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组织论文-岳清华

教会组织论文-岳清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教会组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耶稣基督

教会组织论文文献综述

岳清华[1](2017)在《教会(组织)换届换什么?》一文中研究指出教会换届需要从"好人才"、"好氛围"、"好文化"叁个方面着手在这日新月异的时代,对教会的组织和领导班子的综合素质及修养的要求越来越高,教会(组织)应该遵循教会规章按时换届。那么,教会换届该换什么,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建设好教会呢?教会换届需要从"好人才"、"好氛围"、"好文化"叁个方面着手。(本文来源于《天风》期刊2017年11期)

包玉峰[2](2017)在《当前农村基督教教会组织建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农村经济的增长,传统农村社会生活方式受到了来自外部的冲击,农村精神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基督教作为西方文化的代表,在中国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农村被称为“洋教”。基督教自1807年开始传入中国以来,到今天已经拥有2600万信徒,其中有大部分信徒分布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农村基督教已经成为中国基督教的代表。纵观中国基督教发展历史,作为外来宗教曾多次与中国文化产生强烈的冲突,农村基督教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问题,也对农村建设造成负面的影响。因此,农村基督教问题值得我们重视,建设一个以爱国为基础,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的,健康合法的农村教会有着极其迫切的必要性。本文根据宗教组织相关理论,在对基督教及教会的概念进行明确的定义的基础上,从农村教会的组织机构、神职人员和平信徒等叁个主体来探讨了各个主体的在教会中的发展现状、宗教实践、特点、存在问题等,全面的展现了农村基督教的教会建设现状。在此基础上,从政府和教会两个方面探索了农村基督教教会建设的两条可行路径,通过这两条路径,将农村基督教建设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体系之中,使农村教会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发挥积极功能,为农村建设服务。为深入的了解农村基督教信徒的宗教参与,文章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为辅。在田野调查阶段,对教会神职人员和信徒进行大量的访谈,对教会宗教场所、宗教活动进行长时间的参与观察,为深入了解农村基督教奠定了基础。此外,还是用文献法收集教会相关资料,通过问卷调查法对信徒基本情况、人口特征进行了收集。本研究的主要结论为:农村基督教教会组织的建设,离不开教会机构、神职人员和信徒等叁个主体。农村基督教教会与叁个主体间之间是互相促进、互相建设的关系。在这叁个主体中,教会及其机构设置是联系政府与基督教的桥梁,是基督教叁自爱国运动的执行者;神职人员是教会和信徒群体的建设者,是农村教会中最重要的一个主体,他们是教会和信徒之间的纽带;信徒是农村教会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教会的基础。当前农村教会的主要问题是,教会制度难以实行,神职人员培养力度不够,农民信徒个体间理解能力差别大等。(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7-05-01)

杨玉[3](2017)在《民国时期陕西基督新教自立教会组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督教作为外来的文化,与陕西本土文化不断产生冲突。另外,西方传教士干涉陕西的政治生活,与民众产生冲突,发生多起教案。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的爆发,使得民族主义深入人心,社会上出现了反对洋教的“非基督教运动”。中国基督教信徒倡导建立本土的基督教会,由此大规模推进本色化运动。在上述诸因的影响下,中国各个地区纷纷建立中国基督教自立教会组织。陕西的基督教徒也积极响应,在陕西境内建立基督教自立教会组织。这些基督教自立教会组织力图脱离差会控制,由中国基督徒担任教会职务,努力实现“自传,”、“自治,”、“自养,”。民国时期,陕西各地区都建立有自立教会组织。关中地区自立教会较多,如在中华基督教自立会的影响下,建立西安中华基督教自立会、蒲城基督教自立会,还有耶稣家庭、基督徒聚会处等。陕北和陕南相对较少,大多是从原来的外国差会中独立出来,成立中国人领导的基督教教会组织。基督教自立教会组织,注重医疗卫生、教育、慈善事业,建立有诊疗所、中小学校、孤儿院,为陕西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由于战乱影响,难民日渐增多,基督教自立教会兴办民族工业,收留难民做工。爱国的基督徒还致力于抗日救亡运动,维护中国的权益不受侵犯。此外,自立教会组织在改良社会风气、促进社会文明方面也发挥着一定的积极作用。民国时期陕西基督教自立教会组织的发展,所从事的社会事工对陕西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陕西培养了优秀的人才,打破了陕西闭塞落后的局面,推动了陕西近代化的历程。(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7-03-01)

