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环城游憩带空间结构研究

天津市环城游憩带空间结构研究

论文摘要

随着天津市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天津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游憩需求越来越明显。天津城市居民以天津周边为目的地的近郊出游出现了日益增长的局面,环城游憩带旅游已经成为许多天津市民在闲暇时间进行的一种重要休闲方式。旅游景点初步形成了“空间游憩带”的结构类型,但对天津市游憩带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旅游景点的空间布局、游憩带结构研究、游憩带的科学开发等都是天津市旅游业科学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论文以天津为例,利用经济地理学中的集中机制、分散机制、系统动力学机制,实证分析天津市环城游憩带的发展现状,从文化、经济、城市交通改善、新的团体机构的形成、人们对生态平衡的需求等方面,通过定性的方法,分析了天津市环城游憩带的形成机制。在此基础上对环城游憩带内各旅游地类型进行了划分,将天津市环城游憩带划分为自然观光旅游地、人文观光旅游地、运动休闲旅游地、人工娱乐旅游地四种类型,利用ArcGIS软件通过城市中心距离法、回转半径法、空间离散指数法等相关统计学方法对天津环城游憩带内四种旅游地类型的空间分布结构进行了综合研究,得到了天津环城游憩带内各旅游地类型的分布特点;通过制定层次分析法目标评价模型,及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构建了天津市环城游憩带旅游资源评价体系,利用罗森伯格——菲什拜因模型对天津各旅游景点进行定量评分,根据各旅游地类型的特点和目前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对天津环城游憩带内不同旅游地类型提出了针对性的开发对策。通过对环城游憩带旅游空间结构的分析,为合理规划布局区域旅游空间、整体开发区域旅游资源提供基础性支持;为发展城郊旅游业,保护生态环境,增加土地使用效益,合理控制农村的城市化程度,美化城郊环境提供理论依据;有利于资金流入、文化交流、观念更新、信息传播,对提高城市居民的素质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更加有利于加强城乡交流,缩小城乡之间的差别,调节居民生活,对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有显著作用,从而推动天津市旅游经济的全面发展。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选题依据及研究目标
  • 1.2.1 选题依据
  • 1.2.2 研究目标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及其技术路线
  • 2 相关理论基础及研究区概况
  • 2.1 相关区位理论
  • 2.1.1 增长极理论
  • 2.1.2 “核心——边缘”理论
  • 2.1.3 网络开发理论
  • 2.1.4 圈层结构理论
  • 2.1.5 环城游憩带理论
  • 2.2 研究区概况
  • 2.2.1 区位特征
  • 2.2.2 自然条件状况
  • 2.2.3 历史文化特征
  • 2.2.4 社会经济状况
  • 3 天津市环城游憩带形成机制研究
  • 3.1 集中机制
  • 3.1.1 经济集聚
  • 3.1.2 文化影响
  • 3.1.3 城市内部交通改善
  • 3.2 分散机制
  • 3.2.1 新的团体机构的扩展
  • 3.2.2 生态平衡的要求
  • 3.3 系统动力学机理
  • 4 天津市环城游憩景观空间结构与旅游资源评价
  • 4.1 天津市旅游景点的分布
  • 4.2 天津市环城游憩带空间类型的划分
  • 4.3 天津市环城游憩带结构层次划分方法
  • 4.3.1 城市中心距离法
  • 4.3.2 回转半径法
  • 4.3.3 空间离散指数法
  • 4.4 天津市环城游憩带旅游资源评价
  • 4.4.1 指标体系的建立
  • 4.4.2 指标权重的确定
  • 4.4.3 旅游资源综合评价
  • 5 天津市环城游憩带开发战略研究
  • 5.1 天津市环城游憩带开发现状分析
  • 5.2 天津市环城游憩带开发可行性分析
  • 5.3 天津市环城游憩带开发方式分析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 6.2 研究展望分析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相关论文文献

    • [1].安徽省红色旅游景点空间结构研究[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9(10)
    • [2].国内外城市时空间结构研究的渊源及述评[J]. 世界地理研究 2016(03)
    • [3].“生态导向”的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综述[J]. 城市规划 2008(05)
    • [4].国内城市空间结构研究之现状、热点及趋势——基于中国知网(1998-2018)的计量分析[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3)
    • [5].基于“点-轴”理论的滨海旅游空间结构研究——以辽宁省营口市为例[J]. 商场现代化 2020(10)
    • [6].生态城市空间结构研究之管窥[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09(10)
    • [7].我国城市空间结构研究进展[J]. 中外建筑 2017(07)
    • [8].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四带”空间结构研究[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4)
    • [9].大数据在城市空间结构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 工业经济论坛 2017(04)
    • [10].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进展与展望[J]. 现代城市研究 2015(05)
    • [11].森林空间结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 林业科学 2010(01)
    • [12].有形空间的无限追求——贵州大学空间结构研究中心“产学研”概览[J]. 教育文化论坛 2009(02)
    • [13].黔南州旅游资源及其空间结构研究[J].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0(03)
    • [14].国外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综述[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5(01)
    • [15].区域视角下的饭店业空间结构研究综述[J]. 中国商贸 2012(31)
    • [16].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CEEDI)预应力及空间结构研究所中标天津津门预应力项目[J]. 建筑结构 2008(07)
    • [17].安徽省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 空间结构研究所[J]. 安徽建筑 2018(06)
    • [18].国内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研究述评[J]. 市场论坛 2015(01)
    • [19].山东省旅游生态敏感性空间结构研究[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7)
    • [20].贵州旅游产业集群的空间结构研究[J].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3)
    • [21].都市圈空间结构研究综述及其未来趋势[J]. 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03)
    • [22].浅议信息熵在区域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研究应用中的问题[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8(01)
    • [23].基于现代物流的城市空间结构研究[J]. 城市发展研究 2016(12)
    • [24].城乡结合部农户居民消费行为的空间结构研究——以丹东金山镇为例[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7(03)
    • [25].木空间结构研究现状及关键问题[J]. 建筑结构 2016(12)
    • [26].上海商业空间结构研究[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0(23)
    • [27].基于GIS的城市空间结构研究进展[J].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13(02)
    • [28].空间正义与中越跨境旅游合作[J]. 旅游学刊 2017(04)
    • [29].论“空间结构研究”系列课题在产品设计专业基础教学中的作用与意义[J]. 教育教学论坛 2019(29)
    • [30].基于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的烟台市旅游空间结构研究[J]. 江苏商论 2017(09)

    标签:;  ;  ;  ;  

    天津市环城游憩带空间结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