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位选择论文-门赫,徐苏宁,戴超

居住区位选择论文-门赫,徐苏宁,戴超

导读:本文包含了居住区位选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选择实验,住房区位,社会网络

居住区位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门赫,徐苏宁,戴超[1](2017)在《家庭社会网络对居住区位选择的影响——以哈尔滨南岗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采用条件逻辑回归模型,量化分析哈尔滨市中低收入家庭在居住地选择中与家族网络靠近的重要性。研究发现,与距离市中心的远近相比,受访者更偏好于居住在离亲戚近的地方。从个体特征分析,曾经依靠亲属度过个人经济危机经历的人要比未曾求助的人更加看重这一属性,依赖家族成员来照顾子女的家庭也更加看重与家族成员的距离。(本文来源于《城市建筑》期刊2017年35期)

阚煜,朱青,张顺顺,丁俊翔,马秋琛[2](2017)在《居住区位选择与社会网络构建间关系的探讨1——以苏州市新生代农民工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地理学视角出发进行研究,以苏州市新生代农民工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探究新生代农民工居住区位选择和社会网络构建状况之间的关系。通过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最终得出,居住区位选择与个人社会网络属性特征存在相关,并对社会网络构建产生了影响。良好的邻里社会环境对移民进入城市后形成新地缘关系,进行社会网络构建存在正影响;城郊村的城乡信息不对等交流阻碍了青年外来务工人员社会网络构建;公共空间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网络扩展具有将社会关系向工具性关系引导产生促进作用的结论。并从旧城改建方向为化解目前城市内城乡对立矛盾关系提供了建议。(本文来源于《持续发展 理性规划——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6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期刊2017-11-18)

胡畔,魏家星,王兴平[3](2017)在《城市边缘区居民就业、居住和服务空间区位选择——基于南京市桥北高新片区的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元化的城市空间给予居民更多的住房和就业机会,在选择就业、居住和服务的过程中位于城市边缘区的居民面临着更复杂的环境要素。根据设施布局需要,结合以家庭为单位的居民一天内的时空移动特征,探讨了设施布局与居住、就业以及通勤流线的关系。以南京市边缘区的桥北高新片区为对象进行问卷调研,研究发现:居住、就业以及服务叁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以及相互制约的关系,就业者的职住情况决定了其日常就餐、购物以及娱乐行为的发生地;同时,不同的收入水平的居民受选择居住、就业以及能够承受的通勤时间等方面影响较大。(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4期)

田丽君,于宁,蔡乌赶[4](2017)在《轨道交通建设对沿线居住区位选择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预测轨道交通建设对沿线居住区位选择的影响,结合居民工资水平、交通可达性与住房价格等建立居民消费剩余模型,建立了居住地Logit选择模型来确定因交通流量分布改变而导致的居住区位选择分布;借助居民居住地与交通工具联合选择模型,确定路面交通流量变化,进而获得轨道交通运营后因交通成本变化引起的不同工资水平居民的居住选择变化情况,分析了轨道交通建成导致住宅价格增长给居民的居住区位选择行为带来的二次影响;以单中心城市为背景,设定10个轨道交通站点为研究对象,分别计算了8类不同工资类型的居民在轨道交通建设与房价增长后,在10个轨道交通站点居住区位选择的变化。分析结果表明:轨道交通建成后居民向远离城市中心的方向移动,但工资水平较低的居民时间价值较低,居住选择受其建成影响较小;随着轨道交通沿线居住区位可达性的提升,轨道交通附近房价增长,最远的居住区位平均每平米房价增长2 619元,最近的居住区位平均每平米房价增长11.5元,与此同时,工资水平较高的居民向城市中心移动,工资水平较低的居民向远离城市中心的方向移动。(本文来源于《交通运输工程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张甜,朱宇,林李月[5](2017)在《就地城镇化背景下回流农民工居住区位选择——以河南省永城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农民工回流潮的兴起改变了我国人口长期以来单一的从内陆向沿海的流迁模式,为回流地区实现就地城镇化带来了新动力。利用永城市实地调研数据,分析回流农民工居住区位的分布、演变、未来居住意愿,通过构建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探索其居住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永城市主城区是回流农民工除农村以外的主要居住区位选择,居住区位转变主要是趋向于主城区而不是乡镇中心;大量回流农民工存在城镇购房的倾向,在未来有持续向城镇转移的趋势;城乡结合区蕴藏着就地城镇化的潜力。居住区位的选择受到个人、家庭以及社会等多因素的共同影响。最后,就地方政府如何引导回流农民工以共同促进就地城镇化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经济地理》期刊2017年04期)

马沛珍[6](2016)在《小城镇周边农户居住区位选择研究——以永靖县太极镇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农村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户居住空间的选择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居住场势"[1-2]是反映农户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家庭住宅选址时所获得的类似于磁场引力的微观具体的居住空间效用.通过运用居住场势度量法,以永靖县太极镇为例研究居住空间的类型,得到村域间"居住场势"的高低能促使偏僻地区、落后地区从低场势向高场势流动,即村庄选址会趋近于高场势的村庄,并对评价值最高的下古村进行规划设计[1-2].(本文来源于《甘肃高师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杨静雨,田至美[7](2015)在《城市居住区位选择微观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居住区位选择影响因素是居住区位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通过研究影响因素可以有效提高城市居住区位的资源配置效率,使住宅开发与居民需求相吻合。对影响居民居住区位选择的微观因素进行综述,将影响因素归纳为:房价、交通、环境、就业可达性、工作地、家庭生命周期、居民社会属性和收入。总结了影响因素和居民实际选择之间的关系。(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08期)

