籽粒蛋白质和淀粉积累论文-陈光华,韩浩坤,马洪驰,党科,王孟

籽粒蛋白质和淀粉积累论文-陈光华,韩浩坤,马洪驰,党科,王孟

导读:本文包含了籽粒蛋白质和淀粉积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糜子,籽粒形成过程,蛋白质,淀粉

籽粒蛋白质和淀粉积累论文文献综述

陈光华,韩浩坤,马洪驰,党科,王孟[1](2019)在《糜子籽粒形成过程中蛋白质、淀粉积累与相关合成酶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糜子灌浆过程中籽粒蛋白质及淀粉积累规律,选用糯性和粳性糜子品种各2个,分别为‘龙黍21号’、‘晋黍5号’和‘榆糜2号’、‘陇糜8号’,分析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的动态特性。结果表明:糜子开花后,粳糯品种籽粒脂肪含量先增加后减少,而粗蛋白含量不断减少,其中谷蛋白含量最高。各氨基酸中,谷氨酸、脯氨酸和亮氨酸含量最高。淀粉含量变化呈S型增加,积累速率先增加后减小。4种淀粉合成相关酶(A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P)、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颗粒结合性淀粉合成酶(GBSS)以及淀粉分支酶(Q酶))活性显示出单峰曲线变化。粳性品种中SSS酶主要调控直链、支链及总淀粉积累,Q酶主要调控总淀粉和直链淀粉,AGPP酶参与直链淀粉的积累;而糯性品种直链、支链及总淀粉积累主要受到SSS和Q酶的调控。(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郭莎[2](2017)在《热胁迫对小黑麦籽粒淀粉和蛋白质积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籽粒中淀粉含量是影响小黑麦高产稳产关键因素之一,蛋白质含量对种子品质优劣具有重要影响。温度是影响小黑麦籽粒中淀粉和蛋白质形成的一个重要气候因子,高温胁迫影响小黑麦籽粒灌浆进程,最终决定籽粒产量及其品质。因此,探讨高温胁迫对小黑籽粒蛋白质和淀粒含量的影响,对研究小黑麦耐热性及其遗传改良具有指导意义。方法:于灌浆期5~14d在田间搭设简易塑料增温棚模拟高温胁迫,研究籽粒灌浆前期高温胁迫(HS)对小黑麦籽粒淀粉、蛋白质积累及其合成相关酶、基因表达与酶活性变化影响,为明确高温胁迫对淀粉和蛋白质形成影响的生理生化机理提供依据。主要结果与结论:1、高温胁迫后的4个小黑麦品种(系)千粒重、容重下降均达到了显着水平。其中千粒重降幅为:5.95%~22.67%;容重降幅3.38%~9.49%;且两年结果相一致。综合两年结果比较,4个供试品种受高温影响程度为扩繁1>新小黑麦5号>新小黑麦3号>新小黑麦4号。2、高温胁迫处理下四个小黑麦品种的总淀粉含量较对照降低7.66%~16.53%,直链淀粉含量较对照降低2.26%~8.61%,支链淀粉含量较对照降低8.02%~22.10%。可见灌浆期高温胁迫显着降低籽粒中总淀粉含量,支链淀粉含量,但对直链淀粉含量影响较小,使直链淀粉/支链淀粉的比例有所升高。高温胁迫后4个小黑麦品种籽粒中总淀粉积累量降低了10.90%~35.62%,其中以扩繁1号受高温影响最大,新小黑麦5号次之,且与新小黑麦4号存在显着差异。高温胁迫后蛋白质相对含量较对照提高3.42%~14.81%;蛋白质积累量降低3.49%~11.81%,表明高温对粒重和淀粉积累的影响大于蛋白质,引起蛋白质含量的相对升高,积累量的降低。3、胁迫处理中,小黑麦籽粒中AGPPase(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羧化酶)、SSS(可溶性淀粉合成酶)、GBSS(束缚态淀粉合成酶)、DBE(淀粉去分支酶)活性高峰值前移,但在胁迫过后(灌浆期25~35d)籽粒中AGPPase、SSS、DBE活性显着降低,处理中SBE酶活性在整个灌浆期间均高于对照,其中高温胁迫对GBSS的活性影响程度最减小,对SSS影响最大。经高温胁迫后4个供试小黑麦品种籽粒中SBE酶活性均高于对照。4、高温胁迫对临时淀粉降解代谢相关酶的影响要表现为:α-AMY在高温胁迫下活性升高且显着高于对照,导致代谢中间产物的快速累积;而β-AMY在灌浆中后期活性显着降低,抑制淀粉降解中间产物进一步分解。灌浆期高温胁迫下籽粒淀粉合成所需的碳源和能量供应不足,引起总淀粉积累量降低。5、小黑麦籽粒灌浆过程中GS(谷氨酰胺合成酶)和GOGAT(谷氨酸合成酶)活性呈单峰曲线变化,呈现先升高后降低,均在灌浆期5~15d前期出现峰值。GOT(谷氨酸-草酰乙酸转氨酶)和GPT(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活性呈双峰曲线,活性峰值出现在灌浆期25d左右。高温胁迫显着提高灌浆期10d、15d籽粒中GS、GOGAT、GOT、GPT活性,降低灌浆后期籽粒中氮代谢酶活性。6、籽粒早灌浆期淀粉合成酶基因的表达受高温胁迫的严重影响,高温胁迫下,检测的12个与淀粉合成相关的酶基因中9个基因相对表达量下调(agpⅡ、gbssⅠ、gbssⅡ、sssⅠ、sssⅡ、sbeⅠ、sbeⅡb),而3个基因相对表达量上调(agpⅠ、sbeⅡa、sssⅣ);与临时淀粉降解代谢途径相关的11个基因中4个基因相对表达量下调(bam1、bam2、bam4),7个基因相对表达量上调(amy1、amy2、amy3、amy4、bam3、bam6、bam7)。研究结果还表明,23个与淀粉合成过程相关的酶基因中有7个在灌浆期高水平表达(agpⅡ、gbssⅡ、sssⅠ、sssⅡ、sbeⅠ、amy3、bam1),在淀粉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而高温胁迫下7个高表达基因中有6个表达量下调,严重抑制了淀粉的合成。(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期刊2017-06-01)

