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模拟实验论文-徐洁,陶辉飞,陈科,张中宁,王晓锋

热模拟实验论文-徐洁,陶辉飞,陈科,张中宁,王晓锋

导读:本文包含了热模拟实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半封闭热模拟实验,孔隙演化,龙马溪组,牛蹄塘组

热模拟实验论文文献综述

徐洁,陶辉飞,陈科,张中宁,王晓锋[1](2019)在《过成熟页岩在半封闭热模拟实验中孔隙结构的演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过熟页岩孔隙结构的演化规律及控制因素,选用上扬子寒武系牛蹄塘组和志留系龙马溪组2套过熟页岩开展热模拟实验,结合X-衍射、氮气和二氧化碳吸附以及扫描电镜研究其孔隙结构的演化特征.龙马溪组样品孔体积在500℃时得到最大提高,为原样的1.35倍;牛蹄塘组样品孔体积在450℃时上升为最高,较原样提高到1.13倍.利用吸附数据计算出牛蹄塘组样品微孔体积是龙马溪组样品的1.72倍,龙马溪组中孔体积是牛蹄塘组样品的1.44倍.结果表明:(1)牛蹄塘组页岩有机质生烃潜力弱且原始微孔体积高,生烃量少又不易排出,孔隙结构改善较差;(2)龙马溪组页岩石英含量较高抗压能力较强,利于中-大孔隙的发育与保存,也有利于烃类生成后排出,孔体积得到较大提高.(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朱连丰[2](2019)在《银根—额济纳旗盆地主力烃源岩生烃热模拟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银根—额济纳旗盆地下白垩统巴音戈壁组二段普遍发育一套湖相烃源岩,勘探证实这套烃源岩对油气成藏贡献很大,为盆地内主力烃源岩。黄金管—高压釜限定体系热模拟实验表明,巴音戈壁组二段样品的总烃累计产率为265.50~798.06 mg/g,"生油窗"内(模拟镜质组反射率EasyR_o=0.7%~1.5%)的总油产率为263.99~778.74 mg/g,大量生气阶段(EasyR_o>1.5%)的气态烃产率为191.19~582.69 mL/g,预示着这套源岩具有较高的生油气潜力。依据热模拟烃类产物的产率变化特征,可分为4个主要成烃演化阶段:(1)干酪根热解生油阶段,EasyR_o=0.57%~0.8%(样品热模拟的起始EasyR_o为0.57%),该阶段以干酪根热解生油为主;(2)凝析油生成阶段,EasyR_o=0.8%~1.5%,以早期生成的油裂解为轻烃和干酪根裂解生气为特征;(3)油裂解生气阶段,EasyR_o=1.5%~3.3%,此阶段以早期生成的油裂解生气为主;(4)气裂解阶段,EasyR_o>3.3%,以C_(2-5)裂解成甲烷为特征。(本文来源于《石油实验地质》期刊2019年05期)

杨娟,王作栋,薄海波,张婷,吉生军[3](2019)在《下马岭组油页岩热模拟实验抽提物中叁芴系列化合物演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华北张家口中元古界下马岭组低熟海相页岩进行温压模拟实验,并对原始样品和模拟后的残渣抽提物做了GC/MS分析,讨论了2种温压模式下叁芴系列化合物(以下简称"叁芴")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叁芴的相对含量受温度影响,且压力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对叁芴含量也有较大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随着温度升高、压力增大,呈现出F的相对含量增大、OF含量减小、SF含量无明显变化的规律,叁芴相对丰度表现出F>OF>SF特征;②温度低于390℃时,温压共同作用比单一温度作用更易使有机质进入成熟阶段;③温度低于337℃时,加压抑制了共轭烯键的芳构化;温度高于337℃时,加压促进了共轭烯键芳构化;在327~450℃温度范围内,硫芴表现出较好的热稳定性;④随着温度的升高,模拟实验样品的成熟度从未成熟演化到成熟晚期,叁芴含量的原始比例构成发生了较大变化,故利用叁芴相对含量判断有机质沉积环境时,要考虑温度对叁芴相对含量变化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地球科学》期刊2019年07期)

