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的美育魅力绽放课堂

让历史的美育魅力绽放课堂

王琼(郑州市回民中学河南郑州450000)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

摘要:中学历史文化课是进行美育的重要阵地。通过对历史文化和艺术的欣赏,在审美实践中,陶冶学生的情操,美化他们的心灵,丰富其精神生活,启发其自觉性,提高学生对于美的感受、鉴赏能力,从而使学生自觉遵循美的原则,发挥其创造能力。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美育意义方法

美育通常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不仅要求具有认识美和感受美的能力,更应具有创造美的能力。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内容包罗万象,教师只要充分挖掘出教材中所体现的“美”,就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美的氛围的学习中去,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知识,塑造出完美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我国现代美育理论的奠基者蔡元培先生曾经说:“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教师要把美育渗透在学科教学中。”美育在历史教学中有着必不可少的意义:

1.美育能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型人才的要求。历史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应重视历史的熏陶感染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重视美育是历史学科课程改革的需要。英国美学学会主席赫尔伯特·里德指出:“美育不仅成为当今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大有成为整个基础教育和整个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清朝著名思想家龚自珍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近代革命家章炳麟说:“不读史书则无从爱其国家”。这些名言足以证明历史学科是其他学科所无法取代的。但是,根据一项调查显示,当代中学生,最不感兴趣的学科中历史科名列前茅。这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历史教学没有摆正历史美育的地位,使很多学生闻史头疼,谈史色变。所以,应及时明确美育的概念和历史学科的审美特质,为历史教师提供较为可行的历史美育体系,优化历史教学,充分发挥历史教学的功能,为新一轮课程改革做出有益的探索,促进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也正因为如此,在2000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初中历史教学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情趣”。在2001年颁布的《历史课程标准》中,也把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作为历史课程目标之一。这一切都从理论上说明了历史学科进行美育的可能性。

美感教育应以历史课堂为载体,教师在历史教学中不断强化对学生美育的教育,让学生真正感悟到美育所带给自己身心方面的愉悦,美育教育才能最终落到实处。在教学中如何实施美育教育呢?我认为可从下面几个途径着手:

一、让学生受到创造美的教育

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认为:“劳动创造美”。在中国古代史中“北京人创造的石器”、“战国时期的工具”、西汉“二牛一人犁耕法”、三国“翻车”、唐朝“曲辕犁”等生产工具的演变进步,证明人类创造和欣赏的能力不断提高,标志着美已有相对独立的发展。另外近代中国也有许多创造美的例子,如詹天估设计京张铁路、冯如设计出世界一流飞机等。这些都能激发学生创造的情趣与远大理想,并准备以饱满的热情走向创造美的行列。

二、让学生接触形象的历史,感受视觉美

(一)通过历史教材中的诗词、民歌等内容对学生进行美育方面的教育

文学之美是通过语言、文字、韵律、节奏等因素有机结合表现出来的,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能够表现美的素材来发加以发挥、渲染。如讲到唐诗时,可以向学生介绍浪漫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蜀道难》、《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师生可有感情的加以吟诵并略加解释,这样学生就能体会到李白作为浪漫主义诗人,他的作品所描绘祖国山河的壮美画卷及诗的特点:豪迈奔放,气势磅礴,想象奇特,手法夸张。

(二)通过教材中的美术作品、插图进行美育方面的教育

历史教材中的美术作品不胜枚举,但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画,另一类是雕塑艺术品,属于前者的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天王送子图》、《清明上河图》、《蒙娜莉莎》、《自由引导人民》等。属于后一类的如:《秦兵马俑》、《西晋牛耕壁画》等,这些图虽然小,但画面精美,内涵丰富,有的气势恢弘,有的细腻逼真,如果学生能仔细观察、品味,一定可从中受到美的教育。

(三)通过教材中杰出建筑对学生进行美育方面的教育

古今中外有许许多多的著名的建筑,有的历史悠久,有的技艺高超,有的气势宏伟,每一个建筑的背后就是一部悲壮的历史,如:长安城、大雁塔、赵州桥、故宫、万里长城、泰姬陵、金字塔等。在讲解这些建筑时,既要讲其历史,更应讲其艺术风格。

三、通过重要历史人物,让学生感受到传统美德的渗透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素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我国劳动人民历来重视道德修养和文明礼貌。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进行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我认为只有通过美育教学才能让美德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在美育教学中升华传统美德。在历史课堂上,教师能够通过很多的历史人物对学生进行美育。如:岳飞、文天祥、戚继光、爱迪生等等,每一个人物都有许多让后人敬仰和学习的品质与美德。

四、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到实践美

美从实践中来,而实践本身也是美的。只有实践美,才能在实践中提高对美的认知。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动手去写字、去绘画,体验艺术创作的快乐和美,唯有如此,才能达到美育的终极目的——让学生在美的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学生进行课外实践主要可通过以下途径:1、在课外搜集一些文物图片,可进行交流。2、搜集历史纪念性邮票。3、历史文物的小制作。4、有条件的学生在参观完古迹后写出观后感。

历史教师必须善于挖掘历史教材中的美育素材,通过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分析评价,帮助学生辨清正与误、是与非、美与丑,培养和提高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的能力,启迪学生自觉用历史人物美的思想、美的言行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唯此,才能真正体现历史教育在全面提高民族素质中的重要作用,全面体现历史教育的功能。

总之,随着社会各界越来越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我相信:历史学科的美育会越来越多的在学校教育中得以实践,历史学科也必然走出过去片面强调双基,过于重视政治史的旧的教学模式,加强与艺术学科的联系,把历史学科内在的丰富的美育资源转化成学生对美的追求,培养学生审美欣赏、审美表现、审美创造能力,同时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等素质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奇兵.美育要深植于历史知识教学之中.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9第2期;

[2]李菁.美育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甘肃教育.2003年第9期;

[3]孟洪美.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渗透[N].行知报;

[4]赵世祥.教育.浅谈中学美育教育.甘肃日报。

标签:;  ;  ;  

让历史的美育魅力绽放课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