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有机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金属-卤素或拟卤素化合物,荧光,荧光热致变色,荧光光致变色
有机碱论文文献综述
王荣艳[1](2019)在《有机碱修饰的金属-卤素或拟卤素化合物的构筑及光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金属-卤素或拟卤素化合物作为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一个分支受到化学工作者的广泛关注,金属-卤素或拟卤素化合物不但结构复杂多样,而且功能性强,例如在光电,染料降解,气体吸附与分离,有机催化等领域都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通常,金属-卤素或拟卤素化合物均具有良好的的光学性能,例如:荧光热致变色,荧光光致变色,压致变色,光化学传感等。金属-卤素或拟卤素化合物的性能与结构是息息相关的,丰富的金属-卤素或拟卤素化次级构筑单元(Seconds Building Units,SBUs)和多样的有机配体使金属卤素或拟卤素-化合物的结构更加丰富新颖,更加吸引人的是,金属-卤素或拟卤素化合物可以同时具有金属-卤素或拟卤素部分和有机配体的性能。为了进一步研究如何系统的进行合成,并探索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我们选择了不同的含氮有机配体与金属离子(Cu(Ⅰ),Ag(Ⅰ),Cd(Ⅱ),Pb(Ⅱ),Bi(Ⅲ))利用水热(溶剂热)法和自然挥发法构筑了二十六例金属-卤素或拟卤素化合物。本论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本章简要的介绍了金属-卤素或拟卤素化合物的概念,研究进展,发展前景,合成方法及在各个领域的潜在应用。指明了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并对所得成果进行了概括。第二章简要介绍了试验方法,试剂及仪器。第叁章选用了七个不同的含氮有机配体与金属离子Cu(Ⅰ)在水热(溶剂热)条件下构筑了 8例金属-卤素配位聚合物:[Cul(4,4-dip)](1),[Cu2Br2(1,3-bmip)](2),[Cu4l4(1,4-beib)2](3),[Cul(1,2-bmimb)](4),[Cu4l4(1,3-bmimb)2](5),[Cu4l4(1,3-bmip)](6),[Cu4l4(1,4-dib)](7),[Cul(quin)0.5](8),(4,4-dip = 4,4'-二(咪唑-1-基)-1,1'-联苯,1,3-bmip=1,3-双(2-甲基-咪唑-1-基)丙烷,1,4-beib=14-双(2-乙基-咪唑-1-基)丁烷,1,2-bmimb=1,2-双((2-甲基-咪唑-1-基)甲基)苯,1,3-bmimb=1,3-双((2-甲基-咪唑-1-基)甲基)苯,1,4-dib=1,4-二(咪唑-1-基)苯,quin=5,6,7,8-四氢喹啉)。化合物1、2、4、6、7、8中有机配体起到了桥连作用,将Cu-X部分连接形成二维层状网络,3是一个具有四重互穿的3-D网络结构的化合物,5是分散的四核簇。性能研究表明:化合物1-5具有荧光性能,3发射黄光,5发射红光。4在298 K和77 K时均发射绿光,但是低温时发光强度明显比室温时弱。1和2具有荧光热致变色性能,1在298 K时,最大发射波长为561 nm,发射黄光,而在77 K时,最大峰值为515 nm,发生了 56 nm的蓝移;2在298 K时,最大发射波长为561 nm,为黄光发射,而在77 K时,最大峰值为623 nm,发生了 62 rnm的红移。根据1、2室温低温结构变化对比我们推测:1荧光热致变色性质主要归因于类城墙状Cu-I单链很好的变形性,同时,刚性的4,4-dip分子也起着一定的作用;2的荧光热致变色性质主要归因于1,3-bmip的柔韧性和Cu4Br4簇良好的变形能力。