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麻黄论文-马彦

草麻黄论文-马彦

导读:本文包含了草麻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草麻黄,化学成分,生物活性,药代动力学

草麻黄论文文献综述

马彦[1](2019)在《草麻黄主要成分的分离鉴定、抗氧化活性及药代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草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f)是麻黄科麻黄属植物。中国药典中麻黄药材(Ephedrae Herba)的原植物包括草麻黄(E.sinica Stapf)、木贼麻黄(E.equisetina Bge.)和中麻黄(E.intermedia Schrenk et C.A.Mey.),用其干燥草质茎。麻黄为传统药材,中药用其水煎剂,具有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等功效。而蒙药则将麻黄全粉用于复方,治疗肝脏疾病等。本论文对草麻黄中的化学成分进行提取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并对草麻黄全粉、各组分提取物以及分离得到的纯品化合物进行DPPH自由基清除、α-葡萄糖苷酶抑制等生物活性检测。另外,按照蒙药方式将麻黄全粉及麻黄诃子配伍,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为麻黄的传统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分别用Sephadex LH-20、ODS和制备液相等方法分离纯化草麻黄中的化学成分,通过分析核磁及质谱数据对分离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得到10种化合物,分别是麻黄碱(ephedrine,1)、伪麻黄碱(pseudoephedrine,2)、儿茶素(catechin,3)、表儿茶素(epicatechin,4)、没食子儿茶素(gallocatechin,5)、表没食子儿茶素(epigallocatechin,6)、ephedrannin Te_1(epigallocatechin-(2α→O→7,4α→8)-epigallocatechin-(4α→8)-epigallocatechin-(2α→O→7,4α→8)-gallocatechin,7)、芦丁(rutin,8)、4'-甲氧基-异牡荆素-2"-O-α-L-鼠李糖苷(4'-methoxy isovitexin-2"-O-α-L-rhamnopyranoside,9)和芹菜素-6,8-二-C-β-D-吡喃葡萄糖苷(apigenin-6,8-di-C-β-D-glucopyranoside,vicenin-2,10)。其中,化合物1、2为生物碱类,化合物3-7为黄烷-3-醇类,化合物8-10为黄酮类。对草麻黄中70%丙酮提取物、提取物过Sephadex LH-20柱洗脱的四个组分Fr1-Fr4以及分离得到的10种化合物进行了DPPH自由基清除、α-葡萄糖苷酶抑制等生物活性实验检测,其中丙酮提取物、组分Fr1-Fr4均有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丙酮提取物、组分Fr1-Fr4和化合物(3-10)均有DPPH自由基的清除活性,组分Fr4和化合物(6-7)具有麦芽糖酶的抑制活性。建立草麻黄中10种化合物在血浆中的定量方法,研究其药代动力学性质,检测到9种成分入血。其中麻黄生物碱(1-2)的入血及吸收量最高。蒙药常以全粉入药,而复方古日古木-7中含有麻黄和诃子,因此对比了单独给大鼠灌胃草麻黄全粉及按比例灌胃草麻黄-诃子粉末配伍后诃子对草麻黄入血成分的影响。单独灌胃麻黄时,9种成分达峰时间较早且入血浓度较大,而在配伍诃子后,其达峰时间变长且血药浓度减小,作用时间延长,诃子中的成分能使麻黄中的成分以更为缓和的方式入血,且作用时间延长,从而调和了药物的吸收速度,减小了草麻黄生物碱类成分的毒副作用。同时在草麻黄灌胃组中,黄烷-3-醇单体成分随时间变化出现第二个吸收峰,说明草麻黄中的黄烷-3-醇多聚体在进入大鼠体内后被分解为单体,并被再次入血吸收。本论文对草麻黄主要成分特别是麻黄生物碱之外的酚类成分进行了分离纯化,并对得到的纯品进行了生物活性检测和药代动力学研究,为蒙药古日古木-7中麻黄的研究提供了实验基础,为减少草麻黄资源浪费,进一步发展利用草麻黄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9-06-04)

