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旅大红骨系统杂种优势表现及遗传特性研究

玉米旅大红骨系统杂种优势表现及遗传特性研究

论文摘要

旅大红骨类群中主要以丹玉旅系为主,其代表白交系为旅28、旅9、旅9宽、E28、丹340等,由于具有高配合力、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特点,被全国各育种单位广泛应用。自70年代以来,用丹玉旅系组配的玉米杂交种面积在6667hm2以上的有59个,累计种植面积达3400万hm2以上,年最大种植面积529.6万,已成为我国玉米育种和生产中重要的种质资源,确立了旅大红骨类群在我国玉米育种与生产上的重要地位,在玉米杂交种生产上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本试验主要对10个旅大红骨自交系进行遗传研究,以拓展旅大红骨类群的遗传基础,以构建新的杂种优势模式,这将有助于解决我国玉米育种徘徊不前的局面,克服玉米高产超高产的育种障碍,为我国玉米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障。本试验所选用的材料为J8853、JL1、J390、F349、J344、丹340、丹8415、铁D9125、铁9010、丹598。试验采用2套增广NCⅡ设计。对10个旅大红骨自交系的产量性状、株高、籽粒长、百粒重等重要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及遗传特性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本试验的结果如下:1、2套不完全双列杂交试验表明,单株产量即穗粒重的杂种优势最大,分别为130.9%、95.9%,其相对应的变异系数分别为36.7%、40.2%,变异系数较大,2组试验间变异系数的差异较小。在2组试验中单株产量杂种优势最高的组合分别是J8853×C8605-2、为243.2%;丹8415×C8605-2、为242.5%;丹340×C8605-2、为212.9%;丹8415×J1782、为201.8%;JL1×C8605-2、为182.3%;丹8415×齐318、为172.9%;JL1×Mo17、为168.3%;铁9010×郑58、为49.4%;铁9010×P178、为47.9%;J344×C8605-2、为42.7%。其变异系数分别36.7%、40.2%。株高的杂种优势在2组试验中分别为39.9%、31.1%,各组试验间变异系数变化范围为16.5%-58.7%,差异较大,各组试验的杂交组合的变幅较大。在2组试验中穗位的杂种优势值均较其组内株高性状大,分别为59.2%、30.6%,但其变异系数分别为29.7%、86.4%,各组间的变异系数相差较大。而百粒重的杂种优势值分别为50.0%,29.3%,居中等,其对应各组试验均具有较高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2.6%、30.3%。2组试验内不同杂交组合间变异系数差异大。2、在配合力方面,J390、丹8415、丹340单株产量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高,而其它改良系一般配合力值较低。多数改良系的穗长和穗行数的一般配合力值较高。J390、J344和丹340在穗长、行粒数和百粒重上表现出较高的配合力。3、在遗传力方面,2套不完全双列杂交试验中遗传力估计值有所不同,但它们具有相同的趋势,2组试验中大多数性状的广义遗传力均超过50%。株高、穗行数狭义遗传力值均大于50%,穗位、穗长、穗粗、籽粒长的狭义遗传力接近50%,结合育种实际经验也可以在早代选择。穗重、粒重、百粒重、行粒数、出籽率在2组试验中的狭义遗传力值表现较??低,不宜在早代选择4、遗传模型测验结果:2套增广NCⅡ试验设计的结果表明:穗长的遗传以加性基因效应为主,还存在显性效应,加性基因效应效应均为负,而显性效应多为正值。穗粗的遗传中加性效应作用较大。籽粒长不符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在不同试验中存在显性和上位性效应。行粒数的遗传中以加性效应起主要作用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玉米在我国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
  • 1.2 玉米种质资源的研究和利用现状
  • 1.3 杂种优势群和杂种优势模式
  • 1.4 丹玉旅系的选育及特点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材料及其来源
  • 2.2 统计分析方法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杂种优势分析
  • 3.2 配合力分析
  • 3.3 群体遗传参数分析
  • 3.4 遗传力分析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4 讨论
  • 4.1 主要性状的杂种优势
  • 4.2 配合力表现
  • 4.3 旅大红骨系统杂种优势模式及遗传关系分析
  • 4.4 旅大红骨系统在育种中的利用方法
  • 4.5 主要性状的遗传参数分析
  • 4.6 旅大红骨系统重要性状的遗传特点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1 主要丹玉旅系所组配的组合
  • 附表2 组1主要性状3次重复平均值原始数据
  • 附表3 组2主要性状3次重复平均值原始数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相关论文文献

    • [1].水稻杂种优势研究进展[J]. 南方农业 2020(17)
    • [2].辣椒杂种优势相关研究进展及其展望[J]. 辣椒杂志 2018(03)
    • [3].水稻杂种优势遗传基础研究进展[J]. 分子植物育种 2019(06)
    • [4].植物杂种优势的研究进展[J]. 分子植物育种 2019(12)
    • [5].组学技术揭示水稻杂种优势遗传机制[J]. 植物学报 2017(01)
    • [6].我国北方玉米品种更替过程中产量杂种优势的演变[J]. 玉米科学 2017(01)
    • [7].动物杂种优势及其预测方法[J].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5(03)
    • [8].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J]. 园艺与种苗 2015(07)
    • [9].蛋白质组学技术在玉米杂种优势研究上的应用进展[J]. 生物技术通报 2015(10)
    • [10].作物杂种优势预测研究进展[J]. 东北农业科学 2020(03)
    • [11].植物杂种优势遗传基础研究进展[J]. 分子植物育种 2017(11)
    • [12].我国科学家在玉米杂种优势机理方面取得重要进展[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8(10)
    • [13].我国科学家在玉米杂种优势机理方面取得重要进展[J]. 石河子科技 2018(05)
    • [14].水稻杂种优势理论研究获重大突破[J]. 中国食品学报 2016(09)
    • [15].一个具有超高亲杂种优势水稻材料的发现与研究[J]. 广东农业科学 2016(04)
    • [16].水稻产量和品质杂种优势研究[J]. 北京农业 2014(33)
    • [17].杂种优势减退乃大势所趋[J]. 种子科技 2014(08)
    • [18].基因差异表达与杂种优势形成机制探讨[J]. 遗传 2013(06)
    • [19].植物杂种优势机理研究进展[J]. 世界林业研究 2012(01)
    • [20].杂种优势在养猪生产中的应用[J]. 畜禽业 2012(05)
    • [21].微卫星标记预测肉羊杂种优势的研究进展[J]. 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2012(06)
    • [22].玉米杂种优势遗传机理及其预测的研究进展[J]. 当代生态农业 2012(Z2)
    • [23].畜禽杂种优势测定和评估方法分析[J]. 北京农业 2011(09)
    • [24].家畜杂种优势利用的意义及其前景展望[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0(33)
    • [25].植物杂种优势形成的分子遗传机理研究进展[J]. 自然科学进展 2009(07)
    • [26].棉花杂种优势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 河北农业科学 2009(08)
    • [27].赤霉素代谢及其调控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与小麦株高杂种优势的关系研究[J]. 科学通报 2009(16)
    • [28].杂种优势预测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08(01)
    • [29].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现状及发展思路[J]. 安徽农业科学 2008(18)
    • [30].科学家破解水稻杂种优势基因[J]. 中国食品学报 2019(07)

    标签:;  ;  ;  ;  

    玉米旅大红骨系统杂种优势表现及遗传特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