张云鹏,李玉宏,郭望,乔世海[4](2019)在《柴北缘侏罗系低熟泥页岩生烃特征的热模拟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些年,我国在海相页岩气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在陆相页岩气勘探开发方面进展较慢,其主要原因是陆相页岩虽然分布广,但岩性变化快,不同地区、不同层位的页岩演化程度差异大,页岩气赋存相态复杂。具体到柴达木盆地北缘(简称"柴北缘")地区,泥页岩主要发育在中侏罗统石门沟组上段,岩性以深灰色、黑色泥页岩、碳质泥岩为主,有机质含量高,单层厚度约50~80米,但由于有机质成熟度偏低(未熟-低熟),页岩气资源不理想,为了进(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4-19)

张毅,胡守志,廖泽文,徐建兵,沈传波[5](2019)在《基于压机热模拟实验的页岩孔隙演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富有机质页岩微观孔隙结构是影响页岩油气富集的重要因素,但热演化过程中的孔隙结构变化特征不甚清楚,是当前领域研究的难点.用新疆叁塘湖盆地中二迭统芦草沟组低成熟油页岩样品开展高温高压半封闭体系热模拟实验,对各温度阶段的样品进行抽提,利用低温吸附技术定量表征未抽提和抽提样品的孔隙结构,揭示低熟到过成熟页岩样品的孔隙演化特征.结果表明:低熟-成熟阶段,中、大孔量随热模拟温度上升而降低,微孔量先降低再升高,高压及滞留油/沥青对所有孔隙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高-过成熟阶段,孔含量明显上升,残留沥青中会产生微孔及中、大孔.在热模拟实验中温度、压力条件对孔隙结构具有重要影响,有机质演化产物与孔隙演化趋势紧密相关.(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孙健,魏强,晏波,肖贤明[6](2018)在《煤层吸附气的全解吸过程及组分与碳同位素变化:基于热模拟实验结果》一文中研究指出解吸法是测试煤层含气量、评价煤层气地球化学特征的常用方法,但由于存在一定数量的损失气,使得对煤层气的全解吸过程了解甚少,也难以评估损失气拟合计算的可靠性。利用自主研发的煤层气/页岩气生成与解吸实验装置,对一块煤岩样品(Ro=0. 84%)进行了模拟(模拟后样品Ro=1. 80%),精确测定了在设定条件下的损失气、解吸气与残留气的数量、成分与甲烷碳同位素,对比研究了USBM直线法和多项式回归法对损失气拟合计算的制约条件与可靠性,探讨了煤层气解吸过程中成分与甲烷碳同位素分馏的机理。结果表明:损失时间是影响损失气量估算结果可靠性的关键,当损失时间较短(<0. 25 h),USBM直线法与多项式法估算的均损失气量较接近真实值;相比之下,多项式法的结果更为可靠。样品气体解吸过程存在成分与甲烷碳同位素分馏,表现为:气体干燥系数(C_1/C_(1-3))总体降低,甲烷碳同位素(δ~(13)C_1)逐渐变重。样品广泛发育纳米孔隙结构,在气体解吸过程中存在的解吸-扩散-运移分馏是导致气体组分和甲烷碳同位素分馏的重要原因。(本文来源于《煤炭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贺儒良,贾望鲁,彭平安[7](2018)在《排-留烃过程对富有机质页岩纳米孔隙发育影响的热模拟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生-排烃过程对页岩纳米孔隙演化的影响,选择低成熟且生烃潜力差异显着的茂名油页岩和大隆组硅质页岩为研究对象,经低温热模拟和索氏抽提增加了页岩在生油高峰期的排烃效率后,通过高温热模拟实验,使具有不同残留烃含量的样品演化到过成熟阶段。通过热模拟产物的地球化学分析和孔隙测量,获得了不同残留烃含量的页岩有机质与孔隙发育的热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在高成熟阶段,富I型有机质的黏土质茂名油页岩的残留烃大量转化为固体沥青,促进了中孔、大孔的发育,对微孔的发育影响较小;具Ⅱ型有机质的大隆组硅质页岩,高成熟阶段残留于页岩中的极性有机组分与干酪根生成新的固体有机质,其纳米孔隙发育较差,导致残留烃对中孔和大孔的发育影响不明显。(本文来源于《地球化学》期刊2018年05期)