第四章选用了六个不同的含氮有机配体与金属离子(Ag(Ⅰ),Cu(Ⅰ),Pb(Ⅱ),Bi(Ⅲ))在溶剂热条件下构筑了 13例金属-卤素化合物:[H2(1,3-beip)][Ag214](9),[H2(1,3-beip)][Pb2l6](10),[H(1,4-beib)][Ag5I6].DMF(11),[H2(1,4-bmib)][Cu3I5](12),[N,N'-CH3(4,4-dip)][Ag315](13),[N,N'-CH3(4,4-dip)][Cul3](14),[N,N,N',N'-CH3(pip)][Ag2l4](15),[N,N',N"-CH3(tib)]2[Ag8I12]I2(16),[N,N',N"-CH3(tib)]2[Ag6I12](17),[N,N',N"-CH3(tib)]2[Pb3I12]·2H2O(18),[N,N',N"-CH3(tib)][Bi2I9](19),[N,N,-bn(dabco)]1.5[Agl4](20),[N,NW-bn(dabco)]1.5[CuI4](21),(1,3-beip = 1,3-双(2-乙基-1H-咪唑-1-基)丙烷,1,4-beib=1,4-双(2-乙基-1H-咪唑-1-基)丁烷,1,4-bmib=1,4-双(2-甲基-1H-咪唑-1-基)丁烷,4,4-dip=4,4'-二(1H-咪唑-1-基)-1,1'-联苯,1,4-bpyp= 1,4-二(啦啶-4-基甲基)脉嗪,pip=哌嗪,tib=1,3,5-叁(1-咪唑-1.-基):苯,bn=苯甲基,dabco=1,4-二氮杂双环[2,2,2]辛烷)。其中13-21发生了原位N-烷基化反应,13-18中发生了甲基化,20、21中发生了苯甲基化。化合物9-15具有荧光性能:9在室温下不发光,当温度降低至77 K时,发光明显增强,并且在77 K时,9发生明显的荧光光致变色,在激发波长为254 nm时发蓝绿光,365 nm时发黄光。也就是说,9具有潜在的荧光光致变色性质,是一种潜在的荧光光致变色发光材料。10-14在室温时发光均非常弱,但随着温度降低,荧光强度不断增强,在低温77 K时,10发射橘红色光,11-14均发射强烈的黄光,但是都没有发生明显的红移或蓝移。15在298 K时发射黄光。10-14在298 K和77 K时的荧光寿命也进行了测试,测试发现:77 K时的荧光寿命与298 K时的荧光寿命相比均有所增长,这应该与分子的热振动有关,298 K时,分子热振动比较活跃,部分能量以非辐射跃迁的形式被消耗;77 K时,分子的热振动不活跃,更多的能量参与辐射转变。我们推测,随着温度降低化合物9-14中的金属-卤素部分M-I(Ag-I;Cu-I;Pb-I)会发生轻微的变形,但是,光致发光行为对金属-卤素部分M-I(Ag-I;Cu-I;Pb-I)的形变不敏感,所以分子结构中金属-卤素部分M-I(Ag-I;Cu-I;Pb-I)的这一微小变化并没有使化合物的光发射行为发生大的变化。第五章选用了五个不同的含氮有机配体与金属Cd(Ⅱ)利用溶剂挥发法构筑了 5 例金属-拟卤素化合物:[H2(dim)][Cd2Cl5(SCN)](22),[H2(1,3-beip)]2[Cd5Cl12(SCN)2](23),[H2(1,4-dib)][Cd(SCN)4](24),[H2(1,3-bmip)][Cd(SCN)4](25),[H2(1,4-bmib)][Cd2(SCN)6](26),(dim;二(H-咪唑-1-基)甲烷,1,3-beip=1,3-双(2-乙基-1-咪唑-1-基)丙烷,1,4-dib=1,4-二(咪唑-1-基)苯,1,3-bmip=1,3-双(2-甲基-咪唑-1-基)丙烷,1,4-bmip=1,4-双(2-甲基-1-咪唑-1-基)丁烷)。其中22、23均为二维层状氯代硫氰酸镉化合物,22、23结构相似:(ⅰ)具有相同结构的Cd-Cl四核簇;(ⅱ)SCN-基团将1-D Cd-Cl链连接形成2-D层。