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人心的“尺度”

不忘人心的“尺度”

一、勿忘民心这杆“秤”(论文文献综述)

古宏韬[1](2021)在《明清祭文研究》文中提出祭文是礼仪活动中人与鬼神互动的告祝文本,在历史发展中逐渐以表达情感或思想主张见长,兼具礼仪功能和文学价值。论文以明清时期的祭文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明清祭文的文本整理、分析,深入到礼仪文化与各社会阶层的历史和内涵之中。在传统文学研究基础之上,侧重发掘明清祭文所具备的社会、思想价值。根据祭文的功能与对应的社会领域,划分出国家礼仪祭文、儒家士人祭文、民间祭文等类型,主要探讨明清时期祭文所反映的社会思潮或历史趋势等问题。最后,对明清祭文的总体特征得出一些结论。明清祭文的体例和文风基本继承唐宋,而文学创作水平有所停滞。但与此同时,明清祭文比较突出地展现了一些人文主义关怀和实用主义的价值观,反映出当时人对社会现实以及人类幸福的关注。全文内容如下:第一章对明清之前中国祭文历史作简要回顾。祭文产生于上古“祝”的传统,在先秦和秦汉时期是国家礼文化的组成部分。而在魏晋南北朝后,抒发情感的哀祭文兴起,并在唐宋发展成熟。祭文在礼仪功能和文学形式上的丰富,为此后时代的这类文本创作打下了基础。第二章梳理明清国家礼典中常见的祭文,包括对其功能、种类的分析。国家礼典、礼书保存了多种礼仪文本,其中就包含了各种礼仪场合中使用的祭文。在天地、社稷、宗庙、孔子以及各种神只的祭祀礼仪中,祭文反映了礼制或政治事件的变迁。明朝建国初期、嘉靖时期“大礼议”对祭文制度的建立和改造,乃至清代满人对祭文的利用方式等,均是加强国家祭文与政治联系的重要节点。第三章在国家礼典祭文的基础上,讨论明清皇权与祭文书写之间的关系。明清时期是中国帝制时代一个高峰,专制权力对国家、臣民的生活产生重大作用。祭文作为权力叙事的工具,反映了多种历史事件的走向。清代满人祭文还与多民族事务的处理方式存在关系。通过一系列清代祭文的制度规定和实施手段,清人多民族视域下的政治权威得以展现。祭文在这些国家权力的层面体现出较强的实用、功利性。第四章关注对象为儒家士人阶层,涉及包括哀祭与祷神在内的多种祭文形式和体裁。士人祭文主要含有文学史、思想史等方面的信息。明清士人祭文的文学特征及其与唐宋以来文风的关系,是探索明清祭文之文学价值的核心。明清士人祭文还反映了一些思想史的现象,例如理学、阳明学、乾嘉汉学崛起、三教会通等风潮,以及政治上的“学统”和民族矛盾等问题。与此同时,明清中国文化与欧洲文明发生互动,“礼仪之争”里中国士人围绕祭文的往来争论,使中国文化重视人世、排斥鬼神迷信的价值观得到重新阐释。此外,明清士人的祭文中,具有较多的对个体生死的关怀,这些方面都是展现人文精神价值的重要内容。第五章谈明清祭文在民间社会的下移、传播。祭文在民间社会的传播和发展,是儒家主流的礼文化发生下移的过程。通过考察儒者在民间的礼文实践,以及日用书籍、大众文学等知识载体中的祭文信息等,将有效揭示民间文化在世俗化上的发展方向。民众在祭文中寄托的现世追求,同样是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的体现。

许斯诺[2](2018)在《中国共产党思想建党常态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思想建党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建党原则,是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首要任务。思想建党常态化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一项战略性和基础性工程,是对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的具体贯彻。思想建党常态化的基本特征是其区别于一般思想教育活动的基本标示。通过解决全体党员在新时代“赶考”路上的“本领恐慌”问题,构筑“不想腐”精神堤坝,力促全面从严治党做到“常”“长”二字,维护党的意识形态安全,是思想建党常态化的重要旨归。推进思想建党常态化,要求厘清其思想之基、审视其历史之镜。在社会主义500多年的发展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思想理论,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思想建党实践,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都为其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和重要遵循。认真审视和科学梳理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推进思想建党常态化的实践进程和经验总结,能够为新时代思想建党常态化提供足够的历史镜鉴,实现已然、实然和将然的统一。推进思想建党常态化,要求甄别其现实之境、探析其困境之源。随着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思潮交流交融交锋,全球化市场化网络化大潮日趋高涨,思想建党常态化必然受到社会外部环境和党建内部因素的影响,面临社会思潮与理论导向“存分歧”、话语方式与理论宣传“有距离”、网络传播与思想阵地“现障碍”、党员作风与组织纪律“需常抓”、党员信念与教育目标“有差距”以及党员教育与日常生活“待融合”等诸多问题。只有从党员自身、党的建设和社会环境几方面找准病根,探究其陷入困境的根源所在,才能有效解决问题。推进思想建党常态化,要求建构其应对之策、提出其优化之径。思想建党常态化作为一个复杂、开放、综合的党建教育系统,其推进过程要求具备协同思维。一方面,既从外部发力,协同好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安全,又同时坚持内部优化,协同好全面从严治党的六大建设;另一方面,要求在遵循思想建党常态化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协同党的理论创新持续化、话语方式大众化、网络传播规范化、组织管理制度化以及学习教育日常化,推动党的思想建设由阶段式、任务式、运动式转向常态化,坚定党员理想信念,始终保持党的纯洁性与先进性。

陈行甲[3](2017)在《勿忘初心,方得始终——党的群众路线在县域治理中的实践与思考》文中研究说明我学习十九大报告之后最欣喜的是十九大报告中总共出现了203次"人民"。我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在这个思想指导下,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充分强调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全部活动之中。从总书记的报告中深切地感受到,党的初心和情怀是人民,使命是人民,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一切事业的根基。