韩浩坤[3](2017)在《糜子籽粒形成过程中淀粉及蛋白质积累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糜子是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籽粒富含淀粉、蛋白质、脂肪、膳食纤维以及多种微量元素和丰富维生素,是医食同源的重要作物之一。但是目前关于糜子籽粒形成过程中营养物质积累机制研究较少。因此,探索不同类型糜子籽粒发育规律特性,对糜子资源的品种改良和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用了2个糯性糜子品种(龙黍21号和晋黍5号)和2个粳性品种(榆糜2号和陇糜8号),研究了籽粒灌浆过程中营养物质积累动态、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干物质转运、籽粒灌浆特性以及种子萌发过程中营养物质消耗。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糜子籽粒灌浆过程中,总淀粉、直链和支链淀粉积累量均呈现S型增长趋势,积累速率均为单峰曲线。各时期粳性品种的直链淀粉积累量和积累速率均显着高于糯性品种,而支链淀粉和总淀粉粳糯品种间无显着差异。糜子籽粒成熟过程中粗蛋白含量呈减少的趋势,谷蛋白含量最高。组分蛋白占蛋白总量的19.36%~25.12%,非蛋白氮含量较多。各时期糜子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比例为33.10%~52.93%,占非必需氨基酸的比例为48.53%~78.22%,富含谷氨酸、脯氨酸和亮氨酸,成熟时糯性品种的赖氨酸含量高于粳性品种。糜子籽粒形成过程中脂肪含量和水分含量均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粳糯品种间差异不明显。(2)糜子籽粒灌浆过程中,AGPP活性、SSS活性、GBSS活性和Q酶活性均表现为单峰曲线变化。不同类型糜子品种同一个酶活性峰值出现时间相同,各酶之间活性峰值出现时间有差异。粳性品种的AGPP活性和GBSS活性在灌浆前期和中期均高于糯性品种,而SSS活性和Q酶活性低于糯性品种。糯性品种中,总淀粉、直链和支链淀粉积累速率与SSS活性和Q酶活性均呈显着正相关。粳性品种,直链淀粉积累速率与AGPP活性、SSS活性和Q酶活性均呈显着正相关;总淀粉积累速率与SSS活性和Q酶活性均表现为显着正相关;支链淀粉积累速率只与SSS活性表现为显着正相关。糯性品种淀粉积累主要是SSS和Q酶起决定性作用,而粳性品种淀粉积累主要是SSS起作用。(3)不同类型糜子品种顶叁叶的叶绿素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呈先增加在花后14 d达到峰值后逐渐降低,且整个灌浆期粳性品种的叶绿素含量高于糯性品种。不同类型糜子的干物质贡献率为顶叁茎>顶叁叶>顶叁鞘。粳性品种的顶叁茎和顶叁鞘对籽粒的贡献率均高于糯性品种,而粳糯品种顶叁叶对籽粒的贡献率无显着差异。4个糜子品种籽粒灌浆趋势一致,均属于异步型灌浆,从开花到花后28 d是粒重增重最快时期,糯性品种灌浆曲线在粳性品种下方,粳性品种的灌浆速率高于糯性品种。籽粒粒重由最大灌浆速率、平均灌浆速率、生长活跃期和实际灌浆时间共同决定。(4)随着种子的萌发,不同类型糜子品种粗蛋白质表现为缓慢增加。清蛋白含量从萌发开始逐渐增加,在萌发后期粳性品种比糯性品种含量高。而粳糯品种间球蛋白、谷蛋白和醇溶蛋白变化不明显。随着种子萌发,不同类型糜子品种淀粉含量逐渐减少,粳性品种对淀粉的消耗量更多。随着种子萌发,α-淀粉酶活性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糯性品种的α-淀粉酶活性峰值出现的时间比粳性品种晚1 d。β-淀粉酶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趋势。在萌发过程中糯性品种的β-淀粉酶活性始终高于粳性品种。脂肪含量逐渐减少,粳糯品种间无显着变化。(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7-04-01)

