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盆地青西凹陷湖相“白烟型”热水沉积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酒泉盆地青西凹陷湖相“白烟型”热水沉积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论文摘要

热水沉积岩为当前地质学研究领域最前沿的热点之一,其中涉及湖相热水沉积岩的研究成果甚少,酒泉盆地青西凹陷下白垩统下沟组发育的湖相暗色“白云质泥岩”和“泥质白云岩”已被证实为罕见的湖相“白烟型”热水沉积岩而成为本文独一无二的经典研究素材。本论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40672073)和教育部高校博士点专项科研基金(编号:20060616014)共同资助,在总结对比国内外热水沉积岩最新研究成果基础上,采用岩相、矿相鉴定技术以及碳氧同位素、锶同位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和流体包裹体等测试手段,对这套特殊的湖相“白烟型”热水沉积岩进行了系统研究,获得以下结论和成果:1)从湖相“白烟型”热水沉积岩中识别出的热水矿物以钠长石和铁白云石为主,其次有石英、方沸石、重晶石、地开石、萤石等,还有少量黄铁矿、方铅矿、黄铜矿、闪锌矿等热水金属矿物,且具有7种不同热水矿物共生组合类型。以铁白云石和钠长石为代表的热水矿物具有半自形—自形晶结构的镶嵌状或堆晶状,显示以结晶沉淀为主的化学沉积特征。确定了典型的岩石组构以具微—隐晶结构和纹层状构造为主,其次可见特征的热水碎屑结构、热水角砾结构和网脉状、旋涡状构造和同生变形层理。其中的热水碎屑和热水角砾结构可根据不同矿物类型各可识别出7种类型,部分岩石组构类型十分罕见,具有特殊成因意义。2)碳、氧同位素研究结果证实,泥晶铁白云石沉淀时湖泊相对封闭,且成矿流体温度较高,热流体在循环和上升过程中,可能与围岩进行了碳、氧同位素交换,吸收了深部重碳而导致流体δ13C值较高;分散的碳、氧同位素组成特征应该与地壳浅部下渗湖水对上地壳各类岩石淋滤萃取演化而成的热流体有关。3)锶同位素研究发现,纹层状泥微晶热水沉积岩锶同位素比值变化范围较小,可代表均一化的热卤水池流体锶同位素组成特征,发育于同一位置的水爆角砾与其胶结物锶同位素组成基本一致,说明两者属具相同成因意义的同期热水喷流沉积产物。总体上湖相热水沉积岩87Sr/86Sr比值远高于同期海水和下沟组玄武岩,略高于代表早白垩世湖水锶同位素组成的藻灰岩,但低于基底壳源硅铝质岩,反映热流体与海水无关,也不可能为单纯的湖水或幔源岩浆水,推测为富集硅铝质基岩高放射性成因Sr的下渗湖水与少量上升幔源岩浆水的混合热流体。4)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具备LREE>HREE的热水沉积建造特点,其高丰度的∑REE、稀土配分模式、正δCe异常和负δEu异常,虽有悖于海相热水沉积岩,但与同层位的碱性拉斑玄武岩非常一致,说明下沟组热水沉积岩与同层位的玄武岩有很强的亲缘关系,热流体/湖水混合过程的Eu/Sm—La/Ce模拟反映了下沟组湖底的热水沉积作用发生在具备还原、偏碱性条件的深源热卤水池环境中。5)流体包裹体分析并结合C-O-Sr同位素、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和稀土元素特征,认为青西凹陷早白垩世湖底热流体应与火山喷发有关,整体上应属于深循环下渗湖水与岩浆水混合形成的中低温(90~200℃)、中等盐度(8~22wt%NaCl)、中等密度(0.97~1.2g/cm3))的NaCl-H2O体系高碱性热卤水,并具有贫金属硫化物,富CO32-、SO42-、Cl-、F-和Ca2+、Mg2+、Fe2+、Ba2+、Si4+、Al3+、Na+等常量元素和络阴离子,以及Zn、Rb、Mo、As、Ni、Co、Sb、Ba和Ag等深源气液型和深部幔源型微量元素组合。整体显示,不同类型热水沉积岩的成矿热流体自主喷流通道、分支喷流通道经喷流口至附近及远端的盆地热卤水区存在温度、盐度、密度和压力等物理化学参数逐渐降低的规律性变化。6)提出热流体运移驱动力主要有三种:重力驱动力、压实驱动力和岩浆热能驱动力,这三种驱动力共同作用使热流体循环流动,并不断萃取岩层中的成矿化学物质,并可能存在四种超压热流体失衡回返运移机制,其中构造抬升泵吸作用、断裂搓动浅部构造减压和阵发性火山岩浆热液水热增压作用这三种机制在研究区占主导,并促使热流体沿断裂回返上升并突破上覆沉积物发生沸腾爆炸,低温低盐度湖水迅速混入冷却,并破坏了热流体的化学平衡,使得氯络合物解离,热水矿物化学沉淀聚集形成一系列不同成因类型的湖相“白烟型”热水沉积岩。7)青西凹陷下沟组湖相“白烟型”热水沉积岩可划分出4种成因类型,其中的热水沉积白云岩据国内外资料检索,属极其罕见的湖相原生白云岩中的特殊成因类型,具有特定的成因特征和识别标志。8)建立了青西凹陷湖相“白烟型”热水沉积岩分带性热水沉积模式:主喷流口内主要发育水爆角砾型热水沉积岩(铝硅酸盐矿物+硫酸盐矿物+微量金属硫化物矿物组合)→与主喷流通道连通的分支喷流口内主要发育脉状充填型热水沉积岩(碳酸盐矿物+铝硅酸盐矿物+硫酸盐矿物组合)→主喷流口附近发育碎屑状热水沉积岩(碳酸盐矿物+铝硅酸盐矿物+硫酸盐矿物组合)→分支喷流口附近或相对远的卤水池内发育盆地沉积型热水沉积岩(碳酸盐矿物+铝硅酸盐矿物组合)→远端发育区域扩散型热水沉积岩(单一碳酸盐矿物组合)。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论文选题来源