钟启东[4](2017)在《习近平铸魂育人思想研究》文中提出所谓“铸魂育人”,是指通过铸魂实现育人,在育人中完成铸魂,铸魂和育人一体同构、互为前提。所铸之魂是体现着意识形态本质内涵和精神原则的思想灵魂,所育之人是符合政权巩固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有用之人”。铸魂育人作为意识形态教育传播的根本形式,反映着一定社会意识形态存在和发展的本质追求,表征着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和发展的本质内涵。有什么样的意识形态,就会要求形成和开展与之相匹配的铸魂育人社会实践活动。人类社会文明形成发展的历史同时也是铸魂育人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历史。但是,由于阶级利益、社会形态、政权性质和时代形势等整体差异,不同社会时代铸魂内涵与性质、育人理念与原则不尽相同,只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铸魂育人才真正把人的灵魂育铸同社会发展内在统一起来,真正致力于并能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习近平铸魂育人思想”正是马克思主义铸魂育人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当代中国铸魂育人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而形成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铸魂育人思想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当代中国铸魂育人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新精神的理论统称。习近平铸魂育人思想集中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让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和国家有力量这个总体目标,围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思想地位和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个根本任务,针对意识形态建设、理想信念教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培育和弘扬中国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哲学社会科学育人、文艺工作、军队政治工作、网络宣传思想工作等当代中国铸魂育人各领域各方面工作所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所做出的一整套重大战略部署之中,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铸魂育人的基本原理解决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当代中国铸魂育人具体问题的科学探索和理论创新,贯穿其中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论。习近平铸魂育人思想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铸魂育人系列理论成果的集大成,在思想观念和精神文化维度上建构着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理论逻辑与重要内容。意识形态工作具有极端重要性。谋划和推进铸魂育人战略工程是坚定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实现“两个一百年”共同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强基固本、凝魂聚力、精神建设问题上的根本要求。习近平铸魂育人思想系统而深刻地回答了当代中国应当怎样谋划和推进铸牢立国之本、铸塑兴国之魂、铸就强国之魄的铸魂育人战略工程,从而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固本培元、凝心聚力这个总体性问题,深刻揭示了新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铸魂育人的本质要求和特征规律。“铸什么魂”、“育什么人”以及“怎样铸魂育人”是习近平铸魂育人思想的根本关切和逻辑主题。开展习近平铸魂育人思想研究,既是丰富和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性课题,也是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坚定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战略性课题,更是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前沿性课题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全局性课题,对于推动当代中国铸魂育人总体战略工程的理论深入和实践创新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文章首先在导论部分交代了问题缘起、研究基础和逻辑结构,之后安排三个独立章节分别从“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三个问题视角展开对习近平铸魂育人思想的观念内涵与精神实质研究。第一章是习近平铸魂育人思想的提出及时代背景研究,主要回答了习近平铸魂育人思想何以形成及其发展历程这个前提性问题。本章辨析和厘定了“灵魂”、“铸魂育人”、“习近平铸魂育人思想”三个核心范畴,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阈下的“灵魂”观念、“铸魂育人”本质内涵,论析了“铸魂育人”作为习近平意识形观及其有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实质的合理根据,并分析了习近平铸魂育人思想形成发展的四个阶段及其国内外时代背景,勾勒出习近平铸魂育人思想形成发展的基本脉络和体系框架。第二章是习近平铸魂育人思想的主要内容与基本观点研究,重点回答了习近平铸魂育人思想都蕴涵着哪些理念精神、基本观点和经典论断这个“是什么”的问题。一是研究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当代中国铸魂育人战略定位与总体目标的思想论述,阐释了“极端重要性”的战略定位和“让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的总体目标;二是研究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当代中国铸魂育人任务部署的思想论述,阐释了“两个巩固”根本任务,论析了“铸牢共产党人政治灵魂”、“弘扬中国梦和中国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任务,总结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哲学社会科学育人、文艺工作、群团政治工作、新闻舆论工作、军队政治工作、网络舆论工作等八个主要方面的重点任务部署;三是研究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当代中国铸魂育人原则与方法的思想论述,主要包括“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坚持团结稳定鼓劲与正面宣传为主”、“人在哪里工作的重点就在哪里”、“增强阵地意识”等基本原则,以及“培育科学思维”、“把握铸魂育人规律”、“融入社会生活”等方法论要求。第三章是习近平铸魂育人思想的理论逻辑及现实要求研究,追问和论析了习近平铸魂育人思想形成发展的理论基础与文化资源,揭示了习近平铸魂育人思想形成发展的理论逻辑,并在“怎么办”的意义上立足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探讨贯彻落实习近平铸魂育人思想的理论遵循与精神要求。一是揭示了习近平铸魂育人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铸魂育人基本原理、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铸魂育人系列思想、改造中华传统文化优秀铸魂育人资源的理论逻辑;二是立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的关键瓶颈,贯彻习近平铸魂育人思想的观念实质和精神原则,从本质反思、根源追问、思路突破等方面进行了学理探讨和观念建构,具化了习近平铸魂育人思想的理论指导与现实要求。