王宝强,范保杰,刘长友,曹志敏,苏秋竹[4](2012)在《绿豆籽粒干物质 蛋白质及淀粉积累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绿豆籽粒干物质、蛋白质和淀粉含量是绿豆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指标。选用不同熟期的5个绿豆品种(早熟品种3个,中熟品种2个),研究了其籽粒干物质、粗蛋白质和粗淀粉的积累规律。结果表明:花后5~11 d为绿豆豆荚荚长、荚宽和荚厚的快速增长期,之后荚长无明显变化,荚宽和荚厚缓慢减小,花后20~23 d时荚果成熟。花后5~11 d是绿豆鲜荚重和荚皮鲜重的快速增长期,而籽粒鲜重和籽粒干重的快速增长期为花后11~17 d,花后17 d以后籽粒鲜重快速下降而干重无显着变化。花后10~14 d是籽粒粗蛋白质和粗淀粉急剧变化期,粗蛋白质含量快速下降,而粗淀粉含量快速上升;花后14~18 d为缓慢变化期;花后18 d以后粗蛋白质和粗淀粉含量基本稳定。综上所述,花后10~18 d是绿豆籽粒产量及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合理有效的田间管理将有助于提高绿豆产量、改善营养品质和籽粒大小。(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科学》期刊2012年10期)