彭威龙,胡国艺,刘全有,贾楠,房忱琛[8](2018)在《热模拟实验研究现状及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系统梳理了热模拟实验研究现状,提出了3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以及5个重要的发展方向。按照体系封闭性分类是目前最为广泛使用的一类热模拟实验分类方案。不同的热模拟实验体系各具特点,可以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来选取合适的热模拟实验体系。封闭实验体系更加适合于腐殖型烃源岩的热模拟实验,开放体系的在线分析产物在研究易挥发组分时具有独特的优势,半开放体系是最为接近实际地质体中烃源岩热演化的热模拟体系。热模拟实验中3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一是水对热模拟实验的影响;二是热模拟实验中是否可以得出费托合成以外的有说服力的烷烃气碳同位素倒转;叁是在进行热模拟实验研究生烃动力学时一定要结合实际地质背景建立模型。热模拟实验5个重要的发展方向:一是有水参与的相对低温长时间的热模拟实验研究;二是与非常规油气形成相关热模拟实验研究;叁是热模拟实验中烃源岩孔隙微裂缝发育以及流体排出相互耦合关系相关的研究;四是碳酸盐岩烃源岩相关热模拟实验研究;五是与异常压力相关的热模拟实验研究。(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地球科学》期刊2018年09期)

张闯辉[9](2018)在《煤中镜质组生烃演化的热模拟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进一步探究煤中镜质组生烃作用过程,本次研究选用封闭加水热解体系对镜质组样品进行热模拟实验,得到了不同演化阶段的热解气态产物和固体残渣,并基于气体成分分析结果计算了生烃动力学特征,与此同时,研究结合固体残渣的分子结构表征结果,探究了煤生烃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在生烃作用过程中,镜质组样品镜质组反射率、元素含量以及质量损失率均发生阶段性有规律的变化。低变质程度煤镜质组样品热解气体中非烃类组分CO_2占比较大,随着变质程度的增大,烃类产物组分的占比不断增大。在烃类产物中,产率从大到小为:C_1>C_2>C_3>C_4>C_5,此外正构的烷烃的产率远远大于异构烷烃,还存在少量的烯烃类气体。根据烃类产物的生烃动力学特征,将烃类的生成过程分为叁段分别为:250-350℃、350-450℃和450-550℃,其中第二阶段所需的活化能最大。根据手选原煤的镜质组测试结果,建立了镜质组的大分子结构,并对其进行分子力学和动力学模拟,在能量最小化过程中,非成键能下降,这主要是因为在大分子中含有较多的脂肪结构发生扭转和弯曲。基于大分子结构模型稳定性分析,各个结构的稳定性从大到小依次为:稠环芳香烃、芳香烃、脂肪环、脂肪侧链、甲基/羟基、羰基、羧基、醚氧键,各官能团的稳定性直接影响镜质组在生烃作用过程中反应顺序。在生烃过程中,镜质组残渣的化学结构呈规律性演变。红外光谱测试结果表明: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芳香环C=C键的吸收峰相对面积逐渐减小;芳香率则呈现增大的趋势;脂肪结构参数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激光拉曼测试结果显示:G峰和D峰峰间距呈现增大的趋势。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随热解温度的增加,层间距(d002)呈现减小的趋势,而有效堆砌度(Lc)和平均直径(La)则呈现增大的趋势。在镜质组生烃作用过程中,其大分子结构演化整体趋势是明显的,但存在明显的跃变点,分别出现在镜质组反射率为:0.73%、1.5%和3.68%,在跃变点附近,分子结构演化特征发生了较为明显的改变。并基于此将镜质组生烃阶段划分为四个阶段:脱边基侧链、芳构化过程、缩聚过程和拼迭过程,其中芳构化和缩聚过程为镜质组主要的生烃阶段。镜质组大分子不断裂解生成烃类物质,从而基本结构单元不断增大。(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8-06-01)

