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近几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中国公民通过网络实现公民参与进行网络舆论监督,其深度与广度在不断地扩大。网络舆论监督作为一种新型的公民参与方式,是提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手段,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要方式,也是广大群众直接参与民主监督的重要途径。深入研究网络舆论监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本文以公民参与视角全面研究网络舆论监督,分析网络条件下公民参与的内涵,说明网络舆论监督作为公民参与新方式的独特优势,并进一步提出完善网络舆论监督扩大公民参与的对策。网络舆论监督是公民参与的新方式。公民通过网络对社会中出现的各种事件、现象表达其看法、见解、观点,对该事件进行监督、核查,从而形成一股舆论总和,推进其按照民意发展,即为网络舆论监督。网络舆论监督的内容广泛,各种不同的事件通过网络得以放大,快速传播。公民参与是建设公民社会、民主社会的基本必备条件。网络舆论监督则是实现公民参与的重要途径。网络舆论监督具有独特的优势。网络舆论监督实现公民参与的直接性和广泛性、提高了公民参与的热情、公民敢于说真话,并且舆论监督效果明显。网络舆论监督的主体是广大网民,巨大的网民数量决定了能够参与到网络舆论监督中的公民数量,数量众多的公民形成的社会舆论必然会对社会和国家产生强有力影响。网民来自社会的不同阶层,直接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观点,没有经过任何修饰,这是原汁原味的民声。只要拥有任何一种上网方式,就可以参与国家的大事小情,公民参与的热情被极大地调动起来。网络的匿名性,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和激发了广大群众网络参与、监督反腐的积极性,他们敢于说真话,对遏制腐败发挥了强大作用。传统公民参与方式具有间接性、有限性、公民参与程度和热情较低、公民参与的低质量性、公民参与结果影响的有限性等不足。所谓间接性是指传统公民参与绝大多数是代议式的民主参与方式,只能反映公民中部分人的利益诉求,无法真正反映百姓的心声。传统公民参与主体、方式、手段的有限性会影响公民参与的程度。目前,我国公共信息的公开程度有限,导致公民参与程度与热情较低。国家制度和政策与公民参与意识发展速度不协调,参与渠道有限,在更多情况下,公民参与流于形式,造成公民参与的低质量性。传统公民参与在更多情况下是一家之言,没能在更大的范围内引起社会反响,政府无法看到其价值,对其采信程度自然要受到影响。网络舆论监督的缺点。这部分主要论述网络舆论监督参与主体的复杂性及有限性、网民主观判断片面性、信息传播不确定性、对监督客体的隐私侵害性、网络信息数量庞大对信息使用者造成负面影响、经济欠发达地区网络舆论监督的有限性。从网民的性别、年龄、职业及区域分布来看,网民结构并不能完全反映全体公民的利益诉求,且由于受到信息数量庞大及信息不确定性的干扰及网民自身素质的限制,网民舆论有时是情绪化的,不能够完全客观公正看待各种问题,甚至在公开信息的同时,侵害了他人隐私。此外,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网络舆论监督的公民参与方式受限。完善网络舆论监督扩大公民参与的对策。第一是网民自身素质的提高,这需要网民加强技术知识学习,提高文化素质,提升思想道德修养;第二是改善政府职能,促进公民参与网络舆论监督。这包括政府建立专业部门采集网络舆论监督信息;以拓宽公民参与多种渠道,促进网络舆论监督有序发展;网络舆论监督法制环境的完善;网络舆论监督与传统舆论监督的良性互动;运用技术手段营建和谐网络舆论监督文化氛围等。我国网民数量众多,但是如果从全体国民的数量来看,参与度还是不足的,有些公民没有成为网民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不会使用电脑,所以,公民应当加强网络技术学习,电脑应用技能培养。网络舆论监督参与领域的深度与广度会受网民自身素质的影响,网民要以最基本的道德准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文明上网、文明评论、文明参与监督。政府必须充分重视网络舆论监督的重要性,建立专业部门采集网络舆论监督信息,并及时对网民关注的事情做出回应。目前,我国关于网络舆论监督的法律机制尚不完善,不适应其快速发展的要求,应当尽快健全相关立法。此外,传统媒体对舆论监督仍然发挥着主导作用,并逐渐向网络媒体偏移,只有将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相结合,才能实现舆论监督的效用最大化。并运用技术手段营建和谐网络舆论监督文化氛围。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数字时代单位治理现代化成果惠及非网民的路径选择[J]. 领导科学 2020(04)
- [2].网络不良行为的法律规制[J]. 区域治理 2019(48)
- [3].四川在线:强化互动,纾解网民情绪助战“疫”[J]. 中国记者 2020(03)
- [4].新时代高校好网民培育路径研究[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07)
- [5].重大疫情信息传播中“部分青年网民”的缺位风险及应对策略[J]. 理论研究 2020(04)
- [6].网民的时间都去哪了[J]. 支部建设 2019(09)
- [7].论新时代网民自律的培育[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9(06)
- [8].网民生活方式探讨[J]. 互联网天地 2019(06)
- [9].网民心理与网络舆论研究综述[J]. 传播与版权 2017(10)
- [10].移动网民新闻阅读的特征、使用习惯和动机分析[J]. 传媒论坛 2018(05)
- [11].中国政治语境中的“网民”概念[J].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8(05)
- [12].李彪:中国网民“动嘴”趋势增长[J]. 新闻论坛 2016(06)
- [13].里约奥运会网民观众关注点发生变化的动机解析[J]. 视听 2017(07)
- [14].“掌声”“嘘声”与“无声”——从快播审判看如何引领网民情绪的表达[J]. 传媒观察 2017(07)
- [15].移动中的网民[J]. 中国科技信息 2017(14)
- [16].中国网民向“高低两端”延伸[J]. 新闻论坛 2017(04)
- [17].中国网民的进化[J]. 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 2017(10)
- [18].依法治网视域下维护我国网民尊严探析[J]. 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 2016(01)
- [19].独家数据:年轻网民如何看待2015年“两会”?[J]. 南风窗 2015(07)
- [20].H5页面“用户使用说明”[J]. 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 2016(Z1)
- [21].青少年网民素质提升的价值和途径研究[J]. 延边党校学报 2015(02)
- [22].中国网民爱国主义的实证研究[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5)
- [23].网民参与政府治理的创新实践[J]. 网络传播 2020(05)
- [24].田丽:网络文化内容既来自平台也来自网民[J]. 文化月刊 2020(07)
- [25].为“云”站岗的人:剑指乱象,守护网民[J]. 网络传播 2020(07)
- [26].增强六个意识 做新时代中国好网民[J]. 网络传播 2018(02)
- [27].中国好网民:建设网络强国的重要基石[J]. 网络传播 2018(02)
- [28].把警察和凶犯弄反这个网民咋想的?[J]. 当代工人 2018(13)
- [29].7.51亿网民上网都干啥?[J]. 视界观 2017(06)
- [30].中国网民大数据[J]. 新民周刊 201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