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压网络论文-孟崇崇,周建平,胡国玉

恒压网络论文-孟崇崇,周建平,胡国玉

导读:本文包含了恒压网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短电弧,差分进化,RBF,脉冲电源

恒压网络论文文献综述

孟崇崇,周建平,胡国玉[1](2019)在《基于DE-RBF神经网络的短电弧脉冲电源恒压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获得较好的短电弧脉冲电源稳压效果,实现短电弧加工高效率、低损耗的目的,提出了一种基于差分进化算法(DE)优化RBF神经网络的PID控制策略。建立了MATLAB/Simulink电源系统仿真模型,仿真对比分析了传统PID及RBF PID控制策略,并进行了短电弧铣削加工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新型控制策略下的脉冲电源输出稳定、抗干扰性强、稳压效果好,加工效率提升59.7%,相对电极损耗减少3.07%。(本文来源于《机床与液压》期刊2019年19期)

廖佳威[2](2019)在《基于发射端TS/FS变结构补偿网络的恒压/恒流型无线充电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锂电池凭借其独有的特性与优势广受电动汽车等新能源市场的青睐,然而现有锂电池的充电方法大多为接触式充电,其充电过程无法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如能基于无线电能传输(Wireless Power Transfer,WPT)技术实现锂电池的非接触充电,将会极大地提高锂电池充电的灵活性与安全性。无线充电系统的恒定电流(Constant Current,CC)和恒定电压(Constant Voltage,CV)输出是实现锂电池非接触式充电的关键,而WPT系统的恒定输出特性与其补偿网络结构息息相关,为此探寻无线电能传输系统补偿网络的CC和CV特性将对推动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创新点在于提出了一种WPT系统复合型补偿网络的构造方法,该方法根据串-串补偿和高阶无源补偿网络的输出特性,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系列具有CC和CV输出的复合补偿型无线电能传输拓扑结构。然后,提出一种基于发射端TS/FS变结构补偿网络的恒压/恒流型无线充电系统,借此来验证补偿网络构造方法的可行性。本文主要从复合型补偿网络构造方法、TS/FS-S变结构补偿网络恒压/恒流型无线充电系统、充电系统稳定性分析及控制叁个方面展开研究:(1)复合型补偿网络构造方法深入分析了串-串(Series-Series,S-S)补偿电路在不同输入下的恒定输出特性,以此为基础,详细介绍了复合型补偿网络的构造机理,并总结了二阶到四阶复合型高阶补偿网络的恒定输出和实现零相角(Zero Phase Angle,ZPA)的前提条件。(2)TS/FS-S变结构补偿网络恒压/恒流型无线充电系统建立了该系统两种充电模式的输出增益和输入阻抗数学模型,具体分析了该系统两种充电模态的恒定输出以及实现ZPA的前提条件,并给出系统参数设计方法,然后制作了实验样机,该装置可实现负载从5Ω变到200Ω时,接收端CC输出和CV输出浮动控制在1.9%和3.1%以内,且系统工作在ZPA状态。(3)变结构WPT系统稳定性分析及控制首先建立了补偿网络内阻对系统输出影响的数学模型,然后分析了互感波动造成系统输出增益出现偏差的问题,最后通过继电器控制实现了两种充电模态的自适应切换,以及通过开关占空比控制改变逆变器输出电压的大小来保证系统输出稳定性,并搭建了仿真模型验证了该控制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期刊2019-06-10)