刘泰来[5](2016)在《习近平总书记对外话语体系研究》文中提出长期以来,西方掌握着国际话语权,中国只能被西方话语解读,其中太多的负面论调和抹黑话语,使中国的国家形象和核心利益受到严重影响。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阐释中国特色,就必须构建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近年来,中国是全球经济的主要引擎,前所未有地接近世界舞台中心的中国,在自己发展的同时,为世界贡献着越来越多的力量和智慧,要讲述中国贡献,就必须构建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当下中国,处于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要阐述中国梦的世界意蕴,阐明中国价值理念,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就必须构建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对外话语体系正是这一时代要求的产物,因此,研究这一体系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统领地位,传承和复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与魂,学习借鉴世界一切文明的有益成果,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实现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梦想的和谐对接;积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形成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坚持正确义利观,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参与全球治理改革大格局,坚定扞卫国际公平正义,占据话语权制高点,增加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话语权;维护国家核心利益,敢于在地区和国际问题上担当主角;建设世界一流智库,树立大宣传理念,打造全球领先新兴媒体,努力构建融通中外的当代中国话语体系。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历史性与时代性的辩证统一,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相融相通,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相互观照,是价值合理性与科学真理性的内在统一,是语言生动性与思想深刻性的巧妙结合。贯彻落实习近平对外话语思想,要求我们进一步凝聚中国共识、进一步丰富中国实践、进一步树立中国自信、进一步传播中国声音,以战略思维推动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不断完善,在对外话语传播中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与时俱进,不断增强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成效。本论文的创新之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研究视角的创新:选题的新颖性。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加强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创新观点提炼,系统研究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时代背景、创新思维、战略措施、鲜明特色、传播效果等等,认真探索新形势下中国声音对外传播和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构建,是学术研究前沿问题之一。其二,研究内容创新:原发性的理论探索。本文力求按照逻辑结构,对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创造性建构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框架,并对这一体系进行了整体性研究。本文界定了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的概念,探析了对外话语的内在规律;对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对外宣传思想进行了简要梳理,明确了其现实指导意义;分析了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的历史来源和文化根基,在世界格局变化和国内挑战中,明确了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产生的时代背景;分析了习近平对外话语的特征,以及历史、理论和现实三大逻辑,概括了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的时代价值,阐述了其形成过程,论述了打造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的必要性;对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的主要内容作了比较系统地概括,对中国梦的世界意蕴、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时代价值、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一带一路”战略、亚投行等内容都进行了解读;从整体筹划、举措推进、路径选择等角度阐述了其战略思维;从历史与时代、民族与世界、理论与实践、价值与真理、语言与思想五个方面阐明了其特色;从世界评价和国际影响考察了其传播效果;最后,对贯彻落实习近平对外话语思想和进一步完善这一体系进行了理论思考。其三:观点创新。在对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文本系统性研究的过程中,笔者尝试性地提出了一些观点:提出了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之一的观点;提出了人类交往的“挣脱——进入”理论,并以此论证中国可以从“落后就要挨打”的西方话语陷阱中挣脱出来,树立民族自信,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人类可以从你死我活的斗争中,你输我赢的旧思维中解脱出来,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之路,构建和谐世界,开创美好未来;针对意识形态强化、泛化、淡化、弱化等概念,提出了意识形态“巧化”策略,意在增强对外意识形态传播的策略和手段的灵活性。此外,文中提出了话语自信,承诺性话语,世界民众获得感,人民话语等范畴。

李彬[6](2015)在《新时期:社会变迁与新闻变革札记》文中研究指明当代中国的社会变迁和新闻变革似有一种正反合的三部曲:八十年代高度政治化、九十年代去政治化与新世纪以来再政治化。文章由此政治视角审视了新闻传播领域的一系列演化及其社会历史背景,在纷繁复杂、众语喧哗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梳理归结中国新闻变革之轨迹、踪影与脉络。

王乃波[7](2014)在《作风建设常态化的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已落下帷幕,但经常性教育实践活动今后应如何展开,如何建立起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的长效机制,我们应当关注的四点是:作风问题是否会反弹;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思想锐器能否坚持;民主生活会制度仍需完善;结合党员民主评议把好三关,始终保持党的纯洁性。

宋立林[8](2013)在《汉语“别拿X(不)当Y”构式的动态范畴化研究》文中提出一部东北乡村剧《别拿豆包不当干粮》焕发了“别拿X(不)当Y”这类构式表达的流行,以新闻标题,书名,文章标题,广告标题等形式为多。按现代汉语语法,该构式承继了“拿”字处置构式、(双重)否定构式和“别”字否定祈使构式等上位语式的信息。很多学者分别使用传统、语义语用、转换生成、认知等方法对它们作了研究,却未见对“别拿X(不)当Y”构式的专题研究。秉承认知语言学(包括构式语法)“1+1>2”的整合观,本文认为“别拿X(不)当Y”构式绝不是三种语式的简单组合,该构式的意义为“说话者劝说听话者消显或凸显X所含的Y的典型概念属性”,该构式具有通过劝谏说理调整范畴化的功能。本文在认知语言学(包含构式语法)框架下,基于范畴化理论,特别是原型理论,以及Hopper and Thompson (1984)提出的语言去范畴化是语言范畴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论断,发现人们因识解差异可不断地发生范畴的调变,因此人们在认识世界过程中,存在由“初始范畴化”经历“去范畴化”、“再范畴化”的动态过程。以此,本文提出了概念层面的动态范畴化过程的构想,对汉语“别拿X(不)当Y”构式的解读机制进行研究,并深入挖掘该构式进行概念去范畴化和再范畴化的工作机制:1).构式和语境的压制;2).基于图形背景转换的凸显原则;3).隐转喻认知机制。笔者通过对已收集到的519条语料(包括372条“别拿X当Y”构式及其变体和147条“别拿X不当Y”构式及其变体)的句法、语义和语用特征进行分类分析,以发现在构式特征影响下,解读该构式意义的动态范畴化过程的运行。本文共五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引言”,介绍本文选题理据、研究对象及范围、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及语料收集和结构布局。第二章“文献综述”,由于缺乏前人研究,本章主要回顾和评价与该构式有关的上位构式的前人研究,主要包括处置构式及“拿”字处置构式、(双重)否定构式和“别”字祈使构式,且指出研究不足;接着界定本文研究对象“别拿X(不)当Y”的构式特性。第三章“理论框架”,针对以往研究不足,本文提出概念层面的动态范畴化过程,包括初始范畴化、去范畴化、再范畴化阶段,来阐释“别拿X(不)当Y”构式的解读机制。针对此过程,还挖掘出促成该构式进行概念层面动态范畴化的三个工作机制。第四章“语料分析与讨论”,本文对人民网、中国知网、百度、谷歌、有声媒体语言文本语料库检索进行穷尽搜索,共获得“别拿X(不)当Y”构式及其变体在内的519条语料,自建小型封闭语料库。笔者分别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层面对语料进行分类分析,发现在构式特征影响下,解读构式意义的动态范畴化过程的不同。语料分析发现:句法上,X和Y成分可由名词(短语),动词(短语),形容词,甚至小句充当,且二者的句法范畴可以不同,这需要构式压制对其进行解释说明。语义上,构式意义要求词项X和Y在语义上能基于百科知识建立概念属性的关联,同时二者的概念属性又不得不具备一定不协调性,以发生动态范畴化;另外根据该构式表达的“语义透明度”,笔者将此构式大体分为三类,分别命名为:透明型,透明-隐晦型和隐晦型,并以案例逐类展示其动态范畴化过程。语用上,该构式体现了标题的简洁新奇性,具有主观性的反向说理(“别拿X当Y”构式)和正向说理(“别拿X不当Y”构式)的语用特征,最后笔者提出要防止该构式被滥用的警示。第五章“结语”,总结全文,归纳本文贡献:1.提出了概念层面的动态范畴化过程用以阐释“别拿X(不)当Y”构式意义的解读机制,并进一步挖掘促成该构式进行动态范畴化的三个工作机制;2.穷尽性搜索该构式及其变体,自建519条小型封闭语料库,并对该构式的句法、语义、语用特征进行深入分析,以佐证动态范畴化过程的有效性。最后,该章节还提出了本研究之不足和建议。

