前质量问题分析 |
二、项目施工中质量问题分析 |
三、项目验收及运营阶段质量问题分析 |
四、多方协同质量管理问题分析 |
第四章 R小区燃气工程质量控制策略 |
第一节 R小区燃气工程WBS工作分解 |
第二节 关键检查点设置 |
第三节 项目施工前质量管控 |
一、材料采购质量管理 |
二、材料入库质量管理 |
三、施工组织设计 |
四、施工监管设计 |
第四节 项目施工中质量管控 |
一、施工标准完善 |
二、施工流程优化 |
三、材料进场质量管理 |
四、隐蔽工程质量管理 |
五、管道、设备安装质量管理 |
六、施工监护质量管理 |
七、人员能力质量管理 |
第五节 项目验收及运营阶段质量管控 |
一、竣工验收流程优化 |
二、验收标准优化 |
三、验收结果处理 |
四、运营阶段质量管理 |
第六节 R小区燃气工程质量控制评价 |
一、评价指标设计原则 |
二、评价指标设计 |
三、模糊综合评价 |
第五章 R小区燃气工程保障措施 |
第一节 组织保障 |
一、组织架构优化 |
二、人力资源保障 |
第二节 制度保障 |
一、健全奖惩制度 |
二、梳理制度体系 |
第三节 多方协同保障 |
一、合同管理与协同考核 |
二、构建沟通机制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CDB高含硫天然气管道建设施工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2 天然气管道建设施工质量管理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重点与难点 |
1.5.1 研究重点 |
1.5.2 研究难点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质量管理基本概念和术语 |
2.2 ISO质量管理体系 |
2.2.1 ISO质量管理体系概念 |
2.2.2 ISO质量管理体系标准 |
2.2.3 ISO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层次 |
2.3 全面质量管理TQM |
2.3.1. 全面质量管理的含义 |
2.3.2 全面质量管理概述 |
2.4 TQM与ISO和统计技术的对比 |
2.4.1 TQM与ISO的对比 |
2.4.2 TQM与统计技术的对比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天然气管道建设施工质量管理现状 |
3.1 国内外施工质量管理对比 |
3.2 CQ公司天然气管道施工质量管理现状 |
3.2.1 质量管理总原则和总要求 |
3.2.2 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
3.2.3 质量管理程序文件和记录 |
3.2.4 质量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
3.3 本项目工程概况及质量管理目标 |
3.3.1 项目背景及特点 |
3.3.2 工程范围及工艺流程 |
3.3.3 质量目标及施工规范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CDB管道施工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
4.1 本项目施工组织方案 |
4.1.1 施工组织原则 |
4.1.2 施工组织机构 |
4.1.3 质量管理机构及职责 |
4.1.4 施工进度计划和施工流程 |
4.2 施工质量影响因素概述 |
4.2.1 施工质量影响因素含义 |
4.2.2 施工质量影响因素类型 |
4.3 本项目施工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
4.3.1 施工人员影响因素 |
4.3.2 施工材料影响因素 |
4.3.3 施工方法影响因素 |
4.3.4 施工设备影响因素 |
4.3.5 施工环境影响因素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CDB管道建设施工质量管理对策 |
5.1 建立质量管理运行机制 |
5.1.1 质量监督机制 |
5.1.2 质量协调机制 |
5.1.3 质量改进机制 |
5.1.4 实行可追溯机制 |
5.2 加强施工质量保障措施 |
5.2.1 加强质量教育 |
5.2.2 建立材料过程管理程序 |
5.2.3 加强技术培训和建立人员淘汰制度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石油企业IT风险管理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对象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对象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风险管理与风险管理体系研究 |
1.2.2 IT风险管理与IT风险管理体系研究 |
1.2.3 石油企业IT风险管理及相关体系研究 |
1.2.4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内容及主要观点 |
1.5.1 研究内容 |
1.5.2 主要观点 |
第2章 研究基础 |
2.1 风险管理理论 |
2.1.1 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 |
2.1.2 风险管理的产生和发展 |
