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隐名投资制度之探析

外商隐名投资制度之探析

论文摘要

自公司制度设立以来,隐名投资现象一直是个备受关注的课题。在内资领域,关于隐名投资问题已通过理论和实务界的共同努力得以解决;但在涉外领域,外商隐名投资的问题却鲜有研究。由于立法的滞后与冲突,外商领域的隐名投资纠纷频繁呈现,如何化解这些纠纷,平衡各方主体的利益,以便正确引导外商投资方向、发挥外资在我国市场经济中的应有作用,目前已经现实地摆在了法律界的面前。理论源于实践,实践促成理论不断发展。正是基于这种背景,本文展开了对外商领域的隐名投资现象的分析,并提出构建隐名投资制度的浅显建议。本文第一章首先对隐名投资的法律概念进行阐述。通过对隐名投资人、隐名股东以及实际控制人的解析,对隐名投资问题进行了基本界定。为了更全面地理解隐名投资的法律概念,本文还结合实际案例,就隐名投资的类型、特征以及产生原因逐一进行阐述。第二章是对隐名投资行为的效力阐述。由于实践中协议隐名投资更为常见,本文便以此类现象作为主要视角,就效力认定的基础隐名投资协议和效力认定的关键即行政审批分别进行分析。就隐名投资协议而言,其性质一直存在争议,本文通过对信托制度的不可操作性和代理理论的不自足性进行分析,最终回归到委托理论,并将隐名投资协议定性为委托合同。同时,结合不同类型和产生原因对于协议的效力进行认定。鉴于外商领域的隐名投资本身具有的特性,行政审批被赋予了极高的效力。虽然法律未明确规定,但是根据有关司法解释,未经审批的外资企业股权转让合同属于未生效的合同。虽然协议效力的认定很重要,但是对于投资人而言,其出资的目的在于获取股东地位、行使股东权利、享有投资收益。因此,承接行为效力部分,文章第三章展开对隐名投资人的股东资格认定问题的阐述。文章首先采用比较法的方法,对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立法和实践进行简要介绍,然后就股东资格确认的抽象原则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因协议和因借名产生的隐名投资关系分别予以说明,并引出股东资格确认的具体规则。问题并未就此解决,无论隐名投资人的股东资格是否被认定,因其投资和隐名所带来的一系列利益问题均现实存在着。有利益就有冲突,有冲突就需要平衡。文章第四章分别从动态和静态两个角度对隐名投资所引发的利益平衡问题进行离析。就静态而言,隐名投资协议本身对显名股东、公司本身和其他股东以及公司债权人均会产生联系,并交织成利益网络;就动态方面,隐名投资人的股权会涉及自身处分和被显名股东擅自处分的情况,文章对此情形从利益平衡角度分别进行了分析。基于上述问题的存在与探讨,文章第五章提出,应构建外商隐名投资制度。基于外资企业法的滞后与冲突所出现的法律空白,笔者建议,无论是立法还是司法解释,均需要对隐名投资问题进行系统化规范,从制度层面对隐名投资问题进行规范,对外商投资方向进行引导,以期为我国经济发展服务。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隐名投资的法律概念
  • 第一节 隐名投资的内涵
  • 一、隐名投资的界定
  • 二、隐名投资的类型和特征
  • 第二节 隐名投资出现的主要原因
  • 一、投资方向上,规避国内投资准入法规
  • 二、组织形式上,简化公司设立或变更手续
  • 三、成本支出上,规避税收政策或本地法律的限制
  • 四、经营策略上,营造外资企业的“本土化”
  • 五、主观上,对政策性因素的考虑
  • 第二章 隐名投资行为的效力认定
  • 第一节 效力认定的基础——隐名投资协议
  • 一、关于协议性质的理论争辩
  • 二、对于协议效力的具体评判
  • 第二节 效力认定的关键——行政审批
  • 第三章 隐名投资人之股东资格的认定
  • 第一节 域外视角的参照
  • 一、英美法系的超然规定
  • 二、大陆法系的理论困惑
  • 第二节 股东资格确认的机理
  • 一、外观主义与交易安全
  • 二、公司维持与社会稳定
  • 三、公司自治与利益衡平
  • 第三节 股东资格确认的具体规则
  • 第四章 隐名投资中的利益冲突与平衡
  • 第一节 隐名投资协议构建的利益网络
  • 一、隐名投资协议牵动的投资人间的利益分配
  • 二、隐名投资协议对于企业及其他股东的影响
  • 三、隐名投资人与第三人的利益分配
  • 第二节 股权转让引发的利益抗衡
  • 一、显名股东对外转让股权合同效力的认定
  • 二、隐名投资人对外转让股权合同效力的认定
  • 第五章 外商隐名投资制度的立法建议
  • 第一节 制度构建的必要性
  • 一、立法的仓促与冲突
  • 二、正在进行的司法解释
  • 第二节 外商隐名投资制度的立法构建
  • 一、解决问题的径路选择
  • 二、制度构建的立法设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相关论文文献

