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杨陈淑丽
提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和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导向和价值归宿。需要深入探索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精神实质,深刻理解立德树人的深厚底蕴、深远意义和深邃内涵。通过立德树人,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为实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关键词|高校立德树人底蕴意义内涵
中图分类号|G641
作者信息|柏杨,男,1977年生,四川开江,重庆邮电大学光电工程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讲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主要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400065。
陈淑丽,女,1983年生,汉族,河南许昌人,成都理工大学政治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与人的全面发展,610059。
党的十八大首次将“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写入党的报告,为发挥高校人才培养的中心职能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立德树人,是高校教师履职释能的庄严使命,是青年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追求,是人民群众望子成才的殷切期盼。因此,需要深入研究立德树人的精神实质,明确其深厚底蕴、深远意义和深邃内涵,为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一、立德树人的底蕴深厚
立德树人在我国有着渊远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无论是古代圣贤之士还是当代政治家、教育家都高度重视思想道德素质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一)立德树人源自中国古代圣贤的哲学思想
“立德”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把立德放在做人的首位,指出唯有“立德”才能永恒和不朽,强调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性。北宋哲学家、教育学家周敦颐尤其强调德育在教育和人才培养中的首要地位,认为“君子进德修业”是成才和学习的根本,知识是为德育服务的工具。可见,中国古代是特别强调思想道德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价值和地位。
“树人”出自《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既强调人才培养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也说明人才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正是在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国古代社会涌现出了众多的杰出人才,推动了当时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中华民族傲立于世界的东方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立德树人是我党人才培养的一贯主张
新中国成立后,历届中央领导人都高度重视思想道德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一以贯之,虽表述不一,但其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指向和育人理念完全一致。
毛泽东同志强调:“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强调德育的重要性,“有社会主义觉悟”更应是当时道德教育的核心所在。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初期强调:“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主要是使我们的各族人民都成为有理想、讲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人民。”[2]随后培养“四有”新人的思想意识深入人心,成为我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导向和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江泽民同志指出:“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一个关系我国教育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3]胡锦涛同志先后提出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和“立德树人”的科学论断和重大命题,要求青年学生“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
由此可见,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历届领导人都高度重视立德树人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正是因为党和国家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才为我国社会发展培养和输送了数千万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有力的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立德树人的意义深远
把立德树人作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因为立德树人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立德树人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要求
当前,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世界各国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人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是我党的奋斗目标又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凝聚着历史的沧桑、岁月的峥嵘和人民的期盼。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永远都是中华儿女的共同夙愿和人民群众的美好向往。当然“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这既表明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推动力量,也蕴含了人才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毛泽东同志指出:“我国的艰巨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尽可能多的知识分子为它服务。”[4]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实现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推向前进。”[5]充分论证了人才是实现“中国梦”最重要的动力源泉。高等学校是科学的殿堂、文化的圣殿,更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承载着人才培养神圣使命,把立德树人作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无疑是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顺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源头活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因此,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实现在“中国梦”的根本要求。
(二)立德树人是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内在诉求
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是提高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所在。胡锦涛同志强调:“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一直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最近几年,国务院、教育部先后颁布并实施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纲领性文件,彰显了党和国家为了加强教师队伍和师德师风建设的坚强决心,体现了党和国家为了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而对广大教师寄予的殷切期盼。高校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体,对青年学生的教育培养居于主导地位,应牢牢把握立德树人的精神实质,忠于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以渊博的知识教化学生,以崇高的师德感化学生,既为“经师”更为“人师”,发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育人功能,在培养人才中实现自身庄严神圣的历史使命。因此,立德树人应当作为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考核指标,应当作为检验师德的道德红线和职业底线。为之,高校教师要树立和培养立德树人和全员育人的思想理念,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帮助和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立德树人是青年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导向
