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广谱高效生长调节剂——硕丰(BR)生根粉(论文文献综述)
吕小凡[1](2020)在《生长调节物质提高玉米抗冷性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低温冷害是新疆普遍存在的一种灾害类型,多发生在早春季节。低温胁迫会影响玉米的生长发育和生理代谢平衡,进而影响玉米的产量。应用外源生长调节物质提高作物的抗冷性的研究多见于园艺果树上,而在大田作物上的研究报道比较少。本研究以玉米早春低温冷害背景,探究生长调节物质提高玉米幼苗缓解低温冷害的效应和生理机制,进一步将生长调节物质与启动肥复配,研究生长调节物质复配启动肥对玉米生长和产量的促进作用,为玉米抗冷增产提供新的技术依据。【方法】生长调节物质浓度及种类筛选采用种子萌发试验,于2017年在石河子大学绿洲生态实验室进行,选用了芸苔素内酯(BR,0.01 mg·L-1,0.1 mg·L-1,1 mg·L-1)、胺鲜酯(DA,10mg·L-1,20 mg·L-1,40 mg·L-1)、萘乙酸(NAA,0.1 mg·L-1,1 mg·L-1,4 mg·L-1)和柠檬酸(CA,0.01 mg·L-1,0.1 mg·L-1,1 mg·L-1),对比不同处理下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及活力指数。生长调节物质在低温下对玉米幼苗抗冷性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于2018年在石河子大学农学院试验站进行,选用了DA(20 mg·L-1,30 mg·L-1,40 mg·L-1)和CA(0.2 mg·L-1,0.4 mg·L-1,0.6 mg·L-1),对比不同生长调节物质对玉米幼苗根系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生长调节物质复配启动肥对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的试验,在2019年第九师农科所试验基地进行,设计常规施肥(CF)、启动肥(SF1)及柠檬酸复配启动肥(SF2)三个处理,研究柠檬酸复配启动肥对玉米幼苗根系发育、生物量、养分吸收、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1)发芽试验表明,在低温条件下,0.1 mg·L-1CA和20 mg·L-1DA处理的玉米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均显着高于对照处理。同时,外源NAA处理对幼芽萌发有抑制作用。对比根长、茎粗等指标,0.1 mg·L-1CA处理效果最佳。(2)基于(1)的结果,选择CA和DA为试材,通过盆栽土壤施用生长调节剂,发现0.2mg·L-1CA提高了幼苗叶片叶绿素和脯氨酸含量显着增加,提高根系活力,降低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进而缓解低温胁迫对幼苗造成的渗透伤害。(3)柠檬酸复配启动肥显着增加根数量和根直径,提高了玉米幼苗对养分吸收量。柠檬酸复配启动肥处理较常规对照和启动肥处理玉米产量分别提高了17.6%和3.3%,经济效益分别提高了28.4%和3.7%。【结论】低温条件下,质量浓度为0.1 mg·L-1柠檬酸和20 mg·L-1胺鲜酯处理对种子萌发和壮苗促进效果最佳。外源生长调节物质通过促进玉米幼苗根系生长和渗透调节物质的合成,提高玉米幼苗抗冷性。通过生长调节物质对玉米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脯氨酸、丙二醛及相对电导率都有显着影响,施加0.2 mg·L-1柠檬酸处理的玉米幼苗抗冷性最好。柠檬酸复配启动肥显着促进玉米幼苗根系发育,体现在增加根数量和根直径,提高玉米幼苗对养分吸收量,提高了玉米耐寒性。柠檬酸复配启动肥比单施启动肥产量提高了3.3%,经济效益增加3.7%。
张丽霞[2](2020)在《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中药材中的残留检测及对麦冬、三七质量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植物生长调节剂(Plant growth regulator,PGR)是根据植物激素的结构、功能和作用原理,经人工提取、合成的能调节植物生长发育和生理功能的化学物质。现已广泛应用于中药材生产中,它在促进中药材生长发育和提高产量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中药材不同于一般作物,决定PGR能否在中药材中推广使用的重要前提是评价其对中药材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有无负面影响。已有研究表明,“壮根灵”类PGR或含PGR的农肥在中药材生产中的盲目使用,导致一些中药材的质量明显下降,同时造成对中药材和栽培环境的双重残留危害,给人类健康带来安全隐患。基于此,本研究在开展道地药材PGR应用情况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建立了中药材中多种PGR残留联合检测技术,并对34种480批次常用中药材进行了 PGR残留检测分析;筛选生产中PGR使用最普遍的大宗道地药材麦冬和三七,开展了多效唑(Paclobutrazol,PP333)和芸苔素内酯(Brassinolide,BR)对两种药材质量影响的研究。研究结果为PGR在中药材中的科学使用、中药材中PGR限量标准的制订、中药材使用PGR的风险评估和监管,以及在某些特定情况下限制使用PGR的法规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和取得成果如下:1.通过实地调研摸清了 9种道地药材PGR的应用现状。调查发现,根茎类药材栽培中普遍使用PGR或含PGR的农肥。通过对四川、云南、山西、甘肃、河南、宁夏、广西等7个道地产区包括12个县市9种道地药材的实地调查,发现麦冬、三七、当归、党参、地黄、黄芪等根茎类药材中普遍使用PGR,如麦冬栽培中普遍大量喷施多效唑达15年以上,三七栽培中普遍喷施芸苔素内酯也达15年之久等。特别是“壮根灵”一类的PGR或含PGR的农肥在根茎类药材中应用更是广泛。“壮根灵”类药剂在生产中多以农肥形式登记,基本不标示有效成分。显着的增产效果使该类药剂备受种植户青睐,但“以肥代药”的不规范问题又给种植户带来潜在风险,使中药材的质量和安全得不到保障。PGR或含PGR农肥的盲目使用已导致原本道地药材的质量含义失去了意义。2.建立了基于HPLC-MS/MS法测定中药材中23种PGR的多残留联合检测技术。通过对34种480批次常用中药材的检测,发现中药材中PGR残留普遍。建立了一种快速、简便、灵敏、高通量的可同时测定中药材中23种PGR和12种农药的多残留检测方法,该方法基于简化的一步萃取法和稀释预处理,基于HPLC-MS/MS法进行测定。将其应用到从全国11个中药材市场和5个道地产区收集的34种480批次中药材样品中的PGR残留检测,结果显示,所有中药材中均检测出多种PGR,尤其是麦冬、三七、党参、当归、地黄、白术、川芎、西洋参等根茎类药材检出PGR种类较多(7~10种)。480批次中药材中共检出14种PGR,其中5-硝基愈创木酚钠(73.75%)、4-硝基苯酚钠(53.12%)、矮壮素(40%)和烯效唑(39.58%)等PGR检出率较高。麦冬药材中检出PGR种类最多,达10种,其中多效唑的检出率为100%,且大部分样品中残留量较高。此外,对中药材栽培中普遍使用的14种农用化学品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登记为农肥的样品中均检出多种PGR。以上结果表明,中药材生产中普遍应用PGR。3.首次发现使用芸苔素内酯会改变三七药材中多种皂苷成分如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b1、Rd、Re、Rg1含量的比值。三七栽培过程中普遍喷施芸苔素内酯,以促进三七提苗快速生长。通过研究芸苔素内酯对三七生长发育和质量的影响,发现适宜浓度的芸苔素内酯对三七植株的生长发育、成活率和产量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在有效成分调控方面,芸苔素内酯对三七皂苷R1含量的积累有显着促进作用,而对其它4种皂苷成分影响不显着。中药的功效是多种有效成分协同作用的结果,喷施芸苔素内酯后三七多种有效成分含量比值发生了变化,这对三七的质量和药效是否会产生影响尚不明确。基于此,在三七生产中喷施芸苔素内酯的科学性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4.首次发现使用多效唑后麦冬药材中25种皂苷和黄酮类代谢物会发生显着变化。多效唑会显着降低麦冬皂苷D、麦冬皂苷D’、麦冬皂苷Ra和Ophiopojaponin C等麦冬皂苷的含量。麦冬栽培过程中普遍大量喷施多效唑,以促进麦冬药材增产。系统研究评价了多效唑对麦冬药材中4种麦冬皂苷、5种黄酮等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多效唑会显着降低麦冬皂苷D、麦冬皂苷D’、麦冬皂苷Ra和Ophiopojaponin C及麦冬黄烷酮C的含量,特别是对麦冬皂苷D影响最大,其含量降低50.92%~79.09%。进一步采用UPLC-ESI/Q-TOF-MS/MS代谢组学方法对不同来源麦冬样品的差异代谢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使用多效唑后麦冬药材中25种皂苷和黄酮类代谢物发生了显着变化,其中有8种差异代谢物含量比对照增加,17种差异代谢物含量比对照降低,包括麦冬皂苷D、麦冬皂苷D’和麦冬皂苷C等多种麦冬皂苷,进一步证实了使用多效唑会影响麦冬皂苷含量积累。多效唑残留分析结果表明,麦冬样本、土壤样本和水样中均含有不同程度的多效唑残留,且部分麦冬药材中的残留超过了GB2763-2019规定的食品中最大残留限量2倍以上。综上,多效唑对麦冬药材有效成分的负调控可能影响药效,且多效唑残留可能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因此,建议麦冬生产中限用多效唑。
