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新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的选育及NJCMS3A雄性育性基因的定位

大豆新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的选育及NJCMS3A雄性育性基因的定位

论文摘要

杂种优势利用是大幅度提高作物单产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大豆杂种优势利用育种还处于探索阶段,虽然国内多家单位已育成数十个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并实现了“三系”配套,而且利用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育成3个正式通过品种审定的大豆杂交种品种,但是在生产上尚未大规模推广应用。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及其育性恢复是杂交种制种的基础,为此本研究以N21566和N8855为不育细胞质背景进行新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的选育,以及NJCMS3A雄性育性基因的SSR标记定位,另外对大豆核不育突变体NJS-1H进行遗传分析与细胞学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以国家大豆改良中心育成的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早代材料为基础,利用相应的保持系连续回交三代,初步育成以N21566为不育细胞质背景的2个新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NJCMS 4A(BC8F1)与NJCMS (N21566/73-935) (BC3F1);以N8855为不育细胞质背景的3个新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NJCMS5A(BC8F1), NJCMS(N8855/88-48) (BC4F1)与NJCMS (N8855/73-935) (BC3F1)。NJCMS 4A/NJCMS 3A、NJCMS 5A/ NJCMS 1A分别构成同核异质系。这5个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在不同年份间花药散粉性、花粉萌发率和成熟期植株表型等方面鉴定表明不育性表现稳定。2.利用NJCMS3A的细胞质、核供体亲本N21566和N21249配置杂交组合,(N21566/N21249) F1结荚正常可育,对(N21566/N21249)F2代、(N21566/N21249 //N21249)BC1F1代分离群体进行育性鉴定,F2和BC1F1群体的可育与不育株分离比例分别符合3:1和1:1,表明NJCMS3A雄性育性由一对基因控制,其中可育等位基因显性,而与之对应的不育等位基因隐性。选用793对大豆SSR引物对F2和BC1F1群体进行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NJCMS3A雄性育性基因定位,发现O连锁群上的3对SSR引物(Satt331,CSSR133和Satt477)与NJCMS3A雄性育性基因连锁,遗传距离分别为8.1 cM,11.4 cM,13.3 cM。3.通过对核雄性不育突变体NJS-1H育性分离株行中可育单株的衍生后代M8:9,M9:10与Mi10:11的育性鉴定,验证该核不育突变体雄性育性由一对基因控制。进一步细胞学研究发现,该突变体在减数分裂时染色体联会异常,出现单价体。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染色体落后,不对称分裂,不同步分裂等现象;在四分体阶段,出现各种畸形多分体以及大量微核。在花粉粒阶段,花粉粒退化,无内容物。总之,从减数分裂到花粉粒发育至成熟期都有败育发生,但是大量败育主要发生在减数分裂阶段,四分体以后的败育可能是减数分裂染色体联会异常的结果。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植物雄性不育的研究进展
  • 1.1 植物雄性不育的概述
  • 1.2 植物雄性不育的分类
  • 1.3 植物雄性不育的表型
  • 1.4 植物雄性不育的细胞学研究
  • 1.4.1 败育发生的不同时期
  • 1.4.2 绒毡层与花粉败育的关系
  • 1.5 植物雄性不育的物质与能量代谢特点
  • 1.5.1 代谢产物变化
  • 1.5.2 能量代谢系统的变化
  • 1.6 植物雄性不育及其恢复性的遗传、基因定位与遗传机理研究进展
  • 1.6.1 质核互作雄性不育恢复性的遗传与基因定位
  • 1.6.2 质核互作雄性不育及其恢复的分子遗传机理研究
  • 1.6.3 植物细胞核雄性不育恢复性的遗传及基因定位
  • 2 大豆雄性不育研究进展
  • 2.1 大豆核雄性不育类型及细胞学特征
  • 2.1.1 大豆核不育类型
  • 2.1.2 大豆核不育的细胞学特征
  • 2.2 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研究
  • 2.2.1 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的选育与三系配套
  • 2.2.2 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的恢复性遗传及基因定位
  • 3 大豆杂种优势利用相关研究
  • 3.1 大豆杂种优势测验
  • 3.2 大豆杂交种选育
  • 3.3 制种技术研究
  • 3.3.1 人工授粉
  • 3.3.2 风媒传粉
  • 3.3.3 虫媒传粉
  •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大豆新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的选育鉴定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NJCMS4A及其保持系NJCMS4B的选育
  • 2.2 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NJCMS5A及其保持系NJCMS5B的选育
  • 2.3 三个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的初步选育
  • 3 讨论
  • 第三章 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NJCMS3A雄性育性基因SSR标记定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大豆雄性育性表型鉴定
  • 1.3 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NJCMS3A雄性育性基因的遗传分析
