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记》批评史

《琵琶记》批评史

论文摘要

《琵琶记》是明清两代一直被关注和批评的经典作品。本论文首次全面、系统、深入地探寻这部经典戏曲的批评历史,描绘出它的批评史貌。根据时间流程,本论文将《琵琶记》批评史分为四个阶段,通过解析批评文献,描述各个阶段批评的主要内容,总结出各时期的批评特点:第一章是明代前期的批评。由于特定的政治文化环境以及批评家的身份,决定这一时期以社会文化批评为主要特征。明前期的批评具有极大的开创意义,它发掘出了剧作的价值所在,确立了它的历史地位同时也为后世的创作、批评树立了坐标;对于作品主题的强调,不仅完成了社会价值的评判任务,而且强有力地倡导起一股教化剧的创作潮流,并开启了后世批评的命题。第二章是明中期至明末的批评。在一系列的转变中,尤以社会文化批评为主向艺术审美批评为主的转变为最本质的特点,人们对它的评论从前期众口一词的赞誉变为褒贬相参。这一时期的批评主要在曲本位的视野下进行,同时也开始了对“剧”的因素的关注,一系列重要命题相继被提出并展开了持续热烈的讨论,从而形成了《琵琶记》批评史上最繁盛的景观。第三章是清代前期的批评。清初的批评不复有明中后期批评的活力,明代的大辩论一变而为冷静、理性乃至内省式的学术研究。无论是批评家的研究心态还是理论的自身发展都向着传统回归,呈现出总结过去的特点,同时,剧本位的理念在批评中被全面贯彻,从而使古典戏剧理论这一机体走向丰满和立体化。第四章深入解析毛声山的《琵琶记》批评。“毛批”将明代以来从文学性角度开展的批评推向了极致,是一次理论的大总结。论文从毛声山的批评动机着手,把握批评家倡导该剧的心态、目的。通过“毛批本”各种版本的介绍了解“毛批”传播广泛深远的概况。从寓言层、伦理层、情节层三方面剖析“毛批”的内容特点。“毛批”是清代前期最重要的批评著作,也是该剧整部批评史上里程碑式的论著。第五章是清中期至民国初的批评。清中后期的《琵琶记》批评几乎笼罩在考据之风下,考证的规模、质量都远远超过了前代,成为该阶段批评的显著特色。考据工作最终使批评活动演变为纯粹的学术研究,并形成了严肃乃至拘谨的研究风格。民国初的批评表现了对前代的继承,同时也昭示出对古典时代的批评做出终结的趋向,而新时代所赋予的新的批评内涵也同时展现于终结的过程中。“余论”部分考察了深厚且不乏谐趣的《琵琶记》文化,揭示作品之所以长盛不衰的原因。认为《琵琶记》切合了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心理结构,体现了民族文化精神的精髓。它再次证明:当一部艺术作品成功地描绘了它赖以产生的民族文化的灵魂,也就获得了与这一文化共同不朽的资本。论文在前贤挖掘的文献基础上,细致辨析、考订,编写出了《琵琶记》的批评活动编年,并将沈璟《南九宫曲谱》中《琵琶记》声律批点予以抄录。两者均作为论文附录,希望藉此为该剧的研究提供有益的文献帮助。