张炎[3](2019)在《杂交枫香四倍体创制及再生植株根茎变异转录组分析》文中指出枫香属(Liquidambar spp.)树种是世界性重要林业资源,特别是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和北美枫香(L.styraciflua),二者具有的较高经济价值、观赏价值和生态价值越来越受到国人的重视。目前我国枫香属的遗传改良相对较少,急需培育新种质来满足不同的社会需求。多倍体育种是创制新种质的有效途径,但目前国内外尚未在枫香属中开展相关研究。本研究以北美枫香为母本,枫香为父本,在控制授粉获得的杂交枫香种子的基础上建立杂交枫香组培再生体系;并以杂交枫香离体叶片和叶柄为材料,进行染色体加倍研究,并通过直接不定芽离体再生的方法对混倍体进行纯化;针对苗期的根茎变异开展转录组分析,解析四倍体再生植株变异原因。开展上述研究对实现枫香多倍体育种技术的突破、解析四倍体再生植株表型变异机制和提高繁殖效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了适宜多基因型杂交枫香生根和分化的组织培养体系,为下一步进行离体染色体加倍奠定了基础。吲哚丁酸(IBA)浓度显着影响杂交枫香离体植株的生根率、根数量和株高。最优生根培养基为1/2WPM基本培养基添加IBA2.0 mg/L、萘乙酸(NAA)0.1 mg/L、蔗糖30 g/L、琼脂2 g/L和倍力凝4 g/L,pH值调节为5.8~5.9,生根率达到100%,组培苗移栽成活率为85.1%,大田移栽成活率75.0%。噻苯隆(TDZ)浓度显着影响叶片和叶柄不定芽分化率和诱导率。叶片和叶柄最优分化培养基均为WPM基本培养基添加TDZ 0.2 mg/L、BA0.8 mg/L、NAA0.1 mg/L,最高分化率分别为86.6%和90%。研究发现高浓度TDZ促进不定芽横向生长,不利于不定芽伸长,导致大量畸形芽产生。添加BA 0.4 mg/L和NAA 0.1 mg/L的WPM培养基最有利于叶片和叶柄不定芽伸长,最高不定芽诱导率分别为58.33%和68.33%,最高平均不定芽个数分别为3.55和2.39个。(2)首次提出了一种在杂交枫香离体器官再生过程中施加秋水仙碱进行染色体加倍的方法,并提出一种利用器官离体再生对混倍体进行纯化以获得四倍体的技术。叶片与叶柄切口周围的愈伤组织发育状态显着影响染色体加倍的效率,当叶脉切口和叶柄两端切口开始膨大、出现少量愈伤、并且愈伤组织内部出现大量分生组织时,是进行体细胞染色体加倍的最适宜时期。正交试验和极差分析结果表明,四倍体诱导率受到基因型、预培养时间、秋水仙碱浓度和处理时间的影响,其中秋水仙碱溶液处理时间对叶片和叶柄的外植体存活率和加倍效率影响最大。叶片和叶柄的最佳预培养时间分别为8 d和6 d,最优处理条件都为在200 mg/L秋水仙碱下处理3 d。杂交枫香叶柄的加倍效率要高于叶片,四倍体诱导率分别可达18%。绝大多数基因型伤口周围的愈伤组织在预培养前期发育速度相对一致,预培养时间可以作为判别染色体加倍最优时期的有效指标。此外,将秋水仙碱浓度提高到350 mg/L时,最高四倍体诱导率为8.33%,同时获得最高为13.30%的混倍体诱导率。利用直接不定芽离体再生的方法可以实现对混倍体的纯化,基因型显着影响混倍体纯化效率,混倍体再生植株中四倍体最高的比率为20.18%。本研究共检测出7个基因型四倍体、8个基因型混倍体,共计15份枫香属新种质。(3)观察发现了染色体多倍体化会导致杂交枫香四倍体再生植株表型和细胞学形态发生明显的改变,尤其是根和茎的伸长能力与二倍体存在显着差异。生根培养25-50 d时,而四倍体仅增长1.93 mm,而二倍体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平均株高增加了 16.94 mm。四倍体叶片和叶脉厚度、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根的表皮和皮层的厚度显着大于二倍体,但茎的表皮、皮层和维管柱厚度与二倍体没有显着差异。大多数四倍体在50 d时顶芽开始休眠,70 d时顶芽完全休眠,具有芽鳞结构。比较生长50 d的根结构发现,与二倍体相比,四倍体出现的畸形根细胞宽度增加,形状更加不规则,并且根分生区长度减少,未见明显的中柱鞘和完整的中柱结构。但是,四倍体再生植株的木质部细胞、上和下表皮细胞、皮层细胞、髓细胞、海绵组织和栅栏组织细胞横切面积都大于二倍体。并且,一年生四倍体植株表现出矮化的特点,其中二倍体的平均株高49.13 cm,是四倍体的2.26倍,四倍体平均高度仅为21.74 cm。(4)总结了杂交枫香四倍体与二倍体再生植株在表型差异显着时期生长相关基因的表达特点。转录组测序结果表明,差异表达基因显着富集于植物激素合成与信号转导、糖和淀粉代谢、细胞周期等与再生植株器官伸长相关的生物学途径。对器官伸长起正调控作用的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油菜素内酯等激素合成和信号转导基因,如YUCCA、TAA1、GH3、AUX1、SAUR、CPS、KO、KAO、GA20ox、GA3ox、BAS1、CYCD3等大多数为下调表达,这可能是导致四倍体再生植株根和茎伸长能力减弱的主要原因。(5)证明了杂交枫香四倍体与二倍体内源生长素、赤霉素、油菜素内酯的含量差异与基因表达量呈现出相似的趋势,通过添加外源激素GA3和IAA可以显着提高四倍体再生植株的株高和根长。研究表明,四倍体根和茎中生长素、赤霉素、油菜素内酯含量显着低于二倍体。在初始阶段,施加外源GA3和IAA可以显着促进四倍体再生植株茎段和根系的伸长。
吴琼[4](2019)在《苯肽胺酸对辣椒生长发育及抗逆性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苯肽胺酸(N-phenyl-phthalamic acid)是一种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苹果、樱桃等果树的生长发育具有良好的调控作用。本课题组前期的研究表明该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辣椒、豇豆等作物的生长也表现出一定的促进和诱抗作用,但其作用机理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基于前期的研究基础,以辣椒为供试植物,芸苔素内酯为对照药剂,测定了苯肽胺酸3个不同剂量(133.3、200.0和266.7 mg·L-1)处理对辣椒植株生长发育、内源激素及幼苗抗低温和抗干旱的影响,从生理生化角度明确其对作物的生物学效应,以期为其作用机理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其主要结果如下:(1)苯肽胺酸可促进辣椒植株生长发育。田间试验表明,苯肽胺酸各剂量处理组辣椒植株均生长良好,在测定期(第二次药后7 d、14 d和21 d),133.3 mg·L-1苯肽胺酸处理组辣椒株高相对生长速率较空白对照提高了16.67-66.67%;200.0 mg·L-1苯肽胺酸处理组辣椒茎粗净增长量和开花数较空白对照分别显着提高了74.83%-179.50%和258.97%-481.92%;在测定期,133.3 mg·L-1苯肽胺酸处理可显着提高辣椒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及叶绿素含量,较空白对照分别增加了11.18%-23.39%和29.19%-60.78%。芸苔素内酯也具有类似效应,除了对辣椒株高相对生长速率影响明显外,其余调控作用均弱于苯肽胺酸处理。(2)苯肽胺酸可影响辣椒叶片的内源激素含量和比例变化。在蕾期、花期和果期,各处理组中,133.3 mg·L-1剂量的苯肽胺酸处理可显着提高植株体内的生长素(IAA)和降低脱落酸(ABA)含量,分别较空白对照上升了15.42%-26.03%和降低了22.25%-26.70%;266.7 mg·L-1剂量的苯肽胺酸处理能显着提高植株体内玉米素(ZR)含量,较空白对照升高了23.41%-253.10%;各苯肽胺酸处理对赤霉素(GA3)含量均无明显影响;133.3 mg·L-1苯肽胺酸处理的辣椒的IAA/ABA、ZR/ABA、GA3/ABA比值在各测定期均显着升高,而IAA/ZR比值在果期上升。芸苔素内酯处理对内源激素含量和比例的影响与苯肽胺酸处理存在较大差异。(3)苯肽胺酸可增加辣椒产量及改善果实品质。试验结果表明,在各处理组中,133.3 mg·L-1苯肽胺酸处理的增产效果最明显,比空白对照增产了37.91%,且辣椒单果重、干物质含量和果形指数较空白对照分别显着地增加了14.75%、26.09%和25.38%;各苯肽胺酸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辣椒果实的营养风味品质,包括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维生素C、辣椒素等营养风味物质含量的增加。