2.1.3 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 |
2.2 风险管理相关的框架和指引 |
2.3 IT风险管理相关的体系和标准 |
2.4 IT风险识别、评估及应对理论 |
2.4.1 IT风险识别 |
2.4.2 IT风险评估 |
2.4.3 IT风险应对 |
2.5 IT风险预警理论 |
第3章 石油企业IT风险及管理现状分析 |
3.1 相关概念界定 |
3.1.1 IT风险及相关概念 |
3.1.2 管理体系与IT风险管理体系 |
3.1.3 石油企业IT风险与IT风险管理体系 |
3.2 石油企业IT建设及IT架构情况 |
3.2.1 石油企业IT建设情况介绍 |
3.2.2 石油企业IT架构情况分析 |
3.3 石油企业IT风险研究 |
3.3.1 石油企业IT风险的类型 |
3.3.2 石油企业IT风险的形成原因 |
3.3.3 石油企业IT风险的特征 |
3.3.4 石油企业IT风险的表现形式 |
3.4 石油企业IT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
3.4.1 石油企业集团层面IT风险管理现状 |
3.4.2 石油企业上游业务IT风险管理现状 |
3.4.3 石油企业中游业务IT风险管理现状 |
3.4.4 石油企业下游业务IT风险管理现状 |
3.4.5 石油企业IT风险管理现状评价 |
3.5 石油企业IT风险事件典型案例及对IT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启示 |
3.5.1 石油企业IT风险事件典型案例分析 |
3.5.2 石油企业IT风险典型事件的诱因耦合与演化机制探讨 |
3.5.3 对IT风险管理体系构建的启示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石油企业IT风险管理体系构建研究 |
4.1 石油企业构建IT风险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
4.1.1 现有研究成果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基于文献综述的分析 |
4.1.2 IT风险形势严峻——基于石油企业IT风险的分析 |
4.1.3 IT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备——基于石油企业IT风险管理现状的分析 |
4.2 石油企业IT风险管理体系的整体架构 |
4.2.1 体系的设计原则 |
4.2.2 体系的三个维度 |
4.2.3 体系的管理框架 |
4.2.4 体系的要素关系 |
4.3 石油企业IT风险管理体系的内外环境 |
4.3.1 外部环境 |
4.3.2 内部环境 |
4.4 石油企业IT风险管理体系的战略层 |
4.4.1 战略目标子系统 |
4.4.2 战略支撑子系统 |
4.5 石油企业IT风险管理体系的职能层 |
4.6 石油企业IT风险管理体系的执行层 |
4.6.1 执行层的整合管理框架 |
4.6.2 执行层的整合管理措施 |
4.6.3 执行层的整合管理流程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石油企业IT风险识别、评估及应对研究 |
5.1 石油企业IT风险识别、评估及应对研究概述 |
5.2 石油企业IT风险识别研究 |
5.2.1 常见的IT风险识别方法 |
5.2.2 石油企业IT风险识别方法的适应性研究 |
5.2.3 石油企业IT风险识别的组合方法 |
5.2.4 方法应用——以大庆石化公司为例 |
5.3 石油企业IT风险评估研究 |
5.3.1 常见的IT风险评估方法 |
5.3.2 石油企业IT风险评估方法的适应性研究 |
5.3.3 基于云模型的石油企业IT风险评估方法 |
5.3.4 方法应用——以大庆石化公司为例 |
5.4 石油企业IT风险应对研究 |
5.4.1 IT风险应对策略 |
5.4.2 石油企业IT风险应对策略选择研究 |
5.4.3 石油企业IT风险应对过程与策略 |
5.4.4 策略应用——以大庆石化公司为例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石油企业IT风险预警及平台研究 |
6.1 石油企业IT风险预警研究 |
6.1.1 IT风险预警的常用方法 |
6.1.2 石油企业IT风险预警方法的选择 |
6.1.3 石油企业IT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
6.2 基于异常点识别的石油企业IT风险预警模型 |
6.2.1 异常点识别理论 |
6.2.2 IT风险预警模型 |
6.2.3 基于异常点识别理论的IT风险预警模型应用 |
6.3 基于GA BP的石油企业IT风险态势预警模型 |
6.3.1 基于GA优化的BP神经网络 |
6.3.2 IT风险态势预警模型 |
6.3.3 基于GA_BP神经网络的IT风险态势预警模型应用 |
6.4 石油企业IT风险预警平台的构建研究 |
6.4.1 IT风险预警平台的架构设计 |
6.4.2 构建IT风险预警系统 |
6.4.3 构建风险态势监测系统 |
6.4.4 大庆石化公司“生产指挥及监测系统”的实例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创新与不足 |
7.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6)油气开采安全生产技术标准体系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安全生产标准体系现状 |