王佩媛[4](2015)在《教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教会组织(指基督教新教,不包括天主教)参与社会服务是指基督教教会开展的、在于帮助基督教信徒及教堂、聚会点所在地的村民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以爱心传递、心理调节等形式提升社会福祉的活动,服务对象包括基督教信徒、非基督教信徒即教堂和聚会点所在地村民、弱势群体、受灾群众。服务领域涉及临终关怀、社会救助、节日庆典及婚宴场合服务、社会教育、公共基础设施维护等方面。作为农村传统慈善提供主体之一,近年来基督教会组织不断开展社会服务活动,协助基层乡、镇政府向公众提供公共服务协助基层乡镇政府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并在参与社会服务过程中显示出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及社会动员能力。然而,在实践中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不足,因此教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服务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本文以昆明市禄劝县中屏镇基督教教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的实际情况为案例,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系统分析教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的基本情况、价值成效、问题不足等,并对症下药提出自己的解决措施。全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部分详述本文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同时,介绍基督教引入、传播、发展情况及其参与社会服务活动的条件、特征,为下文做好铺垫。第二部分着重介绍昆明市中屏镇基督教教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服务的现状,包括基督教教会组织构成、社会服务主体及客体以及具体供给过程。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第叁部分集中分析基督教教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的成效与问题,通过调查,教会组织在给予服务对象宗教人文关怀、树立良好社会风气、实现社会资源整合、辅助政府部门提供公共服务、慈善公益事业的补充等方面有重要意义。同时,基督教教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过程中存在的经费、人才资源和思想意识方面的问题;缺乏监督机制;得到的支持力度不足等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第四部分对症下药提出解决措施,主要从叁个方面提出对策,首先,教会组织方面:增强发展能力,提升公信力;明确角色定位,推动其社会组织身份构建;强化内部监督,推动民主管理。其次,基层政府部门:加强对教会组织的支持与引导;确立对教会组织的监管责任。最后,社会公众:提供支持、参与监督。(本文来源于《中央民族大学》期刊2015-02-22)

王梦娟,陈柳[5](2014)在《农村家庭教会组织: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的急剧转型,人们信仰的多元化趋势不断增强,基督教信徒、教堂及聚会点数量激增,家庭教会作为与"叁自教会"相异的基督教组织形式更是发展迅猛。"家庭教会,是指在一个非公开的场所或私人的信徒家中进行祷告、读经、唱诗和洗礼等信仰交流的基督徒的信仰团体。他们是由一群自发性组织的信仰人群组成,没有固定的传道人喂养,聚会场所不固定,通常亦不向政府相关部门登记。"(本文来源于《法制与社会》期刊2014年07期)

孙丽丽[6](2011)在《美国伊斯兰教会组织及穆斯林文化的影响探析(1900-1945)》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是一个文化大熔炉,除占主导地位的基督教文化以外,还有许多非主流文化,其中在美国发展较快的伊斯兰教就是一支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尽管二战以来伊斯兰教在美国迅速发展壮大,但是其在美国的发展历程却是艰难而又漫长的。曾有人认为伊斯兰教在美国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时期,依据是最早的穆斯林是与哥伦布一起到达美国的。随着移民数量的持续增多,19世纪末美国穆斯林形成较大规模;20世纪初,他们建立伊斯兰教会组织的思想得以萌芽。可以说20世纪初至二战结束的这段时间是伊斯兰教会组织得以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也是本文重点研究的时间对象。美国穆斯林经历了经济困难及文化差异和隔阂,努力调整伊斯兰教会组织文化以适应美国的多元文化背景并达到与主流文化融合的状态。本文旨在分析美国穆斯林移民的历史变迁和现实需求,理解美国伊斯兰教会组织在20世纪初到二战结束前这段时间得以发展的原因;探讨伊斯兰教会组织在美国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为保持民族特色和适应美国多元文化提出的思想主张及其倡导的实践过程,丰富我们对美国伊斯兰教的认知;分析伊斯兰教提出的经济独立、权利平等和特殊习俗等要求对美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产生的深刻影响,以及伊斯兰教与美国基督教主流文化之间的微妙关系,帮助我们深刻认识伊斯兰教对美国的重大意义。(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1-05-01)