苏玉刚,谢诗云,王智慧,吴学颖,赵鱼名[3](2019)在《基于F-F/T变结构谐振网络的恒压-恒流型电场耦合电能传输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场耦合电能传输(ECPT)技术是一种以高频电场作为能量介质的无线传能方式。在实际应用中,有些用电设备在不同的运行阶段需要不同类型的输入电源。当ECPT系统为此类设备供电时,不仅要求系统的输出不能随着负载的改变而发生较大的浮动,还需要系统的输出特性能够在电压源与电流源之间转换。针对这种需求,提出一种基于F-F/T变结构谐振网络的恒压-恒流型ECPT系统,分析T-CLC网络、F-LCLC和F-CLCL网络的传输特性,分别建立T网络与两种F网络的恒流输出和恒压输出条件,给出恒流T网络和恒压F-CLCL网络的拓扑转换方法,并在网络传输特性的基础上给出系统的主要参数设计方法。最后通过仿真与实验验证了所提系统的恒压和恒流输出特性及其参数设计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电工技术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樊立萍,许有伟[4](2018)在《基于神经网络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恒压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被认为是一种高效环保型的新型能源,在电动汽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很多用电场合下,负载需要供电设备能够提供稳定的供电电压。因此,对PEMFC的输出电压进行控制是必要的。PEMFC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时变性、多输入多输出、强耦合的对象,传统控制方法往往难以达到理想控制效果。针对多数用电场合下的恒压供电要求,本文在分析PEMFC动态数学模型基础上,设计基于神经网络的PEMFC恒压控制器,通过调节氢气和氧气的流量来控制PEMFC的输出电压;在MATLAB仿真环境下建立PEMFC仿真平台,对基于神经网络的PEMFC恒压控制系统进行仿真运行,并与常规PID控制系统进行对比。仿真结果表明,与PID控制相比,神经网络控制能使PEMFC更快地达到设定电压值,并能够在遭受负载扰动时更快地克服干扰回到设定状态。基于神经网络的质子交换膜电压控制器具有响应速度快、抗扰能力强等优势,能够达到良好的控制效果。(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与应用化学》期刊2018年11期)

杨新举,宋法亮,李增,赵海雷[5](2018)在《恒压网络技术在TBM液压系统中的运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保证各执行器同时运动,同时减小设备的成本投入,在TBM液压系统,大量采用恒压网络技术,本文以中铁305号TBM为例,分析了恒压网络在TBM中的应用。为TBM液压系统的设计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建筑机械化》期刊2018年08期)

景妍妍[6](2018)在《基于可调增益恒流/恒压式补偿网络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感应式无线电能传输(Inductive Power Transmission,IPT)技术通过交变的电磁场完成电能从电源侧到负载侧的传输,无直接的电气接触,实现了电气与机械的双隔离,具有安全可靠、环境兼容性强、灵活方便等优势。目前,IPT技术已应用在许多领域,如电动汽车充电、移动电子、LED无线照明等。松耦合变压器是实现磁场耦合无线电能传输的关键器件,非接触传输距离的存在造成变压器漏感较大,因此补偿技术是实现其能量高效传输的关键。针对负载所需的恒定电流或恒定电压,IPT变换器应直接输出与负载无关的驱动电流/电压,避免多级功率变换器。此外,驱动电路还应避免无功功率,减小开关器件应力,实现器件软开关,提高效率。传统四种基本补偿方式下,输出增益多依赖变压器参数,然而变压器参数需要根据系统的输入输出反复迭代设计,过程十分复杂,且在一些距离或者空间位置受限的场合,松耦合变压器参数将很难满足需求。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采用二端口网络理论,提出一族新型恒流/恒压补偿网络,不仅可同时满足以上目标,而且输出增益不再依赖变压器参数,可通过调节补偿网络器件参数灵活调节输出增益,增加变压器设计自由度。针对其中一个可调增益补偿网络,详细分析其电路特性,对无功环流、输出增益、高频分量抑制和软开关实现等问题进行研究,最后采用同一电路结构和变压器分别实现0.5A、1A、1.5A输出的IPT LED驱动电路,实验结果验证理论分析的正确性。该方法亦适用于其他高阶恒流或恒压补偿网络的推导。此外,本文也将对IPT变换器中的谐波问题进行分析。由于二极管整流桥的非线性,当超出一定负载范围时,IPT变换器进入断续工作模式,基于传统的基波近似法以及输出与负载无关特性已不再适用。针对此问题,本文采用谐波近似法建立IPT谐振变换器的数学模型,对副边整流桥输入电压和电流进行定量分析,揭示波形发生断续的根本原因,给出连续工作模式与断续工作模式之间临界负载点的确定方法。最后,本文建立了两个高阶补偿电路的IPT谐振网络,来验证上述分析,且提出了一种通过增加高次谐波阻抗来扩宽连续工作模式下负载范围的方法。(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8-05-01)

