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别任务论文-董美芬

辨别任务论文-董美芬

导读:本文包含了辨别任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任务,练习,区别

辨别任务论文文献综述

董美芬[1](2018)在《英语任务型教学中任务与练习之辨别》一文中研究指出任务学习关注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在做中学",而练习强调对学生进行机械的训练。本文通过任务界定的分析,区分了任务与练习两个概念。这种概念区分对于英语教学具有重大价值与意义。(本文来源于《校园英语》期刊2018年13期)

席艳玲,齐娜仁,祖丽皮努尔·阿卜杜萨迪克,王宝兰[2](2016)在《基于fMRI的维吾尔语和汉语语义辨别任务差异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母语为维语和汉语正常人在执行语义辨别任务时的激活差异脑区,并初步探讨维语脑加工处理机制,对了解维吾尔族脑损伤后患者语言障碍及其康复机制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方法本研究采用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以语义辨别作为目标任务,对15例维语正常志愿者和15例汉语正常志愿者,采集其执行语义辨别任务时的f MRI数据,并进行两组比较。结果与汉语组相比,维语组左侧扣带回(BA23)和中线处楔前叶等局部脑区可见明显的正激活,二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维、汉语语义加工激活脑区不完全相同,扣带回和楔前叶在维语语义加工中可能具有一定的语言功能,其中左侧扣带回可能更多的参与语音加工。(本文来源于《新疆医学》期刊2016年10期)

唐卫海,刘娜,刘湍丽,刘希平[3](2011)在《辨别任务中线索有效性对儿童返回抑制发展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辨别任务范式,运用叁个3×3×3的混合实验设计(线索有效性、年级、靶子出现位置),考察了3种线索-靶子时间间隔下线索有效性对辨别任务中儿童返回抑制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完成任务所需的反应时逐渐缩短;(2)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出现返回抑制所需的SOA缩短;(3)辨别任务的难度比较大,所需的认知技能和工作记忆更多,因此返回抑制出现的机制也就更复杂,线索有效性对辨别任务下的返回抑制的影响并没有呈现出规律性的变化。(本文来源于《心理科学》期刊2011年04期)

张晓燕,薛红军,周琳,赵军伟[4](2011)在《辨别任务中不同视野位置返回抑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验证辨别任务中返回抑制的存在及其时间进程,本研究采用前置线索范式,控制目标出现在四个SOA水平下的叁个不同的视野位置,记录被试的反应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在辨别任务中发现了返回抑制效应,且其时间进程推后至700ms,在1000ms时抑制效应消失;不同视野位置捕获注意的能力不同,在线索没有明确提示目标出现的位置信息时,注意的焦点位于中央窝视区。(本文来源于《Applied Computing,Computer Science,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ACC 2011 V3)》期刊2011-07-16)

闫凤武,郑红民,夏德新,李杰[5](2011)在《精神分裂症在辨别任务中的返回抑制时程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辨别任务形式比较精神分裂症患者与正常人返回抑制时间特征。方法 34例符合ICD-10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精神分裂症患者及32例健康志愿者分别接受线索-靶子实验。靶子位置的2个水平分别为线索化位置和非线索化位置。线索开始呈现到靶子开始呈现的时间间隔(stimulus onset asynchrony,SOA)的3个水平分别为400ms、600ms、800ms记录被试的反应时和错误率。结果正常人自400ms以后出现稳定的返回抑制,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返回抑制延迟出现,SOA800ms以后出现返回抑制。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返回抑制效应明显长于正常人。(本文来源于《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3期)

刘幸娟,张明[6](2010)在《中央线索化对听觉障碍人群辨别任务返回抑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一组先天聋被试和与之匹配的听力正常被试,采用线索提示范式考察中央线索化对听觉障碍被试在辨别任务中基于位置返回抑制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在有中央线索化的任务实验中,听力正常和听觉障碍被试都出现了返回抑制,但是听觉障碍被试消失得比听力正常被试早。无中央线索化的辨别任务实验中,听力正常被试组仅在SOA=650ms时,听觉障碍被试没有发现返回抑制现象。结果表明听觉障碍被试辨别任务的返回抑制更易受中央线索化条件的影响,听障被试的空间注意调节机制更具策略性和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应用心理学》期刊2010年02期)

欧岳山,杨清,李艳翎[7](2010)在《篮球、蹦床运动员在辨别任务中的返回抑制时程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辨别任务形式比较运动员与普通大学生的返回抑制时程特征。实验为"3×2×3"的混合设计,组间变量为被试组别(篮球运动员、蹦床运动员和普通大学生各16人),组内变量依次为靶子位置(线索化位置和非线索化位置)和线索化开始到靶子出现的时间间隔(SOA,400、600、800ms)。结果发现:篮球运动员、蹦床运动员和普通大学生分别在SOA为400、800和600ms开始出现返回抑制。说明与普通大学生相比,篮球运动员表现出较强的抑制效应,能在较短的SOA中出现返回抑制,而蹦床运动员没有表现出返回抑制能力的优势,需要在更长的SOA中才能出现返回抑制。返回抑制对篮球运动员的心理选材和训练监控、定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体育学刊》期刊2010年01期)