芸苔素内酯在改善品质效应上要差于苯肽胺酸处理,但对增产效应表现一致,较空白对照增加了38.01%。(4)苯肽胺酸可诱导辣椒幼苗抗低温胁迫。133.3 mg·L-1苯肽胺酸叶面处理辣椒幼苗一次,2 d后给予其中度低温胁迫:12.5℃(16 h L)/7.5℃(8 h D),其生长较为良好,株高、茎粗、根冠比和壮苗指数较空白对照分别显着地增加了7.79%、7.52%、16.46%和11.41%;辣椒幼苗的光合作用得到提高,在测定期,其净光合速率、水分利用率和叶绿素含量较空白对照分别增加了31.95%-44.74%、8.48%-71.10%和17.59%-76.61%,而气孔限制值减少了13.12%-37.01%;相比于空白对照,辣椒幼苗的抗氧化酶活性(SOD、POD、CAT)活性均明显提高,尤其是SOD活性升高了21.04%-38.66%;辣椒幼苗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及游离脯氨酸含量也明显增加高,均较空白对照分别升高了9.31%-65.92%、11.35%-20.89%和41.24%-83.08%。另外,在轻度:15℃(16 h L)/10℃(8 h D)和重度:10℃(16 h L)/5℃(8 h D)低温胁迫下,133.3 mg·L-1苯肽胺酸在胁迫前处理一次,对辣椒幼苗也具有类似的影响。芸苔素内酯在胁迫前处理一次对辣椒幼苗抗低温作用与苯肽胺酸处理相似,但也存在一定差异。(5)苯肽胺酸可诱导辣椒幼苗抗干旱胁迫。133.3 mg·L-1苯肽胺酸叶面处理辣椒幼苗两次(每次间隔2d),2 d后给予其轻度干旱胁迫(50%-60%的土壤相对含水量),其生长较为良好:株高、根冠比及壮苗指数较空白对照分别增加了3.45%、20.21%和23.20%,但对茎粗影响不明显;辣椒幼苗的光合作用得到提高,在测定期,其净光合速率、水分利用率和叶绿素含量较对照分别增加了38.65%-61.04%、20.61%-33.63%和13.30%-39.20%,而气孔限制值减少了12.53%-17.66%;相比于空白对照,辣椒幼苗的抗氧化酶活性(SOD、POD、CAT)活性均明显提高,尤其是POD活性升高了28.64%-65.78%;辣椒幼苗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及游离脯氨酸含量也明显提高,较空白对照分别升高了21.57%-50.22%、33.46%-58.74%和44.61%-72.92%。另外,在中度(40%-50%的土壤相对含水量)和重度(30%-40%的土壤相对含水量)干旱胁迫下,133.3 mg·L-1苯肽胺酸在胁迫前处理两次,对辣椒幼苗也具有类似的影响。芸苔素内酯胁迫前处理一次对辣椒幼苗抗干旱作用强于苯肽胺酸处理。综上所述,苯肽胺酸对辣椒的生长发育及抗逆性均具有明显的促进和诱导作用。苯肽胺酸主要通过对辣椒内源激素的调控来影响植株生长发育,如促进植株生长,增加产量和改善果实品质等;通过诱导激活辣椒幼苗的抗氧化和渗透调节系统,以抵抗低温和干旱对辣椒生长的胁迫。作为一种高效、新型的植物生长调节剂,苯肽胺酸在生产实践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沈霄[5](2018)在《砂梨果实膨大剂筛选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实验于2017-2018连续两年在扬州大学教学果园进行,采用“丰水”和“寿新水”两个砂梨品种为供试材料,研究了不同生长调节剂组合和不同时期果柄处理对供试品种果实生长和品质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花后40天采用1.5%GA4+7+0.75%NAA处理果柄能够显着促进丰水果实鲜重生长,比对照果重增加11.18%;花后60天采用1.5%GA4+7+0.75%NAA处理果柄,果重比对照增加 15.83%;2.花后45天采用1.75%GA4+7处理果柄能够显着促进寿新水果实鲜重生长,可比对照果重增加42.60%;花后60天采用1.5%GA4+7+0.75%6-BA处理果柄,果重比对照增加68.73%;3.供试品种果实可溶性糖中含有麦芽五糖、蔗糖、葡萄糖、果糖和山梨糖醇5种糖组分,其中主要以果糖和山梨糖醇为主,麦芽五糖含量最低,花后40天采用1.5%GA4+7+1.5%6-BA处理,丰水果实中麦芽五塘、蔗糖、葡萄糖、果糖含量显着高于对照,花后60天采用1.5%GA4+7+0.75%NAA和1.5%GA4+7+0.75%6-BA处理寿新水梨果柄,能够显着增加葡萄糖、果糖含量;4.供试果实可溶性酸中含有草酸、奎宁酸、苹果酸、柠檬酸四种酸组分,其中,主要以以苹果酸和奎宁酸为主,草酸含量最低,不同生长调节剂处理能够影响果实酸组变化,花后40天采用1.5%GA4+7+0.75%NAA处理,丰水果实中草酸、奎宁酸、苹果酸、柠檬酸、总酸含量均显着低于其他处理,花后60天采用1.5%GA4+7+0.75%NAA处理丰水和寿新水梨,也能显着降低其酸组分含量。
赵占周[6](2017)在《常见植物生长调节剂》文中研究说明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植物激素,就是植物体内自然生成的,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调控作用的微量小分子物质。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们根据植物激素的结构、功能和作用原理人工提取或合成的一大类物质。人类发现、研究和应用植物激素经历了很长时间。开始,人们发现把橄榄油滴在无花果上可以促进果实发育。1880年,达尔文父子用胚
王佳佳[7](2014)在《拉肖皂苷元及其糖苷C对玉米和甜瓜的生物学效应研究》文中指出黑刺菝葜(SmilaxscobinicaulisH.Wright)是百合科菝葜属植物,其根茎可入药,具有抗炎、抗癌、抗肿瘤、调节免疫等功效,其中含有丰富的拉肖皂苷元(La)及其糖苷C(拉肖皂苷C,LG-C)等甾体皂苷类生物活性物质。拉肖皂苷(元)含有与油菜甾醇类植物激素相似的6-羰基活性官能团。其促进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生理效应也在油菜、西瓜、玉米等作物上得到了证实。但其作用于植物全生育期的研究未见报道。为了进一步探索其生理活性,本文采用叶面喷施法分别研究拉肖皂苷元对春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以及拉肖皂苷C对甜瓜全生育期及其果实品质的的影响。旨在填补此项研究的空白,为拉肖皂苷及其糖苷化合物的研究、开发利用提供一定参考,为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研发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试验一拉肖皂苷元对春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将拉肖皂苷元纯品配制成 O.O1mg/L、0.05 mg/L、0.10 mg/L、0.50 mg/L、1.00 mg/L、10.0 mg/L六种浓度的水溶液,按0.01%质量体积分数加入β-环糊精混合。采用手持式喷雾器,对大喇叭口时期和抽雄期的玉米植株进行茎叶喷施处理,清水喷施作为对照(CK)。调查玉米形态指标,进行田间测产及室内考种。试验结果如下:通过综合对比各项数据可得,拉肖皂苷元的最适喷施浓度为1.00 mg/L。在此处理条件下,可以有效促进玉米生长发育,提高叶龄指数4.35%;改善玉米穗农艺性状,增加轴长2.08%、轴重11.04%、穗行数2.74%;提高产量14%左右,无空秆、双穗、倒伏情况。其促进效果优于其他处理浓度及CK,而高浓度(10.0mg/L)的拉肖皂苷元处理对玉米生长发育起抑制作用。试验二拉肖皂苷C对大棚甜瓜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配制三种浓度(0.001mg/L、0.01mg/L、0.1mg/L)的拉肖皂苷C水剂,以清水为对照(CK)。采用手持式喷雾器,在苗期、花期及果期对大棚甜瓜茎、叶、幼花、幼果进行喷施处理。测定甜瓜形态学、生理学指标以及果实品质。试验结果如下:拉肖皂苷C对甜瓜各项指标的促进或抑制效果不同。通过综合比较各处理间的作用效果及其差异,确定甜瓜的最佳喷施浓度为0.01 mg/L。此处理条件下,可以促进甜瓜生长,提高叶绿素含量,增加雌花数目,提高座果率,增加产量。与CK相较,0.01 mg/L拉肖皂苷C喷施处理可以有效提高茎粗11.67%、株节数11.92%、叶片数目18.20%、叶面积19.73%、雌花数目59.65%、成熟果数目69.33%、总果实数目25.45%、单瓜重11.81%、叶绿素含量19.76%,差异显着。显着降低MDA含量48.67%。对果实pH值、维生素C含量影响不大。