魏琴[10](2018)在《煤温压热模拟实验中排出物及残留物的地球化学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选取新疆准东北山煤矿中侏罗统西山窑组的煤岩样品,在半开放体系中模拟接近地下的地质条件的生烃和排烃温压热模拟实验。模拟温度一共设置了8个温度点,为250°C、275°C、300°C、320°C、340°C、350°C、360°C和375°C,以1°C/min加热至设定温度和设定静岩压力,开始恒温恒压加热48小时,建立一个人工热演化的成熟度序列,全面了解煤岩有机质热演化过程产物变化规律。本文应用气相色谱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对煤岩在设定的模拟温度下热模拟实验中生成的气体产物进行地球化学分析。非烃气体的体积分数在煤岩低成熟和成熟阶段变化较小,烃类气体在高成熟阶段大幅增大,CH_4、C_2H_6的δ~(13)C均先减小后增大,C_3H_8的δ~(13)C呈增大趋势,CO_2的δ~(13)C呈波动性变化。通过对热模拟过程中排出油和残留在煤岩固体残渣中的残留油进行抽提、族组分分离和色谱质谱鉴定,由排出油和残留油进行产率、族组分和分子地球化学分析,煤岩有机质热演化分为叁个阶段:模拟温度介于250°C-275°C时,煤岩干酪根热解生成烃较少,排出油和残留油主要是地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煤岩新生成的烃类和前期已存在的烃类在高温热力用下克服分子间作用力进行排烃(热蒸发);模拟温度介于275°C-320°C,煤岩中干酪根在成熟阶段的热演化过程中生成烃类,排出油和残留油产率持续增大,排出油和残留油的产率在320°C达到最大值,分别为3.18mg/g-coal和13.31mg/g-coal;模拟温度超过320°C之后,产率出现降低趋势,排出油和残留油的产率在360°C达到最小值,分别为2.58mg/g-coal和7.01mg/g-coal。液态烃组分的分子地球化学分析表明煤岩干酪根在275°C-320°C的成熟阶段生成大量生物标志化合物,而这些生物标志化合物在高成熟阶段大量裂解。Pr/n-C_(17)、Ph/n-C_(18)、C_(29)20S/(20S+20R)、C_(29)ββ/(αα+ββ)、Ts/Tm、烷基萘系列参数、甲基菲参数、烷基二苯并噻吩和?参数与成熟度相关性较好,在高成熟阶段大幅增大。模拟实验结果证实了煤岩中有机质演化过程与传统烃源岩的演化有相似性,同时表现出煤岩在地质演化过程中的综合演变的特殊性,为研究煤岩烃源岩的生烃潜力和演化机理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8-05-01)

热模拟实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银根—额济纳旗盆地下白垩统巴音戈壁组二段普遍发育一套湖相烃源岩,勘探证实这套烃源岩对油气成藏贡献很大,为盆地内主力烃源岩。黄金管—高压釜限定体系热模拟实验表明,巴音戈壁组二段样品的总烃累计产率为265.50~798.06 mg/g,"生油窗"内(模拟镜质组反射率EasyR_o=0.7%~1.5%)的总油产率为263.99~778.74 mg/g,大量生气阶段(EasyR_o>1.5%)的气态烃产率为191.19~582.69 mL/g,预示着这套源岩具有较高的生油气潜力。依据热模拟烃类产物的产率变化特征,可分为4个主要成烃演化阶段:(1)干酪根热解生油阶段,EasyR_o=0.57%~0.8%(样品热模拟的起始EasyR_o为0.57%),该阶段以干酪根热解生油为主;(2)凝析油生成阶段,EasyR_o=0.8%~1.5%,以早期生成的油裂解为轻烃和干酪根裂解生气为特征;(3)油裂解生气阶段,EasyR_o=1.5%~3.3%,此阶段以早期生成的油裂解生气为主;(4)气裂解阶段,EasyR_o>3.3%,以C_(2-5)裂解成甲烷为特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热模拟实验论文参考文献

[1].徐洁,陶辉飞,陈科,张中宁,王晓锋.过成熟页岩在半封闭热模拟实验中孔隙结构的演化特征[J].地球科学.2019

[2].朱连丰.银根—额济纳旗盆地主力烃源岩生烃热模拟实验研究[J].石油实验地质.2019

[3].杨娟,王作栋,薄海波,张婷,吉生军.下马岭组油页岩热模拟实验抽提物中叁芴系列化合物演化特征[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9

[4].张云鹏,李玉宏,郭望,乔世海.柴北缘侏罗系低熟泥页岩生烃特征的热模拟实验研究[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5].张毅,胡守志,廖泽文,徐建兵,沈传波.基于压机热模拟实验的页岩孔隙演化特征[J].地球科学.2019

[6].孙健,魏强,晏波,肖贤明.煤层吸附气的全解吸过程及组分与碳同位素变化:基于热模拟实验结果[J].煤炭学报.2018

[7].贺儒良,贾望鲁,彭平安.排-留烃过程对富有机质页岩纳米孔隙发育影响的热模拟实验研究[J].地球化学.2018

[8].彭威龙,胡国艺,刘全有,贾楠,房忱琛.热模拟实验研究现状及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8

[9].张闯辉.煤中镜质组生烃演化的热模拟实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8

[10].魏琴.煤温压热模拟实验中排出物及残留物的地球化学表征[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8

标签:;  ;  ;  ;  

热模拟实验论文-徐洁,陶辉飞,陈科,张中宁,王晓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