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下腰椎是指L3-S1节段。据统计,有超过90%的椎间盘疾病发生在此节段,其中L4/5、L5/S1椎间盘是最常见的发生部位。其常常会引起腰背痛、坐骨神经痛、肢体麻木等症状,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手术无疑是治疗的最佳选择。前路腰椎体间融合术(ALIF)可避免由于过度分离导致的神经根损伤,并且比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PLIF)提供更加广阔的椎间盘区域以利于操作,从而得到诸多脊柱外科医师的推崇。手术微创化是未来外科的发展趋势,腹腔镜手术是微创的重要手段之一。腹腔镜手术可以提供与开放手术相同的视野而没有大切口,对腹腔脏器的干扰也较少,并且腹腔镜系统还可以使手术靶区的结构及毗邻关系放大,便于辨认与处理,从而保证了手术的精确性。随着微创意识、微创观念在外科的应用,尤其是自1991年Obenchain首次应用腹腔镜经腹膜完成腰椎间盘切除术以来,腹腔镜经腹膜入路被诸多学者应用于腰骶椎间盘(LSD)病变的切除术及椎体间融合手术,成为LSD病变理想的微创治疗技术。然而,由于解剖结构的变异尤其是主动脉杈(AB)和髂总静脉汇合处(CCIV)位置的下移,尽管术者谨慎行事,但血管并发症仍经常见诸报道,尤其是尝试把此入路应用于L4/5节段水平者。此外,由于LSD正前方有上腹下丛(SHP)覆盖的缘故,术中的损伤会引起男性患者逆行射精(RE)。随着腹腔镜在腰椎手术中的不断应用,借鉴泌尿外科医生的经验,一些学者将腹腔镜腹膜后入路应用于腰椎高水平节段。1996年de Peretti F借助内镜,从腰椎侧方经腰大肌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疾患获得成功,其后McAfee,Bergey等也采用此方法获得成功。此入路属于腹膜后入路的一种,适用于L2-L5椎间盘的切除和椎体间融合。然而,此方法虽然避免了前路腰椎手术造成的神经血管损伤,却容易损伤穿行于腰大肌(PM)内的生殖股神经(GFN)导致腹股沟及大腿感觉异常甚至疼痛等。此外,腰椎侧方经腰大肌入路在理论上有损伤腰丛及节段血管的可能性。本课题旨在通过对下腰椎前方、侧方的血管神经等结构的研究,为此节段腹腔镜下手术操作提供解剖学参考,并最终为下腰椎腹腔镜侧、前入路提供可以参考的解剖学资料。我们的研究分以下三个部分:第一章腰骶椎间盘腹腔镜经腹膜前入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目的:为腰骶椎间盘腹腔镜经腹膜前入路提供解剖学依据,并评估腹腔镜前入路在此区的可行性。方法:对36具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防腐固定标本进行解剖观测。观察SHP主干的位置,并测量主干右缘到前正中线的距离。测量髂间三角内与LSD相关的血管解剖数据,并依据LSD在髂间三角内的暴露比例进行分型。结果:SHP主干位于正中线左侧者占88.89%(32/36),其右侧缘距离前正中线(8.23±2.78)mm。AB的高度为(41.81±13.82)mm,CCIV的高度为(20.22±14.20)mm;AB夹角为(51.88±12.09)°,CCIV夹角为(77.08±20.98)°;骶正中动脉(MSA)的出现率为100%,椎间盘上、下缘MSA的外径分别为:(1.57±0.42)mm和(1.33±0.50)mm;椎间盘上、下缘右髂血管(RIV)到MSA的距离分别为:(20.83±7.73)mm和(27.60±7.80)mm;椎间盘上、下缘水平暴露椎间盘的平均宽度为(36.78±13.06)mm,占椎间盘宽度的(72.30±25.64)%。根据我们的分型标准,标准型[暴露椎间盘占椎间盘宽度的比例(R)≥65%]占61.11%(22/36),狭窄型(45%≤R<65%)占25.00%(9/36),阻挡型(R<45%)占13.89%(5/36)。CCIV高度与其夹角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r=-0.287),但尚不显著(P=0.089)。AB夹角与年龄间存在负相关关系(r=-0.348,P=0.038)。左侧输尿管到AB、前正中线的距离分别为(60.45±14.94)mm、(30.48±6.82)mm;右侧输尿管到AB、前正中线的距离分别为(58.68±15.34)mm、(27.08±7.77)mm。左、右两侧输尿管到AB的距离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0.593,P=0.000);配对t检验,两侧无显著性差异(t=0.778,P=0.442)。右侧输尿管到AB、前正中线的距离在年龄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0.425,P=0.010;r=0.653,P=0.000)。结论:有86.1%的病例可以安全的从前方进入LSD区,且61.11%的病例不用处理髂间三角两侧的髂血管就可以进行操作。腰骶椎间盘腹腔镜经腹膜前入路手术时,从髂间三角右侧切开后腹膜是安全的。第二章L4/5、L5/S1椎间盘腹腔镜经腹膜前入路的血管影像学研究目的:为L4/5、L5/S1椎间盘腹腔镜经腹膜前入路手术提供血管影像学依据。方法:选取257例L4/5椎间盘节段、248例L5/S1椎间盘节段的磁共振成像(MRI)轴位图像进行观察与测量。1.观察L4/5椎间盘节段水平前方大血管权情况;并对腹主动脉已分叉且髂总静脉未汇合的病例,依据前方动、静脉间隙占L4/5椎间盘宽度的比例将其分为3型:标准型、狭窄型和阻挡型。2.测量L5/S1椎间盘前方血管的相关参数,并依据前方血管间隙占L5/S1椎间盘宽度的比例进行上述分型。