夏磊[8](2014)在《拉肖皂苷C对黄瓜和玉米的作用效应研究》文中提出拉肖皂苷C(LG-C)是从百合科菝葜属植物黑刺菝葜(Smilax.scobinicaulis)根茎中提取的一种甾体皂苷,其结构中含有茶甾酮(teasterone)或粟甾酮(castasterone)型油菜素甾醇类(brassinosteroids,BRS)植物激素的6-羰基活性官能团。大量研究表明,LG-C对油松、沙棘、油菜、小麦、玉米、西瓜等植物具有显着的生理活性。本试验以黄瓜和玉米为试材,研究了LG-C对黄瓜和玉米的作用效应。黄瓜为温室大棚试验,采用无土栽培技术培育。设置浸种、浸种+苗期、浸种+苗期+花期、苗期+花期四个不同时期处理组,以清水为对照、油菜素内酯为参照(BR)。测定了黄瓜的生理指标、产量及果品指标。结果表明,浸种、浸种+苗期、苗期+花期处理比对照分别增产20.79%、37.16%、21.91%,BR增产17.26%,说明LG-C能够显着增加黄瓜产量,效果优于BR,最佳处理时期为浸种+苗期。统计黄瓜的畸形瓜率,浸种、浸种+苗期、浸种+苗期+花期、苗期+花期、BR、对照分别为:16.30%、8.49%、17.28%、11.24%、20.00%、29.67%。说明LG-C能够显着降低黄瓜畸形瓜的发生,其中浸种+苗期处理组效果最佳,比对照低21.18%。黄瓜的果品品质测定表明,酸度以浸种+苗期+花期最接近中性,维生素C含量浸种处理最高,还原糖含量及总糖以浸种+苗期最高,均显着高于对照和参照BR,说明LG-C还能够改善黄瓜的口味并且增加黄瓜的营养。玉米为大田试验,选用“郑单958”品种进行研究,设置了0.01mg/L、0.05mg/L、0.10 mg/L、0.15 mg/L、0.20 mg/L、0.25 mg/L、0.50 mg/L、0.75 mg/L、1.00 mg/L、1.25 mg/L、1.50 mg/L、2.00 mg/L共12个处理浓度,并设置了浸种、浸种+苗期、浸种+苗期+大喇叭口期、浸种+苗期+大喇叭口期+抽雄期、苗期、大喇叭口期、抽雄期共7个处理时期,采用裂区设计,浓度为主区,时期为副区。测定了不同浓度、不同时期LG-C对玉米农艺性状、产量及果穗性状的影响。玉米的种植过程中,乳熟中期受到非自然外力作用,LG-C处理组发生严重倒伏灾害,对照未倒伏。农艺性状结果表明,LG-C可显着降低玉米的株高,对茎粗、叶面积有一定降低趋势,对穗位高无明显影响。产量结果表明,LG-C没有显着影响玉米的百粒重,对产量以降低为主,降低幅度平均为-3.67%。果穗性状结果表明,LG-C能增加玉米的穗行数、行粒数、穗粗、凸尖,其中对穗行数、行粒数、穗粗增加趋势明显,行粒数及穗粗增加水平达到显着。LG-C处理组玉米行粒数、穗粗均较对照显着增加,当玉米处在乳熟中期严重倒伏灾害情况下,百粒重基本未降低,说明LG-C能够促进果穗的发育、保障籽粒的养分供给。从而避免了常规条件下,玉米乳熟中期倒伏减产20%-30%的发生。综上所述,LG-C能够协调玉米的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优先生殖生长,促进玉米果穗发育。
唐晓川[9](2014)在《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冬小麦苗期抗旱生长的影响》文中指出小麦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苗期干旱对小麦生产危害严重,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之一是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本文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腐殖酸钾(HA-K)、a-萘乙酸(NAA)、水杨酸(SA)和复硝酚钠(CSN)等调节剂对冬小麦(矮抗58)形态特征、内源激素含量和抗旱生长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调节剂进行复配研究,希望达到在不影响冬小麦幼苗地上部生长的情况下,适当促进其根系生长,并从生理水平上提升幼苗抗旱能力的调节目的。试验在培养皿中进行,采用PEG-6000溶液模拟干旱胁迫。论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四种调节剂的浓度梯度试验表现出相近的趋势,即随着调节剂浓度的由低到高,其对冬小麦的调节作用先由不显着到显着,再到出现负面效果。每种调节剂都有其最佳作用浓度,HA-K在浓度为50mg/kg时能显着提高矮抗58幼苗的株高,NAA在浓度为0.1mg/kg时能发挥同样效果,SA在浓度为0.025mmol/L时能显着促进幼苗生长,对幼苗株高、地上部干重、根部干重和总生物量均有显着提高作用,CSN在浓度为50mg/kg时能显着提高矮抗58的地上部重量和总生物量,效果与SA类似但不如SA明显。激素含量测定试验表明,四种调节剂均能显着提高幼苗生长素(IAA)的含量,这可能是各调节剂促进生长的原因,此外,SA还对玉米素核苷(ZR)和赤霉素(GA)的含量有提高作用,对ABA含量有降低作用。四种调节剂对PEG胁迫条件下幼苗的生长无显着促进作用。2.在蒸馏水培养条件下,腐殖酸钾(HA-K)、a-萘乙酸(NAA)、水杨酸(SA)在各自最佳作用浓度两两复配没有取得比单独使用更好的促生长效果。在对浓度进行调整后,进行了NAA和SA的复配研究,试验先在蒸馏水条件下培养5天,使种子完成发芽并积累一定的生物量,再转入15%的PEG中胁迫培养4天,以模拟种子发芽后遭遇的干旱环境,结果表明,蒸馏水培养条件下,SA(0.5mmol/L)可促进幼苗的生长而NAA(20mg/kg)能提高幼苗的根冠比,二者共同作用表现出复配优势;胁迫培养条件下,NAA和SA+NAA处理的幼苗能积累较多的生物量,SA和SA+NAA处理的幼苗能保持较高的含水量和较低的电解质渗漏率,总体上,复配组调节效果好于两种调节剂单独作用。HA-K和SA复配试验表明,在蒸馏水培养条件下,HA-K+SA处理对生长的促进作用弱于两种调节剂单独作用,在PEG胁迫条件下,HA-K+SA对幼苗无显着保护效果,甚至对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指标造成了负面影响,说明这两种调节剂复配可能发生了不良反应。
王东光[10](2013)在《闽楠嫩枝扦插繁殖技术及生根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闽楠(Phoebe bournei(Hemsl.)Yang)为樟科(Lauraceae)楠属(Phoebe)常绿大乔木,是我国特有的珍贵用材和园林绿化树种,属国家濒危Ⅱ级重点保护植物。为实现闽楠的高效集约化栽培和提高种质资源的保存效率,本文从温湿度、基质、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及浓度、扦插季节、不同采穗部位和留叶方式对闽楠嫩枝插穗生根的影响等6个方面,对闽楠嫩枝扦插繁殖技术进行较系统的研究,并通过动态监测插穗的内源激素、营养物质含量和氧化酶活性来揭示闽楠嫩枝插穗生根的机理,具体的试验结果如下:(1)50%泥炭+50%蛭石的混合基质为闽楠嫩枝扦插生根的最佳基质;温湿度动态监测数据表明,当环境日均温处于16-24℃时,插穗不易生根,25-33℃的环境日均温有利于闽楠嫩枝插穗成活。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插穗生根影响显着,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对插穗最大根长的促进作用明显,其中以IBA处理插穗对不定根促进作用最大,且IBA1000mg·L-1最有利于闽楠嫩枝插穗生根。不同季节试验表明,闽楠嫩枝以4月扦插插穗生根效果最佳。不同采穗部位和留叶方式对插穗生根影响显着,选择穗条上部留3片1/2叶是插穗留叶的最佳方式。(2)根据不定根反生部位,可初步判定闽楠嫩枝插穗多以皮部生根型为主,极端低温下插穗基部愈伤阻碍生根。闽楠嫩枝插穗不定根发生阶段为:①0-35天,皮孔内根原基诱导分化的发生;②36-45天,不定根形成;③45天之后,不定根伸长及发育褐化。由于插穗愈伤后会阻碍闽楠嫩枝扦插生根,所以愈伤生根进程不包括在此一般情况中。(3)闽楠嫩枝插穗内IAA含量与生根呈极显着正相关,而ABA含量与生根率呈极显着负相关;ZR、IAA/ZR比值与生根率之间的相关系数均达显着水平。动态测定结果显示插穗基部含有较高的IAA、GA、ZR含量和IAA/ZR比值以及较低的ABA/IAA比值时,插穗生根效果最佳。(4)闽楠嫩枝插穗内营养物质含量与生根能力关系的分析结果表明,可溶性糖、淀粉及可溶性蛋白含量与插穗生根率显着相关。插穗内适宜含量的可溶性糖、淀粉及可溶性蛋白,更有利于不定根的形成和发育。(5)插穗生根率与插穗内的IAAO、POD和PPO活性显着相关,其中与IAAO活性呈显着负相关,而与POD和PPO活性均呈显着正相关。IAAO活性变化与IAA含量变化相关。生长调节剂处理插穗内POD活性,在不定根细胞形成阶段高于其它阶段;而PPO活性在处理组中始终高于对照组,导致IBA处理插穗生根早、生根快。
二、广谱高效生长调节剂——硕丰(BR)生根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谱高效生长调节剂——硕丰(BR)生根粉(论文提纲范文)
(1)生长调节物质提高玉米抗冷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分析 |
1.2.1 低温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1.2.2 低温对根系形态的影响 |
1.2.3 低温对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
1.2.4 生长调节物质对作物抗冷性的影响 |
1.2.5 启动肥节肥增产机理及配方选择 |