但是不同的是:22中,Cl-离子将四核团簇双桥连形成无限延伸一维链;23中,是CdCl6基团作为桥连基团,将四核簇连接为无限延伸的1-D链。24、25为一维链状硫氰酸化合物,26为二维蜂窝状硫氰酸镉化合物。化合物22、24-26具有荧光性能,并且24、25具有磷光性能。我们测试了22在298 K时的荧光光谱,24-26在298 K和77 K时的荧光光谱,以及24、25的磷光光谱。测试发现:22发射蓝光;24-26在298 K时发光都非常弱,在77 K时均明显增强;磷光光谱显示,24、25均发射黄绿色磷光。(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欧阳土龙[2](2019)在《基于有机碱—水溶剂体系的生物质纳米纤维素可控制备与机理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纳米纤维素的一种重要类型,纤维素纳米晶体具有独特的纳米晶体结构和优异的物理力学性能,在精细化工、生物医药、先进材料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其制备过程中得率低、粒径分布不均且不可控、污染环境、能耗高等诸多问题阻碍了其工业化规模发展。针对纤维素纳米晶体的制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利用四丁基氢氧化磷(TBPH)水溶液在温和条件下部分溶胀溶解不同生物质原料(40-60℃,1h),将其再生后,利用超短时超声分散制备纳米纤维素晶体,通过调控TBPH浓度、处理温度等制备条件实现纤维素纳米晶体的高得率制备以及其尺寸分布与晶型结构的有效调控,并解析其制备机理。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以微晶纤维素和纸浆为原料,研究了温度、TBPH浓度等处理条件对于纤维素纳米晶体得率及形貌结构的影响,以此探索基于该体系的纤维素纳米晶体的可控制备;研究了制备过程中分离出的纤维素剩余物与微晶纤维素的酶解性差异;分析了利用TBPH体系制备纤维素纳米晶体的机理。结果表明,最优条件下纤维素纳米晶体的得率可达72.2%。所得纤维素纳米晶体均为短棒状,但其粒径随着TBPH浓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纤维素纳米晶体的结晶结构随着TBPH浓度增大逐步由纤维素Ⅰ转变为纤维素Ⅰ和Ⅱ的混合晶型,最后变为纤维素Ⅱ型。纤维素剩余物的酶解率达到微晶纤维素酶解率的两倍。TBPH体系处理微晶纤维素过程中,纤维素羟基的氢原子与溶剂的氢氧根离子形成氢键,破坏其自身氢键体系使得纤维素部分溶胀溶解,而纤维素再生后,氢键网络重构形成具有纳米结晶结构的微粒,超声处理后纳米晶体均匀分散在水中形成纤维素纳米晶体溶液。2.利用酸性离子液体催化有机溶剂-水体系进行杨木原料的组分分离,通过调控反应温度获得不同木质素含量的富纤维素材料,探索原料的木质素含量对纤维素纳米晶体得率及形貌结构的影响,分析其制备机理。结果表明,纤维素纳米晶体的得率随着木质素含量升高而降低;制得的纤维素纳米晶体均为短棒状,平均长度及粒径分别为122.3nm和7.17nm;木质素含量对纤维素纳米晶体的晶型结构影响较为显着,随木质素含量升高逐渐由纤维素Ⅰ和Ⅱ的混合晶型转变为纤维素Ⅱ型;研究表明,TBPH体系处理过程中纤维素-木质素网络被破坏,木质素被进一步溶解去除,同时纤维素羟基质子与氢氧根离子形成氢键,导致部分纤维素氢键网络结构被破坏。而再生过程中,纤维素被破坏的氢键网络重构形成具有纳米结晶结构的微粒,超声处理后纳米晶体均匀分散在水中形成纤维素纳米晶体溶液。(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9-06-01)