杜慧[9](2012)在《儒家文化与近代山西社会》文中研究表明儒家文化源远流长而博大精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深入人心乃至浃髓沦肌,既然能伴随着中华民族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上创造过持久的辉煌,那么在历史沦入新陈代谢急骤的近代之后,它就不甘也不会简单地成为传统社会体制覆灭的殉葬品。尽管近代以来的中国由于欧风美雨吹打与西学狂飙突进,社会变迁潮流呈现出“变变变,变亦变,不变亦变”的时代性趋势,但总有一些内具民族性特质的社会文化“万变不离其宗”。儒家文化在中国根深蒂固,其既具有传统历史积淀的相对稳定性与传承沿袭惯性,同时也并非没有与时俱进的内在逻辑发展规律与自我完善机能。面对近代以来中国废除科举特别是清朝覆灭与君主专制体系崩溃这种天翻地覆的历史大变局,儒家文化也不得不改铸其社会存在形态,变换其化导社会模式,从退化到变异以至于艰难地走上近代化转型之路,从而汇入中华文化近代化巨流之中。仅仅把儒家文化视为腐朽的中国传统而无视其近代化转型命运的理路是不可取的。自近代戊戌维新变法和清末新政时期废科举以来,中国各界就开始了对传统儒家文化的社会批判。清朝覆灭与民国肇兴特别是因为反对君主专制皇权复辟而勃起的新文化运动开展以来,中间经过“文革”时期的批林批孔运动,直至20世纪末改革开放以来方兴未艾的“国学热”,海内外学界对孔子、儒家及儒学文化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以至于成为此期中国思想史和学术史上最富有特色的部分。综观此前学界对于儒家文化的研究,尤其是对儒家文化近代化转型的探索,可以发现学术界的研究大多是从宏观方面着手而偏重于其在政治和伦理层面与中国传统专制主义政体之合离关系的剖析,对儒家文化在幅员辽阔中国的区域社会近代化转型之个案考察,却实在相对缺乏,这对全面、深入和系统研究中国儒家文化的近代化是很不利的。就目前笔者之囿见,还没有发现专门对儒家文化与近代区域社会转型进行全面、深入而系统研究的学术专着,只是在一些儒学通论性专着或学术论文中有所涉及。因此,对儒家文化与近代区域社会之间表现出来的种种千丝万缕的关系,及其对儒家文化的近代社会化转型所产生的影响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无疑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近代以来,伴随着社会的近代化转型与思想解放的历程,传统儒家文化尤其是以儒家伦理道德学说为核心的封建礼教,不断受到近代新文化的冲击与批判。然而,儒家文化与新文化不仅存在着冲突、斗争和交锋,也表现为交织、互存和重合。山西省,位于中国腹地的黄河中游,距离自汉迄清以至于民国以儒家文化为“官学”的历代统治中央如西安、洛阳、开封和北京等古都均很近,深受历代儒家官学的影响,再加上其被太行山与黄河缠绕阻隔,对外地理交通与文化交流不便,传统儒家文化在这里便形成相对稳定的社会统治秩序。在晚清历史上,山西和全国其它省域一样承受着儒家文化的传统覆盖与渗透。在民国历史上,山西省由于阎锡山推行的独特的社会统治模式而使儒家文化备受推崇。可以说,儒家文化与近现代山西社会结下了不解之缘,但是中国儒学史界、中国近现代史学界和山西地方史志界对此尚未有专题考量,应该强化研究以补阙如。晚清时期,山西儒家文化的发展表现出其独特的时代性和地域性。晚清时期的山西,曾出现过不少像祁寯藻、徐继畲、乔松年这样的着名儒学文人,他们从不同层面对晚清山西儒家文化的振兴与弘扬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而晋商对儒家文化的重视和借鉴,更将儒家文化在商界发挥的淋漓尽致。面临危机的儒家文化也曾因此而在山西开始复兴。到民国时期,尤其是阎锡山主政山西之后,通过兴办各种尊儒机构及报刊,并发表各种与弘扬儒家文化有关的言论,将其一向尊崇的儒家文化贯穿到山西社会的方方面面。由此,儒家文化真正在山西复兴。阎锡山虽是长期盘踞山西的着名大军阀,但他很崇儒,而且一向标榜是文武全才的儒将,其身上既有传统文化的遗传基因,又有近代文明的影响。他从小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他的统治思想被深深打上儒家文化的烙印。民国时期的山西,基本一致处于阎锡山统治之下,他为巩固其统治地位,以儒家文化为指导,明确提出治理山西的目标、规划、措施,并予以贯彻落实,一度使山西省成为全国地方自治和乡村建设的典型。阎锡山推行的“六政三事”与儒家思想息息相关,不论是发展教育、提倡道德,还是整顿村制,基本上反映了儒家政治理念和伦理道德要求。其中又以村政思想体现尤甚,他所倡扬的“公道主义”的“村本政治”、“洗心”、“伦理道德”等等,无不折射出浓郁的儒家文化情结。即使是在抗战时期,阎锡山也不忘尊儒,他巧妙地借助儒家伦理道德来与各路势力相周旋,从而进行自保。儒家文化在近代特别是民国时期阎锡山统治下的山西社会有着耐人寻味的独到体现,由此可以管窥传统儒家文化在近代中国社会嬗变的历史轨迹。再者,近代山西佛教、道教以及外来的基督教、天主教都在不同程度上对儒家文化做了有益的借鉴,同时也为儒家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客观上促进了儒家文化在山西社会的近代化转型。另外,近代山西的各种社会运动,在一定程度上给儒家文化发展带来了不同的影响,其中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综观概论,儒家文化与近代山西社会演变息息相关。考量儒家文化与近代山西社会变迁之关系,不仅有益于检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在近代社会所独具的民族性、时代性和地域性,而且有益于探索儒家文化在其他省域乃至在整个中国近代化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历史命运,同时还有益于管窥蠡测性地研究传统文化与近现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规律,再就是对展拓和深化近代山西地方史志研究也具有自不待言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

