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晚清时期,中国处于内忧外患的夹缝之中。一方面,国内政局动荡不安,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的侵略。而根据各种史料记载,这一时期,中国亦灾荒不断,几乎每年都有灾荒发生。天灾加上人祸,百姓苦不堪言。与此同时,当时的上海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优势迅速成为联系大江南北的交通枢纽,进而成为全国的商业中心。在这种情况下,被誉为“第一张近代意义上报刊”的《申报》应运而生,并逐渐发展成为“商业性报纸的典范”。作为一份商业性报纸,《申报》对社会新闻极其重视。而灾荒作为关系到每个人生存的重大社会事件,无疑在《申报》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申报》的灾荒报道或为民大声疾呼,或揭露政府在救灾过程中出现的徇私舞弊等行为,或积极呼吁社会各界参与救灾,表现出良好的民生关怀意识。本文共分为四章,通过对1872-1908年近40年的灾荒报道进行分析,探讨《申报》在灾荒报道中所体现的民生关怀意识,以及该意识与当今民生新闻的联系。试图为当今媒体应对灾荒或社会危机、更好地表现民生关怀意识等方面提供一定的借鉴。第一章主要从两方面进行阐述,首先探讨了晚清灾情的严重和灾荒的频发,其次,受办报理念和办报特色等因素的影响,美查时期的《申报》对灾荒报道极其重视,且具有其他报刊所无法比拟的优势。这种优势一方面源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另一方面源于美查对灾荒报道的重视,此外,还有《申报》自身业务的发展及其影响力等因素。第二章笔者梳理了近40年(1872-1908年)《申报》灾荒报道的文本,发现《申报》对水灾、旱灾、疫灾、蝗灾等各类灾荒均有记载,且数量庞大。这本身就是民生关怀意识的一种体现。此外,亦总结了《申报》民生关怀意识的六大表现,如对人民生产生活的高度体恤,对弱势群体生存状况的同情,监督政府救灾等等,并对这种民生关怀意识背后的深层原因进行了解析。第三章结合灾荒史,笔者选取了“丁戊奇荒”、“1887年黄河郑州段大溃堤”、“1906年长江大洪水”三个案例,每个案例按灾荒发展进程分为灾情呈现和灾后救济两个阶段,阶段之间以报道方式为划分依据,前者分为灾情报道和灾情评论两方面,后者分为救灾报道和救灾评论两方面。以此探究《申报》是如何表现民生关怀意识的,并分析了1905年改版后《申报》民生关怀意识发生的变化。第四章通过《申报》所体现的民生关怀意识来阐述该意识与当今民生新闻之联系,并进一步探讨了《申报》民生关怀意识对当今媒体的借鉴价值。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申报》灾荒报道的“民生关怀”意识——以对“丁戊奇荒”的报道为例[J]. 新闻世界 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