结果:1.L4/5椎间盘节段水平,腹主动脉已分叉且髂总静脉未汇合者占43.58%,椎间盘前方动脉间隙为(1.75±1.05)cm;椎间盘前方静脉间隙为(0.84±0.78)cm,椎间盘前方动脉间隙占L4/5椎间盘宽度的比例(R1)为(30.25±18.88)%,椎间盘前方静脉间隙占L4/5椎间盘宽度的比例(R2)为(14.47±13.78)%。在动、静脉分型中,同时属于标准型即R1、R2同时大于65%者,在L4/5节段仅有1例。静脉间隙及其占椎间盘的比例R2在女性均大于男性(t=-2.079,P=0.040;t=-2.154,P=0.033)。动脉间隙与年龄呈负相关(r=-0.229,P=0.015);动脉间隙占椎间盘的比例R1与年龄呈负相关(r=-0.289,P=0.002);R2与年龄呈负相关关系(r=-0.185,P=0.050)。2.在L5/S1椎间盘节段水平,左髂血管(LIV)内侧到正中线的距离为(1.48±0.83)cm;右髂血管(RIV)内侧到正中线的距离为(1.68±0.61)cm;椎间盘前方血管间隙为(3.18±1.20)cm;椎间盘前方血管间隙与椎间盘宽度的比值为(55.77±22.18)%。标准型占38.71%(96/248),狭窄型占30.65%(76/248),阻挡型占30.65%(76/248)。血管间隙左侧内面为静脉者占98.79%(245/248),且有4.84%位于正中线的右侧。r值随年龄的增大而减小(r=-0.195,P=0.002),且在女性较男性为大(t=-4.499,P=0.000)。结论:应用MRI轴位图像等影像学资料对腰椎前方血管进行观察、分型,可以较好的进行术前评估。本研究显示:1.L4/5椎间盘节段水平不适合施行腹腔镜下经腹膜前入路手术。虽然L4/5椎间盘节段水平有43.58%的病例腹主动脉已分叉且髂总静脉未汇合,原则上可以行前路腰椎间盘手术,但是进一步的分析表明,此节段动、静脉间隙的空间小,不足以植入椎间融合器(cage),且操作不慎,极易发生血管并发症。2.对于L5/S1椎间盘节段水平,有38.71%的病例属于标准型,可以较安全地从前方进入L5/S1椎间盘区,完成腹腔镜下经腹膜前入路手术。另外,有30.65%的病例,其暴露比例大于45%,技术娴熟、有经验的术者可以视具体情况进行操作。第三章下腰椎腹腔镜左侧入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目的:研究腰椎左侧神经血管的解剖参数,为腰椎腹腔镜左侧入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16例经甲醛固定的成人防腐固定腰椎标本(男性12例,女性4例)和2具新鲜标本(均为男性)进行观测。观察左侧GFN的穿出方式、位置并测量其相关数据;剥离部分PM,显露PM内走行的GFN并测量相关数据;剥除PM,显示腰椎侧方的血管神经结构并测量相关数据。结果:1.GFN全部从PM内穿出,以共干穿出者占68.75%(11/16),以两个单支穿出者占31.25%(5/16),其位置平均位于L3上段。穿出点到PM外侧缘、髂前上棘(ASIS)平面的距离分别为(18.20±6.24)mm和(109.24±20.53)mm。2.GFN在L2/3椎间盘水平有17侧经过,其到PM前缘的距离为(19.25±6.69)mm、外侧缘的距离为(14.07±6.21)mm;在L3/4椎间盘水平有3侧经过,其到PM前缘的距离为(7.95±3.88)mm、外侧缘的距离为(17.80±9.18)mm。3.椎体侧方“血管神经安全区”在L1/2、L2/3、L3/4、L4/5椎间盘水平最大内切圆的直径分别为:(22.86±3.48)mm、(29.93±2.43)mm、(25.22±4.09)mm和(16.88±3.84)mm。4.ALV、ILV以总干汇入者有5例,且全部为男性,其到CCIV的距离、到L4/5椎间盘上缘的距离以及汇入髂静脉时的直径分别为:(54.86±12.94)mm、(42.10±8.15)mm和(7.57±2.43)mm;以分支汇入者有11例,包括7例男性和4例女性,其到CCIV的距离、到L4/5椎间盘上缘的距离以及汇入髂静脉时的直径,在ALV为:(42.43±9.62)mm、(24.50±6.53)mm和(5.50±1.99)mm;在ILV为(62.60±8.18)mm、(44.92±8.30)mm和(5.50±2.13)mm。5.各椎间盘节段水平,腰丛到椎间盘前缘的距离分别为(33.37±3.75)mm、(33.54±4.43)mm、(32.70±5.10)mm和(27.82±5.55)mm。各测量数据在性别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通过对腰椎左侧结构的观测,我们发现:1.对于L3/4椎间盘节段水平,综合考虑GFN及“安全区”的大小,此节段水平是最适合于腹腔镜腰椎侧入路手术的。2.对于L2/3椎间盘节段水平,在此节段侧方常有GFN从后上向前下斜行,经腰大肌入路手术时,最容易损伤GFN,造成腹股沟大腿感觉异常甚至疼痛。3.对于L4/5椎间盘节段水平,由于“血管神经安全区”较小,且由于此处ALV和ILV汇入左髂静脉的方式变化较大,容易造成术中静脉出血。此外,在此节段腰丛也较靠近前方。无论从手术安全还是术者技术的角度,此节段水平的腹腔镜手术入路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直接前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影响的临床比较[J]. 系统医学 2020(08)
- [2].脊髓型颈椎病的前入路手术治疗效果评估[J]. 医疗装备 2015(18)
- [3].改良前入路髂腹股沟切口治疗骨盆髋臼骨折的应用研究[J]. 基层医学论坛 2015(01)
- [4].直切口颞下岩前入路在切除岩斜区肿瘤中的应用[J]. 实用医学杂志 2014(07)
- [5].前入路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64例疗效分析[J]. 当代医学 2012(01)