  • 1.4 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NJCMS3A雄性育性基因的SSR标记定位
  • 1.4.1 叶片采集
  • 1.4.2 DNA提取(CTAB法)
  • 1.4.3 BSA法构建混合基因池
  • 1.4.4 SSR标记分析
  • 1.4.5 数据处理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大豆雄性育性表型鉴定和育性遗传分析
  • 2.1.1 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NJCMS3A与保持系NJCMS3B的育性表现
  • 1F1及F2群体的雄性育性表现'>2.1.2 NJCMS3A质、核亲本构建的BC1F1及F2群体的雄性育性表现
  • 2.2 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NJCMS3A雄性育性基因的SSR标记定位
  • 2.2.1 亲本间多态性SSR引物筛选
  • 1F1群体'>2.2.2 BC1F1群体
  • 2群体'>2.2.3 F2群体
  • 3 讨论与结论
  • 3.1 讨论
  • 3.1.1 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NJCMS3A雄性育性遗传分析
  • 3.1.2 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NJCMS3A雄性育性基因SSR标记定位
  • 3.2 结论
  • 4 下一步工作展望
  • 第四章 大豆核不育突变体NJS-1H的育性遗传与细胞学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NJS-1H不育性的遗传分析
  • 1.3 NJS-1H细胞形态学研究
  • 2 结果与分析
  • 2.1 NJS-1H的来源与形态特点
  • 2.2 NJS-1H不育性的遗传分析
  • 2.3 细胞形态学观察
  • 2.3.1 NJS-1H可育株的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及小孢子发育过程
  • 2.3.2 NJS-1H不育株的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及小孢子发育过程
  • 3 讨论
  • 全文结论与创新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高粱雄性不育系吉2056A的创制及应用[J]. 现代农业科技 2019(22)
    • [2].高粱雄性不育系吉2056A的创制及应用[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9(22)
    • [3].大葱雄性不育系63A的选育及栽培技术[J]. 园艺与种苗 2020(01)
    • [4].辣椒雄性不育系144A的选育[J]. 陕西农业科学 2017(08)
    • [5].苜蓿雄性不育系应用的研究进展[J]. 草业与畜牧 2013(06)
    • [6].水稻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异交结实率的初步研究[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2(01)
    • [7].辣椒雄性不育系12415A的选育及栽培技术[J]. 陕西农业科学 2016(05)
    • [8].植物雄性不育系的杂交制种技术[J]. 河南农业 2012(21)
    • [9].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测恢研究及杂种优势分析[J]. 麦类作物学报 2016(04)
    • [10].温度对大白菜胞质型雄性不育系败蕾的影响[J]. 山西农业科学 2015(12)
    • [11].辣椒核质雄性不育系2298A的选育[J]. 热带作物学报 2010(04)
    • [12].萝卜雄性不育系杂交种制种技术[J]. 吉林蔬菜 2010(03)
    • [13].洋葱雄性不育系101A的杂优利用[J]. 江苏农业科学 2009(03)
    • [14].温度对转基因油菜雄性不育系15A花器官形态及育性的影响[J]. 种子 2008(03)
    • [15].辣椒雄性不育系2A的选育[J]. 甘肃农业科技 2018(09)
    • [16].辣椒两种雄性不育系中可溶性蛋白质及可溶性糖的变化关系[J]. 辣椒杂志 2017(02)
    • [17].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小孢子发育的细胞学观察[J]. 麦类作物学报 2015(07)
    • [18].谷子高度雄性不育系不育基因的遗传分析[J]. 河北农业科学 2010(11)
    • [19].萝卜雄性不育系117A的选育[J]. 中国蔬菜 2008(10)
    • [20].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系穗发芽抗性鉴定及相关分子标记验证[J]. 麦类作物学报 2020(09)
    • [21].耐抽薹大葱雄性不育系200730A的选育及利用研究[J]. 山东农业科学 2014(07)
    • [22].花椰菜雄性不育系种苗的组培快繁技术研究[J]. 中国园艺文摘 2014(09)
    • [23].非1B/1R和1B/1R类型K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幼穗部分生理指标的变化[J]. 麦类作物学报 2008(02)
    • [24].平头型大白菜核基因雄性不育系的选育与利用[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10(02)
    • [25].莫迦小麦1BS染色体片段对K型小麦雄性不育系的影响[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1)
    • [26].我国红麻雄性不育系选育及对不育机理研究的思考[J]. 中国麻业科学 2009(02)
    • [27].迟心4号晚熟菜心核基因雄性不育系回交转育研究[J]. 河南农业科学 2008(05)
    • [28].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花粉败育和恢保关系研究[J]. 西北植物学报 2016(04)
    • [29].K型小麦雄性不育系育性恢复及产量相关性状分析[J]. 麦类作物学报 2013(03)
    • [30].基因工程培育可恢复的植物雄性不育系的研究进展[J]. 遗传 2011(01)

    标签:;  ;  ;  ;  ;  

    大豆新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的选育及NJCMS3A雄性育性基因的定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