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入声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宋代,汉语语音,《通鉴释文》,反切
入声韵论文文献综述
邓强,但锐[1](2019)在《《通鉴释文》音系的入声韵尾》一文中研究指出《通鉴释文》是《资治通鉴》问世之后最早为其作注的音义专书,作者为宋代四川眉山人史照。全面考察《通鉴释文》入声字的音切,分析《通鉴释文》里中古-p、-t、-k尾入声韵类之间的分合关系,发现《通鉴释文》音系里虽然一部分字的入声韵尾变为喉塞音-?,但不同韵尾的入声韵类之间总体上仍然有别,入声韵尾-p、-t、-k依然存在。(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蔡杰[2](2019)在《闽南语阳声韵与入声韵韵尾同步演变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闽南方言白读系统的层次性,已受到学者的关注。其白读音的发展并非一个孤立的现象,若能考虑到与文读系统的联系,以及整个汉语方言的源流关系,那么就能够找出更深层次的原因。通过对阳声与入声韵摄的梳理,可以发现闽南方言阳声与入声韵尾的脱落具有相当的同步性,无论是脱落演变的方向、最后保留或形成的主元音,阳声与入声韵尾的演变基本一致。并且参照汉语其他方言,类似的韵尾脱落同样都主要发生在咸、山、宕、江、梗五摄,而深、臻、曾、通四摄则较少或基本没有。于是即上溯到汉语方言的源头,去寻找可能存在的原因,也由此提出一个全新的观点,即闽南语韵尾脱落与主元音发音时舌面的高低相关,从而避免推测原因时缺乏可靠证据的弊端,以及能够在汉语方言的源流关系上给出较为全面合理的解释。(本文来源于《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9期)
赵变亲,邢宵瑜[3](2019)在《中古入声韵在安泽境内河南林州移民方言中的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河南林州移民方言中的入声韵,与晋东南晋语及现河南林州方言的入声韵相比有同有异。笔者通过田野调查发现咸摄、曾摄入声韵主元音与晋东南晋语入声韵保持一致;山摄、宕摄、江摄入声韵主元音则是延续源方言入声韵的特色;深摄、臻摄、梗摄和通摄入声韵主元音的演变既有对源方言的保留,同时也受晋东南晋语和普通话的辐射。这种同异现象是受源林州方言、晋东南晋语及普通话共同影响的结果。对安泽河南林州移民方言入声韵的研究可以为山西移民方言学提供语料。(本文来源于《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汪莹[4](2019)在《南京方言入声韵的语音层次与历时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南京方言一直保留入声,表现为收喉塞尾的短促调。受外来方言尤其是普通话影响,一些入声韵喉塞尾逐渐脱落,与对应的舒声韵合流。今南京方言入声韵音读形式多样,如宕摄"削"有[so?~5]、[sio?~5]、[?yo?~5]、[?ye?~5]、[?ye~(31)]5种音读;曾摄"或"有[xu??~5]、[xu??~5]、[xo?~5]、[xuo~(44)]4种,等等。这些音读形式看似杂乱,实则层次分明。本文对比不同时期关于南京方言的历史文献,考察南京方言入声韵的演变轨迹,发现这是语言接触引起的不同语音层次的共时迭置。(本文来源于《华中学术》期刊2019年01期)
丰玉芳,周颖[5](2019)在《稼轩词“入声韵”声情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入声字在现代普通话中已经消失,然而入声有着非常独特的发音方式,在表情达意上有别样的作用,故被大量运用于古诗词中。入声的消失使得许多古诗词读起来平仄不相对、不押韵,其蕴含着的特殊声情也很难从诵读中体会出来。本文将从辛弃疾的词作入手,探究其中入声韵所传达出的特殊声情,分析入声韵对情感抒发所产生的独特作用,从那些反复回环的入声之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同时感受其作品的美感。(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期刊2019年01期)
宫钦第[6](2018)在《论近代汉语入声韵尾的演变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汉语早期文献所记录的入声韵尾的演变过程是:-t、-k尾先发生变化,-p尾最后消失,与现代汉语方言-p尾最先发生变化的主流演变趋势不同。由于现代汉语方言里仍可见到-p尾保留,-t、-k尾先弱化消失的类型,因而近代文献的记载应该是古代汉语共同语语音演变的实录。现代汉语方言-p尾先发生变化的主流演变趋势则可能是东南方言与南下共同语产生共振而形成的。(本文来源于《汉语史与汉藏语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马元杰[7](2018)在《十六世纪初至十八世纪末朝鲜汉字音入声韵尾渐变考》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直以来,汉语音韵学界中对于元代周德清所着《中原音韵》之“入派叁声”存在着不同解释。随之,近代汉语时期的北方官话中是否存在入声,便成为了汉语音韵学界长期争论而未决的热点问题。对此,本文拟从中朝语言文字关系史的角度出发,以朝鲜朝时期的汉语会话教科书一《翻译老乞大》(十六世纪初)与《重刊老乞大谚解》(十八世纪末)中出现的入声韵尾标记“(?)”为中心,并与其蓝本《洪武正韵》中的正音入声字进行比较,阐述其历时性的渐变样相,论述该入声韵尾标记的当为性及实质,进而探究《中原音韵》时期入声的存在情况。