鞠馨仪[10](2011)在《汉老谚语对比研究》文中指出中老两国边境毗连,自古以来中老两国交往密切。随着东盟一体化进程的发展,中老两国的政治经济交流更加广泛,中老两国语言文化的交流愈显重要。目前汉老谚语的对比研究成果较少,汉老语言翻译以及文化对比研究等基础工作不足,对中老两国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进一步发展会受一定的影响。本文从对所选的反映宗教思想、道德观念、生产生活经验等方面的汉老谚语,对它们的相似性与差异性、以及修辞方法进行比较,揭示文化的相似与差异,从而力图从文化的相似与差异出发,结合文化背景对老挝语谚语进行汉译,以达到更好的翻译效果,以促进两国语言文化的交流与发展。老挝和中国都有其各自的民族文化特色,世界观和道德意识不尽相同,因此,在要将不同文化背景下老挝谚语翻译成汉语时,就要求译者首先要立足于中国的文化土壤,运用汉语的习惯表达方式,在尽量保持原文的形式、内容所承载的文化信息的基础上,按照异化与归化翻译的方法,以异化为主,归化作为补充的原则进行老挝语谚语汉译。原文的喻体属一般事物、事件,喻义属于普遍事理,喻体在译文中不引起文化冲突的情况下,可以直译;老挝语谚语的因素反映了特别的风俗习惯,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时,一般选择直译加注释的方法;在内容上不谋而合,具有相同的内涵和运用,或大体相同的形象,用大体相同的比喻和修辞来阐述相同的道理,运用套译;由于语言结构和文化背景的缘故,如果仅从字面上直译,无法贴切顺畅地表达原文内涵和传递原文信息,译文平淡无味,或牵强附会时,我们需要采用意译。从而实现一种文化转化为另一种文化的“转化”、“阐释”和“再现”。

二、勿忘民心这杆“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勿忘民心这杆“秤”(论文提纲范文)

(1)明清祭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祭文的定义和范畴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三、选题思路、意义与展望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明以前的中国祭文历史回顾
    第一节 先秦至秦汉的祭文概况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至唐代的祭文概况
    第三节 宋元时期的祭文概况
    第四节 明以前祭文史小结
第二章 明清祭文与国家礼典
    第一节 国家祀典的祭文书写与收录概况
    第二节 吉礼祭文
        一、祭天的祭文
        二、祭地与社稷的祭文
        三、祭祀宗庙先祖的祭文
        四、日月星辰的祭文
        五、内殿节日祭先的祭文
        六、劝农之礼的祭文
        七、岳镇海渎山川的祭文
        八、动物神的祭文
        九、城隍神与祭厉的祭文
        十、历代帝王与三皇的祭文
        十一、关羽神祀祭文
        十二、孔圣的祭文
        十三、祭祀功臣亲信的祭文
    第三节 凶礼祭文
        一、皇室的丧葬祭文
        二、品官士庶的祭文
    第四节 嘉礼祭文
    第五节 满族朝廷礼仪中的祭文
第三章 明清祭文与专制皇权
    第一节 谕祭文的频繁化和权威化
    第二节 宗教化的祭文:青词、道士与政治权力
    第三节 祭文与封神运动
    第四节 祭文与满人政权的威信
第四章 明清士人的祭文世界
    第一节 明清士人祭文的文学创作
        一、明清士人祭文的常见书写形式
        二、明清士人祭文的文学史特点
        (一)明代祭文的文学史流变
        (二)清代祭文的文学史流变
    第二节 思想史视野下的明清士人祭文
        一、明清祭文的学术共同体意识建构
        (一)祭文与理学的“学统”“道统”意识
        (二)以阳明学为中心的祭文与思想传承情况
        (三)清代乾嘉学术氛围中的士人祭文
        二、祭文与儒学面临的挑战:“学禁”和三教会通
        三、明清之际天主教与中国士人的祭文解读
    第三节 士人祭文中的政治生涯图景
        一、明清儒家祭文中的节义现象
        二、祭文中的士人从政生涯
        (一)军旅事务
        (二)荒政与灾患的祈祷
        (三)治河
        (四)左迁与流放
    第四节 士人祭文与生死观念
        一、自祭文与士人的生死观
        二、士人祭文与贞烈女性塑造
第五章 民间祭文与礼制下移
    第一节 士人阶层与民间祭文的关系
        一、民间祭文用典及其内在精神
        二、士人引导下的民间祭文
        三、祭文与士人的负面形象:以“错死人”笑话为例
    第二节 民间日用书籍所见祭文及其礼仪
        一、日用类书所见民间祭文的类型和特点
        二、民间日用祭文的礼仪损益
        (一)祭文中祭品称谓的统一简化
        (二)祭文与宗族祭祀
        (三)世俗趣味的墓祭文
    第三节 祭文与民间俗文化
        一、祭文的社会节庆风俗
        二、礼文学的雅俗分合
        三、祭文与地方社会的信仰
        四、通俗文学中的祭文:从“歌祭文”引发的思考
结论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2)中国共产党思想建党常态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研究缘起与价值
    二、研究现状与评述
    三、研究内容与思路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
第一章 内涵解析:思想建党常态化的系统解读
    一、思想建党常态化的概念厘定
        1.思想建党的内涵界定
        2.思想建党常态化的概念界定
        3.思想建党常态化的概念阐释
    二、思想建党常态化的特征分析
        1.目标的层次性
        2.过程的长期性
        3.功能的多面性
        4.教育的制度性
        5.实践的生活性
    三、思想建党常态化的价值旨归
        1.解决党员“本领恐慌”问题
        2.构筑“不想腐”的精神堤坝
        3.力促全面从严治党做到“常”“长”二字
        4.维护党的意识形态安全
第二章 理论支撑:思想建党常态化的科学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建党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思想建党的理论思考
        2.列宁关于思想建党的理论探索
    二、中国共产党思想建党常态化的实践依据
        1.先进性政党的自我革新
        2.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与时俱进
        3.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4.中国共产党的制度建设
    三、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
        1.人的思想转化规律
        2.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3.党员培养发展规律
第三章 实践探索:中国共产党思想建党的奋斗历程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思想建设
        1.古田会议召开前党的思想建设
        2.古田会议召开后党的思想建设
        3.延安整风运动时期党的思想建设
    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的思想建设
        1.建国初和“三大改造”时期党的思想建设
        2.曲折发展中党的思想建设
    三、改革开放以后党的思想建设
        1.改革开放起步发展阶段党的思想建设
        2.改革开放全面推进阶段党的思想建设
        3.改革开放攻坚克难阶段党的思想建设
        4.全面深化改革阶段党的思想建设
第四章 现实境遇:思想建党常态化的发展现状
    一、思想建党常态化面临的外部挑战
        1.社会思潮与理论导向“存分歧”
        2.话语环境与理论宣传“有距离”
        3.网络传播与思想阵地“现障碍”
    二、思想建党常态化面临的内部难题
        1.党员作风与组织纪律“需常抓”
        2.党员信念与教育目标“有差距”
        3.党员教育与日常生活“待融合”
    三、思想建党常态化困境的原因探究
        1.党员自身原因分析
        2.党的建设原因分析
        3.社会环境原因分析
第五章 协同推进:思想建党常态化的实现方略
    一、思想建党常态化的协同策略
        1.外部发力,协同好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安全
        2.内部优化,协同好全面从严治党的六大建设
    二、思想建党常态化的基本原则
        1.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
        2.坚持工作规律与教育规律相结合
        3.坚持教育导向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4.坚持党员教育与日常生活相结合
    三、思想建党常态化的实施路径
        1.推进理论创新持续化
        2.推进话语方式大众化
        3.推进网络传播规范化
        4.推进组织管理制度化
        5.推进学习教育日常化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3)勿忘初心,方得始终——党的群众路线在县域治理中的实践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权力的味道
探索与实践