杨宏亮[7](2009)在《当代都市教会组织特征及科层制的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19世纪鸦片战争之后,基督教的各宗派在中国争相建立自己的传教区。东北地区基督教会大多以苏格兰长老会为传承。教会的规制也以差会管理制度为主,很少更改。20世纪“五四”运动和“非基督教运动”以来,不少中国基督徒投身于反帝爱国运动和教会“本色化”、“中国化”运动之中,开始了中国教会的现代发展。基督教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在西学东渐的层面上,基督教积极的切入社会生活,成为其走向社会化发展的第一步。1949年之后,中国基督教走上了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全新之路。与西方各差会断绝了关系。特别是1952年基督教各教会走上了联合礼拜的道路,各宗派教会的差别从表面看,已不是很明显,但实际各教会的传统规制和习惯变化不大。然而,当代中国近30年的社会变迁,中国基督教传承的规制,发生了不同程度上的变革。作为个案研究的沈阳某教会其长老制传统在近30年的变化当中体现的即在社会中的变异、宗教活动的制度化形式、教会管理层面的科层制发展趋势、宗教的职业化特征,都真实体现了中国基督教会在此30年来的制度发展,传统的宗派制度已经向具有当代社会性的组织制度转变,从一种近似于扩散型(diffused religion)的宗教活动形式转变为制度型的宗教(institutional religion)运作模式。(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09-12-01)

焦扬[8](2009)在《宗教改革时期新教教会组织制度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30年来,基督教的研究在我国有长足的发展,但美中不足的是缺少对基督教组织制度的研究,特别表现为宗教改革时期新教组织制度方面的研究。本文将立足于所掌握的资料,运用宗教学、社会学的学科知识,综合运用归纳、文本解析的方法对新教叁大主要教派组织制度进行研究。全文分为引言、正文、结语叁大部分。引言部分,介绍国内外关于新教叁大教派组织制度的研究现状,通过分析、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找出关于新教叁大教派研究较为薄弱的研究领域——组织制度,点明研究组织制度的重要性并引出正文。正文部分,列举了中世纪天主教教会组织制度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表现,论述了新教叁大主要教派在组织制度方面的变革、变革的原因以及变革后对近代西方社会的影响。结语部分,总结全文,归纳结论。(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09-06-01)

赵铁,贝为全,潘柳燕[9](2008)在《民族地区教会组织的结构与功能——以广西德保县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第叁部门"具有组织性、民间性、非赢利性、自治性和志愿性的特点,民族宗教村落教会管理组织机构具有"第叁部门"的一般特点。德保县教会组织机构由"两会"、教堂或传教点以及执事会、财务小组、探访小组、接待小组、青少年组等组成。教会组织具有精神寄托及心理安慰、人际交往及社会认同等功能。(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8年03期)