当前,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思想深入人心,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青年学生成长的内在诉求。在“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背景下,青年学生自强意识、成才意识显著增强,但其思想活动亦更具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如何以科学的理论和先进的思想引领、激励学生朝着党和人民期待的方向发展至关重要。当前,立德树人无疑是引领青年学生全面发展的行动纲领,始终是激励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目标导向,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征程中更好的发挥自身价值。因此,需要青年学生自觉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自己的头脑,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砥砺意志、锤炼品质,做一个有道德的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远大理想,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勤奋学习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练就过硬的本领,勇于实践,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做一个有才华有本领的青年学生。坚持锻炼、强健体魄,敢于担当、正视挫折,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情商,做一个身心健康的青年学生。
三、立德树人的内涵深邃
立德树人不仅底蕴深厚、意义深远,而且具有深邃的内涵。基于不同的价值主体,表现为不同的内在涵义。
(一)基于立德树人语义结构的分析
研究立德树人的内涵,需要分析其语义结构。立德树人,是由两个动宾词组构成。“立德”,是指树立德业,“树人”,是指培养人才。从立德树人的结构上看,可以有三种理解。一是两者并重,可以表述为“既树立德业,又培养人才”,阐释的是德才兼备或德才并重。二是“立德”比“树人”重要,强调“德者,才之帅也”。可以表述为“唯有树立德业,才能培养人才”或者说“唯有树立德业,才能成长为人才”,强调“教书育人,以德为先”或“德智体美,以德为先”。强调了思想道德在人才培养和人才成长中的地位和价值。三是“立德”是“树人”的一种手段,“树人”才是最终目的,可以理解为“通过树立德业这种方式,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6]上述三种观点,各有侧重,论述了“德”与“才”之间的辩证逻辑,表明了立德树人固有的内在涵义。
(二)基于立德树人价值主体的分析
对高校而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无疑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唯一价值主体。因此,需要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视角研究立德树人的内涵。
以教育者为主体,强调教书育人,以德为先。古人云:“师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德之不修,学之不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书育人、教师为本。习近平同志指出:“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希望全国广大教师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7]因此,高校教师要自觉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良好的师德师风,教育、熏陶和感化青年学生,用真情唤起真情,用人格影响人格,用爱心培育爱心,用心灵照亮心灵,在教育、管理和服务青年学生之中促使他们的思想道德日臻完善。
坚持以教育者为主体,就是要求高校教师秉承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主渠道教育,以课堂教学的方式巩固和加强青年学生“立德”的理论基础,致力实现“才者,德之资也”的目的,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知识传授给青年学生,从理论层面提升青年学生的思想修养和人格境界,进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主阵地教育,以课外活动的形式,在寓教于乐中提高青年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其高雅情趣。坚持实践育人,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途径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培植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坚持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在火热的实践中增长见识、砥砺品质。坚持以优秀文化熏陶人,通过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让青年学生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提高自身修养。
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以德为先。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忠于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作为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准则。胡锦涛同志要求青年学生:“要积极加强自身思想品德修养,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胸怀远大理想,陶冶高尚情操,培育科学精神,立为国奉献之志,立为民服务之志,牢牢地把握人生正确航向,把个人成长成才融入祖国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之中。”[8]特别强调了思想道德对于青年学生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根据现代人才学理论,德识才学体是人才的基本素质,始终强调“德”的统帅和引领作用。因为,良好的思想道德是保证青年学生融入国家、社会和集体的前提和基础,是促使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端正行为动机的根本要求,是指引青年学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汲取知识、增长智慧的动力源泉。没有思想道德的引领,青年学生就难免会迷失方向、缺乏动力、萎靡懈怠,甚至误入歧途,成才便是无稽之谈了。因此,高校学生应将“立德”作为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通过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达到“树人”的目标,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通过对立德树人价值主体的研究,表明立德树人既是高校教育者的职责所在和使命所驱,又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规律和目标导向。因此,立德树人应当成为高校全体师生应有的自觉。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6.
[2]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08.
[3]江泽民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87.
[4]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5.
[5]胡锦涛.在庆祝探月工程嫦娥二号任务圆满成功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8.
[6]张澍军,苏醒.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使命[J].思想教育研究,2013(7):41.
[7]习近平.习近平向全国广大教师致慰问信[N].人民日报2013-9-10,第001版.
[8]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0.
*本文系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教师教育研究中心资助项目“社会转型期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困境与出路”(项目编号:TER2013-027)、四川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新建院校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课题“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开发机制研究”(项目编号:XJYX2013C02)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张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