(4)习近平铸魂育人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一、选题考虑
        (一)选题概述
        (二)选题意涵
    二、现状评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评述
        (二)国内相关研究评述
    三、思路结构
        (一)思路与方法
        (二)结构与内容
第一章 习近平铸魂育人思想的提出及时代背景
    一、核心概念论析
        (一)“灵魂”范畴的马克思主义解读
        (二)“铸魂育人”的本质内涵
        (三)“习近平铸魂育人思想”的总体释义
    二、提出过程
        (一)探索准备
        (二)初步形成
        (三)正式提出
        (四)全面发展
    三、时代背景
        (一)国际环境
        (二)国内大局
第二章 习近平铸魂育人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基本观点
    一、关于当代中国铸魂育人的定位与目标
        (一)战略定位
        (二)总体目标
    二、关于当代中国铸魂育人的任务部署
        (一)根本任务
        (二)核心任务
    三、关于当代中国铸魂育人的原则与方法
        (一)基本原则
        (二)方法论要求
第三章 习近平铸魂育人思想的理论逻辑及现实要求
    一、理论逻辑
        (一)对马克思主义铸魂育人基本原理的坚持
        (二)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铸魂育人系列思想的发展
        (三)对中华传统文化铸魂育人优秀资源的改造
    二、现实要求
        (一)本质反思
        (二)根源追问
        (三)思路突破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5)习近平总书记对外话语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论文的选题理由和研究价值
        (一) 选题理由
        (二) 研究价值
    二、文献综述
        (一) 国内研究综述
        (二) 国外文献综述
        (三) 对已有研究成果的评价和进一步研究的思考
    三、对外话语、对外话语体系等概念解读
        (一) 对外话语及其形成与发展
        (二) 对外话语的内在规律与基本特征
        (三) 对外话语的分类及其它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主要观点与创新
        (一) 主要观点
        (二) 创新之处
        (三) 不足之处
第一章 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的思想来源和时代背景
    一、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有关思想
        (一)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外交往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二) 列宁宣传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二、思想传承:中国共产党人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造
        (一) 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毛泽东对外话语思想
        (二) 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邓小平对外话语思想
        (三) 全球化时代江泽民对外话语思想
        (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历史新阶段胡锦涛对外话语思想
    三、历史文化来源:在历史文化中汲取丰厚滋养
        (一)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二) 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提出的时代背景
        (一) 在世界格局变化中准确把握中国的历史方位
        (二) 中国面临的现实挑战、战略难题及其应对和解决的关键
第二章 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的基本内涵和重要意义
    一、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的基本内涵和形成过程
        (一) 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的基本内涵
        (二) 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的初步形成
    二、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的重要意义
        (一) 对阐释中国梦的世界意蕴具有重要价值
        (二) 对提高软实力增强话语权具有重大作用
        (三) 对参与全球治理扞卫国际公平正义具有现实意义
        (四) 提高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世界传播的新水平
第三章 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梦想相通相融”
        (一) “中国梦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二) “推动大家一起加入'一带一路'朋友圈”
    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 “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
        (二) “让命运共同体意识落地生根”
    三、“坚持正确义利观”
        (一) “只有义利平衡才能义利共赢”
        (二) “合作共赢是唯一正确选择”
    四、“全球共同治理”
        (一) 习近平倡导的“全球治理”理念
        (二) “增加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话语权”
        (三) “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
    五、“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
        (一) “建设海洋强国”
        (二) “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
        (三) “中国人民会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核心利益”
第四章 习近平构建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的战略思维
    一、大道行思: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的战略筹划
        (一) 坚持与巩固:切实增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统领地位
        (二) 传承与复兴:凝神聚气坚守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根与魂
        (三) 开放与包容:学习借鉴世界一切文明成果
        (四) 开拓与创新:努力构建当代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
    二、传播中国梦: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的战略举措
        (一) 大力阐释中国梦的世界意蕴,和谐对接中国梦与世界梦
        (二) 坚定扞卫国际公平正义,占据话语权制高点
        (三)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
        (四)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打赢信念仗传播仗
    三、扩大影响力: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的战略路径
        (一) 占领人才高地:建设世界一流智库
        (二) 引领传播革命:打造全球领先新兴媒体
        (三) 实现有效沟通:构建融通中外的当代中国话语
        (四) 机制保障:完善对外话语体系机制建设
第五章 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的鲜明特色
    一、历史性与时代性的辩证统一
        (一) 在历史思维中担当时代使命
        (二) 把握壮大和平力量的时代机遇
        (三) 推动世界秩序走向文明的和谐
    二、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相通相融
        (一) 在全球意识中体现大国担当
        (二) 扩大对外话语的世界民众基础
        (三) 在共赢意识中深化合作发展
    三、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相互观照
        (一) 彰显成功社会主义大国的制度性力量
        (二) 破除对西方话语过分“求同”的误区
        (三) 习近平对外话语对象的多元化
        (四) 在核心政治领域发出中国声音
    四、价值合理性与科学真理性的内在统一
        (一) 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的哲学意蕴
        (二) 习近平对外对外话语体系的理论价值
    五、语言生动性与思想深刻性的巧妙结合
        (一) 话语环境创新:和平发展与和谐世界的语境
        (二) 话语范式创新:理性式话语和感性式话语的结合
        (三) 话语载体创新:以全媒体传播中国声音
        (四) 话语表达创新:大众化、通俗化的语言魅力
第六章 习近平对外话语的传播效果
    一、习近平对外话语的国际评价
        (一) 对传播主体的评价
        (二) 对传播内容的评价
        (三) 对传播介质的评价
        (四) 对传播方式的评价
        (五) 对传播效果的评价
    二、习近平对外话语的世界影响
        (一) 习近平对外话语的国际影响力
        (二) 理性看待习近平对外话语的世界评价和国际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致谢