丁炜,杜超,王大韡,冯再兴,孙竹芳[3](2019)在《有机碱作用下碳酸二甲酯与苯酚反应副产物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叁乙烯二胺(14-二氮杂双环[2.2.2]辛烷)作为苯酚与碳酸二甲酯酯交换合成碳酸二苯酯和甲基苯基碳酸酯反应的催化剂。反应过程中发生副反应生成副产物1-甲基-4-(2-苯氧基乙基)哌嗪。通过1 HNMR、13 CNMR、FT-IR和MS对副产物结构进行了表征。此外,还对催化剂种类、用量以及反应过程中的投料比对于反应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本文来源于《精细与专用化学品》期刊2019年02期)
翟文琪,马贵阳[4](2018)在《有机碱和无机碱对稠油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获得不同碱类对稠油乳化降黏及动态界面张力的影响规律,研究了4种无机碱(碳酸钠(Na2CO3)、氢氧化钠(NaOH)、氨水(NH3·H2O)和碳酸铵((NH4)2CO3))和3种有机碱(甲醇钠(CH3ONa)、乙醇钠(C2H5ONa)和叔丁醇钠(C4H9ONa))对稠油黏度和稠油与碱间动态界面张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碱对稠油乳状液的乳化性能好于无机碱,同时有机碱可以避免无机碱给管道等设备带来的结垢和腐蚀等。无机碱与有机碱对稠油与碱间动态界面张力的影响规律不同。随着各无机碱加量的增大,稠油与无机碱之间的动态界面张力值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无机碱NH3·H2O、(NH4)2CO3、Na2CO3和NaOH与稠油间达到最低界面张力时所对应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8%、1.0%、1.0%和0.6%;随着有机碱加量的增大,CH3ONa和C4H9ONa与稠油间的界面张力值表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界面张力最低值所对应的有机碱质量分数为0.15%,而随着C2H5ONa加量的增大,稠油与碱间的界面张力值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有机碱在稠油乳化降黏及提高稠油采收率方面较无机碱更具有优势。(本文来源于《油田化学》期刊2018年04期)
种思颖,王童童,纪敏[5](2018)在《MOF固载离子液体-有机碱构建双功能多相催化剂——锅法催化合成3-芳基-2-恶唑烷酮》一文中研究指出3-芳基-2-恶唑烷酮是一类具有生物活性的杂环化合物,在抑制损害神经系统的单胺氧化酶以及抗菌和除草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1]。传统合成方法通常使用高毒原料和金属催化剂,其毒副作用强且后处理复杂。由CO_2、环氧化合物和芳香胺合成3-芳基-2-恶唑烷酮的方式清洁环保,是以温室气体CO_2为原料合成高附加值化学品的工艺路线之一。MIL-101-NH_2是一种表面积大,孔隙率高,结构稳定的MOFs材料,其金属中心配位不饱和位点通过配(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8-07-20)
蒋华义,黄娜,孙娜娜,靳凯斌,仇栋杰[6](2018)在《表面活性剂/有机碱二元体系对稠油O/W型乳状液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在常温条件下有效输送高黏稠油,以分水率和降黏率为主要评价指标,开展稠油乳化实验,系统分析了表面活性剂类型与质量分数、有机碱类型与质量分数对稠油水包油(O/W)型乳状液的稳定性和流变性的影响规律和作用机理。