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在2006年1月至2007年4月,通过样地调查法和人工控制地上、地下植物碳输入(去除凋落物、增加凋落物、切除植物根系和对照处理)的控制试验,比较研究了西双版纳次生林和橡胶林两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林地的蚯蚓数量分布状况,同时探讨了两种不同林地的植物地上、地下碳输入对蚯蚓分布及种群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1)橡胶林比次生林具有更低的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以及更高的土壤pH值。在橡胶林,外来种蚯蚓Pontoscolex corethururus成功定居,其密度和生物量最高达到200.00 ind·m-2和58.86 g·m-2,显著高于林地内本地种蚯蚓Amynthas sp.的密度(最高为56.00 ind·m-2)和生物量(最高为18.38 g·m-2)。在次生林,P. corethrurus主要在与橡胶林接近的次生林边缘样地出现,其密度和生物量最高为40.00 ind·m-2和11.32 g·m-2;本地种蚯蚓Amynthas sp.在次生林的密度和生物量最高为24.00 ind·m-2和26.77 g·m-2。次生林内两种蚯蚓的密度和生物量无显著差异。P. corethururus在橡胶林的密度和生物量显著高于其在次生林的密度和生物量,但两种林地本地种蚯蚓Amynthas sp.的密度和生物量无显著差异。(2)两种蚯蚓的密度和生物量都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在土壤温、湿度较低的干季,蚯蚓的密度和生物量显著下降,雨季则明显上升。干季较低的土壤温、湿度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成为外来种蚯蚓P. corethururus种群扩散的限制因子。与P. corethururus相比较,本地种蚯蚓Amynthas sp.似乎对土壤温、湿度具有更低的适应性。(3)外来种蚯蚓P. corethururus终年繁殖,其幼蚓的密度和生物量显著高于成蚓的密度和生物量,类似增长型种群结构;本地种蚯蚓Amynthas sp.成、幼蚓的密度和生物量无显著差异,类似稳定型种群结构。(4)次生林的地上凋落物年输入总量(1000 g·m-2左右)约为橡胶林凋落物年输入总量(580 g·m-2左右)的两倍。与对照样方相比,去除地上凋落物处理(减少地上碳输入)可使处理样方地的表凋落物现存量显著下降,而只有部分增加凋落物处理样方的地表凋落物现存量高于对照样方。切根处理后(减少地下碳输入),处理样方的细根生物量呈下降趋势。(5)植物地上、地下碳输入对蚯蚓的影响因蚯蚓的生态型而异。在次生林和橡胶林,去除凋落物处理(减少地上碳输入)导致表居型的本地种蚯蚓Amynthas sp.的密度和生物量呈下降趋势,而对外来种蚯蚓则没有显著影响。切根处理对本地种和外来种蚯蚓均没有产生明显的影响效应。这可能与试验时间较短(1年),各项处理尚不足以引起土壤碳库的显著变化有关。(6)相关分析表明:橡胶林的细根生物量与外来种蚯蚓数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在土地利用方式由次生林向橡胶林转变的过程中,橡胶林蚯蚓群落结构的变化可能与橡胶林土地利用所引起的植被变化、土壤养分下降等因素密切相关,同时外来种蚯蚓与本地种蚯蚓本身的生态适应对策也不可忽视。橡胶林发展是否会导致外来种蚯蚓P. corethrurus的扩散是值得关注的生态学问题。(7)在雨季,减少地上碳输入以后,处理样方内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呈上升趋势。这可能与本地种蚯蚓数量的减少从而降低了其对土壤微生物的取食有关。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增加是否是造成外来种蚯蚓数量未产生显著处理效应的原因还需要进一步验证。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海水养殖池塘浮游植物碳的计算机模拟[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12)
- [2].细胞自噬在植物碳氮营养中作用的研究进展[J].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2014(04)
- [3].植物碳屏蔽电磁波的实验探究[J]. 科学24小时 2010(05)
- [4].叶物候、构建消耗和偿还时间对入侵植物碳积累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