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诗歌的狂欢化色彩

先秦两汉诗歌的狂欢化色彩

论文摘要

诗歌研究一直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领域一个历久弥新的工作。中国古代的诗歌博大精深,内容丰富而且庞杂,被各朝各代的诗歌评论家们从各个角度评论着。特别是先秦两汉的诗歌——《诗经》、《楚辞》、汉乐府、《古诗十九首》等,这些诗歌几乎算是中国诗歌的源头,后代的诗歌无论是从主题、内容、形式、风格、韵律等方面,大部分都可以在先秦两汉的诗歌中找到契合点。因此,先秦两汉诗歌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但是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滥觞,先秦两汉诗歌在传统的研究领域已经很难找到突破点来进行全方位的批评,在这里,我们选择了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对先秦两汉诗歌所体现的内涵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与分析。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近些年来也是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这个理论与以往的一些文艺理论有所区别,就是它涵盖了众多的研究领域,将文本研究置入文化学、伦理学、历史学、哲学、民俗学等范畴之中,使文学作品的内在张力得以扩大。巴赫金认为民间的狂欢文化对于高级的精神领域有着巨大的冲击作用,他在思想意识领域反对思想独白,反对教条、封闭和僵化,提倡思想的对话,张扬开放、变化和创新。在他看来,对话的思想才更有活力,独白的思想只能导致僵化。作为一种民间化的理论,其提倡的根本内涵是自由、平等、个性的张扬与不受束缚的笑。这与先秦两汉时期的诗歌内容存在着一定的偶合,当时的人们没有更多的经受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没有更多的所谓儒家经典的牵绊,因此自由、平等的思想体现得较为明显。这些自由、平等的思想在先秦两汉的诗歌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先秦两汉诗歌的话语狂欢,另外还表现在先秦两汉诗歌的民俗狂欢上。话语本身在诗歌这种艺术形式中可以分为主体性语言和客体性语言两种。话语是语言交际的单位,话语主体在讲述文本的时候,话语是其思想的直接表达。在先秦两汉的诗歌中,这些主体性语言无不显示了这些话语主体的内心感受,他们坚贞果敢的爱情话语、寻求出仕的自由话语彰显了那个时代的人们对于生活的狂欢态度。客体性语言通常来说指的是在文学作品中人物的语言。作者通过作品中的人物语言来显露内心的观点,因此客体性语言是可以表现作者主观情感的。它可以成为一种表达方式的代名词,诗歌中的赋、重章复唱、兴都能体现先秦两汉诗歌言说方式的狂欢。至于言说语言的狂欢则是通过感情强烈的问句、大胆的谩骂和诅咒以及隐语的形式来传达的。由这些话语的狂欢形式,我们可以考察出先秦两汉诗歌中所塑造的狂欢形象,这些苦闷的宣泄者、勇敢的相思者、坚毅的追求者、决绝的反抗者们将当时的狂欢形象塑造得趋于完美,展示给读者一种全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导言
  • 一、十年以来的《诗经》研究
  • 二、十年以来的《楚辞》研究
  • 三、十年以来的汉代诗歌研究
  • 第一章 狂欢化诗学
  • 第一节 巴氏理论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二节 狂欢概念的阐释
  • 一、狂欢节与狂欢式
  • 二、狂欢化与“狂欢化文学”
  • 三、狂欢化诗学
  • 第三节 狂欢式的特征
  • 一、狂欢式的外在特点
  • 二、狂欢式的内在特点
  • 第二章 先秦两汉诗歌的话语狂欢
  • 第一节 主体性语言的话语狂欢
  • 一、坚贞果敢的爱情话语
  • 二、寻求出仕的自由话语
  • 第二节 客体性语言的话语狂欢
  • 一、言说方式的狂欢
  • 二、言说语言的狂欢
  • 第三节 狂欢的形象
  • 一、苦闷的宣泄者
  • 二、勇敢的相思者
  • 三、坚毅的追求者
  • 四、决绝的反抗者
  • 第三章 先秦两汉诗歌的民俗狂欢
  • 第一节 节日的狂欢
  • 一、繁忙热闹的年节
  • 二、男女自由相会的上巳节
  • 三、七夕乞巧女儿节
  • 第二节 劳动的狂欢
  • 一、采集生产
  • 二、狩猎活动
  • 三、采桑养蚕
  • 第三节 婚俗的狂欢
  • 一、恋爱习俗的狂欢
  • 二、嫁娶礼俗的狂欢
  • 三、爱情生活的狂欢
  • 第四节 乐舞的狂欢
  • 一、民间乐舞
  • 再如《诗经·王风·君子阳阳》也是一首反映乐舞形态的诗篇
  • 二、祭祀乐舞
  • 第四章 先秦两汉诗歌的狂欢化特征
  • 一、狂欢型节庆活动的直接描绘
  • 二、狂欢节上的礼仪形式移植到文学中
  • 三、狂欢广场的含义在文学中得以扩大
  • 四、狂欢的时空,越出常轨的生活
  • 五、双重性形象
  • 第五章 狂欢化诗学观照下的儒家世界观
  • 第一节 中和中的极端
  • 第二节 正统中的边缘
  • 第三节 有礼中的非礼
  • 第四节 独白中的对话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 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相关论文文献