陈洁[5](2011)在《水稻籽粒淀粉和蛋白质积累模拟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籽粒淀粉和蛋白质积累模拟模型的构建,对水稻品质指标的动态预测和管理调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水稻为研究对象,以系列田间试验为依托,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和数学建模技术,以水稻籽粒品质形成的生理过程为基础,综合研究温度、水分、氮素、品种对水稻品质形成的影响,结合水稻生长模型RiceGrow,对水稻籽粒品质形成与环境的动态关系进行定量描述,构建了以生长度日为时间尺度的水稻籽粒蛋白质和蛋白组分积累的模拟模型、籽粒淀粉和直链淀粉积累的模拟模型、籽粒重量空间分布模型以及籽粒淀粉与蛋白质空间分布模型。研究结果将为完善水稻生长模型、预测品质指标和管理调控提供量化工具。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通过多年份不同品种、氮素、生态点的试验研究,定量描述了花前植株氮素吸收与积累、花后籽粒氮素吸收与转运的动态变化,构建了水稻籽粒蛋白质积累的动态模型。分析蛋白组分占总蛋白质比例的动态关系,进而构建了水稻籽粒蛋白组分积累的动态模型。利用不同生态点、年份、氮素、品种的水稻试验资料对蛋白质和蛋白组分积累的动态模型进行校正和检验,其中蛋白质含量和积累量的观测值与模拟值之间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30和0.973,相对均方根差(NRMSE)分别为7.82%和11.0%;白蛋白、球蛋白、谷蛋白、醇溶蛋白含量的观测值与模拟值之间的R2分别为0.948、0.934、0.920和0.956,相对均方根差(NRMSE)平均值分别为4.38%、4.74%、8.11%和6.03%。表明模型对不同年份、生态点水稻不同品种的籽粒蛋白质、蛋白组分含量的预测具有较强的准确性。定量描述了水稻植株碳素同化、贮存、转运与积累的碳流动过程及与环境和管理措施关系,结合水稻生长模型RiceGrow,构建了基于植株碳流的水稻籽粒淀粉积累的动态模型。分析直链淀粉积累量占总淀粉积累量比例的动态关系,进一步构建直链淀粉积累的模拟模型。利用不同栽培条件下的独立田间试验资料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显示籽粒淀粉含量和积累量模拟值和观测值之间的R2分别为0.832和0.914,相对均方根差(NRMSE)分别为11.03%和13.82%,直链淀粉含量和积累量模拟值和观测值之间的的R2分别为0.849和0.899,相对均方根差(NRMSE)分别为12.81%和19.37%,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性。水稻穗上籽粒发育的不均衡性决定于干物质在不同粒位上的分配。以干物质分配指数来表示不同部位、枝梗、粒位间干物质分配的差异,分配指数随花后生长度日呈线性变化;以氮素影响因子量化氮素对籽粒重量空间分布的的影响。通过解析分配指数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与环境的定量关系,以花后生长度日为时间尺度,结合已有水稻生长模型RiceGrow,构建水稻籽粒重量在不同部位、枝梗、粒位间的空间分布动态模型。利用不同年份、生态点、氮素、品种的水稻试验资料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不同部位、枝梗、粒位间籽粒重量的观测值和模拟值之间的R2分别为0.897、0.890和0.901;相对均方根差(NRMSE)分别为16.08%、15.92%和15.70%。模型对不同栽培条件下的水稻籽粒重量空间分布的动态变化具有较好的预测性。试验研究表明,不同时期比较,一次枝梗籽粒淀粉含量大于二次枝梗籽粒淀粉含量,强势粒淀粉含量大于弱势粒淀粉含量;籽粒淀粉含量随花后生长度日呈对数关系增加。解析淀粉在部位、枝梗、粒位间积累的不均衡性以及对氮素的响应关系,构建了水稻籽粒淀粉的空间分布模型。利用不同年份、生态点、氮素、品种的水稻试验资料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不同部位、枝梗、粒位间籽粒淀粉含量的观测值和模拟值之间的R2均值分别为0.891、0.820和0.866;相对均方根差(NRMSE)分别为6.72%、9.55%和7.81%。模型对不同栽培条件下的水稻籽粒淀粉空间分布的动态变化具有较好的预测性。分析蛋白质在部位、枝梗、粒位间形成的不均衡性以及对水分、氮素的响应关系,构建了水稻籽粒蛋白质的空间分布模型。利用不同年份、生态点、氮素、品种的水稻试验资料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不同部位、枝梗、粒位间籽粒蛋白质含量的观测值和模拟值之间的R2均值分别为0.916、0.866和0.901;相对均方根差(NRMSE)均值分别为4.85%、6.20%和3.99%。模型对不同栽培条件下的水稻籽粒蛋白质空间分布的动态变化具有较好的预测性。(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1-06-01)

