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目的通过观察血常规、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血红蛋白浓度(Hb)、纤维蛋白原(FIB)、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计数(Plt)等实验室检查指标以及Sonoclot凝血和血小板功能分析仪指标:激活的凝血时间(SonACT)、血块凝结速率(clot rate,CR)、曲线到达峰值的时间(time to peak,TP)、最大凝血标记值(maximal clot signal,MCS)、血小板功能(platelet function,PF)等凝血参数在回收式自体输血前后的变化,探讨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对老年手术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及Sonoclot凝血和血小板功能分析仪的应用。方法随机选择预计术中出血量在600ml以上骨科大手术病人24例,年龄(65~74)岁、ASAⅠ~Ⅱ级、术前实验室常规检验正常、无凝血功能异常,且未接受抗凝治疗、非恶性肿瘤、术中血液无污染。术中连续监测心率(heart rate,HR),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动脉压(arterial pressure,AP),中心静脉压(centralvenous pressure,CVP)等指标。将24例择期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配到回收式自体输血组(观察组)或异体输血组(对照组)。观察组12例,回输经血液回收仪洗涤处理的自体血;对照组12例,输异体浓缩红细胞。所有病人均用依托咪酯、芬太尼、琥珀胆碱诱导插管,以异氟醚、维库溴铵、芬太尼维持麻醉。观察组使用Haemonetics Cell Saver 5全自动血液机回收术中出血。在滤过器内血液容量达到1000ml时,按计算机设置的标准程序进行处理,离心速度为5600r/min。两组患者分别取术前、输血前和输血后的静脉血,测定血常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同时Sonoclot仪测定血凝曲线的各项指标。所得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一般资料: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中补晶体液量、术中补胶体液量、输血量等主要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Hb、Hct的变化:观察组的Hb和Hct在自体血回输前降到最低(P<0.01),自体血回输后HB和Hct均明显升高(P<0.05);两组间相比Hb和Hct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实验室凝血功能的变化:回输前和术前相比,观察组患者输血前较手术前有明显的凝血功能减退。Plt、FIB、减少显著(P<0.01);APTT值缩短(P<0.05);PT、INR明显延长(P<0.01)。自体血回输后,FIB、Plt进一步下降,但APTT,INR与术前相比没有显著变化。对照组患者的凝血功能输血前较手术前也有明显的减退,各项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趋势与观察组基本一致。两组间相比实验室凝血指标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Sonoclot监测指标:两组SonACT输血前、后均较手术前明显减低(P<0.05)。观察组自体血回输前、后的CR值较手术前明显降低(P<0.05),而对照组CR值无明显变化。两组反映血小板功能的指标,曲线到达峰值的时间、血小板功能及最大凝血标记值等凝血参数在回输前、后均没有明显变化。以上各监测指标两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本研究证实自体血回输后,Hb与Hct均明显升高,且保证了血流动力学的基本稳定,增加了老年患者手术的安全性。2.虽然自体输血组凝血功能较手术前有一定的减退,但实验室检查和Sonoclot监测的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且与异体输血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本文认为对术前凝血功能基本正常的老年患者,术中回输自体血红细胞是安全有效的,节约用血效果明显,可有效减少库血用量,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输异体血的不良反应和血源浪费。4.同时在术中进行凝血功能的监测十分必要,特别是在回输血量较大的情况下,应注意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补充血小板和凝血因子。5.Sonoclot能快速提供有关整个凝血过程的资料并可以进行连续监测,指导具体的输血方案,减少病人不必要的血制品的输注。是临床上可以信赖的出凝血功能检测技术,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