苏玉刚,谢诗云,唐春森,陈龙,吴学颖[7](2018)在《基于T-Π复合谐振网络的恒压型电场耦合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场耦合无线电能传输(ECPT)技术是一种以高频电场作为能量介质的无线电能传输方式。在实际应用中,相当一部分用电设备要求工作电压不随其负载的变化而发生大的改变。针对这种需求,分析对比现有的恒压型ECPT系统的特性,提出一种T-Π复合谐振网络。该拓扑利用自身的传输特性来实现输出电压不随负载的变化而改变,无需额外设置检测与调节电路。同时,还能保证系统始终工作于零相角(ZPA)状态。另外,为了确保系统具有较低的总谐波畸变率、参数敏感性以及足够大的负载可变范围,研究采用不同参数配置方法的T-LCL谐振网络的恒流特性与Π-CLC谐振网络的恒压特性,并在此基础上给出谐振网络的配置方法以及系统主要参数的设计方法。最后通过仿真与实验验证了所提出系统的传输特性以及参数设计方法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电工技术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臧发业[8](2016)在《非恒压网络二次调节系统新型能量转换储存关键技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二次调节静液传动系统具有能量回收和重新利用的功能,在工程实践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二次调节系统在恒压网络工作时,压力基本恒定,蓄能器的压力变化范围较小,能量的回收、转换储存和重新利用受到了限制。所以,研究人员提出了两个解决方法:一是让二次调节系统在非恒压网络中工作,从而增大了液压系统的工作压力范围;另一个是在液压系统中采用液压变压器对工作压力进行无级调节。本文针对恒压网络中压力变化小,限制了能量的回收和再利用等问题,在恒压网络二次调节静液传动系统基础上,提出了非恒压网络二次调节静液传动系统,研究了非恒压网络二次调节静液传动系统的理论基础与关键技术。主要对叶片式二次元件与液压变压器的结构、参数、性能,新型蓄释能装置的结构方案与主要技术参数,二次调节静液传动系统的智能控制策略,及非恒压网络中二次调节静液传动系统的性能进行研究。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分析了非恒压网络二次调节静液传动系统与恒压网络二次调节静液传动系统的异同,基于流量耦联的非恒压网络二次调节静液传动系统适用于单个负载或并联相同工况的多个负载工况,而基于压力耦联的恒压网络二次调节静液传动系统则更适合于并联多个不同工况负载。研究了非恒压网络二次调节静液传动系统的节能原理和节能特点。本文对单、双作用叶片式二次元件与液压变压器的结构、参数、性能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其变量控制方法和变量机构方案,并设计了单、双作用叶片式二次元件与液压变压器的几种变量装置,研制了单、双作用叶片式二次元件,并对其转速转矩特性和流量特性进行了仿真研究。本文针对非恒压网络中静液传动系统能量回收与再利用受负载变化影响大的缺点,提出一种新型能量蓄存与释放的控制方法并进行相关理论研究,研究了蓄能控制系统的结构方案,设计了新型蓄释能装置,该装置由两个及两个以上的蓄能回路构成,每个蓄能回路都是可控的。分析了蓄释能装置的储能总容积、最高与最低压力,及各蓄能控制回路的压力分配等。本文针对叶片式二次元件与液压变压器不同负载工况下,可控性受外界干扰影响较大及二次调节静液传动系统的时滞、时变、非线性等不确定因素,根据实时控制的要求,设计了两种控制器:一种是基于Hamiltonian泛函法的H∞控制器,用于公交客车并联式二次调节混合动力传动系统与挖掘机挖斗二次调节举升装置性能的仿真研究;另一种是充分利用模糊控制算法、神经网络算法和专家控制算法的优点,设计了一种复合智能控制算法,用于混合动力传动系统性能的试验研究。根据静液传动系统智能协调控制的要求,复合智能控制是通过设置控制系统最大误差和最小误差的阈值及其变化率的阈值,并与反馈控制信号的误差及其变化量进行比较,发出不同的指令信号,对二次调节静液传动系统进行实时控制。基于Hamiltonian泛函法的构建了二次调节静液传动系统的Hamiltonian形式,设计了基于Hamiltonian泛函法的二次调节静液传动系统的H∞控制器。通过Hamiltonian泛函法,系统的动态特性明显得到了改善,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和良好的鲁棒性,系统无超调,响应速度快,静态误差小。本文将上述研究的关键技术应用到公交客车中,设计开发了公交客车并联式二次调节混合动力传动系统,研究了混合动力传动系统的控制策略、系统主要元件及参数匹配;建立了传动系统各元件的数学建模及系统的开环模型、闭环模型;对公交客车并联式二次调节混合动力性能进行了转速控制、扭矩控制、功率控制的性能仿真分析。探索了公交客车制动能量回收、转换储存和再利用规律。扭矩控制惯性能回收效率最大,制动时间最短;转速控制惯性能回收效率次之,制动时间次之;功率控制惯性能回收效率最小,制动时间最长。还将上述研究的关键技术应用到挖掘机中,设计了挖掘机挖斗二次调节液压举升装置的结构,分析了其工作过程,探讨了其节能机理,建立了液压举升装置举升和下降过程的数学模型,并对二次调节液压举升装置的工作性能进行了研究。基于二次调节静液传动系统的性能实验平台上,对公交客车并联式二次调节混合动力传动系统的转速控制、扭矩控制、功率控制性能进行了模拟实验,实验结果与仿真结果吻合较好。还在长江牌CJ6920G4C10H客车底盘的基础上,研制了并联式二次调节静液传动系统的混合动力公交客车的样车,并进行了实车实验,测试了不同工况下的油耗和节油率。通过本文的研究揭示了非恒压网络中二次调节静液传动系统的节能特性,探索了能量回收、转换储存与再利用规律,初步建立起非恒压网络二次调节静液传动系统的基础理论体系,为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叶片式二次元件、液压变压器及其产业化,和二次调节静液传动技术在工程上的广泛应用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6-03-30)