张丽,牛雪飞,郭栋,张艳阳,贾志国[2](2019)在《盐胁迫下草麻黄电阻抗图谱参数的变化及离子平衡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草麻黄对盐胁迫的适应性,以2年生草麻黄苗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法测定在不同NaCl浓度、不同胁迫时间下草麻黄苗各项电阻抗图谱参数(EIS)变化及5种矿质离子含量,并分析各电阻抗参数、相对电导率及矿质离子含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随着NaCl浓度的增加和胁迫时间的延长,草麻黄地上部相对电导率逐渐升高,其中200 mmol·L~(-1)NaCl胁迫28 d以上时的相对电导率显着高于对照,200、300、400 mmol·L~(-1)盐胁迫下的相对电导率分别为对照的1.43、1.52、1.65倍;电阻抗图谱参数高频电阻率(r)、低频电阻率(r_1)、胞内电阻率(r_i)、胞外电阻率(r_e)、弛豫时间(τ)及弛豫时间分布系数(Ψ)均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或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其中r、r_1、r_e、r_i、Ψ均在NaCl浓度超过200 mmol·L~(-1)时出现再次下降,且呈不可逆的下降趋势。随着胁迫天数的增加,草麻黄地上部和根中Na~+含量逐渐增加,K~+含量逐渐下降,K~+/Na~+显着降低。盐胁迫下,草麻黄地上部Zn、Fe、Mg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K~+/Na~+与r_e、r、r_1均呈极显着正相关,与r_i呈显着正相关,其中K~+/Na~+与r_e的相关性最高,相关系数为0.985;5种阳离子总量与r_e、r、r_1均呈显着负相关。盐胁迫影响了草麻黄体内离子的运输和平衡,细胞内外离子浓度的变化引发电阻抗参数的变化,分析相对电导率电阻抗图谱参数的变化发现NaCl胁迫下,草麻黄的忍耐极限浓度为200 mmol·L~(-1),表明草麻黄具有较高的耐盐能力。本研究结果为盐碱地区草麻黄的推广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核农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孙云波,沈硕,宋联强,张创峰,田清存[3](2018)在《草麻黄HPLC特征图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草麻黄的HPLC特征图谱,为其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采用RP-HPLC,色谱柱为Waters XBridgeTM Phenyl(250 mm×4.6 mm,5μm),以甲醇-0.092%磷酸(含0.04%叁乙胺和0.02%二正丁胺)为流动相,梯度洗脱,0~14 min流速为0.8 mL/min,21~60 min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210 nm,柱温30℃,进样体积为10μL,记录时间为60 min。结果 HPLC特征图谱的方法学考察结果符合要求,共标定草麻黄HPLC特征图谱的9个特征峰,指认其中盐酸麻黄碱、盐酸伪麻黄碱和盐酸甲基麻黄碱3个特征峰,10批草麻黄特征图谱的相似度为0.861~0.982。结论本研究建立的草麻黄HPLC特征图谱可为草麻黄质量标准的建立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期刊2018年12期)

王斋[4](2018)在《“无叶草”麻黄趣闻》一文中研究指出中药麻黄的名字为大家熟知,但它为什么被称作"麻黄"呢?麻黄是《中国药典》收录的草药,药用来源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或木贼麻黄的干燥草质茎。秋季采割绿色的草质茎,晒干。其性温,味辛、微苦,有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可治(本文来源于《恋爱婚姻家庭(月末)》期刊2018年04期)

禹琦[5](2017)在《草麻黄根中总黄酮超声提取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从草麻黄根中提取总黄酮的工艺。方法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草麻黄根中总黄酮的含量,考察乙醇浓度、料液比、超声次数和超声时间对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并通过正交实验设计优化提取工艺。结果确定紫外检测波长为500 nm,精密度的RSD为1.26%,重现性的RSD为1.07%,在10 h内供试品溶液稳定,加样回收率为98.80%。超声提取的最优工艺参数为料液比是1∶12,乙醇浓度是75%,超声2次,超声时间是30 min。结论工艺操作简便,方法稳定可靠,适合于大规模生产。(本文来源于《中国当代医药》期刊2017年24期)

