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对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及海马GFAP、BDNF的影响

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对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及海马GFAP、BDNF的影响

论文摘要

背景: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情绪障碍性疾病,表现为情绪低落、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等持久的抑郁状态,甚至有生不如死感,明显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是全球性的主要精神卫生疾病,目前全世界约有3.4亿人受其影响。我国根据其高患病率、高复发率,高自杀率,同时又是低识别率,低诊治率的特点,将抑郁症列为重点疾病,将防治目标定为:提高知晓率,提高治愈率。毫无疑问,对抑郁症诊治的探讨已成为摆在我国医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而针灸治疗抑郁症已经取得了肯定的疗效,其多层次、多途径、多靶点的治疗作用,不但保护了脑组织,迅速缓解情绪低落的主症,还可以通过整体调节作用改善运动、消化、饮食、睡眠等多系统症状,至今未见有关副作用的报道,且价格便宜,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疗法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指标及脑内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影响,以验证此法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性,明确针灸治疗抑郁症的部分机制,从而探索新的有效治疗途径。方法: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A组)、模型组(B组)、氟西汀组(C组)、刺络放血组(D组),每组6只。用慢性不可预见性轻度刺激结合孤养的方法造模,给予B、C、D组21天不同的应激刺激。最后一次慢性轻度应激24h后开始:B组,不继续给予刺激也不予任何治疗。C组,每天给予氟西汀10mg/kg剂量溶于1.0ml生理盐水中灌胃。治疗持续21天。D组,选用大鼠双侧前肢趾端的十二井穴刺络放血,隔日一次,共11次,出血量为每穴1滴。整个造模的过程中第1、7、14、21天及治疗结束时均对每只动物进行敞箱实验,记录动物运动情况。整个实验过程中每周对每只动物进行一次液体消耗实验。整体实验治疗结束后第2天,所有大鼠经腹腔麻醉,心脏4%多聚甲醛磷酸缓冲溶液灌注内固定后,断头取脑。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观察大鼠脑内海马区域GFAP、BDNF阳性细胞数量的变化。结果:1、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的应激14天,B组、D组大鼠的体重与摄食量都显著低于A组(P=0.001),这种变化持续于随后的整个造模期。治疗结束后,B组仍与A组有显著差异,D组与A组没有差异,而C组与A组之间始终没有差异(P>0.05)。2、经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B、C、D三组在造模过程中,在水平运动得分、垂直运动得分、中央格停留时间及清洁动作次数四项指标上,都或早或晚地与A组产生差异,并在造模完成时,各组水平运动得分和垂直运动得分仍保持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C组与D组之间没有差异,P>0.05。3、治疗结束时,治疗组(C组、D组)各项指标与正常对照组(A组)没有差异,P>0.05,而抑郁模型组(B组)仍保持显著差异,P<0.05。同时,C组与D组之间没有差异,P>0.05。4、统计结果显示,各组大鼠在应激前对糖水奖励的反应没有差异,但在应激结束时,B、C、D组大鼠都明显表现出与A组正常大鼠的不同,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5、B组大鼠脑内GFAP、BDNF阳性细胞数目与A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刺络放血组与正常组及氟西汀组之间没有差异(P>0.05)。结论:1、本实验将慢性轻度应激和孤养两种经典模型结合,利用长期不可预见性的轻度刺激,成功建立了较为理想的抑郁动物模型,为进一步研究抑郁发病的机理提供了实验平台。2、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治疗方法能够干预∕对抗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的改变,验证了其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性。3、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改变可能是抑郁症发病机制之一。4、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疗法的抗抑郁作用可能与改善抑郁大鼠海马GFAP、BDNF的阳性细胞质量有关。5、为保持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疗法的抗抑郁作用研究的连续性,本实验从另一个角度,对此方法对抗抑郁症的疗效做了进一步多方面的研究,以便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更可靠的依据。

论文目录

  • 一、正文
  • (一) 中文摘要
  • (二) 英文摘要
  • (三) 前言
  • (四) 材料与方法
  • (五) 结果
  • (六) 讨论
  • (七) 结论
  • (八) 展望
  • (九) 参考文献
  • 二、文献综述
  • (一) 综述
  • (二) 参考文献
  • 三、附图
  • 四、缩略语表
  • 五、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对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及海马GFAP、BDNF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