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化俗从雅文学观的建立——朱自清与西方文艺思想关系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作者: 李先国
导师: 刘锋杰
关键词: 朱自清,化俗从雅,人道主义,唯美主义,语义分析学说
文献来源: 苏州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朱自清(1898—1948)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和语文教育家。八十多年来对朱自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朱自清文学创作成就及语文教育思想上,直接对朱自清的文艺思想进行研究者较少,已有的研究成果也未能抓住朱自清文艺思想的主导特色与核心内容,更没有深入探讨朱自清文艺思想与西方文论的关系。这与朱自清一生的文学批评与研究的实际成就是不相称的。本论文从朱自清对西方文论的借鉴来考察朱自清的文艺思想。认为朱自清立足现实,在借鉴西方、阐释传统中形成了化俗从雅的文学观。第一章,从主体欲求方面探寻朱自清借鉴西方的目的。朱自清出于发展新文学、阐释传统文学的目的,在当时潮流的推动下主动接受西方文论的影响。第二章分析朱自清对列夫·托尔斯泰人道主义的借鉴,对应的时间是从1916年到1922年。在对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思想的主动选择与接受的总体语境中,有着平民教育实践经验的朱自清形成了与托尔斯泰的“大多数人的艺术”观相联系又有区别的民众文学观。第三章探讨朱自清对沃尔特·佩特等人的唯美主义的接受,朱自清的刹那主义与其极其相似,对应的时间是从1922年到1928年。但对于当时追求进步而且也相信进步理念的知识分子来说,不会从根本上接受唯美——颓废主义。即使有所借鉴,这种借鉴也不会背离反封建的人文理想和反传统的浪漫情怀。所以,佩特的唯美主义必然走向颓废,而朱自清的刹那主义则走向务实,是在颓废之后的自我拯救。朱自清的生活艺术化和艺术女性化是他的唯美倾向的表现。第四章探讨朱自清对瑞恰慈和燕卜荪的语义分析学说的接受,对应的时间是从1929年到1948年。国内局势的变化使朱自清选择一条躲进书斋做学问的人生道路,与瑞恰慈和燕卜荪共事的经历,使朱自清有机会接触他们的学术著作。朱自清淡化了他们学说中的心理学特色,吸收了语义分析的精华,认识到诗的语言的情感性、诗的多义性,主张对诗歌和其他文学作品进行细读分析并进行了实践。朱自清还创造性地将语义分析方法运用于对古典批评意念的考辨。第五章是对朱自清所形成的化俗从雅的文学观的分析。详细分析朱自清在人道主义、唯美主义、语义分析学说影响下是如何从对“俗”的认同,到新“雅”的建立再到解“雅”的尝试的全过程。朱自清这种文学观是在对西方文艺思想的借鉴和反复运用中形成的,我们可以说它是一种实验的诗学。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是文本细读和实证分析。文本细读是指对朱自清创作和批评文本包括他的日记、书信,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的细读。通过细读,论文作者试图找出朱自清接受借鉴西方的主要材料与主导思考。实证分析是基于本课题是一种影响研究,故对于朱自清接受西方哪些主要思想的影响、如何借鉴这些思想来阐释传统从而推动五四新文学的发展都要能够找出历史文本,从而还原接受影响的历史面目。
论文目录:
引言
第一节 朱自清研究概述
第二节 研究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节 本论文承担的主要任务、论文结构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借鉴的目的
第一节 发展新文学
第二节 阐释旧传统
第二章 借鉴之一:朱自清与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1916—1922)
第一节 托尔斯泰的中国之路
第二节 借鉴托尔斯泰人道主义的原因
第三节 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与民众文学观
第四节 对托尔斯泰人道主义的改造
第三章 借鉴之二:朱自清与佩特的唯美主义(1922—1928)
第一节 沃尔特.佩特的中国之路
第二节 借鉴佩特唯美主义的原因
第三节 对佩特唯美主义的接受
第四节 对佩特唯美主义的改造
第四章 借鉴之三:朱自清与瑞恰慈和燕卜荪的语义分析学说(1929—1948)
第一节 瑞恰慈和燕卜荪的中国之路
第二节 借鉴瑞恰慈和燕卜荪的语义分析学说的原因
第三节 对瑞恰慈和燕卜荪的语义分析学说的接受
第四节 对瑞恰慈和燕卜荪的语义分析学说的改造
第五章 共生:朱自清化俗从雅文学观的建立
第一节 俗的认同:朱自清民众文学观的人道主义的底蕴
一、朱自清日常研究与文学批评中对俗的认同
二、民众文学观在新文学发展史上的意义
第二节 新雅的建立:“意在表现自己”创作观的唯美倾向
一、表现与再现
二、对想像的重视
三、对情感的重视
四、表现自我
五、为艺术而艺术
第三节 解雅尝试:细读中的普及
一、朱自清的细读理论与实践
二、朱自清细读示范的意义及影响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发布时间: 2006-03-24
相关论文
- [1].俗文学的地域个性与都市消费情结[D]. 柯玲.华东师范大学2005
- [2].西方唯美主义诗学研究[D]. 杜吉刚.四川大学2005
- [3].魔幻现实主义与20世纪后期中国小说[D]. 陈黎明.苏州大学2005
- [4].叙述的狂欢与审美的变异[D]. 南志刚.苏州大学2005
- [5].神秘主义:祛魅与复魅[D]. 方秀珍.苏州大学2005
- [6].王蒙小说与苏俄文学[D]. 朱静宇.苏州大学2005
- [7].美国生态文学研究[D]. 朱新福.苏州大学2005
- [8].唯美的选择与转换[D]. 孙德高.武汉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