狄崇峰[9](2016)在《液压恒压网络车辆驱动系统特性及控制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液压恒压网络车辆驱动系统具有功率密度大、生产成本低等优势,适合应用于城市公交车、特种车辆等重载车辆。液压恒压网络车辆驱动系统可以实现动力源与负载的柔性连接,动力源与负载回路可以分别独立控制,赋予了系统更大的控制调节范围。为了充分发挥液压恒压网络车辆驱动系统功率密度高、控制调节范围大以及能够实现能量回收的优势,有必要优化驱动系统结构,研究系统工作特性,制定相应的控制策略,为液压恒压网络车辆驱动系统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首先根据液压恒压网络车辆驱动系统的工作方式,对驱动系统进行了结构优化和改进,提出了基于压力交叉反馈的驱动/再生制动自适应切换驱动系统。针对新型的驱动系统,分析了系统工作原理,分别建立了发动机模型、变量泵模型、液压蓄能器模型、液压变压器模型、液压马达模型、液控单向阀模型和车辆纵向动力学模型,并且进行了验证,保证了后续研究分析的可靠性。为进一步深入了解液压恒压网络车辆驱动系统的工作特性,展开了驱动系统不同工作模式的切换响应特性研究、刚度特性研究和再生制动特性研究。针对驱动系统的响应问题,通过数值仿真的方法,分析了驱动系统工作模式切换时,驱动系统的工作过程,以及系统响应特性的影响因素,并且对理论分析进行了实验验证。针对液压恒压网络车辆驱动系统的鲁棒性问题,根据驱动系统动力学方程,建立了驱动系统刚度的解析表达式。根据系统刚度表达式,分析了影响驱动系统刚度的主要因素,同时还与泵控马达系统的刚度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表明,液压变压器控马达系统刚度小于泵控马达系统的刚度。通过再生制动特性的分析,讨论了不同液压变压器控制角大小对系统制动压力以及能量回收率的影响规律,对比了液压变压器控马达系统与泵控马达系统的制动特性。在驱动系统模型和工作特性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液压变压器控马达驱动系统的模糊PI控制方法,有效的抑制系统阶跃响应时的负响应,减少液压变压器转速的波动。提出了基于规则的驱动系统控制策略,通过基于液压恒压网络压力的发动机-变量泵控制和基于变压比-流量比特性的液压变压器控制,优化了发动机工作点,提高了系统的燃油经济性。(本文来源于《北京理工大学》期刊2016-01-01)