  • 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热水沉积岩定义
  • 1.3.2 热水沉积岩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1.5 论文完成工作量
  • 1.6 论文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 1.6.1 取得的主要成果
  • 1.6.2 创新点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酒泉盆地地质特征
  • 2.1.1 晚中生代地球动力学背景
  • 2.1.2 晚中生代构造样式
  • 2.1.3 晚中生代-新生代构造演化特征
  • 2.2 酒西坳陷地质特征
  • 2.2.1 地层特征
  • 第3章 热水沉积岩发育区地质特征
  • 3.1 青西凹陷构造特征
  • 3.1.1 白垩纪—新近纪构造演化特征
  • 3.1.2 早白垩世构造特征
  • 3.1.3 早白垩世构造沉降特征
  • 3.2 青西凹陷沉积特征
  • 3.3 热水沉积岩产状特征
  • 3.4 热水沉积岩形成的热背景
  • 3.4.1 古地温特征
  • 3.4.2 火山岩特征
  • 3.4.3 地球物理场特征
  • 第4章 热水沉积岩岩石学特征
  • 4.1 热水沉积岩的岩矿测试分析
  • 4.1.1 野外地质调查
  • 4.1.2 岩心观察
  • 4.1.3 显微结构鉴定
  • 4.1.4 电子探针分析
  • 4.1.5 扫描电镜分析
  • 4.1.6 X-粉晶衍射分析
  • 4.2 热水沉积岩岩石学特征
  • 4.2.1 矿物组成和组合类型
  • 4.2.2 岩石组构特征
  • 第5章 热水沉积岩地球化学特征
  • 5.1 碳、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5.1.1 碳酸盐碳、氧同位素研究进展
  • 5.1.2 测试与分析结果
  • 5.1.3 分析结果讨论
  • 5.2 锶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5.2.1 基本化学特征及研究进展
  • 5.2.2 采样及分析方法
  • 5.2.3 分析结果与锶同位素特征
  • 5.2.4 有关锶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的成因意义讨论
  • 5.3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5.3.1 基本化学特征及研究进展
  • 5.3.2 测试与分析结果
  • 5.3.3 分析结果讨论
  • 5.4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5.4.1 基本化学特征及研究进展
  • 5.4.2 稀土元素总量与配分模式
  • 5.4.3 Ce异常和Eu异常
  • 5.4.4 综合讨论
  • 5.5 流体包裹体特征
  • 5.5.1 热液包裹体研究进展
  • 5.5.2 样品与测试方法
  • 5.5.3 重晶石流体包裹体特征
  • 5.5.4 萤石流体包裹体特征
  • 5.5.5 铁白云石流体包裹体特征
  • 5.5.6 综合讨论
  • 第6章 湖相“白烟型”热水沉积岩成因探讨
  • 6.1 湖相“白烟型”热水沉积岩成因类型划分
  • 6.2 湖相热水沉积白云岩成因类型划分
  • 6.2.1 原生白云岩中新的成因类型
  • 6.2.2 湖相白云岩中新的成因类型
  • 6.3 早白垩世湖底热流体来源和性质
  • 6.4 湖相“白烟型”热水沉积岩成因机理及沉积模式
  • 6.4.1 热流体运移机制
  • 6.4.2 湖相“白烟型”热水沉积岩沉积模式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版说明
  • 图版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  ;  ;  ;  

    酒泉盆地青西凹陷湖相“白烟型”热水沉积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