结果表明: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由于其结构不同,在油水界面上的吸附能力也不同,造成对稠油的乳化能力各异;表面活性剂OP-10与有机碱(EDA、TEOA、TIPA)复配时均可以产生协同效应,且OP-10与TEOA复配体系存在最佳质量分数,超过此质量分数,乳状液反而变得不稳定;综合分水率、降黏率、经济性、安全环保等特点,确定质量分数为0.75%OP-10与质量分数为0.25%TEOA为优选二元体系,该体系制备的乳状液具有很好的长效稳定性和抗硬水能力,乳状液24 h的分水率仅为29.8%,Ca2+摩尔浓度为0.02 mol/L时,乳状液6 h的分水率为19.4%,研究结果将为稠油乳化降黏输送技术的应用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图6,表3,参22)(本文来源于《油气储运》期刊2018年09期)
黄娜[7](2018)在《稠油的有机碱—表面活性剂乳化降黏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有机碱应用于稠油的乳化降黏输送技术中可减小管道腐蚀和结垢,故本论文开展了稠油的有机碱-表面活性剂乳化降黏影响规律研究,从而为稠油的乳化降黏输送技术应用于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本研究以分水率和降黏率为主要评价指标,应用测试瓶、BROOKFIELD DV-Π+Pro黏度计等,首先,在13种不同类型的非离子/阴离子/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中优选出高效、低廉的表面活性剂;其次,对比分析不同有机碱(EDA、TEOA、TIPA)与优选表面活性剂的协同作用,从而优选出有机碱-表面活性剂二元体系,并测试了优选二元体系抗硬水能力;再次,系统地评价各因素对优选二元体系制备的稠油O/W型乳状液稳定性与流变性的影响规律及作用机理,并基于以上研究得到最佳乳化条件,测试最佳乳化条件下稠油O/W型乳状液的稳定性;最后,模拟分析5种乳化方案下稠油O/W型乳状液的动态稳定性,并对稠油有机碱-表面活性剂乳化降黏输送进行经济评价。研究发现:(1)优选有机碱-表面活性剂二元体系配方为质量浓度为0.75%的OP-10与质量浓度为0.25%的TEOA,所制备出的稠油O/W型乳状液稳定性好、降黏率大,且具有较好的抗硬水能力;(2)最佳乳化条件为:乳化温度25℃,油水比7:3,搅拌速度1000r/min;(3)在最佳乳化条件下,用14000mg/L的矿化水制备优选二元体系的稠油O/W型乳状液动态稳定性较好;(4)稠油的有机碱-表面活性剂乳化降黏输送经济可行。(本文来源于《西安石油大学》期刊2018-05-30)
史杨[8](2018)在《有机碱催化的羟基—炔点击聚合》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点击反应(Click Reaction)发展而来的点击聚合(Click Polymerization)研究领域,在高分子科学家们的共同努力下发展日新月异。在这一系列反应中,基于炔类单体的点击聚合反应受到大家的格外关注,正是由于聚合后产物中所含有的不饱和共轭主链结构,赋予这类聚合物更加丰富的化学性质和突出的光电功能。因此,迭氮-炔(AACP)、疏基-炔(thiol-yne)、氨基-炔(amino-yne)等种类繁多的点击聚合反应类型被建立,并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构建功能化聚合物的新平台。开发新颖、高效的聚合反应是制备新功能聚合物的基础,也是高分子科学研究的永恒主题。受到之前工作的启发,在本文中,我们建立并提出了有机碱催化的羟基-炔点击聚合反应(phenol-yne click polymerization),并由此获得了 一系列含有烯醚酮、烯醚酯基团的线形和超支化聚合物。首先,我们设计并合成了连接缺电子基团羰基的活化炔类单体,在优化其与双酚单体在有机碱4-二甲氨基吡啶(DMAP)催化下的反应条件基础之上,成功建立了羟基-炔点击聚合反应。研究发现,在室温下、空气中,羰基炔与双酚单体等摩尔溶解在四氢呋喃中,反应四个小时就能高产率(99%)地得到聚烯醚酮(PVEKs)(Mw可达35200)。