(7)作风建设常态化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 作风问题是否会反弹
二、 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思想锐器能否坚持
三、 民主生活会制度仍需完善
四、 结合党员民主评议把好三关, 始终保持党的纯洁性

(8)汉语“别拿X(不)当Y”构式的动态范畴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Acknowledgements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Motivation of the Study
    1.2 Defining the Object of the Study and Research Scope
    1.3 Objectives of the Study
    1.4 Methodology and Data Collection
    1.5 Layout of the thesis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2.1 Introduction
    2.2 Reviews on Related Constructions of “bie na X (bu)dang Y”
        2.2.1 Previous Studies on Disposal Construction and “na X dang Y” Disposal Construction
        2.2.1.1 Traditional Approaches
        2.2.1.2 Semantic and Pragmatic Approaches
        2.2.1.3 Transformational Approaches
        2.2.1.4 Cognitive Approaches
        2.2.2 Previous Studies on (Double) Negative Construction
        2.2.2.1 Traditional Approaches
        2.2.2.2 Pragmatic Approaches
        2.2.2.3 Cognitive Approaches
        2.2.3 Previous Studies on Imperative Construction of “bie”
        2.2.4 Brief Summary and Comments
    2.3 “bie na X (bu)dang Y” as a Construction
    2.4 Summary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
    3.1 Introduction
    3.2 Theoretical Bases
        3.2.1 Categorization Theory
        3.2.2 Decategorization Theory
    3.3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Dynamic Categorization Process
        3.3.1 Conceptual De/Re-categorization and Dynamic Categorization Process
        3.3.2 Working Mechanisms of Dynamic Categorization Process
        3.3.2.1 Coercion as a Trigger for Dynamic Categorization Process
        3.3.2.2 Prominence Principle on Basis of Figure/Ground Reversion
        3.3.2.3 Metaphtonymy
    3.4 Summary
Chapter Four Data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4.1 Introduction
    4.2 Data Description
    4.3 Data Analysis of “bie na X (bu)dang Y”construction
        4.3.1 The Syntactic Properties of “bie na X (bu)dang Y”Construction
        4.3.1.1 The Syntactic Categories of X and Y
        4.3.1.2 The Syntactic Positions of X and Y
        4.3.1.3 The Existence of Subtype of “bie na X (bu)dang Y +V”
        4.3.2 The Semantic Properties of “ bie na X (bu)dang Y” Construction
        4.3.2.1 The Semantic Constraints of X and Y
        4.3.2.2 Semantic Transparency of “bie na X (bu)dang Y” Construction
        4.3.2.3 Dynamic Categorization Processes of Different Types of “bie na X (bu)dang Y” Construction
        4.3.3 The Pragmatic Properties of “bie na X (bu)dang Y” Construction
        4.3.3.1 Novelty and Economy
        4.3.3.2 Subjectivity
        4.3.3.3 Warning for the Construction Vulgarization
    4.4 Summary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5.1 Main Findings
    5.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Reference
Appendix 1
Appendix 2