    • [1].先秦两汉药膳简史[J]. 中医学报 2020(05)
    • [2].先秦两汉“道术”批评与学术跨界[J]. 社会科学 2016(08)
    • [3].《先秦两汉齐语研究》简评[J]. 绥化学院学报 2013(09)
    • [4].先秦两汉时期广西地区铁器化进程之考古学初步观察[J]. 广西博物馆文集 2014(01)
    • [5].历史观与艺术观的双重变奏——评刘成纪《先秦两汉艺术观念史》[J]. 中国美学研究 2017(02)
    • [6].章樵《古文苑注》征引先秦两汉书目考述[J]. 长安学术 2017(02)
    • [7].试探先秦两汉文、文学、文章之关系[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01)
    • [8].先秦两汉小说人物画廊中的神人异士[J].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02)
    • [9].引魂升仙与太阳崇拜:先秦两汉时期的凤信仰[J]. 民间文化论坛 2020(02)
    • [10].先秦两汉时期中医对“血”的认识[J]. 世界中医药 2019(07)
    • [11].先秦两汉时期疑问代词研究概述[J].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16(05)
    • [12].试论先秦两汉政府的尊老养老措施[J]. 黑龙江史志 2013(13)
    • [13].浅谈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学创作状态[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2(03)
    • [14].先秦两汉时期的女性文学心理创作特点[J]. 群文天地 2011(20)
    • [15].先秦两汉时期的“v杀”和“v死”[J]. 孝感学院学报 2009(S1)
    • [16].先秦两汉农家成家考[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1)
    • [17].致和溯源,盛聚新篇——“第十五届海峡两岸先秦两汉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J]. 甘肃高师学报 2019(03)
    • [18].刘成纪新著《先秦两汉艺术观念史》(两卷本)出版[J]. 美与时代(下) 2017(09)
    • [19].广西先秦两汉时期的铜鼓与铜鼓乐[J]. 歌海 2015(03)
    • [20].先秦两汉诗歌表演化现象及其特点探微[J]. 北方文学 2018(06)
    • [21].先秦两汉时期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及政府应对[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3)
    • [22].先秦两汉故事俗赋与古小说之发生[J].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4)
    • [23].先秦两汉艺术观念史的研究及发展——评《先秦两汉艺术观念史(上下卷)》[J]. 中国教育学刊 2018(12)
    • [24].浅谈先秦两汉时期“重形”的审美思想[J]. 美术教育研究 2018(10)
    • [25].略论先秦两汉诗歌中的黄河诗篇[J]. 北方文学 2020(15)
    • [26].先秦两汉宇宙观在造物中的体现[J]. 美术观察 2011(04)
    • [27].先秦两汉著述引诗流变及其俗文学意义[J]. 文艺评论 2011(04)
    • [28].末技与大道——谈先秦两汉俳优表演中的滑稽[J].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1(06)
    • [29].先秦两汉散文人物形貌描写的地理依据[J]. 河北学刊 2008(01)
    • [30].先秦两汉“橐”、“囊”演变考——基于传世与出土文献的综合考察[J]. 励耘语言学刊 2018(02)

    标签:;  ;  ;  ;  ;  

    先秦两汉诗歌的狂欢化色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