赵海超,贾志国,范翠丽,袁卉馥[6](2017)在《野生草麻黄对土壤酶活性及活性有机碳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探讨草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f对土壤酶活性及活性有机碳的影响及其机理,揭示其对土壤养分利用的机制,为其人工栽培技术提供理论支撑。方法:选择河北省旱作区不同密度野生草麻黄地土壤,对比玉米田和空地土壤,研究草麻黄对土壤酶活性与活性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草麻黄地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显着低于空地高于玉米地,脲酶活性和蔗糖酶活性显着高于空地。随着草麻黄密度和生物量的增加,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和脲酶活性呈下降趋势,蔗糖酶活性呈先升后降趋势。草麻黄地土壤总有机碳(TOC)含量显着高于空地,活性有机碳(AOC)含量低于空地。随着草麻黄密度和生物量的增加TOC含量呈先升后降趋势,AOC含量呈先降后升趋势。土壤pH值与过氧化氢酶呈极显着正相关,与脲酶呈显着负相关,与AOC呈极显着正相关,与AOC/TOC呈显着正相关,蔗糖酶活性与TOC呈显着正相关,与AOC/TOC呈显着负相关。结论:草麻黄通过根系分泌物及残体脱落影响土壤TOC组分变化、pH值及酶活性,促进土壤养分循环,以适应贫瘠的环境条件。草麻黄高产栽培适应于养分转化较快的沙壤土。(本文来源于《中药材》期刊2017年04期)

赵巍,胡琴,马林,秦海林[7](2016)在《草麻黄茎中一个黄酮苷的NMR数据归属及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化合物3-O-α-L-吡喃鼠李糖基-7-O-β-D-吡喃葡萄糖基山柰酚进行DMSO-d_6中核磁共振波谱数据归属并对其活性进行研究。方法:利用溶剂提取法和硅胶柱色谱法对草麻黄茎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得到一个黄酮糖苷类化合物;本文选用DMSO-d6为溶剂,采用一维和二维核磁共振(1D和2D NMR)技术完成了其~1H-和~(13)CNMR化学位移的全归属。通过降血脂细胞模型实验与具有较强降脂能力的阳性对照相比进行评价。结果:通过波谱分析鉴定其结构为3-O-α-L-吡喃鼠李糖基-7-O-β-D-吡喃葡萄糖基山柰酚,该化合物对叁酰甘油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本研究获得了分辨比较清晰的β-D-吡喃葡萄糖基和α-L-吡喃鼠李糖基的~1H-NMR信号,发现该化合物与阳性对照物比较对叁酰甘油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本文首次报道了其药理活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中药》期刊2016年11期)

马婧,成铁龙,孙灿岳,邓楠,史胜青[8](2016)在《草麻黄高通量转录组分析及黄酮类代谢途径相关基因的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草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f)植物富含黄酮类和生物碱类化合物,具有重要药用价值,并且适应性强,在防风固沙、改善沙漠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已测序草麻黄转录组的原始数据进行重新组装、拼接等生物信息学分析,共得到7 947 954个clean reads,13 389条unigene序列。经过Nr,KOGs,GO,KEGG和Swiss-Prot等数据库分析后,获得10 481个Nr注释,4 533个KOG功能注释,7 121个GO功能注释,5 833个KEGG注释,8 039个Swiss-Prot注释,并利用KEGG通路分析技术发掘草麻黄中参与黄酮类化合物代谢途径相关基因,为克隆草麻黄黄酮合成关键基因、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提供重要的遗传资源,同时为其抗逆机制的研究和药用价值开发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张中正[9](2016)在《草麻黄种子萌发期耐盐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草麻黄是多年生须根植物,常生长于沙地、丘陵,在保护西北干旱环境方面有重要作用,麻黄耐寒、耐碱性较强,适合在寒旱、盐碱地区生长,是进行盐碱地改良的特色植物。本文研究草麻黄种子萌发期,在不同NaCl浓度下的主要生长和生理指标,通过对比生长和生理指标,找出草麻黄适宜生长的盐分浓度,并从理论上给予解释,从而更好的推广种植草麻黄。一、材料与方法1.供试材料供试草麻黄种子由甘肃省治沙研究所民勤治沙(本文来源于《农村科技》期刊2016年04期)

