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聚落介入基地环境的适宜性

建筑聚落介入基地环境的适宜性

论文摘要

大至城市、乡村,小至一组相对独立的建筑群组,都是建筑聚落的不同表现形式;聚落具有自相似性,小聚落嵌套在大聚落中。建筑聚落设计的过程,就是梳理基地环境的表象而策划建筑聚落介入其中的过程。设计不是施工,在设计的过程中,建筑师所设想的建筑聚落只能在一种虚拟态中、与建筑师所形成的关于基地环境的表象进行相互匹配并整合;随后设计对建筑聚落介入基地环境的实践进行指导,这也是对设计的建筑聚落是否适宜于基地环境的检验。研究适宜性的评价标准,对各层级的建筑聚落设计都具有指导意义。人们时常对旅游中所见的村落、寺庙等津津乐道,其实,当人们看到传统聚落并被其景观所感动时,这种感觉绝非单纯地来自时间的流逝和乡愁。对于经历了数百年岁月沧桑、已成为环境一部分的传统聚落来说,自有它作为环境的一个部件而延续下来的缘由。传统聚落的营造者根据他们对基地环境所形成的表象、借助各自所理解的环境空间概念,赋予聚落特定的秩序,并充分发挥出基地环境的潜在力,从而形成卓越的聚落。如今建筑师更应借鉴其中的成功特征,使这种最本源的建筑感触成为人们日常的一种愉悦。论文对环境表象、建筑聚落、介入、匹配、整合等概念加以界定,从环境表象的生成与建筑聚落的介入着手,全面阐述了建筑聚落设计作为一个动态的连续过程、如何引导建筑聚落介入其基地环境。通过对传统聚落的调查与剖析,综述了其中成功的特征:同质性、原创性与生长性;结合建筑聚落的要素归纳,探讨了介入的适宜性评价标准;以不同建筑聚落介入不同基地环境为线索,阐述了台州书画院等不同工程实践中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对建筑聚落介入基地环境的适宜性进行了实证性研究。从基地环境的表象分析到建筑聚落介入特定基地环境,一方面建筑聚落接受基地环境的特质要素来调整自我、争取与基地环境的和谐,另一方面基地环境接受建筑聚落的介入并使自身增色,从而成就具有原创意义的、根植于基地环境之中的建筑聚落共同体。建筑聚落介入基地环境是一个与环境相互认同、吸收并共生的过程,其适宜性的评价标准概括为约束性、时空性和可意象性。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主题的界定
  • 1.2 课题的意义
  • 1.3 课题研究概况
  • 1.4 论文创新点与研究方法
  • 1.4.1 论文创新点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基地环境的表象
  • 2.1 环境表象生成
  • 2.1.1 接纳
  • 2.1.2 过滤
  • 2.1.3 博弈
  • 2.2 环境表象分析
  • 2.2.1 环境表象的界定
  • 2.2.2 环境表象的作用
  • 2.2.3 表象与想象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建筑聚落的介入
  • 3.1 建筑聚落生发
  • 3.1.1 匹配
  • 3.1.2 整合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介入:认识的第二次飞跃
  • 3.2.2 建筑聚落的环境归属
  • 3.2.3 整合结果:基地环境脉络决定建筑聚落生发
  • 3.3 关于创新的思考
  • 3.3.1 创新文化的建构
  • 3.3.2 创新文化的特征
  • 3.3.3 建筑领域的设计创新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传统聚落概观与特征
  • 4.1 聚、邑、都
  • 4.2 传统聚落构成
  • 4.2.1 秩序化
  • 4.2.2 区域化
  • 4.2.3 符号化
  • 4.3 成功特征总结
  • 4.3.1 同质性
  • 4.3.2 原创性
  • 4.3.3 生长性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建筑聚落的要素分析
  • 5.1 从构成的角度分析
  • 5.1.1 建筑聚落设计的组成
  • 5.1.2 建筑聚落意象的解释
  • 5.1.3 建筑聚落的自相似性
  • 5.2 从生长的角度分析
  • 5.2.1 地方性知识
  • 5.2.2 空间、时间与传承
  • 5.2.3 建筑聚落的生命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适宜性评价的探讨
  • 6.1 美学与建筑美学
  • 6.1.1 审美感知
  • 6.1.2 审美想象
  • 6.1.3 审美推理
  • 6.2 当代建筑美学思维的兼容性
  • 6.2.1 构成:规则与无序并存
  • 6.2.2 样态:明晰与混沌共生
  • 6.2.3 追求:发展与回归相同
  • 6.3 适宜性评价的三个方面
  • 6.3.1 目的与制约:约束性
  • 6.3.2 原创与生长:时空性
  • 6.3.3 形态与情感:可意象性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建筑聚落与城市环境
  • 7.1 建筑聚落·聚散:营造市隐的氛围
  • 7.1.1 空间的立意
  • 7.1.2 空间的载体
  • 7.1.3 空间的组织
  • 7.2 建筑聚落·引导:形的整合与功能的整合
  • 7.2.1 平衡的环境
  • 7.2.2 原创的聚落
  • 7.2.3 开放的平台
  • 7.3 建筑聚落·契合:融合与拓展
  • 7.3.1 校园介入环境的不同方式
  • 7.3.2 校园聚落的形成
  • 7.3.3 城市西面的门户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建筑聚落与乡村环境
  • 8.1 建筑聚落·统领:在基地环境中的起承转合
  • 8.1.1 起:广场与坡道
  • 8.1.2 承:纪念碑与门厅
  • 8.1.3 转:光庭与展厅
  • 8.1.4 合:结束部分
  • 8.2 建筑聚落·级配:空间的赋形与交流的促成
  • 8.2.1 构筑于山水之间
  • 8.2.2 空间的赋形
  • 8.2.3 交流的促成
  • 8.3 建筑聚落·重构:高科技与地方文化
  • 8.3.1 地方性的认同
  • 8.3.2 高科技的成就
  • 8.3.3 卡纳克人的棚屋
  • 8.4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建筑聚落与景区环境
  • 9.1 建筑聚落·转化:封闭的大山环境与醒来的小镇
  • 9.1.1 地势与布局
  • 9.1.2 分解与实施
  • 9.1.3 脉络与传承
  • 9.2 建筑聚落·延续:穿越时空的建筑对话
  • 9.2.1 纪念与否定
  • 9.2.2 敞廊与借景
  • 9.2.3 兼容与渗透
  • 9.3 建筑聚落·记忆:寻觅消逝的场景
  • 9.3.1 再现场景
  • 9.3.2 展示瞬间
  • 9.3.3 依托大地
  • 9.4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本人简历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获奖情况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  

    建筑聚落介入基地环境的适宜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