论文目录

  • 中文提要
  • Abstract
  • 序言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现状
  • 三、论文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明代前期的《琵琶记》批评
  • 第一节 教化之功:《琵琶记》价值的发现
  • 第二节 “感诗而作”:《琵琶记》的本事批评
  • 第三节 《琵琶记》的演出之评
  • 第四节 “实为词曲之祖”:《琵琶记》历史地位的确立
  • 第五节 明代前期批评的特点和意义
  • 第二章 明代中期至明末的《琵琶记》批评
  • 第一节 嘉靖至隆庆时期的批评
  • 一、魏良辅的评价
  • 二、“蔡生”说
  • 三、《琵琶》远避《宝剑》之锋
  • 四、徐渭开《琵琶记》综合研究之先河
  • 第二节 何、王之争
  • 第三节 万历至明末的批评
  • 一、本事之争
  • 二、何、王之争的深化
  • 三、戏曲品评中的“《琵琶记》坐标”
  • 第四节 声律批评
  • 第五节 对“剧”因素的关注
  • 第六节 明代中期至明末批评的特点和意义
  • 第三章 清代前期的《琵琶记》批评
  • 第一节 李渔的批评
  • 一、虚实论
  • 二、结构论
  • 三、论辞、曲
  • 第二节 其他曲家的批评
  • 一、“戏剧小道”观
  • 二、本事评说
  • 三、音律批评
  • 第三节 清代前期批评的特点和意义
  • 第四章 毛声山的《琵琶记》批评
  • 第一节 毛批《琵琶记》概况
  • (上)、毛批本的传播概况
  • (下)、毛批本的体系形态
  • 第二节 毛批本的批评内容
  • 一、寓言说
  • 二、伦理论
  • 三、情节 观
  • 第五章 清代中期至民国初的《琵琶记》批评
  • 第一节 《琵琶记》考证
  • 一、剧目著录
  • 二、本事、人物考
  • 第二节 主题重申
  • 第三节 名剧之争的余波
  • 第四节 民国初的批评
  • 一、考证的告终
  • 二、史学视野下的研究
  • 第五节 清代中期至民国初批评的特点和意义
  • 余论:《琵琶记》文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琵琶记》批评活动编年
  • 附录2
  • 沈璟《南九宫曲谱》中有关《琵琶记》声律的部分批点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后记
  • 详细摘要
  • 相关论文文献

    • [1].再唱一曲琵琶记[J]. 家庭生活指南 2017(05)
    • [2].琵琶记[J]. 民间传奇故事(A卷) 2020(05)
    • [3].槃薖硕人增改定本《词坛清玩琵琶记》考述[J]. 文献 2016(02)
    • [4].元代父称“爷”“爹”的共时分布与历时流变[J].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3)
    • [5].陈继儒批评《琵琶记》版本流变及其真伪辨正[J]. 戏剧艺术 2008(03)
    • [6].琵琶记[J]. 民间传奇故事(A卷) 2020(01)
    • [7].《琵琶记·吃糠》中赵五娘的演绎[J]. 剧影月报 2013(01)
    • [8].琵琶记[J]. 连环画报 2016(05)
    • [9].琵琶记[J]. 东方艺术 2017(17)
    • [10].浅谈从宋元南戏到明清传奇的演变[J]. 中国校外教育 2010(10)
    • [11].清代山西传奇作家张锦生平及创作考略[J]. 中华戏曲 2010(02)
    • [12].明代戏曲版画图录——琵琶记[J]. 书屋 2010(03)
    • [13].永昆曲牌与明清曲谱——以《琵琶记·吃糠》为例[J]. 戏剧艺术 2016(03)
    • [14].论李渔《琵琶记·寻夫》改本之变动[J]. 当代戏剧 2015(03)
    • [15].建国以来《琵琶记》主题研究综述[J]. 现代物业(中旬刊) 2012(05)
    • [16].十年“琵琶”错杂弹[J]. 新民周刊 2018(32)
    • [17].《南戏印象·琵琶记》打造温州都市“文化驿站”第一站[J]. 中国戏剧 2015(03)
    • [18].例谈南戏的艺术审美趋向[J]. 文学教育(上) 2012(09)
    • [19].“姥姥”词义源流考[J]. 河池学院学报 2010(01)
    • [20].导读[J]. 中国美术研究 2014(03)
    • [21].埋头诂戏消长日,义不容辞岂惮劳——董每戡先生的古代戏剧研究及其影响[J]. 中华戏曲 2015(02)
    • [22].《张协状元》与《琵琶记》人物比较分析[J]. 青年文学家 2015(30)
    • [23].洗江归来跃龙门——画家朱洗江介绍[J]. 新产经 2019(01)
    • [24].论《琵琶记》的荒诞性[J]. 戏剧之家 2018(11)
    • [25].胡铁成诗四首[J]. 中华辞赋 2018(02)
    • [26].董每戡剧学研究述略[J]. 文化艺术研究 2015(01)
    • [27].去南戏博物馆看“琵琶记”[J]. 文化交流 2015(05)
    • [28].程度副词“好”的共时分布与历时流变[J]. 湖北社会科学 2013(06)
    • [29].试论曹寅的戏曲创作[J]. 昆明学院学报 2012(02)

    标签:;  ;  ;  

    《琵琶记》批评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