张双利,王晨阳,胡吉帮,郭天财,朱云集[6](2010)在《行距配置对高产冬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及淀粉和蛋白质积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不同行距配置对小麦籽粒发育及淀粉和蛋白质积累的影响,以4个高产冬小麦品种为材料,在河南浚县农业科学研究所超高产攻关田研究了不同行距配置下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及淀粉、蛋白质的积累动态。结果表明,高产小麦籽粒中可溶性糖含量下降与淀粉含量的增加趋势基本吻合,宽窄行种植模式(S1)籽粒中可溶性糖含量较高,且转化利用较快,促进了籽粒淀粉积累。从行距配置看,周麦22籽粒蛋白质含量以等行距种植模式(S2)较高,偃展4110和矮抗58均以S1较高,而豫麦49-198在两种种植模式下无明显差异。籽粒灌浆速率、千粒重和产量则表现为豫麦49-198、周麦22和矮抗58均以S1较高,而偃展4110以S2较高。灌浆模型分析表明,灌浆持续天数和最大灌浆速率出现时间是行距配置影响粒重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10年04期)

郑春芳,姜东,戴廷波,荆奇,曹卫星[7](2009)在《花后盐与渍水逆境对小麦籽粒产量及蛋白质和淀粉积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花后渍水、盐胁迫和盐渍处理对2个小麦品种(扬麦12和淮麦17)籽粒产量及蛋白质和淀粉积累与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花后渍水、盐胁迫和盐渍处理显着降低了小麦花前贮藏氮素(花前贮藏干物质)转运量和花后同化氮素(花后同化物)输入籽粒量,从而导致小麦籽粒产量、蛋白质和淀粉产量显着降低,其中盐胁迫和盐渍处理表现更为明显.与对照和渍水处理相比,盐胁迫和盐渍处理显着降低了小麦籽粒蛋白质积累量及谷/醇蛋白比,显着提高了蛋白质组分含量;同时降低了小麦籽粒淀粉积累量、淀粉组分含量及直/支链淀粉比;盐胁迫处理对扬麦12的影响较盐渍处理明显,而盐渍处理对淮麦17的影响较盐胁迫处理明显.渍水条件下小麦籽粒蛋白质和淀粉积累量均下降,除淮麦17谷蛋白和清蛋白含量有所提高外,淮麦17其他蛋白组分含量和扬麦12各蛋白组分含量均下降.(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09年10期)

孟秀蓉,熊飞,孔妤,陈永惠,马守宝[8](2009)在《强、中、弱筋小麦籽粒中淀粉、蛋白质积累和淀粉体发育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强、中、弱筋小麦品种烟农19、扬麦16和宁麦13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籽粒中淀粉和蛋白质积累动态及差异,比较了叁者胚乳细胞中淀粉体发育的异同。结果表明,小麦成熟籽粒中总淀粉、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宁麦13、扬麦16、烟农19。蛋白质含量积累变化"V"形曲线,表现为烟农19>扬麦16>宁麦13。在籽粒发育过程中,胚乳中大、小淀粉体的发生具有严格的时序性,发育前期大淀粉体比例高,后期小淀粉体比例高。3种类型小麦相比,细胞中大淀粉体数目由多到少依次为烟农19、扬麦16、宁麦13,而小淀粉体数目的排序恰好相反。总淀粉、直链淀粉、支链淀粉积累量均呈"S"型曲线变化,积累速率呈抛物曲线变化,积累量和积累速率表现为烟农19>扬麦16>宁麦13。在成熟胚乳细胞中烟农19大淀粉体多,小淀粉体少,且结合紧密,而宁麦13大淀粉体少,小淀粉体多,胚乳结构疏松。扬麦16结构介于两者之间。(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09年05期)