1.3 研究目标、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低温下生长调节物质浸种对玉米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设计 |
2.1.3 试验测定指标及方法 |
2.1.4 数据处理 |
2.2 低温下生长调节物质对玉米幼苗抗冷性的影响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设计 |
2.2.3 试验测定指标及方法 |
2.2.4 数据处理 |
2.3 柠檬酸复配启动肥对玉米根系、养分吸收和产量的影响 |
2.3.1 试验地概况 |
2.3.2 试验材料 |
2.3.3 试验设计 |
2.3.4 试验测定指标及方法 |
2.3.5 数据处理 |
第三章 低温下生长调节物质浸种对玉米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
3.1 种子萌发指标 |
3.2 玉米幼苗苗高和茎粗 |
3.3 玉米幼苗种子根长和根数 |
3.4 玉米幼苗地上部鲜重和地下部鲜重 |
3.5 讨论 |
3.6 小结 |
第四章 低温下生长调节剂对玉米幼苗抗冷性的影响 |
4.1 根系形态特征 |
4.2 根系活力和叶绿素含量 |
4.3 丙二醛含量和相对电导率 |
4.4 脯氨酸含量 |
4.5 讨论 |
4.6 小结 |
第五章 柠檬酸复配启动肥对玉米根系、养分吸收和产量的影响 |
5.1 根系发育特征 |
5.2 养分吸收 |
5.3 干物质积累量 |
5.4 产量及产量构成 |
5.5 经济效益分析 |
5.6 讨论 |
5.7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
(2)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中药材中的残留检测及对麦冬、三七质量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中药材中的应用及安全性评价研究进展 |
1.1 植物生长调节剂概述 |
1.2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中药材中的应用 |
1.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中药材质量及安全性影响 |
1.4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残留限量标准和检测技术 |
1.5 展望 |
2 芸苔素内酯应用研究概况 |
2.1 芸苔素内酯概述 |
2.2 芸苔素内酯的应用 |
2.3 芸苔素内酯的安全性评价 |
2.4 展望 |
3 多效唑应用研究概况 |
3.1 多效唑概述 |
3.2 多效唑的应用 |
3.3 多效唑的安全性评价 |
3.4 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道地药材栽培中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调查 |
1 调查产地及药材品种 |
2 调查方法 |
2.1 药材种植地调查 |
2.2 农药销售店调查 |
2.3 相关人员调查 |
3 调查结果 |
3.1 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调查 |
3.2 道地药材中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情况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常用中药材中植物生长调节剂残留检测 |
1 实验材料 |
1.1 供试样品 |
1.2 试剂 |
1.3 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标准溶液的制备 |
2.2 样品溶液的制备 |
2.3 LC-MS/MS分析条件 |
2.4 方法学验证 |
3 实验结果 |
3.1 质谱条件的优化 |
3.2 色谱条件的优化 |
3.3 提取条件的优化 |
3.4 方法学验证结果 |
3.5 样品测定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芸苔素内酯对三七生长发育和质量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供试样品 |
1.2 试剂 |
1.3 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设计 |
2.2 生物学性状及产量测定 |
2.3 皂苷含量测定 |
2.4 数据处理及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芸苔素内酯对三七农艺性状的影响 |
3.2 芸苔素内酯对三七成活率和产量的影响 |
3.3 芸苔素内酯对三七药材皂苷成分含量的影响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多效唑对麦冬生长发育和质量的影响 |
第一节 多效唑的残留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供试样品 |
1.2 试剂 |
1.3 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标准溶液的制备 |
2.2 样品溶液的制备 |
2.3 LC-MS/MS分析条件 |
2.4 方法学验证 |
3 实验结果 |
3.1 LC-MS/MS条件优化 |
3.2 提取条件的优化 |
3.3 方法学验证结果 |
4 样品测定 |
5 讨论 |
第二节 多效唑对麦冬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供试样品 |
1.2 试剂 |
1.3 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设计 |
2.2 指标测定 |
2.3 数据处理及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多效唑对麦冬株高性状的影响 |
3.2 多效唑对麦冬块根性状的影响 |
3.3 多效唑对麦冬产量的影响 |
4 讨论 |
第三节 多效唑对麦冬药材皂苷和黄酮类成分含量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供试样品 |
1.2 试剂 |
1.3 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标准溶液的制备 |
2.2 样品溶液的制备 |
2.3 LC-MS/MS分析条件 |
2.4 方法学验证 |
3 实验结果 |
3.1 LC-MS/MS条件的优化 |
3.2 提取条件的优化 |
3.3 方法学验证结果 |
3.4 样品测定 |
4 讨论 |
第四节 基于代谢组学的多效唑对麦冬药材代谢物影响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供试样品 |
1.2 试剂 |
1.3 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标准溶液的制备 |
2.2 样品溶液的制备 |
2.3 LC-MS/MS分析条件 |
2.4 非靶向代谢组数据处理 |
2.5 代谢物定性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麦冬代谢图谱的建立 |
3.2 代谢组学数据评估 |
3.3 麦冬药材代谢物的鉴定 |
3.4 鉴定过程及裂解途径的推测 |
3.5 不同来源麦冬药材代谢物差异分析 |
4 讨论 |
本章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附录 |
表S1 道地药材栽培中PGR应用调查 |
表S2 480批中药材样品PGR和农药残留测定结果 |
表S3 中药材PGR残留分析方法学实验数据 |
表S4 不同来源麦冬药材样品中代谢物的峰面积 |
作者简历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3)杂交枫香四倍体创制及再生植株根茎变异转录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枫香属概述 |
1.1.1 枫香生物学特性 |
1.1.2 枫香属的用途 |
1.1.2.1 经济价值 |
1.1.2.2 观赏价值 |
1.1.2.3 医用价值 |
1.1.2.4 生态价值 |
1.2 枫香育种研究进展 |
1.2.1 种源试验 |
1.2.2 枫香选择育种 |
1.2.3 枫香引种 |
1.2.4 枫香杂交育种 |
1.2.5 枫香分子育种 |
1.2.5.1 分子辅助育种 |
1.2.5.2 枫香基因的克隆遗传转化 |
1.3 枫香繁殖方法 |
1.3.1 有性繁殖 |
1.3.2 无性繁殖 |
1.3.2.1 扦插和嫁接 |
1.3.2.2 组培离体快繁 |
1.4 植物多倍体育种 |
1.4.1 多倍体概述 |
1.4.2 多倍化引起的表型和生理变化 |
1.4.2.1 器官巨大性 |
1.4.2.2 适应能力强 |
1.4.2.3 代谢产物含量增强 |
1.4.2.4 可育性降低 |
1.4.2.5 其他优点 |
1.4.2.6 多倍体的生殖和生长劣势 |
1.4.3 植物多倍体的获得方法 |
1.4.3.1 有性加倍 |
