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杂语共生的文学现场 ——“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在中国大陆文学期刊中的传播与建构(1979-2002)

在杂语共生的文学现场 ——“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在中国大陆文学期刊中的传播与建构(1979-2002)

论文摘要

时间上的连续性与空间上的杂生性使得文学期刊构成了鲜活流变、杂语共生的文学现场,能够呈现文学历史及其存在样貌的复杂多变性。从这一基点出发,本论文爬梳了“台湾、香港、澳门与海外的华文文学”在大陆文学期刊中传播与建构的相关情况与若干问题,对有关“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大陆流播的刻板印象进行了质疑与否定。一是梳理了“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在大陆文学期刊中的传播概况。纵向来看,从1970年代末到21世纪初,大陆文学期刊的相关传播活动大体可分为窗口期、高峰期,转型期和整合期四个阶段,同时,“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的整体感也经历了从隐约、凸显、分化和消失的过程。横向来看,首先,由于受众定位的差异,文学期刊中衍生出了有关“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的三种基本传播模式:学术的、纯文学的和大众的;其次,由于“地缘意识”、中国意识与“世界意识”组合关系的差异,文学期刊中形塑出三种“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的结构模式——主次分明型、众生平等型和含混重叠型。大陆文学期刊中“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的存在形态与价值意义的多元流变,否定了那种认为“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是政治需要之产物的观点。二是鉴定了文学期刊传播“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时主体性的显现方式。首先,文学期刊通过栏目形制等期刊语言,将选取文本重新组合,并赋予其新的价值意义,使之融入期刊的整体氛围之中,从而体现出建构性力量。其次由于处在多重视角多种力量的纠缠之中,特定文学期刊总是以一种调和协商的方式,寻找不同力量之间的空隙与契合点,以实现对“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的个性化传播。那种忽略对具体传播媒介的考察,只从宏观层面去把握“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大陆流播的研究思路,难免就会失之笼统与偏颇。三是分析了文学期刊的传播活动对“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与“汉语文学”的影响。文学期刊的现场感源于不同文本之间的相互影响与相互渗透,它呈现和促进了不同性质文学的融合生长过程。因此,文学期刊对于“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的传播促进了不同区域与国家华文文学的整合过程,有利于整合性文学观念的形成。随着文学交流的日趋深入,“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这一划地为界的术语也被世界华文文学、汉语文学、华文文学、中文文学等整合性概念所超越。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正文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对象的确立与重要术语的梳理
  • 第二节 研究现状概述与问题的提出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论文结构述要
  • 第二章 大陆文学期刊与"华文文学"之关联
  • 第一节 大陆文学期刊作为传播"华文文学"的重要媒介
  • 第二节 大陆文学期刊作为"华文文学"大陆化的结构性因素
  • 第三章 传播活动的基本阶段与主要趋势
  • 第一节 窗口期(1979年——1984年左右)
  • 第二节 高峰期(1985年——1988年左右)
  • 第三节 转型期(1989年——1993年左右)
  • 第四节 整合期(1994年——2002年左右)
  • 第四章 期刊的受众策略与"华文文学"的传播模式
  • 第一节 学术视野下的文学传播——《华文文学》研究
  • 第二节 纯文学视野下的"华文文学"——《收获》[朝花夕拾]栏研究
  • 第三节 大众视野下的文学传播——《台港文学选刊》研究
  • 第五章 期刊的地缘、中国与世界意识和"华文文学"的结构模式
  • 第一节 《特区文学》的地缘情结与期刊中的"华文文学"
  • 第二节 《四海——世界华文文学》的"世界性"及其限度
  • 第三节 上海情境与《小说界》中的"华文文学"
  • 第六章 结语:在杂语共生的文学现场
  • 一 变动的文学景观——"华文文学"在大陆文学期刊中的传播概况
  • 二 重组与调和——文学期刊建立主体性的两种方式
  • 三 在遮蔽和敞开之外——整合性文学观念的形成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访谈与邮件电话来往时间概要
  • 附录2 孟伟哉的来信
  • 大陆主要文学期刊中的"华文文学"作品"索引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其他科研成果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现状与21世纪文学史编撰的意义[J]. 甘肃社会科学 2020(04)
    • [2].“出走”与“走出”:百年海外华文文学的历史进程[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1)
    • [3].中国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四十年[J]. 文艺争鸣 2019(07)
    • [4].海外华文文学的新美学气象与精神气质——以张惠雯的海外书写为例[J]. 中国文学批评 2019(04)
    • [5].海外华文文学创作的现状与困境[J].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17(04)
    • [6].海外华文文学研究[J].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7(02)
    • [7].海外华文文学研究[J].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5(05)
    • [8].多元视阈·诗性追求·思史互见——评江少川、朱文斌主编的《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教程》[J].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08(02)
    • [9].福建省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会纪念成立二十周年[J]. 华文文学 2009(01)
    • [10].双重跨文化语境中的文学对话——以《海外华文文学读本》为中心[J].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5)
    • [11].在教研互动中建构海外华文文学学科——从《海外华文文学教程》谈起[J].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5)
    • [12].福建省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会纪念成立二十周年[J].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09(01)
    • [13].“华文传媒与海外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10(02)
    • [14].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研究 主持人语[J].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10)
    • [15].海外华文文学:学科之名与学理之弦[J].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6)
    • [16].试论“三明确”教学方针在海外华文文学教学中的运用[J]. 科教文汇(上旬刊) 2016(03)
    • [17].海外华文文学研究[J].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6(02)
    • [18].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现状、相关问题与拓展境域之思[J].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16(06)
    • [19].论欧洲华文女性文学的发生——百年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一种视域[J].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1)
    • [20].海外华文文学经典研究之我见——在首届世界华文文学大会“理论建构专题论坛”上的讲演[J].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15(01)
    • [21].新世纪海外华文写作的中国想象[J]. 广州文艺 2018(09)
    • [22].海外华文文学中的独特景象——以分析日本华文文学发展的历史阶段与当今现状为例[J]. 华文文学评论 2013(00)
    • [23].发展中国当代文学,海外华文作家不可缺席[J]. 上海采风 2017(01)
    • [24].跨界的探寻——我的比较文学研究之路[J]. 中外文化与文论 2016(04)
    • [25].“隔篱邻舍”广州音[J]. 广州文艺 2017(08)
    • [26].古大勇的学术勇气——《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论稿》序[J]. 上海鲁迅研究 2017(02)
    • [27].海外华文文学的若干基本概念[J].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学刊 2011(00)
    • [28].“蕞尔小国”与“西北大邦”——早期海外华文文学中的日俄记述[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1)
    • [29].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兼论现代海外华文文学研究视角的有效性[J]. 江汉论坛 2019(05)
    • [30].百年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经典研究专题[J].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1)

    标签:;  ;  ;  ;  ;  ;  

    在杂语共生的文学现场 ——“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在中国大陆文学期刊中的传播与建构(1979-200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