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园林水景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而水生植物则是营造水体景观不可或缺的要素,且能有效地净化和维持景观水体的水质。适宜的栽培方式不但方便建植施工,而且有利于避免水生植物造成的二次污染。因此研究水生植物的栽培方式及其应用具有重要的景观价值与生态意义。本文选择杭州地区常见的16种水生植物,比较了传统地栽方式与包扎形式的基质栽培方式,并进一步比较水生植物在泥炭及水苔藓两种不同的包扎基质条件下的植株生长势,此外,还研究了不同水生植物及栽培方式对水质的影响,最后对杭州地区水生植物在园林水景中的应用现状作出评价。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用泥炭为主要基质,将16种水生植物采用包扎法分别进行池栽。与对照相比,包扎法栽培的水生植物,根系均表现生长健壮,新芽萌发迅速,植株生长除菖蒲、再力花、香菇草、睡莲外,大部分长势良好,与对照差异不明显。观察记载表明,包扎法种植的植株仅在叶片数、分株数等方面略逊于地栽种植,但仍表现显著性差异,证明了包扎种植的水生植物能够达到正常生长要求,水生植物的基质栽培法在园林水景应用中具有可行性。2.采用水苔藓或泥炭两种无土栽培基质种植水生植物,植株根系发育良好,能够成活生长。但无土栽培后期各植物因水中营养源缺失而表现生长停滞、植株矮小;而在地栽条件下生物量快速上升,如再力花地栽处理的地上部、地下部干重分别为基质栽培的19倍和6倍,存在显著差异。各植物不同处理下的根系活跃吸收面积动态与根系吸收总面积趋势相似,水苔藓处理和泥炭处理下的活跃吸收面积比例并没有因为养分缺乏而降低,三种处理没有表现显著差异,基本在40~50%之间波动。这说明虽然养分胁迫导致了植株生长瘦弱,但是根系的生理活性并没有减弱。就水生植物的适应性来说,两种基质栽培之间差异不显著。说明利用水苔藓和泥炭进行水生植物的无土栽培在理论上都是可行的,但其实际应用尚待有营养源的水体中进一步证实。3.地栽或包扎方式下,水中的pH、EC、DO含量均无明显差异。除睡莲外,包扎栽培前期pH都小于地栽,而EC恰相反。DO含量随植株发育而减少,这与植株的生长空间受限有关。包扎方法有效控制水中的浊度,雨后效果尤为明显。包扎耗水量总体上高于地栽,但在炎热季节体现出节水优势。耗水量多少与植株生长势呈相同趋势。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Abstract第一章 概述1.1 水生植物的概念1.2 水生植物的分类与特性1.2.1 挺水植物1.2.2 浮叶植物1.2.3 浮水植物1.2.4 沉水植物1.2.5 海生植物1.3 水生植物的功能1.3.1 景观功能1.3.2 生态功能1.3.3 水生植物资源的生态应用1.4 水生植物园林应用1.4.1 水生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简史1.4.2 水生植物的造景设计1.4.3 水生植物的建植1.4.4 水生植物的养护管理第二章 水生植物生长适应性与基质栽培初探2.1 实验材料2.2 实验方法2.3 结果与分析2.3.1 溪荪(Iris sanguinea)2.3.2 海寿花(Pontederia cordata)2.3.3 黄菖蒲(Iris pseudacorus)2.3.4 再力花(Thalia dealbata)2.3.5 灯芯草(Medulla Junci)2.3.6 水生美人蕉(Canna generalis)2.3.7 香蒲(Typha angustata)2.3.8 菖蒲(Acorus colamus)2.3.9 水葱(Scirpus tabemaemontani)2.3.10 香菇草(Hydrocotthle vulgaris)2.3.11 水鳖(Hydrocharis dubia)2.3.12 萍蓬草(Nuphar pumilnm)2.3.13 睡莲(Nymphaea tetragona)2.3.14 荇菜(Nymphoides peltatum)2.3.15 黄花水龙(Ludwigia peploides)2.3.16 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2.4 小结第三章 不同栽培基质的水生植物适应性比较3.1 试验材料3.2 试验方法3.3 结果分析3.3.1 生物量3.3.2 根系吸收面积3.3.3 讨论第四章 水生植物对水质的影响4.1 试验材料4.2 试验方法4.3 结果与分析4.3.1 水生植物在不同栽培条件下对pH的影响4.3.2 水生植物在不同栽培条件下对EC的影响4.3.3 水生植物在不同栽培条件下对DO的影响4.3.4 水生植物在不同栽培条件下对浊度的影响4.3.5 水生植物在不同栽培条件下对耗水量的影响4.4 水生植物在不同栽培环境中对水质影响的表现4.4.1 栽培水池中水生植物对水质的影响4.4.2 城市河道中水生植物对水质的影响第五章 结论参考文献致谢作者简介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水生植物论文; 基质栽培论文; 包扎法论文; 水质净化论文; 园林应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