1.4.3.2 体细胞染色体加倍 |
1.4.3.2.1 活体体细胞加倍 |
1.4.3.2.2 离体体细胞染色体加倍 |
1.4.3.3 加倍新途径 |
1.4.3.4 多倍体鉴定方法 |
1.5 植物多倍化的基因表达变化 |
1.5.1 转录水平变化 |
1.5.2 植物基因组结构改变造成表达变化 |
1.5.3 表观遗传变异造成表达变化 |
1.5.3.1 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 |
1.5.3.2 小RNA调控 |
1.6 植物器官伸长研究进展 |
1.6.1 光强 |
1.6.2 光质 |
1.6.3 植物生长调节剂 |
1.6.4 琼脂浓度 |
1.6.5 其他 |
1.7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1.7.1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1.7.2 主要研究内容 |
1.7.2.1 枫香种间杂交和组织培养体系建立 |
1.7.2.2 杂交枫香四倍体诱导 |
1.7.2.3 杂交枫香四倍体再生植株表型和细胞学变异观测 |
1.7.2.4 杂交枫香四倍体离体根和茎变异的转录组分析和代谢物验证 |
2. 杂交枫香的获得及组培体系建立研究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方法 |
2.1.2.1 花枝采集和花粉收集保存 |
2.1.2.2 树上杂交 |
2.1.2.3 杂交枫香无菌苗制备 |
2.1.2.4 不同浓度IBA对离体植株生根和生长影响 |
2.1.2.5 驯化和移栽 |
2.1.2.6 不定芽伸长条件筛选 |
2.1.2.7 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北美枫香授粉时期生物学特征和结实差异比较 |
2.2.2 杂交枫香生根培养基筛选与移栽 |
2.2.3 TDZ浓度对外植体分化的影响 |
2.3 小结 |
3. 离体诱导杂交枫香四倍体研究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1.2.1 离体叶片和叶柄切口处组织发育进程观察 |
3.1.2.2 染色体加倍处理 |
3.1.2.3 染色体加倍体系优化 |
3.1.2.4 流式细胞检测 |
3.1.2.5 染色体计数法 |
3.1.2.6 混倍体分离 |
3.1.2.7 移栽 |
3.1.2.8 统计与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外植体早期发育形态观测与加倍时期的初步研究 |
3.2.2 杂交枫香染色体加倍条件优化研究 |
3.2.2.1 不同处理条件对外植体存活率的影响 |
3.2.2.2 正交试验结果和验证研究 |
3.2.2.3 不同培养时间切口处发育状态观察与评价 |
3.2.2.4 秋水仙碱浓度对染色体加倍效率的影响 |
3.2.3 混倍体纯化获得四倍体的离体再生的方法研究 |
3.3 小结 |
4. 杂交枫香四倍体再生植株表型和细胞学变异研究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材料 |
4.1.2 方法 |
4.1.2.1 杂交枫香四倍体组培苗表型测定 |
4.1.2.2 组织解剖学观察 |
4.1.2.3 杂交枫香四倍体移栽苗表型测定 |
4.1.2.4 数据统计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不同发育时期四倍体组培苗表型差异研究 |
4.2.2 再生植株叶片表型和组织细胞学观察 |
4.2.3 再生植株茎组织细胞学观察 |
4.2.4 再生植株根组织细胞学观察 |
4.2.5 杂交枫香四倍体移栽苗生长表型差异观测 |
4.3 小结 |
5. 杂交枫香四倍体再生根茎的转录组分析和重要代谢物验证 |
5.1 材料和方法 |
5.1.1 材料 |
5.1.2 方法 |
5.1.2.1 总RNA提取 |
5.1.2.2 cDNA文库构建和测序 |
5.1.2.3 RNA-Seq数据分析 |
5.1.2.4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
5.1.2.5 植物内源激素的测定 |
5.1.2.6 可溶性糖、淀粉含量的测定 |
5.1.2.7 外源激素的添加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杂交枫香四倍体和二倍体茎和根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5.2.1.1 转录组测序和组装 |
5.2.1.2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5.2.2 杂交枫香四倍体与二倍体茎DEGs的GO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 |
5.2.3 杂交枫香四倍体和二倍体根DEGs的GO及通路富集分析 |
5.2.4 四倍体与二倍体茎伸长相关调控通路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
5.2.4.1 四倍体与二倍体茎中参与植物激素合成与信号转导相关DEGs |
5.2.4.2 四倍体与二倍体参与茎伸长的其他相关DEGs分析 |
5.2.5 四倍体与二倍体根与伸长相关调控通路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
5.2.5.1 四倍体与二倍体根中参与植物激素合成与信号转导相关DEGs |
5.2.5.2 四倍体与二倍体参与根伸长的其他相关DEGs分析 |
5.2.6 杂交枫香四倍体和二倍体的DEGs相关重要代谢产物验证 |
5.2.6.1 四倍体和二倍体的根和茎激素和糖含量分析 |
5.2.6.2 激素对植株生长的影响研究 |
5.3 小结 |
6 讨论 |
6.1 远缘杂交创制新种质与亲本选择研究 |
6.2 影响杂种枫香叶片和叶柄再生的分析 |
6.3 影响杂种枫香多倍体诱导率的因素分析 |
6.4 杂种枫香四倍体离体表型和细胞学变异特点 |
6.5 植物激素对杂种枫香四倍体再生植株伸长的作用 |
6.6 杂种枫香四倍体离体伸长关键基因差异表达特点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1 |
导师简介2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4)苯肽胺酸对辣椒生长发育及抗逆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概念及分类 |
1.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作物生长发育的调控作用 |
1.2.1 促生长发育效应 |
1.2.2 增产效应 |
1.2.3 改善果实品质效应 |
1.2.4 其他效应 |
1.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提高作物抗逆性的作用 |
1.3.1 抗低温效应 |
1.3.2 抗干旱效应 |
1.3.3 其他抗性效应 |
1.4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辣椒上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
1.5 苯肽胺酸的研究概况 |
1.6 问题的提出及论文设计思路 |
第二章 苯肽胺酸对辣椒生长发育的影响 |
2.1 材料 |
2.1.1 供试材料 |
2.2 试验设计与方法 |
2.2.1 试验设计 |
2.2.2 植株形态指标的测定方法 |
2.2.3 辣椒叶片光合特性的测定方法 |
2.2.4 辣椒叶片内源激素含量的测定方法 |
2.2.5 辣椒果实品质的测定方法 |
2.2.6 辣椒产量的测定方法 |
2.3 数据分析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苯肽胺酸对辣椒幼苗形态指标的影响 |
2.4.2 苯肽胺酸对辣椒光合特性的影响 |
2.4.3 苯肽胺酸对辣椒叶片内源激素的影响 |
2.4.4 苯肽胺酸对辣椒果实品质的影响 |
2.4.5 苯肽胺酸对辣椒产量的影响 |
2.5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苯肽胺酸对辣椒幼苗抗低温的影响 |
3.1 材料 |
3.1.1 供试材料 |
3.2 试验设计与方法 |
3.2.1 试验设计 |
3.2.2 植株形态指标的测定方法 |
3.2.3 辣椒叶片光合特性的测定方法 |
3.2.4 辣椒叶片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方法 |
3.3 数据分析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苯肽胺酸对辣椒幼苗抗低温能力初步评价结果 |
3.4.2 苯肽胺酸对辣椒幼苗形态指标的影响 |
3.4.3 苯肽胺酸对辣椒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 |
3.4.4 苯肽胺酸对辣椒幼苗抗逆生化指标的影响 |
3.5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苯肽胺酸对辣椒幼苗抗干旱的影响 |