该反应具有良好的区域选择性和立体选择性,所得PVEKs为单一的反马氏加成的反式异构产物。通过DFT计算和实验验证,我们揭示了羟基-炔点击聚合反应的机理。另外有机碱催化剂的使用,完美规避了金属催化下的聚合反应所得产物中金属催化剂的残留问题。接下来,为了简化单体的合成步骤,我们设计并合成了连接缺电子基团酯基的活化炔类单体(A2),并完成了其与双酚(B2)、叁酚(B3)单体构筑线形与超支化形聚烯醚酯(PAVEs)的工作。酯基炔不仅容易获得,而且具有高反应活性。在B2单体的设计中,我们引入了含有不同取代基的双酚单体来参与聚合。研究发现A2单体与给电子基团修饰的酚更容易聚合,那么,推拉电子基团在酚单体的引入与聚合结果的构效关系也被揭示。不仅如此,通过调控A2与B3单体的比例,我们得到了无凝胶化的超支化聚合体系,合成了可溶性超支化聚合物,支化度最高可达88.7%,明显高于传统方法。此外,超支化聚合物外围含有大量未反应完全的羟基,为聚合物的后功能化修饰提供了便利。最后,我们对聚合物的热性能、光学和降解性能进行了探索,所有的PVEKs和PAVEs都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溶解性和成膜性。由于PVEK结构中烯醚键的存在,它在酸性条件下(-lgc(HCl)<3.2)可以被快速降解;PAVE由于硫原子和大量苯环的存在,它们的固态薄膜在全波长范围内均具有较高的折光指数(大于1.60)和较低的光色散值。此外,,IPE结构的引入赋予了聚合物独特的AIE性能,聚集态荧光量子效率(ΦF)可高达15.2%。同时,含有联萘酚结构的聚合物,还具有较强的圆二色信号和圆偏振荧光信号。基于超支化聚合物外围含有大量可反应基团的特点,我们成功地利用羟基-炔二次点击反应对聚合物进行了后修饰。由此可见,羟基-炔点击聚合反应是聚合物构筑与后修饰的高效手段。所制备的聚合物由于其结构新颖、性能优异,同样有望在可降解材料、光电功能材料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8-04-01)
黄娜,王大喆[9](2017)在《稠油的表面活性剂/有机碱乳化降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首先概述了表面活性剂/有机碱在乳化降黏的研究进展,再次概述了乳化降黏影响因素,最后提出表面活性剂/有机碱的乳化降黏发展前景。(本文来源于《石化技术》期刊2017年11期)
岳孝阳,李林峰,李吉凡,杨荣榛,董文生[10](2017)在《有机碱协同SnCl_2·2H_2O催化葡萄糖转化制备乳酸甲酯》一文中研究指出以SnCl_2·2H_2O为催化剂,对比13种不同有机碱在催化葡萄糖醇解制备乳酸甲酯过程中的助催化作用,包括1-甲基咪唑、咪唑、1-乙烯基咪唑、叁苯基膦、苯胺、邻菲罗啉、喹啉、2,6-二甲基吡啶、4,4-联吡啶、吡啶、4-甲基吡啶、2,6-二溴吡啶、2-溴吡啶等有机碱,考察反应时间、反应温度、有机碱与SnCl_2物质的量比的影响。结果表明,以2-溴吡啶为助催化剂,且与SnCl_2物质的量比为1∶1时,在220℃、2 MPa的氮气气氛反应6 h,乳酸甲酯收率最高,为44.6%。(本文来源于《工业催化》期刊2017年11期)
有机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作为纳米纤维素的一种重要类型,纤维素纳米晶体具有独特的纳米晶体结构和优异的物理力学性能,在精细化工、生物医药、先进材料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其制备过程中得率低、粒径分布不均且不可控、污染环境、能耗高等诸多问题阻碍了其工业化规模发展。