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长亮
摘要:素质教育、规范办学催生了新一轮的教学改革,构建高效课堂则是教改的关键。随着连云港“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强势推进,俗语说“洗心方能革面”,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直接执行者——教师,植根于其大脑中的一些陈旧的教育思想观念必须改变,教育理念的创新势在必行。本文从突破“看低学生”、“抬高自己”、“求同思维”、“树立权威”、“唱独角戏”、“机械刻板”等方面加以论述,力求实现教师思想、行为上的根本突破,为实践“六模块”新式高效课堂教学扫清障碍。
关健词:撬动;“六模块”;语文课堂;引擎
新课程理念强调确立“学生主体观”,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正是基于这一出发点,连云港实施并推广了“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模式,具体是指: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确定适宜的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系统把握教材和适当整合其他教学资源,灵活选择运用自学质疑、交流展示、互动探究、精讲点拨、矫正反馈、迁移运用六模块,建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实现对话交流、动态生成、合作共享,实现学生知识、能力与情感协同发展的课堂,让学生爱学、乐学、会学,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然而,笔者在欣赏“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模式近乎完美理论的同时,却感到丝丝的忧虑,俗语说“洗心方能革面”,一切革新的行动,都取决于人的观念的首先转变,目前实施“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的最大阻力主要是植根于许多教师大脑中的一些陈旧的教育思想观念,因此,开展“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的前提就在于教师教育理念的创新,实现思想、行为上的根本突破。
一、突破“看低学生”的瓶颈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有很多优点,但却存在一个最大的弊病:以教师为中心,只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全部教学设计理论都是围绕如何“教”而展开,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在这样理论设计下的课堂教学,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少,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很难发挥,更不利于创造型人才的成长。究其原因,是我们许多教师的思想深处仍然有一种对学生采取居高临下的俯视态度,认为学生在各个方面相对于教师是劣势的,他们无法想象学生竟然也会有创新的思想与行为,甚至认为学生连创造的火花也都是不可能的。同样,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对学生的看法,过于重视其知识及经验不足的一面,强调其软弱、无知、依赖的现状,导致教育活动中教师对学生过多的干预和控制,进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陶行知在其《创造宣言》中明确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个宣言是振耳发聩的。在“自主、合作、探究”理念下“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铺天盖地的今天,学生要成为课堂的主宰,课堂要成为学生的讲堂,更要成为学生的辩论场。作为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看重学生,把课堂的时间交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把交流的平台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让创造的潜能自然在学生身上迸发,力争做到“学学相长”,真正实现“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模式的精髓,即“充分调动学生的心理本能”、“真正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突破“抬高自己”的瓶颈
面对以自主学习、自主交流、自主发展的“六模块”建构式高效课堂,学生已不是以前单纯的看客、陪客,他们已有自己的思想,一定的知识结构,甚至有时在某些方面比教师知道的还多。同时,“六模块”建构式课堂也要求教师课堂语言要简洁、精炼、准确、规范、形象、生动;要求教师及时了解学情,调整教学策略;要求教师要善于组织互动交流;要求教师能选择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组织学生互动;要求教师关键处四两拨千斤,及时点拨到位等等。面对这些新境况,教师课堂教学面临着极大的挑战。西方有句名谚:“空袋子无法直立”。前苏联教育家杜勃罗波夫也曾说过:“师生间最不幸的关系是学生对老师学问的怀疑”。因此,对于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来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首先得有一桶水”的说法已经不能适应新课堂需求,“无知”便是“无慧”,教师要真正做到活到老学到老,为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点,教师就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要想信心十足地走上课堂,必须具备精湛的专业知识,熟悉本学科基本结构以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当然,仅仅在专业课上“深挖洞”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在相关学科上“广积粮”,只有对天文地理、琴棋书画、信息技术等方面都有所接触、有所了解,才能在教学中纵横捭阖,旁征博引。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工作符合教学规律,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只有如此“洗心”,如此“包装”,才能更好地适应并成就“六模块”建构式高效课堂。
三、突破“求同思维”的瓶颈