1.2.2 国内安全标准化现状 |
1.3 论文的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
1.3.1 技术路线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内容 |
1.4 论文可能的创新点 |
第2章 油气开采标准体系相关理论综述 |
2.1 标准化的基本概念及作用 |
2.1.1 关于标准 |
2.1.2 关于标准化 |
2.1.3 关于标准体系 |
2.2 标准体系相关理论 |
2.2.1 系统论 |
2.2.2 标准体系的系统论 |
2.3 标准体系的构建方法论 |
2.3.1 系统工程 |
2.3.2 标准化系统工程 |
2.3.3 标准化系统工程对于构建标准体系的启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油气开采的危险性分析 |
3.1 油气开采简介 |
3.1.1 油气开采的特征 |
3.1.2 油气开采的工艺流程 |
3.2 油气开采的危险性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油气开采安全生产技术标准体系的框架构建 |
4.1 标准体系框架构建的目的 |
4.2 标准体系框架构建的依据 |
4.3 标准体系框架构建的基本原则 |
4.4 油气开采安全生产技术标准体系的框架构建 |
4.4.1 油气开采安全生产技术标准体系框架的级别维 |
4.4.2 油气开采安全生产技术标准体系框架的对象维 |
4.4.3 油气开采安全生产技术标准体系框架的状态维 |
4.4.4 油气开采安全生产技术标准体系框架的专业维 |
4.4.5 油气开采安全生产技术标准体系的框架结构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油气开采安全生产技术标准体系表的编制 |
5.1 标准体系表的内涵 |
5.2 标准体系表的编制原则 |
5.3 标准体系表的组成 |
5.3.1 标准体系结构图 |
5.3.2 标准明细表 |
5.3.3 标准统计表 |
5.3.4 编制说明 |
5.4 油气开采安全生产技术标准体系表的编制 |
5.4.1 油气开采安全生产技术标准体系结构图 |
5.4.2 油气开采安全生产技术标准明细表 |
5.4.3 油气开采安全生产技术标准统计表 |
5.4.4 油气开采安全生产技术标准体系表的编制说明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质量管理标准的现状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 国际质量管理标准制修订与现状 |
1. ISO有关质量管理标准的制修订与发展 |
2. 其他非ISO发布的与质量管理有关的国际性/地区性/行业性/国家标准 |
二、 主要质量管理标准简介 |
1. ISO 9000:2005 (GB/T 19000:2008) |
2. ISO 9001:2008 (GB/T 19001—2008) |
3. ISO 9004:2009 (GB/T 19004—2011) |
4. ISO/TS 16949:2009 |
5. TL 9000 |
6. AS 9000系列标准 |
7. ISO 13485:2003 (YY/T 0287—2003) |
8. ISO/TS 29001:2007 |
三、 质量管理标准之间的关系 |
四、 质量管理标准的应用情况与问题 |
五、 发展展望与建议 |
(8)企业QHSE管理绩效成熟度评价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2.3 技术路线图 |
1.3 本文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1.3.1 本文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
1.3.2 本文的创新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2.1 QHSE 管理理论 |
2.1.1 质量和质量管理 |
2.1.2 环境和环境管理 |
2.1.3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 |
2.1.4 HSE 管理体系 |
2.1.5 QHSE 管理体系 |
2.2 绩效管理理论 |
2.2.1 绩效、绩效管理和绩效评价 |
2.2.2 绩效评价理论体系 |
2.2.3 QHSE 绩效评价方法 |
2.2.4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绩效评价研究 |
2.3 成熟度模型理论 |
2.3.1 成熟度模型起源和发展 |
2.3.2 成熟度模型的内容框架 |
2.3.3 成熟度模型的评价方法 |
2.3.4 成熟度模型在管理绩效方面的应用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企业QHSE 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
3.1 PDCA 循环在QHSE 管理绩效中的应用 |
3.1.1 PDCA 循环相关理论 |
3.1.2 PDCA 在企业绩效管理中的应用 |
3.2 QHSE 管理体系概述 |
3.2.1 QHSE 管理体系的构建基础 |
3.2.2 QHSE 管理体系构建原则 |