马旭,张连锋,孙计全[10](2015)在《复杂供水网络及其局部恒压控制技术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矿井深度的增大增加了供水网络的静压,造成供水管路容易出现跑冒滴漏等问题,恶化环境,影响工效,威胁安全生产。南屯煤矿通过管网分析、井下测压、自动控制等各项措施,实现供水网络局部恒压控制,取得较好的效果。(本文来源于《煤矿现代化》期刊2015年06期)

恒压网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锂电池凭借其独有的特性与优势广受电动汽车等新能源市场的青睐,然而现有锂电池的充电方法大多为接触式充电,其充电过程无法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如能基于无线电能传输(Wireless Power Transfer,WPT)技术实现锂电池的非接触充电,将会极大地提高锂电池充电的灵活性与安全性。无线充电系统的恒定电流(Constant Current,CC)和恒定电压(Constant Voltage,CV)输出是实现锂电池非接触式充电的关键,而WPT系统的恒定输出特性与其补偿网络结构息息相关,为此探寻无线电能传输系统补偿网络的CC和CV特性将对推动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创新点在于提出了一种WPT系统复合型补偿网络的构造方法,该方法根据串-串补偿和高阶无源补偿网络的输出特性,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系列具有CC和CV输出的复合补偿型无线电能传输拓扑结构。然后,提出一种基于发射端TS/FS变结构补偿网络的恒压/恒流型无线充电系统,借此来验证补偿网络构造方法的可行性。本文主要从复合型补偿网络构造方法、TS/FS-S变结构补偿网络恒压/恒流型无线充电系统、充电系统稳定性分析及控制叁个方面展开研究:(1)复合型补偿网络构造方法深入分析了串-串(Series-Series,S-S)补偿电路在不同输入下的恒定输出特性,以此为基础,详细介绍了复合型补偿网络的构造机理,并总结了二阶到四阶复合型高阶补偿网络的恒定输出和实现零相角(Zero Phase Angle,ZPA)的前提条件。(2)TS/FS-S变结构补偿网络恒压/恒流型无线充电系统建立了该系统两种充电模式的输出增益和输入阻抗数学模型,具体分析了该系统两种充电模态的恒定输出以及实现ZPA的前提条件,并给出系统参数设计方法,然后制作了实验样机,该装置可实现负载从5Ω变到200Ω时,接收端CC输出和CV输出浮动控制在1.9%和3.1%以内,且系统工作在ZPA状态。(3)变结构WPT系统稳定性分析及控制首先建立了补偿网络内阻对系统输出影响的数学模型,然后分析了互感波动造成系统输出增益出现偏差的问题,最后通过继电器控制实现了两种充电模态的自适应切换,以及通过开关占空比控制改变逆变器输出电压的大小来保证系统输出稳定性,并搭建了仿真模型验证了该控制方法的有效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恒压网络论文参考文献

[1].孟崇崇,周建平,胡国玉.基于DE-RBF神经网络的短电弧脉冲电源恒压控制[J].机床与液压.2019

[2].廖佳威.基于发射端TS/FS变结构补偿网络的恒压/恒流型无线充电系统[D].湘潭大学.2019

[3].苏玉刚,谢诗云,王智慧,吴学颖,赵鱼名.基于F-F/T变结构谐振网络的恒压-恒流型电场耦合电能传输系统[J].电工技术学报.2019

[4].樊立萍,许有伟.基于神经网络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恒压控制[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18

[5].杨新举,宋法亮,李增,赵海雷.恒压网络技术在TBM液压系统中的运用[J].建筑机械化.2018

[6].景妍妍.基于可调增益恒流/恒压式补偿网络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研究[D].东南大学.2018

[7].苏玉刚,谢诗云,唐春森,陈龙,吴学颖.基于T-Π复合谐振网络的恒压型电场耦合无线电能传输系统[J].电工技术学报.2018

[8].臧发业.非恒压网络二次调节系统新型能量转换储存关键技术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6

[9].狄崇峰.液压恒压网络车辆驱动系统特性及控制策略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

[10].马旭,张连锋,孙计全.复杂供水网络及其局部恒压控制技术及应用[J].煤矿现代化.2015

标签:;  ;  ;  ;  

恒压网络论文-孟崇崇,周建平,胡国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