    • [1].显名股东法律风险及其应对[J]. 住宅与房地产 2017(29)
    • [2].实际出资人显名登记的性质[J]. 人民司法 2019(17)
    • [3].有限公司隐名股东与显名股东法律地位刍议[J]. 理论界 2009(03)
    • [4].隐名股东显名化问题研究[J]. 法制与社会 2020(09)
    • [5].论实际出资人显名权的实现及限制——以有限责任公司为视角[J]. 法制与经济 2015(02)
    • [6].对外投资中显名股东的法律风险及防范[J]. 法学杂志 2011(10)
    • [7].公司中隐名股东与显名股东的股东资格论述[J]. 现代国企研究 2016(14)
    • [8].代理显名主义的例外[J].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5)
    • [9].论反向显名之诉[J].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5(09)
    • [10].隐名投资中显名投资人“代为投资”会计核算初探[J].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08(16)
    • [11].股权代持协议风险与实际出资人利益保护[J]. 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7(06)
    • [12].论代理中的显名原则及其例外[J]. 政治与法律 2016(01)
    • [13].民事代理之显名主义及其发展[J]. 清华法学 2010(04)
    • [14].隐名出资人与显名出资人权益分配方式探微[J]. 法制博览 2018(08)
    • [15].浅析公司隐名投资的法律问题[J]. 法制与社会 2009(06)
    • [16].公司中隐名投资法律关系探悉[J]. 商场现代化 2008(11)
    • [17].隐名入股容易 显名获利艰难[J]. 法律与生活 2015(08)
    • [18].有限责任公司隐名出资问题的法理分析[J].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7(02)
    • [19].股权代持中实际出资人显名化困境及出路[J]. 南方金融 2019(12)
    • [20].浅析有限责任公司隐名出资人的法律地位[J]. 法制与社会 2014(23)
    • [21].隐名出资的“光”与“影”——基于不同利益主体的考量[J]. 行政与法 2017(01)
    • [22].股权代持中隐名股东法律风险相关问题探究[J].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7(04)
    • [23].有限公司隐名股东资格确认问题研究[J]. 法制与社会 2014(29)
    • [24].股权代持中权益侵犯问题的法律规制[J]. 时代报告 2018(08)
    • [25].实际出资人符合实质要件时可以请求法院确认成为股东[J]. 山东审判 2014(03)
    • [26].隐名股东法律问题研究[J].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13(11)
    • [27].显名股东股权强制执行中的利益冲突与平衡[J]. 天津法学 2019(04)
    • [28].论隐名股东的资格认定[J]. 法制博览(中旬刊) 2014(12)
    • [29].债权人申请执行显名股东代持股权的司法考察与法理研究[J]. 海南金融 2018(02)
    • [30].论隐名出资的法律问题[J]. 理论界 2012(03)

    标签:;  ;  ;  ;  

    外商隐名投资制度之探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