唐政恒,高诗豪,陈图南,李飞,陈冬艺[10](2015)在《草麻黄水提物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草麻黄水提物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继发性脑损伤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部分机制。方法SD大鼠50只,分为模型组、对照组和3个不同浓度(4、12、36mg/kg草麻黄水提物)治疗组,术后3d,各组动物脑含水量及脑组织匀浆检测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与羟自由基等的变化;HE染色观测各组动物SAH与水肿情况;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动物脑组织补体C3的表达变化。结果术后3d,同模型组相比,12、36mg/kg治疗组脑组织MDA水平、GSH-Px酶活力、羟自由基能力显着降低(P<0.01),4 mg/kg治疗组的MDA水平变化不明显(P>0.05),但GSH-Px酶活力与抑制羟自由基能力显着降低(P<0.01),同时,12、36mg/kg治疗组脑组织含水量较模型组明显降低;Western blot与免疫组织化学显示36mg/kg治疗组补体C3的表达较模型组明显降低。结论草麻黄水提物能降低脑水肿的严重程度,从而减轻炎性反应,对SAH动物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本文来源于《重庆医学》期刊2015年25期)

草麻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讨草麻黄对盐胁迫的适应性,以2年生草麻黄苗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法测定在不同NaCl浓度、不同胁迫时间下草麻黄苗各项电阻抗图谱参数(EIS)变化及5种矿质离子含量,并分析各电阻抗参数、相对电导率及矿质离子含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随着NaCl浓度的增加和胁迫时间的延长,草麻黄地上部相对电导率逐渐升高,其中200 mmol·L~(-1)NaCl胁迫28 d以上时的相对电导率显着高于对照,200、300、400 mmol·L~(-1)盐胁迫下的相对电导率分别为对照的1.43、1.52、1.65倍;电阻抗图谱参数高频电阻率(r)、低频电阻率(r_1)、胞内电阻率(r_i)、胞外电阻率(r_e)、弛豫时间(τ)及弛豫时间分布系数(Ψ)均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或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其中r、r_1、r_e、r_i、Ψ均在NaCl浓度超过200 mmol·L~(-1)时出现再次下降,且呈不可逆的下降趋势。随着胁迫天数的增加,草麻黄地上部和根中Na~+含量逐渐增加,K~+含量逐渐下降,K~+/Na~+显着降低。盐胁迫下,草麻黄地上部Zn、Fe、Mg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K~+/Na~+与r_e、r、r_1均呈极显着正相关,与r_i呈显着正相关,其中K~+/Na~+与r_e的相关性最高,相关系数为0.985;5种阳离子总量与r_e、r、r_1均呈显着负相关。盐胁迫影响了草麻黄体内离子的运输和平衡,细胞内外离子浓度的变化引发电阻抗参数的变化,分析相对电导率电阻抗图谱参数的变化发现NaCl胁迫下,草麻黄的忍耐极限浓度为200 mmol·L~(-1),表明草麻黄具有较高的耐盐能力。本研究结果为盐碱地区草麻黄的推广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草麻黄论文参考文献

[1].马彦.草麻黄主要成分的分离鉴定、抗氧化活性及药代动力学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9

[2].张丽,牛雪飞,郭栋,张艳阳,贾志国.盐胁迫下草麻黄电阻抗图谱参数的变化及离子平衡机制[J].核农学报.2019

[3].孙云波,沈硕,宋联强,张创峰,田清存.草麻黄HPLC特征图谱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8

[4].王斋.“无叶草”麻黄趣闻[J].恋爱婚姻家庭(月末).2018

[5].禹琦.草麻黄根中总黄酮超声提取工艺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7

[6].赵海超,贾志国,范翠丽,袁卉馥.野生草麻黄对土壤酶活性及活性有机碳的影响[J].中药材.2017

[7].赵巍,胡琴,马林,秦海林.草麻黄茎中一个黄酮苷的NMR数据归属及活性研究[J].中国现代中药.2016

[8].马婧,成铁龙,孙灿岳,邓楠,史胜青.草麻黄高通量转录组分析及黄酮类代谢途径相关基因的鉴定[J].浙江农业学报.2016

[9].张中正.草麻黄种子萌发期耐盐性研究[J].农村科技.2016

[10].唐政恒,高诗豪,陈图南,李飞,陈冬艺.草麻黄水提物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5

标签:;  ;  ;  ;  

草麻黄论文-马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