通过一系列的分析,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首先,入声韵尾标记“(?)”的使用并没有像先行研究中所描述的那般固定,例如药韵相关入声韵尾标记中,除了常见的“(?)”韵尾外,“(?)”也有被当作药韵入声来使用的情况,这一点表明,药韵所属汉字音并没有在早期阶段就全部归入“萧豪”韵,即使考虑到“存古”的因素,也可推测至少在十六世纪初为止,这些汉字音仍然保留着入声。其次,一些观点对于“老乞大”类译书中所出现的入声韵尾标记“(?)”持有疑虑,认为这一标记完全是“主观设置的人为标记”,甚至无法发音。但是本文通过《世宗实录》及《四声通考·凡例》的记载,并参照我国吴方言、赣方言、闽方言的实际发音转写记录,认为该标记的依据明确,是可发音的音值。最后,对于我国音韵学界至今未解的《中原音韵》时期的北方官话是否存在入声一问,本文基于申叔舟、崔世珍关于入声的描述及《老乞大》类译书反映口语性质的特点、赶赴燕京进行质正的实际记载,认为《中原音韵》时期的北方官话中仍留有入声。(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期刊2018-05-21)
成耀帅,马君花[8](2017)在《《回回馆杂字》入声韵字对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回回馆杂字》是明代编撰的一部汉语—波斯语分类字汇集,书中用汉字来音译波斯语。通过分析汉字音节与波斯语音素之间的语音对应关系,可以研究明代汉语声母和韵母的一些特点。我们在南京大学刘迎胜教授《〈回回馆杂字〉与〈回回馆译语〉研究》的基础上,借助其波斯语拉丁转写,来考察对音汉字入声韵尾的变化。(本文来源于《南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10期)
李鹃娟[9](2017)在《论上古韵部元音与入声韵尾的清浊——对郑张尚芳先生“韵部元音”以及“入声韵尾清浊”问题的商榷》一文中研究指出郑张尚芳先生《谨答陈新雄先生对"诗经的古音学价值"的述评》一文,引起两岸学者对于上古音韵现象诸多讨论,尤以复辅音声母、韵部元音以及入声韵尾叁个问题,最为学者所关注。有关复辅音声母部分,李添富先生以为过度强调复辅音声母,并取以建构古音声纽系统,有其危殆;本文则踵继李先生之研究,就韵部元音之拟定与演化关系、入声韵尾清浊性质问题,做更进一步之探讨。深入研析之余,本文以为郑张先生不论在韵母元音之拟定,或入声韵尾之性质探讨,虽然都经双重考察,但下定结论时,或有其主观考虑,因而容有讨论空间。譬如宽式音标符号是否足以呈现字音原貌,因节缩、省略造成之混同问题,亦可再作斟酌;又如在阴阳入叁分、入声韵尾不论清浊都属同一音位情况下,有关入声韵尾之拟定,究竟应当遵循趋简模式定为清音,抑或坚持方言调查结果与声母同步取为浊音,也都值得再作深入探究。(本文来源于《邯郸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胡艳[10](2017)在《《古诗十九首》中“入声韵”的声情》一文中研究指出《古诗十九首》开文人五言诗先河,其中有四首入声韵诗。入声字有塞音韵尾[p][t][k],塞而不破的发音特点使得语音戛然而止,具有滞涩、顿挫感,用于押韵,循环往复,从音韵上帮助诗人更好地表达出悲切、怨愤、孤寂的情感。(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7年15期)
入声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闽南方言白读系统的层次性,已受到学者的关注。其白读音的发展并非一个孤立的现象,若能考虑到与文读系统的联系,以及整个汉语方言的源流关系,那么就能够找出更深层次的原因。通过对阳声与入声韵摄的梳理,可以发现闽南方言阳声与入声韵尾的脱落具有相当的同步性,无论是脱落演变的方向、最后保留或形成的主元音,阳声与入声韵尾的演变基本一致。并且参照汉语其他方言,类似的韵尾脱落同样都主要发生在咸、山、宕、江、梗五摄,而深、臻、曾、通四摄则较少或基本没有。于是即上溯到汉语方言的源头,去寻找可能存在的原因,也由此提出一个全新的观点,即闽南语韵尾脱落与主元音发音时舌面的高低相关,从而避免推测原因时缺乏可靠证据的弊端,以及能够在汉语方言的源流关系上给出较为全面合理的解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入声韵论文参考文献
[1].邓强,但锐.《通鉴释文》音系的入声韵尾[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蔡杰.闽南语阳声韵与入声韵韵尾同步演变规律研究[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3].赵变亲,邢宵瑜.中古入声韵在安泽境内河南林州移民方言中的演变[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4].汪莹.南京方言入声韵的语音层次与历时演变[J].华中学术.2019
[5].丰玉芳,周颖.稼轩词“入声韵”声情研究[J].现代语文.2019
[6].宫钦第.论近代汉语入声韵尾的演变过程[J].汉语史与汉藏语研究.2018
[7].马元杰.十六世纪初至十八世纪末朝鲜汉字音入声韵尾渐变考[D].延边大学.2018
[8].成耀帅,马君花.《回回馆杂字》入声韵字对音研究[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7
[9].李鹃娟.论上古韵部元音与入声韵尾的清浊——对郑张尚芳先生“韵部元音”以及“入声韵尾清浊”问题的商榷[J].邯郸学院学报.2017
[10].胡艳.《古诗十九首》中“入声韵”的声情[J].名作欣赏.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