焦江丽,季明理[8](2008)在《辨别任务中基于形状的返回抑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返回抑制是选择注意的特殊现象,认知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研究采用3×2被试内设计,考察辨别任务中基于形状返回抑制出现的时程。结果发现,SOA为1000ms时出现了基于形状的返回抑制,而SOA为500ms和1400ms条件下没有出现。支持了王苏等有关任务难度与返回抑制出现时程关系的结论。并进一步探讨了在更长SOA条件下(1400ms)返回抑制的消失,丰富了有关基于客体特征返回抑制的研究。(本文来源于《心理研究》期刊2008年05期)

焦江丽[9](2007)在《认知控制、中性刺激对辨别任务中返回抑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当线索与靶子之间的时间间隔(SOA)大于250ms时,对靶子出现在原来线索化位置比出现在非线索化位置的反应时长,这种反应滞后的现象被称为“返回抑制”。自Posner和Cohen(1984)发现这种现象以来,研究者们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认知控制因素和中性刺激条件对辨别任务中基于位置和颜色返回抑制的影响。研究共包括叁个实验:实验一采用两种不同的辨别任务,考察自上而下的认知控制因素对基于位置和颜色返回抑制的影响;实验二选用四种不同的中性刺激条件,考察了中性刺激出现在不同的ISI时段上对基于颜色返回抑制的影响;实验叁采用叁种不同的中性刺激条件,考察了中性刺激出现在不用的位置上对基于位置返回抑制的影响。结果发现,实验一:只有在要求被试对颜色特征做反应的情况下才会出现基于颜色的返回抑制,而基于位置的返回抑制在两种任务条件下都出现了。说明,基于颜色的返回抑制只有在加入自上而下的认知控制因素后才会出现,注意可能存在对位置信息的自动加工。实验二:四种中性刺激条件下,只有当中性刺激出现在ISI的中间时段时,才出现了显着的基于颜色的返回抑制。说明,中性刺激出现的时间特征是基于颜色返回抑制出现的一个关键因素。实验叁:中性刺激出现在叁种不同的位置上时,基于位置的返回抑制的效应量存在差异。说明,中性刺激出现在不同的位置对基于位置返回抑制的产生有影响。(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07-05-01)

卢洁,李坤成,杨延辉,王晓怡,舒华[10](2007)在《汉字语义辨别任务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RI,fMRI)技术探讨汉字语义辨别任务时人脑的活动情况。方法:对13名正常青年受试者进行视觉方式呈现汉字语义辨别任务的fMRI扫描,采用AFNI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脑功能区活动图像。结果:fMRI显示左侧顶下小叶、额中回、额下回、右侧小脑半球及双侧梭状回、舌回、枕中回、枕下回、辅助运动区均有不同程度的激活。结论:多个脑区参与汉字语义辨别任务,fMRI对研究汉字语义加工有重要价值。(本文来源于《医学影像学杂志》期刊2007年04期)

辨别任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母语为维语和汉语正常人在执行语义辨别任务时的激活差异脑区,并初步探讨维语脑加工处理机制,对了解维吾尔族脑损伤后患者语言障碍及其康复机制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方法本研究采用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以语义辨别作为目标任务,对15例维语正常志愿者和15例汉语正常志愿者,采集其执行语义辨别任务时的f MRI数据,并进行两组比较。结果与汉语组相比,维语组左侧扣带回(BA23)和中线处楔前叶等局部脑区可见明显的正激活,二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维、汉语语义加工激活脑区不完全相同,扣带回和楔前叶在维语语义加工中可能具有一定的语言功能,其中左侧扣带回可能更多的参与语音加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辨别任务论文参考文献

[1].董美芬.英语任务型教学中任务与练习之辨别[J].校园英语.2018

[2].席艳玲,齐娜仁,祖丽皮努尔·阿卜杜萨迪克,王宝兰.基于fMRI的维吾尔语和汉语语义辨别任务差异性研究[J].新疆医学.2016

[3].唐卫海,刘娜,刘湍丽,刘希平.辨别任务中线索有效性对儿童返回抑制发展的影响[J].心理科学.2011

[4].张晓燕,薛红军,周琳,赵军伟.辨别任务中不同视野位置返回抑制的研究[C].AppliedComputing,ComputerScience,andComputerEngineering(ACC2011V3).2011

[5].闫凤武,郑红民,夏德新,李杰.精神分裂症在辨别任务中的返回抑制时程特征[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

[6].刘幸娟,张明.中央线索化对听觉障碍人群辨别任务返回抑制的影响[J].应用心理学.2010

[7].欧岳山,杨清,李艳翎.篮球、蹦床运动员在辨别任务中的返回抑制时程特征[J].体育学刊.2010

[8].焦江丽,季明理.辨别任务中基于形状的返回抑制[J].心理研究.2008

[9].焦江丽.认知控制、中性刺激对辨别任务中返回抑制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07

[10].卢洁,李坤成,杨延辉,王晓怡,舒华.汉字语义辨别任务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7

标签:;  ;  ;  

辨别任务论文-董美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