针对纤维素纳米晶体的制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利用四丁基氢氧化磷(TBPH)水溶液在温和条件下部分溶胀溶解不同生物质原料(40-60℃,1h),将其再生后,利用超短时超声分散制备纳米纤维素晶体,通过调控TBPH浓度、处理温度等制备条件实现纤维素纳米晶体的高得率制备以及其尺寸分布与晶型结构的有效调控,并解析其制备机理。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以微晶纤维素和纸浆为原料,研究了温度、TBPH浓度等处理条件对于纤维素纳米晶体得率及形貌结构的影响,以此探索基于该体系的纤维素纳米晶体的可控制备;研究了制备过程中分离出的纤维素剩余物与微晶纤维素的酶解性差异;分析了利用TBPH体系制备纤维素纳米晶体的机理。结果表明,最优条件下纤维素纳米晶体的得率可达72.2%。所得纤维素纳米晶体均为短棒状,但其粒径随着TBPH浓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纤维素纳米晶体的结晶结构随着TBPH浓度增大逐步由纤维素Ⅰ转变为纤维素Ⅰ和Ⅱ的混合晶型,最后变为纤维素Ⅱ型。纤维素剩余物的酶解率达到微晶纤维素酶解率的两倍。TBPH体系处理微晶纤维素过程中,纤维素羟基的氢原子与溶剂的氢氧根离子形成氢键,破坏其自身氢键体系使得纤维素部分溶胀溶解,而纤维素再生后,氢键网络重构形成具有纳米结晶结构的微粒,超声处理后纳米晶体均匀分散在水中形成纤维素纳米晶体溶液。2.利用酸性离子液体催化有机溶剂-水体系进行杨木原料的组分分离,通过调控反应温度获得不同木质素含量的富纤维素材料,探索原料的木质素含量对纤维素纳米晶体得率及形貌结构的影响,分析其制备机理。结果表明,纤维素纳米晶体的得率随着木质素含量升高而降低;制得的纤维素纳米晶体均为短棒状,平均长度及粒径分别为122.3nm和7.17nm;木质素含量对纤维素纳米晶体的晶型结构影响较为显着,随木质素含量升高逐渐由纤维素Ⅰ和Ⅱ的混合晶型转变为纤维素Ⅱ型;研究表明,TBPH体系处理过程中纤维素-木质素网络被破坏,木质素被进一步溶解去除,同时纤维素羟基质子与氢氧根离子形成氢键,导致部分纤维素氢键网络结构被破坏。而再生过程中,纤维素被破坏的氢键网络重构形成具有纳米结晶结构的微粒,超声处理后纳米晶体均匀分散在水中形成纤维素纳米晶体溶液。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有机碱论文参考文献
[1].王荣艳.有机碱修饰的金属-卤素或拟卤素化合物的构筑及光性能[D].吉林大学.2019
[2].欧阳土龙.基于有机碱—水溶剂体系的生物质纳米纤维素可控制备与机理解析[D].广西大学.2019
[3].丁炜,杜超,王大韡,冯再兴,孙竹芳.有机碱作用下碳酸二甲酯与苯酚反应副产物的研究[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2019
[4].翟文琪,马贵阳.有机碱和无机碱对稠油性能的影响[J].油田化学.2018
[5].种思颖,王童童,纪敏.MOF固载离子液体-有机碱构建双功能多相催化剂——锅法催化合成3-芳基-2-恶唑烷酮[C].第十一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2018
[6].蒋华义,黄娜,孙娜娜,靳凯斌,仇栋杰.表面活性剂/有机碱二元体系对稠油O/W型乳状液的影响[J].油气储运.2018
[7].黄娜.稠油的有机碱—表面活性剂乳化降黏规律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8
[8].史杨.有机碱催化的羟基—炔点击聚合[D].浙江大学.2018
[9].黄娜,王大喆.稠油的表面活性剂/有机碱乳化降黏研究[J].石化技术.2017
[10].岳孝阳,李林峰,李吉凡,杨荣榛,董文生.有机碱协同SnCl_2·2H_2O催化葡萄糖转化制备乳酸甲酯[J].工业催化.2017
标签:金属-卤素或拟卤素化合物; 荧光; 荧光热致变色; 荧光光致变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