在现实课堂教学中,太多的求同思维左右了教师的思想,进而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自然也就成了自主学习、自主交流的“六模块”建构式课堂重要思想障碍之一。我们的教师在很大程度上是在选择适合“教育”的受教育者,而不是创造一种适合教育者的教育。我们的教师是以学生“听话、乖巧、规矩和顺从”作为好学生的评价准则,以“调皮、好问和敢于探索、创新”作为差学生的评价准则。归根结底,我们现在的课堂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一种模式化的教育:模式化的教学内容、模式化的教学方法、模式化的课堂语言、模式化的答题思维等。从小到大,我们的学生天经地义的并习惯跟着教师的思路走,久而久之,其创造思维慢慢退化,创新能力就变得越发苍白,这与“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所强调学生自主,真正把课堂的时间还给了学生,把学习的权利还给了学生,把交流的平台交给了学生,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创造的潜能自然在学生的身上迸发这一思想直接背道而驰。因此,对于课堂上学生中产生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言论,可能既有正确的认识,也有偏离主题的答案、超越“常规”的想象、违背“逻辑”的“阔论”。因此,对于学生众多的独特感受,教师不要统一要求小流汇大海,寻求一致,给予所谓的标准答案,而要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课堂追求的境界,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会和理解”,给予呵护和宽容性评价。在交流展示环节中,我们不要害怕学生说不到点子上,不要在较短的时间内给学生作出所谓正确的评价。心理学告诉我们,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新颖、独特、有创意的见解常常出现在思维过程的后半段,倘若过早地对一个可能有着多种答案问题的回答给予评价,势必会扼杀其他学生创新与思维的火花。如果我们不过早地对学生的理解给予评价,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思考、去讨论、去体验和感悟,那么学生将从这开放的时空中获得更多的“灵感”和“顿悟”。
当然,对于学生的课堂上比如朗读丢字、漏字、添字、破句,交流朗读感受语言很不到位、理解肤浅、价值偏离或明显错误等等,教师决不能放任,应及时、恰当给予纠正评价。
四、突破“树立权威”的瓶颈
“六模块”建构式课堂,以“学”为中心开展课堂教学,遵循“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学促教,能学不教”的基本原则,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展示欲,努力创设“活动的课堂,开放的课堂”,力争实现“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把兴趣和爱好还给学生,把快乐和健康带给学生”。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上课不是你把预先量好、裁好的衣服纸样摆到布上去,因为我们的工作对象不是布,而是有血有肉的。有着敏感而娇弱心灵、精神的儿童。”
因此,教师创设人格平等、个性尊重、思想相通、情感认同的和谐课堂是教师得以开展有效课堂教学的坚实基础。教师应改变传统的角色,不能高高在上,以权威者自居,而要把自己看作学生中的一员,充分尊重学生的看法、建议乃至合理的辩解,要时时给学生一片赏识的阳光,要彻底“蹲下来”,做到与学生“零距离”。课堂上,教师还应用亲切、平等、商量的口吻与学生交流互动,比如“你的看法有一定道理”。“你还有不同的看法吗?”“再试试你一定行”等等。学习一篇课文,笔者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但笔者决不搞“一言堂”,允许学生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哪怕是千差万别,对于这种差异,笔者决不讽刺、挖苦学生,而是持尊重、包容、接纳的态度,让学生产生一个情感交融的欲望,营造一个安全自由的心理环境,创设一个和谐的课堂探究氛围,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突破“唱独角戏”的瓶颈
“六模块”建构式课堂中的互动探究鼓励学生先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形成一定的自主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在此基础上,小组合作逐步形成解决问题方案,并按方案去解决问题。
因此,教师要由过去教学中的主角转为与学生一起的伙伴,师生应在课堂上通过平等对话发挥主体性,各自发挥人的本质力量。课堂内,教师在教,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学,也在对话中同时在教,师生在教学中彼此都得到益处。教师在课堂上应与学生一起分享知识和经验,理解和智慧,才能更有效地激起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个性。也只有这样,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才能展开,好奇心才会得到满足,学生才会敞开心扉,乐意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教师一起去探索、去发现。
六、突破“机械刻板”的瓶颈
“六模块”建构式下教师的课堂应及时掌握学生的反应,根据学生的细微变化,捕捉其中有意义的信息反馈,然后根据反馈信息及时对自己的教学作出相应的调整,如果对学生的反馈信息掌握不及时,或对已获得的背离教学轨道的不良信息听之任之,那么就会使整个课堂教学处于盲目状态。因此,首先要求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各种情况。如通过随时观察学生的表情、神态、眼神等,及时了解学生的情绪、想法及注意力状况;通过提问、观察课堂气氛、课堂秩序等,及时了解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掌握程度。
其次,对课堂上学生反映出来的情况必须及时正确断定,要抓早、抓小、抓当时。抓早,是说要从学生反映出的苗头性迹象注意起。如许学生在某一点上不懂,教师就应立即调整,不能为赶进度而一直往下讲;抓小,是说从学生的一些小事注意起,有时学生思想开小差,做小动作,虽然小事,这时教师只需要运用一个眼神、一个手势,提醒学生注意,很快就能纠正过来,不然,发展下去就有学生落伍。抓当时,是要求教师根据当时的情况及时进行恰当处理,而不能延误教育时机,所谓教育要“趁热打铁”就是这个意思。
总之,面临“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的教学改革,教师应当以务实的态度,创新的思维,发扬“海纳百川”的精神,积极领悟现代高效课堂——“六模块”的新理念、新模式,尊重学生需求,优化导学关系,积极创建个性化、生本化、素质化的高效课堂,为学生真正搭建一个自主学习、自主交流、自主发展、自主巩固、自主检测的平台,让学生爱学、乐学、会学,促进学生健康、全面、优质发展。这是“六模块”建构式高效课堂的教学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教师的光荣使命。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吴惠青.基于问题学习中师生角色及师生关系[J].教育发展研究,2003(4).
[3]朱仁宝.现代教师素质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江苏省赣榆县金桥双语学校
邮政编码:222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