周国勤,张应香,李宇峰,李明慧,李刚[9](2008)在《信阳234的籽粒灌浆特性及蛋白质、淀粉积累动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稻茬麦区的气候条件下,本试验对小麦品种信阳234的灌浆特性、蛋白质和淀粉积累动态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对如何进一步挖掘该品种的产量潜力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主攻方向和有效途径。(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科学》期刊2008年01期)

周琴,姜东,戴廷波,荆奇,曹卫星[10](2006)在《源库改变对小麦籽粒淀粉和蛋白质积累及面粉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选用不同蛋白质含量的小麦品种,通过去穗和去旗叶研究了源库改变对小麦籽粒淀粉和蛋白质积累以及面粉品质的影响,以期为小麦品质调优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去穗和去旗叶均使干物质积累和穗粒重减少,去穗处理增加单粒重,提高淀粉和蛋白质积累量,而去旗叶处理则相反。去穗和去旗叶处理降低了营养器官氮素和干物质积累量,但去旗叶处理促进了茎秆和穗壳中氮素和干物质转运量,而去穗处理则相反。籽粒氨基酸含量表现为去穗>CK>去旗叶,扬麦9号籽粒蛋白质含量与氨基酸趋势一致,而徐州26蛋白质含量为CK>去穗>去旗叶,表明氨基酸水平对蛋白质合成有重要作用,但不同品种反应有所不同。去旗叶处理显着降低面筋含量,但却提高了面筋指数和沉淀值,而去穗处理则相反。表明去旗叶处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面粉品质。(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06年06期)