(9)儒家文化与近代山西社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理论意义、学术价值和现实作用
        (一) 理论意义
        (二) 学术价值
        (三) 现实作用
    二、学术史综述
        (一) 资料的发掘与整理
        (二) 相关学术专着
        (三) 相关学术论文
        (四) 关于阎锡山其人其事的研究
    三、重点、难点、创新点
        (一) 重点
        (二) 难点
        (三) 创新点
    四、相关界定
        (一) 时间界定
        (二) 空间界定
        (三) 内容界定
第一章 儒家文化与晚清山西社会
    一、晚清儒学危机的出现
    二、晚清山西儒家文化的地域性
        (一) 山西文化系统概论
        (二) 山东、河南与山西的儒家文化
        (三) 晚清山西巡抚与儒家文化
第二章 近代山西儒家文化与佛教和道教之关系
    一、近代山西儒家文化与佛教
        (一) 清末民初各地侵夺寺产风潮对山西佛教的冲击
        (二) 山西佛教为了求得自身生存对儒家文化的借鉴
    二、近代山西儒家文化与道教
        (一) 清末山西道教在西洋宗教的冲击下逐渐走向衰落
        (二) 道教借助传统儒家文化在山西乡下传播较为广泛
    三、唯有孔教能救国救民
第三章 近代山西儒家文化与天主教和基督教之关系
    一、近代山西儒家文化与天主教
        (一) 晚清以来清廷被迫弛禁天主教与天主教在山西的广泛传播
        (二) 天主教在传播过程中与儒家文化之间的冲撞和融合
    二、近代山西儒家文化与基督教
        (一) 基督教传入山西举步维艰
        (二) 面对基督教徒的救助,山西人的抵制态度有所转变
        (三) 基督教鉴于山西人传统观念在传教方式上所做的转变
        (四) 新教传入山西过程中对儒家文化的吸收和利用
第四章 清末民初的儒商
    一、晋商精神与儒家文化
        (一) 爱国济民的无私精神
        (二) 勇于进取的冒险精神
        (三) 儒贾相通的敬业精神
        (四) 勤俭及群体精神
    二、晋商文化与儒家文化
        (一) 博大宽厚、严于修己、推己及人
        (二) 晋商恪守传统的义利观
        (三) 晋商奉行和衷为贵
    三、山西票号中的儒家文化——诚信笃实
第五章 民国时期山西的尊儒机构及刊物
    一、宗圣会与《宗圣汇志》(《宗圣学报》)
        (一) 山西宗圣总会
        (二) 各县宗圣社会
    二、孔教会
    三、讲经公会与《讲经公报》
    四、洗心社与《来复》
    五、自省堂
    六、同志会
        (一) 同志会简介
        (二) 同志会会员须遵守的儒家道德修养
        (三) 同志会会员须杜绝不符合儒家道德规范的思想意识
第六章 阎锡山与儒家文化
    一、阎锡山与公道
        (一) 自幼主张公道的阎锡山
        (二) 士人应推爱与主张公道
    二、阎锡山一生所受的传统文化教育
    三、阎锡山的宇宙观人生观政治主张
        (一) 宇宙观——收获理性
        (二) 人生观——成己成物
        (三) 政治主张——爱人公道
第七章 阎锡山治晋思想中的儒家文化
    一、统晋与天下大一统
        (一) 统一权度与天下一家
        (二) 村区制与大一统
    二、弘扬伦理道德与传统儒家崇尚礼义的思想
        (一) 维护传统家教与孝道观念
        (二) 民德四要与儒家文化
        (三) 提倡勤俭公道
        (四) 推崇儒家传统礼节
    三、用民政治与儒家的民本思想
        (一) 村民自治与用民政治
        (二) 土地村公有与用民政治
        (三) 按劳分配就是大同社会
    四、立身、立国、立法思想
        (一) 立身要言中的儒家文化
        (二) 立国十要与儒家文化
        (三) 人心万能:以“心”为社会的基石
        (四) 立法思想与儒家的“为政在人”
    五、治吏思想
        (一) 用人之道
        (二) 对官员的要求
    六、教育思想
        (一) 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
        (二) 教师要有“热度”并启发学生
        (三) 以儒学思想来教育学生
        (四) 内外夹攻的教育方法
        (五) 有教无类
    七、哲学思想
        (一) 儒家中庸之道
        (二) 阎锡山中的哲学
        (三) 阎锡山的对错论
        (四) 弘扬“仁义”
    八、中西文化观
        (一) 兼采儒学与西学
        (二) 浓厚的封建意识
        (三) “仿共”以“防共”
第八章 近代山西社会运动与儒家文化
    一、洋务运动与儒家文化
    二、义和团运动与儒家文化
    三、辛亥革命与儒家文化
    四、五四运动与儒家文化
第九章 抗战时期阎锡山之尊儒活动
    一、阎锡山为守土抗战所做的动员与准备
        (一) 唤起民众的爱国热情,为抗战积极做准备
        (二) 明辨是非,守土抗战
        (三) 抗日须先学日赶日
        (四) 阎锡山的对日思想:为其所用,服务于自身势力
    三、阎锡山与中共
        (一) 抗战初期与中共合作抗战
        (二) 阎锡山转向反共
        (三) 中共对阎锡山反共的态度及采取的措施
        (四) 中共对阎锡山尊儒的批判
第十章 儒家文化与近代山西学术界
    一、近代山西儒学文人及其地理分布特点
        (一) 祁寯藻
        (二) 徐继畲
        (三) 张穆
        (四) 乔松年
        (五) 侯外庐
        (六) 近代山西儒学文人之地理分布特点
    二、讲经公会中的诸位儒学讲演者及其主张
    三、同志经学补习会与儒家文化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成果
后记

(10)汉老谚语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原因
        一、汉老谚语对比研究具有可能性
        (一) 汉老谚语存在共性
        (二) 汉老谚语存在差异
        二、汉老谚语对比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节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状况及本课题的创新点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分析方法
    第四节 理论背景
        一、谚语的界定
        二、谚语的特点
        (一) 丰富性
        (二) 思想性
        (三) 民族性
        (四) 艺术性
    第五节 文化、语言、谚语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一章 汉老谚语的文化含义对比
    第一节 宗教思想
        一、汉语中反映宗教思想的谚语
        (一) 道教思想
        (二) 佛教思想
        (三) 儒教思想
        二、老挝语中反映宗教思想的谚语
        (一) 佛教思想
        (二) 原始宗教思想
        (三) 婆罗门教思想
    第二节 道德观念
        一、道德修养
        (一) 文化取向
        (二) 价值观
        二、家庭伦理规范
    第三节 反映生产、生活经验的谚语
第二章 修辞方式
    第一节 比喻
        一、明喻
        二、暗喻
        三、借喻
    第二节 对偶
        一、正对
        二、反对
        三、串对
    第三节 夸张
        一、扩大夸张
        二、缩小夸张
    第四节 比拟
        一、拟人
        二、拟物
    第五节 排比
    第六节 顶真
    第七节 回环
    第八节 押韵
        一、头韵
        二、尾韵
第三章 老挝语谚语的汉译方法
    第一节 翻译理论
    第二节 老挝语谚语的翻译方法
        一、老挝语汉译的异化
        (一) 直译
        (二) 直译加注释的方法
        二、老挝语汉译的归化
        (一) 套译
        (二) 意译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

四、勿忘民心这杆“秤”(论文参考文献)

  • [1]明清祭文研究[D]. 古宏韬. 武汉大学, 2021
  • [2]中国共产党思想建党常态化研究[D]. 许斯诺. 兰州大学, 2018(05)
  • [3]勿忘初心,方得始终——党的群众路线在县域治理中的实践与思考[J]. 陈行甲. 新理财(政府理财), 2017(11)
  • [4]习近平铸魂育人思想研究[D]. 钟启东. 东北师范大学, 2017(01)
  • [5]习近平总书记对外话语体系研究[D]. 刘泰来.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4)
  • [6]新时期:社会变迁与新闻变革札记[J]. 李彬.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3)
  • [7]作风建设常态化的思考[J]. 王乃波. 大连干部学刊, 2014(12)
  • [8]汉语“别拿X(不)当Y”构式的动态范畴化研究[D]. 宋立林.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3(10)
  • [9]儒家文化与近代山西社会[D]. 杜慧. 山东师范大学, 2012(08)
  • [10]汉老谚语对比研究[D]. 鞠馨仪. 广西民族大学, 2011(01)

标签:;  ;  ;  ;  ;  

不忘人心的“尺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