4.1 材料 |
4.1.1 供试材料 |
4.2 试验设计与方法 |
4.2.1 试验设计 |
4.2.2 植株形态指标的测定方法 |
4.2.3 辣椒叶片光合特性的测定方法 |
4.2.4 辣椒叶片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方法 |
4.3 数据分析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苯肽胺酸对辣椒幼苗抗干旱能力初步评价结果 |
4.4.2 苯肽胺酸对辣椒幼苗形态指标的影响 |
4.4.3 苯肽胺酸对辣椒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 |
4.4.4 苯肽胺酸对辣椒幼苗抗逆生化指标的影响 |
4.5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问题与讨论 |
5.1 苯肽胺酸能促进辣椒的生长发育 |
5.2 苯肽胺酸具有增产和改善果实品质功效 |
5.3 苯肽胺酸可诱导辣椒幼苗抗低温和抗干旱 |
5.4 苯肽胺酸对辣椒幼苗抗低温胁迫的诱导效应优于干旱胁迫 |
5.5 苯肽胺酸提高辣椒幼苗抗逆性的主要作用方式为诱导作用 |
5.6 有待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附图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砂梨果实膨大剂筛选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植物激素的主要种类和功能 |
1.1.1 生长素 |
1.1.2 细胞分裂素 |
1.1.3 赤霉素 |
1.1.4 脱落酸 |
1.1.5 乙烯 |
1.1.6 其他激素 |
1.2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主要种类和功能 |
1.2.1 类似生长素药剂 |
1.2.2 合成细胞分裂素 |
1.2.3 “乙烯利” |
1.2.4 “矮壮素” |
1.2.5 其他生长调节剂 |
1.3 植物次生代谢物的主要种类和功能 |
1.3.1 植保素 |
1.3.2 木质化作用 |
1.3.3 信号分子作用 |
1.3.4 趋避捕食作用 |
1.3.5 其他功能 |
1.4 生长物质在果树生产中的应用 |
1.4.1 对果树单性结实的影响 |
1.4.2 对果树花芽分化的影响 |
1.4.3 对果树根系的影响 |
1.4.4 对果树座果率的影响 |
1.4.5 对果树抗逆性的影响 |
1.4.6 对果树休眠的影响 |
1.4.7 对果实大小及果形的影响 |
1.4.8 对果实成熟和品质的影响 |
1.5 本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梨果实生长调控技术开发与应用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处理设置 |
2.1.2.1 花后40天处理对丰水果实的影响(2017年) |
2.1.2.2 花后60天处理对丰水果实的影响(2017年) |
2.1.2.3 花后45天处理对丰水果实的影响(2018年) |
2.1.2.4 花后60天处理对寿新水果实发育的影响(2017年) |
2.1.2.5 花后45天处理对寿新水果实发育的影响(2018年) |
2.1.3 试验方法 |
2.1.4 果实横纵径生长测定 |
2.1.5 果实重量测定 |
2.1.6 果实硬度测定 |
2.1.7 可溶性固形物测定 |
2.1.8 可溶性糖测定 |
2.1.9 果实糖组分含量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
2.1.10 果实酸组分含量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花后40天生长调节剂处理对'丰水'果实生长形态的影响(2017) |
2.2.1.1 花后40天不同处理对'丰水'果实横径生长的影响 |
2.2.1.2 花后40天不同处理对'丰水'果实纵径生长的影响 |
2.2.1.3 花后40天不同处理对成熟期'丰水'果重的影响 |
2.2.2 花后60天生长调节剂处理对'丰水'果实生长形态的影响(2017) |
2.2.2.1 花后60天不同处理对'丰水'果实横径生长的影响 |
2.2.2.2 花后60天不同处理对'丰水'果实纵径生长的影响 |
2.2.2.3 花后60天不同处理对'丰水'果重的影响 |
2.2.3 花后45天生长调节剂处理对'丰水'果实生长形态的影响(2018) |
2.2.3.1 花后45天不同处理对'丰水'果实横径生长的影响 |
2.2.3.2 花后45天不同处理对'丰水'果实重量变化的影响 |
2.2.4 花后60天生长调节剂处理对'寿新水'果实生长形态的影响(2017) |
2.2.4.1 不同处理对'寿新水'果实横径生长的影响 |
2.2.4.2 不同处理对'寿新水'果实纵径的影响 |
2.2.4.3 不同处理对'寿新水'果重的影响 |
2.2.5 花后45天生长调节剂处理对'寿新水'果实生长形态的影响(2018) |
2.2.5.1 不同处理对'寿新水'果实横径生长的影响 |
2.2.5.2 不同处理对'寿新水'果重的影响 |
2.2.6 花后40天不同处理对'丰水'果实品质及糖酸组分的影响(2017) |
2.2.6.1 不同处理对'丰水'果实品质的影响 |
2.2.6.2 不同处理对'丰水'糖组分的影响 |
2.2.6.3 不同处理对'丰水'酸组分的影响 |
2.2.7 花后60天不同处理对'丰水'果实品质及糖酸组分的影响(2017) |
2.2.7.1 不同处理对'丰水'果实品质的影响 |
2.2.7.2 不同处理对'丰水'糖组分的影响 |
2.2.7.3 不同处理对'丰水'果实酸组分的影响 |
2.2.8 花后60天不同处理对'寿新水'果实品质及糖酸组分的影响(2017) |
2.2.8.1 不同处理对'寿新水'果实品质的影响 |
2.2.8.2 不同处理对'寿新水'糖组分的影响 |
2.2.8.3 不同处理对'寿新水'酸组分的影响 |
2.2.9 花后45天不同处理对'丰水'、'寿新水'果实品质的影响(2018) |
2.2.9.1 不同处理对'丰水'果实品质的影响 |
2.2.9.2 不同处理对'寿新水'果实品质的影响 |
第三章 讨论与结论 |
3.1 讨论 |
3.2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拉肖皂苷元及其糖苷C对玉米和甜瓜的生物学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拉肖皂苷元及其糖苷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
1.1.1 拉肖皂苷元及其糖苷化合物的来源 |
1.1.2 拉肖皂苷元及其糖苷化合物的化学结构 |
1.1.3 拉肖皂苷元及其糖苷化合物对植物的生理活性 |
1.2 油菜素甾醇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
1.2.1 发现及命名 |
1.2.2 结构及分类 |
1.2.3 人工合成 |
1.2.4 生理效应 |
1.3 植物化学调控技术的研究进展 |
1.3.1 常见的植物生长调节剂 |
1.3.2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复合使用 |
1.3.3 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开发 |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拉肖皂苷元对春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设计 |
2.1.3 试验方法 |
2.1.4 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对形态学指标的影响 |
2.2.2 玉米田间调查情况 |
2.2.3 玉米室内考种情况 |
2.2.4 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
2.3 结论与讨论 |
第三章 拉肖皂苷C对大棚甜瓜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设计 |
3.1.3 试验方法 |
3.1.4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对茎粗的影响 |
3.2.2 对株节数的影响 |
3.2.3 对叶片数目的影响 |
3.2.4 对叶面积的影响 |
3.2.5 对雌花数目的影响 |
3.2.6 对座果情况的影响 |
3.2.7 对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
3.2.8 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2.9 对果实品质的影响 |
3.3 结论与讨论 |
3.3.1 对甜瓜生理影响的讨论 |
3.3.2 对果实品质的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拉肖皂苷C对黄瓜和玉米的作用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拉肖皂苷C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