籽粒蛋白质和淀粉积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籽粒中淀粉含量是影响小黑麦高产稳产关键因素之一,蛋白质含量对种子品质优劣具有重要影响。温度是影响小黑麦籽粒中淀粉和蛋白质形成的一个重要气候因子,高温胁迫影响小黑麦籽粒灌浆进程,最终决定籽粒产量及其品质。因此,探讨高温胁迫对小黑籽粒蛋白质和淀粒含量的影响,对研究小黑麦耐热性及其遗传改良具有指导意义。方法:于灌浆期5~14d在田间搭设简易塑料增温棚模拟高温胁迫,研究籽粒灌浆前期高温胁迫(HS)对小黑麦籽粒淀粉、蛋白质积累及其合成相关酶、基因表达与酶活性变化影响,为明确高温胁迫对淀粉和蛋白质形成影响的生理生化机理提供依据。主要结果与结论:1、高温胁迫后的4个小黑麦品种(系)千粒重、容重下降均达到了显着水平。其中千粒重降幅为:5.95%~22.67%;容重降幅3.38%~9.49%;且两年结果相一致。综合两年结果比较,4个供试品种受高温影响程度为扩繁1>新小黑麦5号>新小黑麦3号>新小黑麦4号。2、高温胁迫处理下四个小黑麦品种的总淀粉含量较对照降低7.66%~16.53%,直链淀粉含量较对照降低2.26%~8.61%,支链淀粉含量较对照降低8.02%~22.10%。可见灌浆期高温胁迫显着降低籽粒中总淀粉含量,支链淀粉含量,但对直链淀粉含量影响较小,使直链淀粉/支链淀粉的比例有所升高。高温胁迫后4个小黑麦品种籽粒中总淀粉积累量降低了10.90%~35.62%,其中以扩繁1号受高温影响最大,新小黑麦5号次之,且与新小黑麦4号存在显着差异。高温胁迫后蛋白质相对含量较对照提高3.42%~14.81%;蛋白质积累量降低3.49%~11.81%,表明高温对粒重和淀粉积累的影响大于蛋白质,引起蛋白质含量的相对升高,积累量的降低。3、胁迫处理中,小黑麦籽粒中AGPPase(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羧化酶)、SSS(可溶性淀粉合成酶)、GBSS(束缚态淀粉合成酶)、DBE(淀粉去分支酶)活性高峰值前移,但在胁迫过后(灌浆期25~35d)籽粒中AGPPase、SSS、DBE活性显着降低,处理中SBE酶活性在整个灌浆期间均高于对照,其中高温胁迫对GBSS的活性影响程度最减小,对SSS影响最大。经高温胁迫后4个供试小黑麦品种籽粒中SBE酶活性均高于对照。4、高温胁迫对临时淀粉降解代谢相关酶的影响要表现为:α-AMY在高温胁迫下活性升高且显着高于对照,导致代谢中间产物的快速累积;而β-AMY在灌浆中后期活性显着降低,抑制淀粉降解中间产物进一步分解。灌浆期高温胁迫下籽粒淀粉合成所需的碳源和能量供应不足,引起总淀粉积累量降低。5、小黑麦籽粒灌浆过程中GS(谷氨酰胺合成酶)和GOGAT(谷氨酸合成酶)活性呈单峰曲线变化,呈现先升高后降低,均在灌浆期5~15d前期出现峰值。GOT(谷氨酸-草酰乙酸转氨酶)和GPT(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活性呈双峰曲线,活性峰值出现在灌浆期25d左右。高温胁迫显着提高灌浆期10d、15d籽粒中GS、GOGAT、GOT、GPT活性,降低灌浆后期籽粒中氮代谢酶活性。6、籽粒早灌浆期淀粉合成酶基因的表达受高温胁迫的严重影响,高温胁迫下,检测的12个与淀粉合成相关的酶基因中9个基因相对表达量下调(agpⅡ、gbssⅠ、gbssⅡ、sssⅠ、sssⅡ、sbeⅠ、sbeⅡb),而3个基因相对表达量上调(agpⅠ、sbeⅡa、sssⅣ);与临时淀粉降解代谢途径相关的11个基因中4个基因相对表达量下调(bam1、bam2、bam4),7个基因相对表达量上调(amy1、amy2、amy3、amy4、bam3、bam6、bam7)。研究结果还表明,23个与淀粉合成过程相关的酶基因中有7个在灌浆期高水平表达(agpⅡ、gbssⅡ、sssⅠ、sssⅡ、sbeⅠ、amy3、bam1),在淀粉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而高温胁迫下7个高表达基因中有6个表达量下调,严重抑制了淀粉的合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籽粒蛋白质和淀粉积累论文参考文献

[1].陈光华,韩浩坤,马洪驰,党科,王孟.糜子籽粒形成过程中蛋白质、淀粉积累与相关合成酶特性[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9

[2].郭莎.热胁迫对小黑麦籽粒淀粉和蛋白质积累的影响[D].石河子大学.2017

[3].韩浩坤.糜子籽粒形成过程中淀粉及蛋白质积累特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

[4].王宝强,范保杰,刘长友,曹志敏,苏秋竹.绿豆籽粒干物质蛋白质及淀粉积累规律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12

[5].陈洁.水稻籽粒淀粉和蛋白质积累模拟模型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

[6].张双利,王晨阳,胡吉帮,郭天财,朱云集.行距配置对高产冬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及淀粉和蛋白质积累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10

[7].郑春芳,姜东,戴廷波,荆奇,曹卫星.花后盐与渍水逆境对小麦籽粒产量及蛋白质和淀粉积累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9

[8].孟秀蓉,熊飞,孔妤,陈永惠,马守宝.强、中、弱筋小麦籽粒中淀粉、蛋白质积累和淀粉体发育的比较[J].作物学报.2009

[9].周国勤,张应香,李宇峰,李明慧,李刚.信阳234的籽粒灌浆特性及蛋白质、淀粉积累动态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08

[10].周琴,姜东,戴廷波,荆奇,曹卫星.源库改变对小麦籽粒淀粉和蛋白质积累及面粉品质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06

标签:;  ;  ;  ;  

籽粒蛋白质和淀粉积累论文-陈光华,韩浩坤,马洪驰,党科,王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