3.2.3 QHSE 管理体系绩效管理理论模型 |
3.2.4 QHSE 体系管理关键绩效因素分析 |
3.3 基于PDCA 的企业QHSE 管理绩效评价体系 |
3.3.1 企业QHSE 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计划层次 |
3.3.2 企业QHSE 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实施层次 |
3.3.3 企业QHSE 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检查层次 |
3.3.4 企业QHSE 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改进层次 |
3.4 体系框架的构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企业QHSE 管理绩效成熟度评价模型 |
4.1 企业QHSE 管理绩效成熟度评价模型的构建 |
4.1.1 企业QHSE 管理绩效成熟度模型的框架 |
4.1.2 企业QHSE-MPMM 成熟度等级和特征 |
4.1.3 企业QHSE-MPMM 的关键绩效因素反馈模型 |
4.1.4 企业QHSE-MPMM 评价步骤 |
4.2 企业QHSE-MPMM 的量化 |
4.2.1 评价指标建立原则和框架 |
4.2.2 评价指标体系的评分方法与标准 |
4.2.3 评价指标的确定 |
4.2.4 评价模型的综合评价 |
4.3 企业QHSE-MPMM 基本应用步骤 |
4.3.1 现状分析和初始诊断 |
4.3.2 差距分析和重点改进 |
4.3.3 改善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SEM 在企业QHSE-MPMM 中的研究和应用 |
5.1 结构方程模型概述 |
5.1.1 SEM 的概念和结构 |
5.1.2 SEM 的应用特点和应用限制 |
5.1.3 SEM 的参数估计方法和应用软件 |
5.1.4 SEM 在企业QHSE-MPMM 中的应用 |
5.2 构建QHSE 管理绩效成熟度评价的SEM 模型 |
5.2.1 模型的构想 |
5.2.2 模型的设定 |
5.2.3 模型的识别 |
5.3 基于SEM 的企业QHSE-MPMM 的评价 |
5.3.1 模型数据的采集、抽样与测量 |
5.3.2 模型的参数估计 |
5.3.3 模型的拟合度估计和修正 |
5.3.4 模型的结果评价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实证研究:A 企业QHSE-MPMM 评价和应用研究 |
6.1 实证样本选择及分析 |
6.1.1 我国石油行业概况 |
6.1.2 A 企业概况 |
6.1.3 数据收集和问卷设计 |
6.2 A 企业QHSE 管理绩效成熟度评价的应用 |
6.2.1 A 企业现状分析和QHSE-MPMM 初始诊断 |
6.2.2 A 企业QHSE 管理绩效差距分析 |
6.2.3 A 企业QHSE 管理绩效改善分析 |
6.2.4 A 企业QHSE-MPMM 应用分析小结 |
6.3 A 企业的QHSE-MPMM 改善计划的SEM 应用 |
6.3.1 结构方程原始模型的构建 |
6.3.2 结构方程原始模型的参数估计和检验 |
6.3.3 A 企业QHSE-MPMM 结构方程模型的优化与修正 |
6.3.4 模型评价结果的应用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附录一 调查问卷 |
附录二 统计数据汇总 |
附录三 灰色综合评价MATLAB 程序 |
致谢 |
四、ISO发布石油和天然气行业质量管理体系技术规范(论文参考文献)
- [1]广西北流天然气支线管道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研究[D]. 张聪. 广西大学, 2021(12)
- [2]“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国有企业的“逆梯度”跨国并购[D]. 陈清华. 吉林大学, 2020(08)
- [3]R小区燃气工程质量管理研究[D]. 张子超. 青岛大学, 2019(02)
- [4]CDB高含硫天然气管道建设施工质量管理研究[D]. 李朝阳.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5]石油企业IT风险管理体系研究[D]. 刘剑. 西南石油大学, 2016(01)
- [6]油气开采安全生产技术标准体系的构建研究[D]. 贾双明.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4(07)
- [7]质量管理标准的现状与发展[J]. 李在卿. 中国标准导报, 2012(09)
- [8]企业QHSE管理绩效成熟度评价及其应用研究[D]. 吴煜. 天津大学, 2010(05)
- [9]石油机械产品API标准的内涵与应用[J]. 陈滴,江雨蓠,李丽. 国际石油经济, 2010(05)
- [10]ISO/TS29001:2007——石油天然气行业唯一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J]. 白大俊. 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 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