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脑干缺血再灌注时间窗的实验研究

大鼠脑干缺血再灌注时间窗的实验研究

论文摘要

目的:急性脑缺血性疾病患者治疗的关键是在短时间内迅速恢复缺血周边半暗带区血流,使神经细胞可存活并恢复功能,减少或避免脑功能的缺损。目前,国内外对后循环的再灌注时间窗(即溶栓治疗时间窗)的时限争议较多。建立动物脑干缺血再灌注模型的不仅可以反应出脑干组织缺血损伤及再灌注机制,也可以为临床确立有效安全的治疗时间窗提供实验依据。目前国内外对脑干持续性缺血模型的研究多集中于大型动物,而对大鼠脑干缺血再灌注模型的报道甚少。本实验是通过建立大鼠脑干缺血再灌注的模型,设立不同缺血及再灌注点观察大鼠神经症状、脑干缺血组织病理学改变以及BAE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来探讨脑干缺血后再灌注时间窗和再灌注损伤机的可能机制。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100只,体重250~320g,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20只)、缺血组(40只)、缺血-再灌注组(40只),缺血组再分为I1、I2、I3、I4、I6,5个亚组(每组8只),缺血-再灌注组再分为I1R7、I2R6、I3R5、I4R4、I6R2,5个亚组(每组8只)。应用微型动脉夹夹闭大鼠的基底动脉(BA)第一无分支区和第二无分支区处,夹闭相应时间后再行开放来制作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组只夹闭BA不予以开放;而假手术组仅暴露BA。观察大鼠BA缺血后及再灌注后的神经症状;行TTC(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哇)染色确定脑干缺血范围及程度;光镜观察缺血及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脑干组织的病理改变。运用脑干诱发电位的监测大鼠术后不同时间点BAEP的变化,记录和分析波峰潜伏期与波峰间期;采用比色法测定缺血组及再灌注组各亚组脑干组织SOD活力、MDA的含量,并进行分析;结果:1、假手术组在术后各时间点均未出现神经功能障碍;缺血组和再灌注组出现瞳孔扩大或缩小,对光反应减弱、呼吸节律不规则、呃逆、抽搐、昏睡及肢体活动障碍等神经症状,随着血管的再通后,这些神经症状有所减轻。2、TTC染色观察:假手术组呈红色、无脑梗死发生;I1和I1R7组脑干呈红色:余缺血组和再灌注组脑干组织缺血范围主要集中在脑桥和延髓上部;3、光镜结果:假手术组的神经细胞、血管等结构未见明显病理改变;I1组未见组织缺血,I1R7组可见明显的血管扩张充血及血管周围出血;I2组,缺血灶与正常脑组织有明显的分界区,缺血区染色浅淡,见组织水肿,部分神经元胞膜增厚、皱缩、核仁浓染,I2R6组,也有明显的分界区,但浅染区较缺血组减少,血管扩张出血较明显,有少量组织出血;I3组,缺血灶与正常脑组织也有明显的分界区,浅染区较缺血组减少,缺血中心区内组织水肿、间隙增大,神经元缺血损伤明显,胞体出现空泡现象,尼氏体减少或消失,细胞皱缩等,I3R5组缺血损伤程度有所减轻,但出血现象较明显;I4、I6组,缺血区与I2、I3组比较明显扩大,由脑干腹侧可以延伸至背侧,缺血中心区可见神经元固缩、变性坏死,边缘区可出现神经元胞体皱缩、尼氏体减少,I4R4、I6R2组与I4、I6组比较缺血范围未见明显减小或扩大,亦可见组织出血。4、BAEP变化:①脑干缺血各实验组Ⅰ波潜伏期与假手术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缺血组与再灌注组各亚组(除I1R7组外)其Ⅲ、Ⅴ波潜伏期及Ⅰ-Ⅲ、Ⅰ-Ⅴ、Ⅲ-Ⅴ波峰间期与假手术组比较明显延长,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有逐渐增加的趋势;③再灌注组中I1R7、I2R6、I3R5亚组其Ⅲ、Ⅴ波潜伏期及Ⅰ-Ⅲ、Ⅰ-Ⅴ、Ⅲ-Ⅴ波峰间期与缺血组相应时间点比较明显缩短,有统计学意义(P<0.05)。5、SOD活力、MDA含量变化:①缺血组和再灌注组各时间点的SOD活力显著低于假手术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SOD活力有逐渐降低趋势;②再灌注组中I1R7、I2R6、I3R5亚组其SOD活力与缺血组相应时间点比较明显增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缺血组和再灌注组各时间点的MDA含量显著高于假手术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MDA含量有逐渐升高趋势;④再灌注组中I1R7、I2R6、I3R5亚组其MDA含量与缺血组相应时间点比较明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由于大鼠脑血管解剖接近人类,采用夹闭大鼠基底动脉第一,第二无分支区可以制作脑干稳定的缺血且不易造成动物死亡,适用于急性脑干缺血再灌注的实验研究。2、病理学观察发现脑干缺血后易造成早期病理变化,且随缺血时间的延长而加速脑组织病理损伤。在缺血4h内再灌注能减轻脑组织损伤,提示脑干缺血再灌注时间窗可能在4h以内。3、BAEP的变化及MDA、SOD的表达能较好的反映脑干缺血后脑组织的损伤程度和缺血组织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其变化趋势进一步说明脑干缺血4h后再灌注可能加重脑组织的损伤。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致谢
  • 实验性脑干缺血再灌注模型与脑干诱发电位的研究进展(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 [1].通过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观察电项针治疗脑干缺血大鼠即时效应[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03)
    • [2].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治疗前后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对照研究[J]. 中国医药导刊 2009(05)
    • [3].依达拉奉预处理对大鼠脑干缺血再灌注损伤后MDA、SOD的影响[J]. 泸州医学院学报 2016(02)
    • [4].以脑干缺血及颅神经麻痹为首发症状的基底动脉瘤1例[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03)
    • [5].椎-基底动脉系统脑缺血与梗死的DSA分析[J]. 中国医药导报 2009(25)
    • [6].脑血管病意识障碍案[J]. 中国针灸 2020(03)
    • [7].第二讲 缺血性脑卒中的防与治[J]. 中国乡村医药 2016(15)
    • [8].前庭系统性眩晕152例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分析[J]. 四川医学 2009(02)

    标签:;  ;  ;  ;  ;  

    大鼠脑干缺血再灌注时间窗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