杨金铎[10](2008)在《论农村教会的组织特征及其社会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社会转型阶段,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日益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本文选取河南省Z县W镇的农村基督教会作为研究个案,以城镇化为当地社会变迁的背景,将宗教视为一个社会组织形态看待,采用组织分析的视角,在开放系统的框架下,通过对教会的组织结构、运行模式、农村教会与当地农村基层权利组织和相关行政管理部门互动关系的探讨,总结出在社会变迁和急剧转型过程中,农村教会所呈现出的组织结构和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基督教在当地社会中产生的社会影响进行初步的探讨。本文通过以上分析力图厘清教会组织的某些内部特征及其宗教性和社会性表达的途径,而这也是教会组织存在的合理性资源之一。本研究认为,当地教会是一个互益型的非营利组织,整个组织系统的运行过程具有相当的内向性特征,而且其正规化程度较低;面对社会变迁和转型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教会不断进行自我改善,表现出一种准科层化和日益自主性的变革倾向。由于我国各地教会和宗教情况的差异性,本研究未涵盖该个案与其他农村地区教会的比较分析,因此,本文之结论不具有普适性,充其量也只能作为有限推论的依据。当然,由于个案的特殊性,即便是在做这些有限推论时也需要足够比较研究的支撑,但囿于时间、精力以及获得支持的有限性,本人只能留下这一缺憾,期待能在以后的研究中逐步完善。(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08-05-01)

教会组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农村经济的增长,传统农村社会生活方式受到了来自外部的冲击,农村精神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基督教作为西方文化的代表,在中国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农村被称为“洋教”。基督教自1807年开始传入中国以来,到今天已经拥有2600万信徒,其中有大部分信徒分布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农村基督教已经成为中国基督教的代表。纵观中国基督教发展历史,作为外来宗教曾多次与中国文化产生强烈的冲突,农村基督教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问题,也对农村建设造成负面的影响。因此,农村基督教问题值得我们重视,建设一个以爱国为基础,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的,健康合法的农村教会有着极其迫切的必要性。本文根据宗教组织相关理论,在对基督教及教会的概念进行明确的定义的基础上,从农村教会的组织机构、神职人员和平信徒等叁个主体来探讨了各个主体的在教会中的发展现状、宗教实践、特点、存在问题等,全面的展现了农村基督教的教会建设现状。在此基础上,从政府和教会两个方面探索了农村基督教教会建设的两条可行路径,通过这两条路径,将农村基督教建设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体系之中,使农村教会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发挥积极功能,为农村建设服务。为深入的了解农村基督教信徒的宗教参与,文章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为辅。在田野调查阶段,对教会神职人员和信徒进行大量的访谈,对教会宗教场所、宗教活动进行长时间的参与观察,为深入了解农村基督教奠定了基础。此外,还是用文献法收集教会相关资料,通过问卷调查法对信徒基本情况、人口特征进行了收集。本研究的主要结论为:农村基督教教会组织的建设,离不开教会机构、神职人员和信徒等叁个主体。农村基督教教会与叁个主体间之间是互相促进、互相建设的关系。在这叁个主体中,教会及其机构设置是联系政府与基督教的桥梁,是基督教叁自爱国运动的执行者;神职人员是教会和信徒群体的建设者,是农村教会中最重要的一个主体,他们是教会和信徒之间的纽带;信徒是农村教会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教会的基础。当前农村教会的主要问题是,教会制度难以实行,神职人员培养力度不够,农民信徒个体间理解能力差别大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教会组织论文参考文献

[1].岳清华.教会(组织)换届换什么?[J].天风.2017

[2].包玉峰.当前农村基督教教会组织建设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

[3].杨玉.民国时期陕西基督新教自立教会组织研究[D].西北大学.2017

[4].王佩媛.教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5

[5].王梦娟,陈柳.农村家庭教会组织: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4

[6].孙丽丽.美国伊斯兰教会组织及穆斯林文化的影响探析(1900-1945)[D].东北师范大学.2011

[7].杨宏亮.当代都市教会组织特征及科层制的发展[D].吉林大学.2009

[8].焦扬.宗教改革时期新教教会组织制度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9].赵铁,贝为全,潘柳燕.民族地区教会组织的结构与功能——以广西德保县为例[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10].杨金铎.论农村教会的组织特征及其社会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08

标签:;  

教会组织论文-岳清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