王家庭,曹清峰,陈天烨[8](2015)在《住房租购行为会影响居民居住区位选择吗?——基于微观视角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考虑住房作为消费品和资本品双重属性的基础上,在单中心城市模型框架下探讨了居民购房与租房行为上的差异对其居住区位选择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居民购房的概率越高,其居住区位离市中心越远;租房的概率越高,其居住区位离市中心越近。进一步,利用中国居民收入调查数据库(CHIPS)微观数据构建排序选择模型对理论命题结论进行了实证检验,在控制了居民购房概率测算中潜在的内生性问题后,实证结果表明理论命题结论是成立的。(本文来源于《学习与实践》期刊2015年06期)

王晓茵[9](2015)在《居住地产开发商区位选择偏好的空间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住房制度改革的推进,居住地产日益成为整个社会关心的热点话题。由于居住地产位置的不可移动性和使用的耐久性,其区位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国内关于居住地产区位选择偏好的空间研究多偏重于某一要素的分析,从多要素角度进行探讨的文献较少,且大部分已有研究都基于开发商同质性角度,与现实情况相差甚远。基于此,本文采用GIS地理信息系统的缓冲区分析方法和迭加分析方法,探究不同空间要素和开发商异质特征对开发商空间区位选择的影响,为开发商制定合适的区位选择策略提供有效的分析手段和方法。本文首先利用从杭州市国土资源局和规划局收集的有关基础数据,建立开发商拿地数据和空间因子的矢量图层;然后利用GIS缓冲区分析方法,分别研究了八个不同的空间因子对开发商居住地产选择的影响;继而采用迭加分析方法,综合探究了多个不同的空间要素对开发商区位选择行为的影响;最后引入开发商异质因素,分析了不同类别开发商的空间区位选择特征,为探究开发商的空间区位选择偏好提供现实参考。通过本文的分析,笔者得出以下结论:交通和商业布局对开发商区位选择具有重要影响;其他空间因子则对开发商的区位选择行为具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并不明显;城市内部不同等级地区的空间区位优劣差别较大,在相同的等级地块上,不同开发商的空间偏好也不同。第一类开发商在空间要素的组合上,偏好交通、商业、地貌都极为优越的地块组合以及交通、大学、水域叁个要素较为优越的地块组合,且第一类开发商在地貌和水域要素的组合上与其他开发商相比具有显着差异;第二类开发商在空间要素的组合上,偏好交通、商业都极为优越的地块组合以及交通、商业、工业、地貌四个要素较为优越的地块组合,且第二类开发商在地貌和工业要素的组合上与其他开发商相比具有显着差异;第叁类开发商在空间要素的组合上,偏好交通、商业、水域都极为优越的地块组合以及交通、商业、工业叁个要素较为优越的地块组合,且第叁类开发商在工业和水域要素的组合上与其他开发商相比具有显着差异。叁类开发商在空间要素的组合上,都不关注医院和公园两个要素。(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5-05-01)

武永祥,黄丽平,张园[10](2014)在《基于宜居性特征的城市居民居住区位选择的结构方程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交通资源、商服资源、小区品质、自然环境等四个维度的宜居型特征构建区位选择集,从居住基本需求和居住实现能力两个维度个体自身属性特征阐述区位选择驱动因素,提出假设,建立了居住区位选择结构方程模型。最后结合哈尔滨实例,进一步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找出居民不同区位选择的主要驱动因素,并对哈尔滨市的城市规划和住宅开发提出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经济地理》期刊2014年10期)

居住区位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从地理学视角出发进行研究,以苏州市新生代农民工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探究新生代农民工居住区位选择和社会网络构建状况之间的关系。通过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最终得出,居住区位选择与个人社会网络属性特征存在相关,并对社会网络构建产生了影响。良好的邻里社会环境对移民进入城市后形成新地缘关系,进行社会网络构建存在正影响;城郊村的城乡信息不对等交流阻碍了青年外来务工人员社会网络构建;公共空间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网络扩展具有将社会关系向工具性关系引导产生促进作用的结论。并从旧城改建方向为化解目前城市内城乡对立矛盾关系提供了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居住区位选择论文参考文献

[1].门赫,徐苏宁,戴超.家庭社会网络对居住区位选择的影响——以哈尔滨南岗区为例[J].城市建筑.2017

[2].阚煜,朱青,张顺顺,丁俊翔,马秋琛.居住区位选择与社会网络构建间关系的探讨1——以苏州市新生代农民工为例[C].持续发展理性规划——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6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2017

[3].胡畔,魏家星,王兴平.城市边缘区居民就业、居住和服务空间区位选择——基于南京市桥北高新片区的实证分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4].田丽君,于宁,蔡乌赶.轨道交通建设对沿线居住区位选择的影响[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17

[5].张甜,朱宇,林李月.就地城镇化背景下回流农民工居住区位选择——以河南省永城市为例[J].经济地理.2017

[6].马沛珍.小城镇周边农户居住区位选择研究——以永靖县太极镇为例[J].甘肃高师学报.2016

[7].杨静雨,田至美.城市居住区位选择微观影响因素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5

[8].王家庭,曹清峰,陈天烨.住房租购行为会影响居民居住区位选择吗?——基于微观视角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学习与实践.2015

[9].王晓茵.居住地产开发商区位选择偏好的空间分析[D].浙江大学.2015

[10].武永祥,黄丽平,张园.基于宜居性特征的城市居民居住区位选择的结构方程模型[J].经济地理.2014

标签:;  ;  ;  

居住区位选择论文-门赫,徐苏宁,戴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