- [6].预裁剪聚丙烯平片行前入路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术16例报告[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8(07)
- [7].直接前入路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应用研究进展[J].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20(01)
- [8].经颈前入路手术治疗颈椎疾病研究进展[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04)
- [9].直接前入路和后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对髋关节功能恢复的比较研究[J].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2020(03)
- [10].前入路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效果[J]. 河南医学研究 2019(09)
- [11].探讨前入路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效果[J]. 泰山医学院学报 2018(02)
- [12].直接前入路在双髋同期置换中的应用体会[J]. 西南军医 2016(06)
- [13].直接前入路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对比研究[J]. 成都医学院学报 2016(05)
- [14].颈部前入路手术治疗老年颈椎骨折患者的围术期相关护理[J]. 中国医药指南 2015(25)
- [15].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两种不同手术入路的比较[J].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15(09)
- [16].气管前入路手术路径在腹腔镜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J].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 2013(01)
- [17].直接前入路髋关节置换术早期临床疗效研究[J].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7(08)
- [18].前入路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效果分析[J]. 生物技术世界 2015(10)
- [19].前入路腹膜前修补腹股沟疝的疗效分析及临床评定[J]. 人人健康 2017(22)
- [20].颞下-耳前入路手术切除颅底颞下窝肿瘤四例报告[J].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09(09)
- [21].直接前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对比研究[J]. 医学研究杂志 2019(11)
- [22].胸前入路无注气腔镜手术与传统开放手术在甲状腺疾病治疗中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J]. 黑龙江医学 2016(12)
- [23].直接前入路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研究进展[J]. 国际骨科学杂志 2017(04)
- [24].3DMax补片应用于前入路腹膜前间隙疝修补术[J].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4(02)
- [25].经前入路腹膜前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256例分析[J].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4(02)
- [26].开放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术与前入路治疗腹股沟复发疝的对比研究[J]. 中国实用医药 2012(18)
- [27].前入路单纯腹膜前修补术式要点[J]. 上海医学 2011(11)
- [28].颞下岩前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的并发症及其预防[J].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0(05)
- [29].腹腔镜与前入路3DMAX补片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对比研究[J]. 微创医学 2016(02)
- [30].前入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的回顾性分析[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4(05)
标签:腰骶椎间盘论文; 椎间盘论文; 应用解剖论文; 腹腔镜经腹膜前入路论文; 核磁共振成像论文; 形态学分型论文; 生殖股神经论文; 腰升静脉论文; 髂腰静脉论文; 腰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