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纯评价系统的基于信任的评价模型研究

面向纯评价系统的基于信任的评价模型研究

论文题目: 面向纯评价系统的基于信任的评价模型研究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作者: 洪涛

导师: 邓建明

关键词: 信任,评价,信任网络,冒名,诋毁

文献来源: 东南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在互联网上,借鉴网上的推荐或评价是普通用户了解未知事物的一个常用方法。但是,要借鉴其他用户的评价,前提是用户必须相信评价是可信的,因此用户就需要自己能够确定评价的作者的可信程度。为了能够判断评价的作者的可信度,可以采取一些传统的安全技术,如数字证书等。但这些技术存在系统可扩展性较差等缺陷。若建立一个开放的评价系统,让每个用户随时都可以给出对其他用户或事物的评价,则能够得到尽可能多的评价,系统具有较好的可扩展性;但另一方面,如果直接利用这个系统而不采用任何与信任相关的计算,就无法得知评价的作者的可信程度。针对信任计算的问题,目前已经有一些研究,国内外的研究者们提出了一些算法以计算网络中节点/用户的可信度。这些研究大多是利用信任网络来进行计算,以解决网上交易系统、P2P文件传输系统中的信任问题,而这些系统均有下述特点:系统中的节点/用户间能够直接给出直接信任度或者通过交互行为能够确定对方的直接信任度。但在实际中还有另外一种系统也很常见,如书籍的网上评价系统,在这种系统中只有用户对目标的评价而并不存在用户之间直接的交互行为,即它是一个纯评价的系统。在此类系统中获取用户之间的直接信任度比前几种系统更为困难。本文的目标是,给出一个在纯评价系统中的基于信任计算的模型,当用户提出对某个目标对象的评价查询时,系统能够利用该计算模型,找到可信用户集合并对其评价值进行综合计算,得到较为合理的、关于目标对象的综合评价值。针对纯评价系统的特点,即用户间无直接交互、获取用户间的直接信任度困难,本文提出了下述观点:纯评价系统中的信任应该是用户的评价为对方所接受的程度,应根据评价的历史,以用户间在某领域中评价的接近程度来计算相互的直接信任度,而据此计算出的用户间在领域内的所有直接信任关系可以构成本系统中的信任网络。根据上述观点,本文针对“系统中诚实可信的用户占相对多数且他们的评价相差不很大”的假设提出了一个基本模型,当某用户提出查询时,可据此模型找寻到评价为多数用户所接受的用户集合,然后借鉴其评价,计算出对目标对象的相对客观的评价值。此模型的优点是:即使是新用户也可以查询到相对准确的评价。本文对该模型中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用实验进行了评估,实验结果表明本算法能够有效降低计算结果的误差。本文还做了下述实验:让某高可信用户诋毁某一目标对象,观察其全局可信度的变化。实验表明,本算法能够有效防止诋毁。由于基本模型所基于的假设未必对所有情况都成立,因此本文又提出了一个改进模型。此模型先通过计算找到为查询者所直接或间接信任的用户集合,然后借鉴其评价,计算出对目标对象的、接近查询者观点的评价值。这样,即使系统中的诚实可信用户不占多数时(或系统中用户按兴趣不同可分成若干类、类间观点不同但类内观点类似等情况下),也可以进行计算。改进模型还考虑了所得的直接信任度误差较大时的优化问题。本文不仅在理论上证明了模型中算法的迭代收敛性,也从实验上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和相对基本模型的改进的有效性。本文还设计实现了一个纯评价系统的功能仿真原型,给出了在实际中的应用方案。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论文的目标

1.3 论文的安排

第二章 信任问题及传统处理方式

2.1 传统的处理方式

2.2 数字证书在解决对互联网大量资源认证问题上的局限性

2.2.1 对信任的定义

2.2.2 可扩展性

第三章 基于信任网络的信任模型

3.1 信任及相关概念

3.1.1 信任的定义

3.1.2 名誉的定义

3.1.3 信任的特性

3.2 信任模型的目标

3.3 信任评价中的基本概念

3.3.1 信任度

3.3.2 直接信任

3.3.3 推荐信任

3.3.4 直接信息和间接信息

3.4 信任网络中的基本运算

3.4.1 直接信任度的计算

3.4.2 间接信任的计算

3.5 信任网络中信任更新

3.6 信任网络中的信任计算模型

3.6.1 局部推荐

3.6.2 局部推荐迭代生成全局意义的局部可信度

3.6.3 全局可信度模型

3.7 讨论

第四章 面向纯评价系统的信任模型

4.1 纯评价系统中信任模型的研究目标

4.1.1 纯评价系统及相关问题

4.1.2 纯评价系统中的计算模型所需解决的问题

4.2 基本模型

4.2.1 模型假设、目标及解决思路

4.2.2 相关定义、公式与分析

4.2.3 算法

4.2.4 仿真试验及结果

4.2.5 本节模型的优缺点分析

4.3 改进模型

4.3.1 模型假设、目标及解决思路

4.3.2 相关定义和公式

4.3.3 算法

4.3.4 仿真试验及结果

4.3.5 本节模型的优缺点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评价的描述方法与系统功能仿真

5.1 描述评价应考虑的问题

5.1.1 描述时需要表达的内容

5.1.2 描述的方式

5.1.3 如何保证评价的安全性

5.2 评价的XML/RDF 描述

5.3 冒名问题的解决

5.4 系统功能仿真

5.4.1 仿真原型总体结构

5.4.2 信任数据库的内容

5.4.3 用户使用流程图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的总结

6.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发布时间: 2007-06-11

参考文献

  • [1].基于Blackboard平台试题库评价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 雒婷雯.陕西师范大学2018
  • [2].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动态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龚芝.湖南大学2017
  • [3].基于人体三维姿态的动作评价系统[D]. 陈学梅.浙江大学2018
  • [4].企业发展状况及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王婧.燕山大学2017
  • [5].高校学生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姚岚.吉林大学2014
  • [6].列车驾驶仿真器操作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 冯永岗.西南交通大学2013
  • [7].指纹图谱质量评价系统[D]. 王超.四川大学2005
  • [8].远程教师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李锐.电子科技大学2014
  • [9].基于教研共同体的网络交互评价系统在萱花中学的实现[D]. 严波.重庆理工大学2015
  • [10].远程直播教学平台中课堂教学教师评价系统的设计和实现[D]. 胡莲.电子科技大学2013

相关论文

  • [1].供应链企业间库存发货策略与信任评价研究[D]. 刘长青.浙江工业大学2009
  • [2].信任管理中的算法设计和模型分析[D]. 饶懿璇.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6
  • [3].基于信任和名誉的P2P安全模型[D]. 索瑾.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
  • [4].P2P网下一种基于群组的信任模型[D]. 朱海.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
  • [5].P2P网基于声望信任模型若干关键问题的实现研究[D]. 李路明.西北工业大学2007
  • [6].对等网络信任模型的研究[D]. 卢三超.西安理工大学2007
  • [7].基于行为的网格信任模型研究[D]. 陈锦.西北大学2007
  • [8].具有信任评价机制的CMS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徐越.兰州大学2007
  • [9].基于忠诚度具有激励机制的信任和信誉模型的研究[D]. 陈海宝.西南大学2007
  • [10].基于历史与诚实推荐的P2P网络信任模型[D]. 李雯.湖南大学2007

标签:;  ;  ;  ;  ;  

面向纯评价系统的基于信任的评价模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