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内耳微循环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是维持其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础,而各种致病因子作用所导致的内耳缺血性改变,则会破坏这种平衡状态,引起病理生理改变,产生相应的功能障碍。本实验探讨建立一种慢性内耳缺血动物模型的新方法,并对其相关因素做初步研究。1目的探讨如何建立慢性内耳缺血动物模型的方法,以最接近于人体病理生理过程的方式,为临床研究慢性缺血性内耳疾病提供合理、有效的动物模型;并且通过研究模型动物内耳缺血期间电生理指标的改变,希望对该类疾病早期诊断、监测以及预后评估有所帮助;同时通过研究缺血期间耳蜗组织内活性氧族含量改变的情况,进一步明确耳蜗缺血所致听觉功能损伤的机理。2方法2.1手术选择腹侧进路,颈前正中切口,钝性分离豚鼠颈前组织,沿气管旁间隙直达颅底,电钻磨开枕部颅底,仔细观察豚鼠小脑前下动脉(AICA)与基底动脉(BA)的关系,寻找并正确辨认AICA,分别使用40%和50%三氯化铁(FeCl3)溶液作用于血管外壁诱导血管内血栓形成。2.2随机将豚鼠分为3组:正常组、手术组、血栓组。暴露AICA后,使用浸有40%FeCl3溶液的滤纸贴敷于血管外,作用形成血管内血栓。术中监测耳蜗血流(CoBF)变化,实验前后测量实验动物的听性脑干反应(ABR),血栓组豚鼠取AICA制做冰冻切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血栓形态。术后饲养模型动物超过7天时间,以达到制作慢性内耳缺血模型的目的。2.3随机将豚鼠分为3组:正常组、手术组、血栓组。使用同前述方法制作豚鼠AICA慢性栓塞模型,实验前后、实验后7天、实验后30天检测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并检测耳蜗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实验前后取豚鼠耳蜗基底膜铺片、硝酸银染色、光学显微镜观察。3结果3.1解剖豚鼠AICA观察,可见30只豚鼠中约有18只的AICA距枕骨大孔的距离大于等于2mm,9只豚鼠的AICA位置距枕骨大孔的位置小于2mm,3只豚鼠的AICA在实验所开骨窗中未明确暴露;分别使用40%和50%三氯化铁溶液作用于AICA外壁,均可见其血流量减少、颜色发白,或是呈黑色,为明显缺血样改变。3.2使用该方法模型动物存活时间达7天以上,最长可达30天,可以制作慢性内耳缺血的动物模型,阻断内耳血流可靠,血栓形态近似于人体白色血栓;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监测发现血栓形成后,耳蜗底转外侧壁的血流明显减少,大约降低至血栓形成前的50%;ABR的改变在血栓形成后4天内有明显的变化,4天以后基本恢复到术前的水平。3.3在豚鼠AICA栓塞模型建立后,畸变产物耳声发射检测显示,血栓组实验后7天内都不能引出,实验后14天后可以引出,实验后30天后亦可引出DPOAE;血栓组耳蜗组织的SOD含量则呈明显下降趋势,在实验后7天有所恢复,实验后30天亦基本恢复到术前水平;基底膜铺片可见血栓组实验后7天外毛细胞损伤较重,实验后30天亦不能恢复正常形态。4结论4.1解剖实验研究发现豚鼠AICA的直径一般不超过0.5mm,几乎都由BA发出,一般双侧对称,位置较不恒定,约60%的位置距枕骨大孔≥2mm,其余部分在2mm以内,个别在骨窗未见到AICA;使用40%以上浓度FeCl3溶液作用于血管外壁可成功诱导血管内血栓。4.2用40%FeCl3诱导豚鼠AICA栓塞的方法可以制作慢性内耳缺血的动物模型,动物存活7天以上,最长可达30天,完全可以满足慢性缺血模型的时间要求;实验中使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可以监测到耳蜗血流的明显下降,可以证明血栓的形成;血栓形成方式基本符合人体血栓形成的过程,手术方式具有可操作性,易于掌握,能为临床研究相关内耳微循环障碍疾病提供较好的动物模型。4.3实验中ABR的恢变可能与血管的再通或是相应侧支循环的代偿有关;DPOAE恢复则说明耳蜗外毛细胞的缺血性损伤,是可以通过机体自身修复而达到最大限度的保留功能的目的;缺血后活性氧族的增多,消耗大量的SOD,故表现为SOD含量明显下降,说明活性氧族参与或加重内耳缺血损伤,并致听觉功能障碍;耳蜗基底膜铺片可见外毛细胞的纤毛倒伏、排列紊乱,甚至于毛细胞的溶解、消失,而内毛细胞损害不明显,则说明缺血损伤首先影响的是外毛细胞;ABR和DPOAE的恢复正常时,耳蜗基底膜铺片显示外毛细胞仍有形态学的改变,说明缺血期间内耳功能的改变早于形态的改变,也能说明DPOAE反映的是整个外毛细胞的功能,而不是单个外毛细胞的功能。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小脑前下动脉瘤11例临床分析[J]. 中国卒中杂志 2020(06)
- [2].小脑前下动脉综合征诊治分析[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4(01)
- [3].小脑前下动脉梗死综合征12例分析[J].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0(03)
- [4].小脑前下动脉闭塞10例[J].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8(10)
- [5].破裂小脑前下动脉动脉瘤的外科治疗[J].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3(03)
- [6].小脑前下动脉梗死1例[J]. 疑难病杂志 2010(11)
- [7].小脑前下动脉宽颈动脉瘤1例[J].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2(04)
- [8].小脑前下动脉梗死的临床报道[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8(15)
- [9].内听道内小脑前下动脉动脉瘤(附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J].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17(04)
- [10].小脑脑桥角肿瘤误诊为小脑前下动脉瘤[J]. 临床误诊误治 2014(08)
- [11].不同责任血管处理方式对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疗效的影响[J].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9(04)
- [12].11例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脑干梗死临床分析[J]. 包头医学 2009(03)
- [13].小脑前下动脉动脉瘤手术夹闭1例[J].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10(05)
- [14].外科手术治疗继发性面肌痉挛疗效及其与原发性面肌痉挛临床特征差异[J]. 临床军医杂志 2020(09)
- [15].小脑前下动脉梗死15例临床分析[J]. 中国现代医生 2009(10)
- [16].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67例报告[J]. 中国医学创新 2020(22)
- [17].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微血管减压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J]. 中国民康医学 2010(13)
- [18].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观察[J]. 河南医学研究 2014(04)
- [19].小脑前下动脉内灌注尿激酶治疗血管性突发性耳聋的疗效观察[J].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0(02)
- [20].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84例临床分析[J]. 江苏医药 2016(14)
- [21].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效果分析[J]. 中外医疗 2012(01)
- [22].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临床分析[J]. 江苏医药 2012(18)
- [23].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分析[J]. 江苏医药 2012(22)
- [24].利用责任血管测量为“显微血管减压术”正名[J].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11(01)
- [25].乙状窦后入路小脑桥脑角相关血管的显微解剖[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2009(05)
- [26].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分析[J]. 现代仪器与医疗 2015(05)
- [27].前庭阵发症的影像学特点[J].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13(01)
- [28].小脑梗死58例临床分析[J]. 内蒙古中医药 2011(24)
- [29].脑血管疾病致听力障碍的研究进展[J]. 疑难病杂志 2016(10)
- [30].微血管减压术治疗168例面肌痉挛临床报告[J].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