1.1.1 拉肖皂苷C简介 |
1.1.2 拉肖皂苷C的生理活性研究进展 |
1.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黄瓜生长的影响 |
1.2.1 黄瓜各个生育期特性及生产要点 |
1.2.2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黄瓜上的运用 |
1.3 植物激素在玉米生产上的运用研究 |
1.3.1 玉米的生长特性及生产中面临的难题 |
1.3.2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玉米生产上的运用研究 |
第二章 拉肖皂苷C对黄瓜的作用效应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2 试验结果 |
2.2.1 生理指标 |
2.2.2 产量 |
2.2.3 果品品质 |
2.3 讨论分析 |
第三章 拉肖皂苷C对玉米的作用效应研究 |
3.1 研究内容 |
3.2 试验技术路线及方法 |
3.2.1 技术路线 |
3.2.2 方法 |
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3.3.1 农艺性状的影响 |
3.3.2 产量的影响 |
3.3.3 果穗性状 |
3.4 分析讨论 |
3.4.1 环境因素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
3.4.2 分析与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冬小麦苗期抗旱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干旱胁迫及植物抗旱研究进展 |
1.2.2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抗旱领域应用研究进展 |
1.2.3 植物生长调节剂复配研究进展 |
1.3 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
第二章 试验设计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单一调节剂浸种试验设计与方法 |
2.2.1 供试冬小麦种子萌发期抗旱性鉴定试验 |
2.2.2 不同浓度调节剂对矮抗 58 在蒸馏水培养下生长的影响试验 |
2.2.3 调节剂对激素含量的影响试验 |
2.2.4 不同浓度调节剂对矮抗 58 在 PEG 胁迫下生长的影响试验 |
2.3 复配调节剂浸种试验设计与方法 |
2.3.1 HA-K、NAA 和 SA 两两复配试验 |
2.3.2 NAA 和 SA 复配对矮抗 58 发芽后抗旱生长的影响试验 |
2.3.3 HA-K 和 SA 复配对矮抗 58 发芽后抗旱生长的影响试验 |
2.4 指标测定方法 |
2.4.1 种子萌发期抗旱性鉴定试验结果的计算 |
2.4.2 形态学指标的测定 |
2.4.3 IAA、ZR、ABA 和 GA 含量的测定(酶联免疫法) |
2.4.4 叶片含水量的测定 |
2.4.5 叶片电解质渗漏率(EL)的测定 |
2.4.6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 |
2.4.7 离体叶片脱水率(RWL)的测定 |
2.5 统计分析方法 |
第三章 单一调节剂浸种试验结果与分析 |
3.1 供试冬小麦种子萌发期抗旱性鉴定试验 |
3.2 调节剂对矮抗 58 生长的影响试验 |
3.2.1 HA-K(腐殖酸钾)对矮抗 58 发芽和生长的影响 |
3.2.2 NAA(a-萘乙酸)对矮抗 58 发芽和生长的影响 |
3.2.3 SA(水杨酸)对矮抗 58 发芽和生长的影响 |
3.2.4 CSN(复硝酚钠)对矮抗 58 发芽和生长的影响 |
3.3 调节剂对矮抗 58 激素含量的影响试验 |
3.4 调节剂对矮抗 58 抗旱生长的影响试验 |
3.4.1 HA-K 对 PEG 胁迫下矮抗 58 发芽和生长的影响 |
3.4.2 NAA 对 PEG 胁迫下矮抗 58 发芽和生长的影响 |
3.4.3 SA 对 PEG 胁迫下矮抗 58 发芽和生长的影响 |
3.4.4 CSN 对 PEG 胁迫下矮抗 58 发芽和生长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复配调节剂浸种试验结果与分析 |
4.1 HA-K、NAA 和 SA 两两复配试验 |
4.2 NAA 和 SA 复配对矮抗 58 发芽后抗旱生长的影响试验 |
4.2.1 NAA、SA 和 NAA+SA 对矮抗 58 幼苗生长的影响 |
4.2.2 NAA、SA 和 NAA+SA 对 PEG 胁迫下矮抗 58 叶片含水量的影响 |
4.2.3 NAA、SA 和 NAA+SA 对 PEG 胁迫下矮抗 58 叶片电解质渗漏率的影响 |
4.3 HA-K 和 SA 复配对矮抗 58 发芽后抗旱生长的影响试验 |
4.3.1 HA-K、SA 和 HA-K+SA 对矮抗 58 幼苗生长的影响 |
4.3.2 HA-K、SA 和 HA-K+SA 对矮抗 58 幼苗生理指标和叶绿素荧光指标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10)闽楠嫩枝扦插繁殖技术及生根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3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嫩枝扦插繁殖技术研究现状 |
1.2.2 嫩枝扦插繁殖生根机理研究现状 |
1.2.3 闽楠繁育技术研究 |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闽楠嫩枝扦插繁殖技术研究 |
2.1 试验材料和方法 |
2.1.1 试验地点 |
2.1.2 试验材料 |
2.1.3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闽楠嫩枝插穗生根进程描述 |
2.2.2 扦插生根进程中温湿度概述 |
2.2.3 不同基质对插穗生根的影响 |
2.2.4 外源激素种类及浓度对嫩枝插穗生根的影响 |
2.2.5 不同季节对闽楠嫩枝插穗生根的影响 |
2.2.6 不同部位对闽楠嫩枝插穗生根的影响 |
2.2.7 不同留叶方式对闽楠嫩枝插穗生根的影响 |
2.3 小结 |
第三章 闽楠嫩枝扦插繁殖生理学研究 |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地点 |
3.1.2 试验材料 |
3.1.3 测定方法 |
3.2 结果分析 |
3.2.1 闽楠嫩枝插穗生根与内源激素含量变化的关系 |
3.2.2 闽楠嫩枝插穗生根与营养物质含量变化的关系 |
3.2.3 闽楠嫩枝插穗生根与氧化酶活性变化的关系 |
3.3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1.1 闽楠嫩枝扦插繁殖技术研究 |
4.1.2 闽楠嫩枝扦插繁殖生理学研究 |
4.2 讨论 |
4.2.1 闽楠嫩枝扦插繁殖技术研究 |
4.2.2 闽楠嫩枝扦插繁殖生理学研究 |
4.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学术研究 |
致谢 |
四、广谱高效生长调节剂——硕丰(BR)生根粉(论文参考文献)
- [1]生长调节物质提高玉米抗冷性的研究[D]. 吕小凡. 石河子大学, 2020(05)
- [2]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中药材中的残留检测及对麦冬、三七质量的影响研究[D]. 张丽霞.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3]杂交枫香四倍体创制及再生植株根茎变异转录组分析[D]. 张炎. 北京林业大学, 2019(12)
- [4]苯肽胺酸对辣椒生长发育及抗逆性的影响[D]. 吴琼.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8)
- [5]砂梨果实膨大剂筛选与应用研究[D]. 沈霄. 扬州大学, 2018(05)
- [6]常见植物生长调节剂[J]. 赵占周. 西北园艺(果树), 2017(01)
- [7]拉肖皂苷元及其糖苷C对玉米和甜瓜的生物学效应研究[D]. 王佳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01)
- [8]拉肖皂苷C对黄瓜和玉米的作用效应研究[D]. 夏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04)
- [9]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冬小麦苗期抗旱生长的影响[D]. 唐晓川.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4(10)
- [10]闽楠嫩枝扦插繁殖技术及生根机理研究[D]. 王东光.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